(文末送书)新课标下,这样选书,就赢得了语文的半壁江山!

爱文胸黑客业务网2022-11-2237

最近在小学妈妈群做了个调研,评选语文学习的三大难题,结果意料之中——“不爱阅读”“无法独立阅读”“阅读理解总丢分

回看自家娃的阅读之路,也是困难重重......

幼时不爱看书,翻两页就扔在一边;等上了小学,读书不看文字只看图,二年级还不能独立阅读,每天都要老母亲读,别提有多废妈了。

到了三年级,孩子也只喜欢看搞笑故事,稍微有点哲理深度的书分分钟就合上了,在阅读理解上也是频频扣分。

就这样,一路跌跌撞撞,眼看就要小升初了,老母亲心里这个愁呀!

于是,老母亲使出了浑身解数, 到处跟风:

“ 达人推荐书,买!”

“ 榜单书,买!”

“ 别人家孩子看的书,买!”

“ 四大名著,买!”

囤了一大堆书,可咱就不知道为啥娃就不看。

可如果完全按照孩子兴趣买,那漫画、搞笑的口水书,天天读的兴趣盎然。却可能既没学到啥知识,也没提高文字能力,读了个寂寞。

这可怎生是好?如今的家长真是难做。

偏偏屋漏偏逢连夜雨,光阅读就够“蕉绿”了,又赶上了十年一次的新课改!再看一眼这新课标的要求,那真是难出了天际:

培养四大核心素养

展开全文

培养四大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建立学习任务群

建立学习任务群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 阅读、文学 阅读、思辨性 阅读、整本书 阅读。

说实话,新课标大部分内容我都没看懂。

就看到了一个词 阅读 阅读阅读。

为此,特意请教了一位海淀知名小学,有7年教学经验的语文老师。针对新课标的变化、方向及对应的教育方式,老师给出了两项建议:

建议一

虽说新课标变化了,但是课内教学和课本几乎和去年一模一样,想要应对新课标的“高要求”,这就靠学生课外发力了。也就是说,家长们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家庭阅读教育计划。

建议二

就现在大语文的地位和素养培养的目标,家庭阅读体系显然不能是随意的、盲目的。首先,依然要呵护孩子阅读的兴趣。其次,家庭阅读体系一个非常庞杂又专业的体系,需要结合孩子的 兴趣、年龄、能力水平阅读匹配的资源。不仅仅以兴趣为目标,而是以新课标要求为指向,配合补充课内语文教学,才能实现素养提升和语文各项能力的飞跃。

听完老师的建议,我脑海顿时闪现出无数的问题......

读什么书能让孩子喜欢阅读?

什么书适合孩子的阅读水平?

怎么安排阅读顺序,帮助孩子语文进阶?

什么书可以培养课标要求的文学素养?

相信这些专业的问题,同样也困扰着各位家长。幸好,这位 老师给出了一个妙方“ 专业问题,交给专业人士解决”,推荐了一套宝藏级分级读物——《中文分级阅读文库》。

目前,市场上打着“中文分级阅读”旗号的图书和产品鱼目混杂,我研究对比了相关的中文分级阅读参考书,终于领悟到了这套《中文分级阅读文库》的精妙之处。

01

20年阅读领域积 累

一套科学、规范的分级体系

判断一套分级阅读产品是否科学、合理。

首先要看看它是否具有体系化的分级依据,还是表面上的说说而已。《中文分级阅读文库 》给我的第一感觉是 严谨。

它是市面上 唯一出版了分级标准的阅读产品。

它拥有一套完整的 分级体系并经过行业的认可 。

接下来,再看一下分级标准的核心是什么?

《中文分级阅读标准》的制定依据儿童性、母语性、教育性三大原则,兼顾文本和孩子认知,这就是 解决不同年龄孩子读什么、怎么读的理论核心。

“专业问题,交给专业人士解决”,判断是否专业,就需要咱们去了解一下《中文分级阅读文库》的研发团队—— 亲近母语。

亲近母语是国内知名中文阅读研究机构,自2001年开始为 近5000所学校、 超10万名一线教师提供儿童阅读和母语教育服务。

由亲近母语主办的 中国儿童阅读论坛, 儿童母语教育论坛,发布的 阅读书目,都获得了教育、学术、出版和阅读推广等众多领域的专业认可。

《中文分级阅读文库》产品本身也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作家、校长老师的推荐。

可以说 《中文分级阅读文库》是基于科学、规范的分级阅读体系和亲近母语在儿童阅读领域的深厚积累,形成了最具专业性和实践性的中文分级阅读体系文库。

说了这么多,相信家长们已经对这套书产生了好奇,那阅读这套书能否解决家长心中最关心的问题呢,比如:

1、这套分级读物与新课标目标是否一致?

2、在问题童书频现的情况下,书目选取是否科学合理,内容是否优质?

3、阅读后能否提升孩子认知和阅读理解能力?

毕竟孩子的时间有限,家长们最终关心的还是功效。那就这几个常见问题,给大家详细讲讲。

02

问题一

分级标准=新课标?

《中文分级阅读文库》能否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呢?

1、两者虽在语言表述上不同,但目标实质相同:

以“育人”为首要任务

“新课标”中提及发挥育人功能,“阅读标准”中提倡“立德树人”。

注重规律性和阶段性

“新课标”通过建立学习任务群,构建阶段目标。“阅读标准”依据儿童身心发展和语言学习规律,引领儿童阶梯化阅读成长。

强调教育的时代性

“新课标”强调选材的“与时俱进”;“阅读标准”把儿童面向未来的素养放在首位。

2、核心素养对比: 两者都注重语言文字、思维能力、文化自信方面素养的培养。

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认为教育应该把知识类别和认知过程联系起来,两者不可分离。

《中文分级阅读标准》这一点相较新课标做得更好, 不仅关注阅读获得的知识,也关注了儿童阅读的认知过程中的思维培养。

打个比方,就像培育一棵树苗,新课标更关注这棵树木的 修枝剪叶,能否成 长为参天大树。而中文分级阅读不仅关注了树木的修枝剪叶,更关注每日的施肥浇水、阳光普照,从点滴中培育成长。

03

问题二

内容选材,是否科学合理?

判断阅读分级是否科学,就要看每个级别的图书孩子是否能够读懂。读懂其实只需要两方面的能力:

1、 识字量(汉语言能力,即字、词、句、韵律等语言的运用)

2、 理解力(即内容逻辑符合孩子的思维发展阶段)。

通过下表,可以看出《中文分级阅读文库》书目选择贴合孩子的思维认知规律,选材丰富,主题多样,总体阅读量与识字量相匹配。

1-2年级

1-2年级的儿童处在前运算阶段到具体运算阶段的过渡期,思维由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识字量少,词汇积累不足。

阅读量:140万字

文库内容涵盖:

1.儿童家庭生活类读物

如《大象巴巴的故事》;

2.感受自然之美,满足对世界万物由来的好奇

如《大树上的书》;

3.体会童真童趣

如《最会偷东西的大盗贼》;

4.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

如《中国神话和传说》等。

主题丰富,大多图文结合,可以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帮助儿童从看图阅读过渡到文字阅读,其中10本有拼音,辅助孩子阅读,帮孩子从图画书阅读过渡到文字阅读。

3-4年级

3-4年级儿童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可以理解较为复杂的故事情节,想象力丰富,对自然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识字量也大大增加。

阅读量:270万字

文库内容涵盖:

5-6年级

5-6年级儿童语言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情感深度和广度、创造力和审美趣味都有所提升,可以理解情节较为复杂主题较为深刻的文本,出现少年期自我肯定和怀疑、希望亲密关系、更渴望独立、力量。

阅读量:230万字

文库内容涵盖:

7-9年级

7-9年级孩子从具体运算阶段过渡到形式运算阶段,可以进行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和假设,另外该阶段的孩子已完成汉字积累,阅读速度显著提高。

阅读量:700万字

文库注重主题深刻多元,语言兼具理性和感性,内容中融合多学科背景,整体上思辨性增强很多,包含:

《中文分级阅读文库》内容选材不仅符合孩子的认知,在书目的择选上也是优中选优,所选的图书均出自国内外知名作家和译者。

04

问题三

是否可以提升孩子认知?

最后我们聊聊阅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是读过很多书?

是知道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其实阅读的最终目标是 心智上的成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解能力或者认知的提升。

有很多家长都会问:“我家孩子看了那么多书籍,却总感觉什么都记不住?”“读了那么多故事,还是不能理解……”

原因只有一个:给孩子阅读的书都相对随意,不够“ 系统”。再加上儿童阅读发展是一个渐进而长期的过程,不能指望三年五年、甚至一两年就培养好!

因此阅读一定要有长期且科学的规划!所谓科学规划是根据儿童认知规律和阶段目标来制定的分级阅读计划。

说到认知,我们先来看看全世界应用最广泛且影响了几代美国人的 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体系”。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是把认知目标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类,其中记忆、理解、应用属于初级认知思维,分析、评价、创造属于高级认知思维。

《中文分级阅读文库》就遵从了“从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原理,让孩子从记忆理解到应用、分析、评价直至语文课标最高要求的审美创造,帮助孩子在各个阶段落实阅读素养的发展要求。

1-2年级

在1-2年级主要选取的是优秀的童话故事、神话故事、节日故事、民间故事,主题较为单一,主要涉及友情和亲情,以感受幸福、快乐为主,其主要认知目标是 培养儿童的记忆、理解能力。

如《小鸟读书》是一本童话集,童话短小,主要目标是儿童阅读之后能够知道理解中故事中的人物、及发生的事情;《成语故事》目标也是通过了解主要内容,理解成语意思。这里的目标主要就是培养儿童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3-4年级

在3-4年级主要选取的情节较为复杂的童话、寓言、儿童文学等,主题较为多元,另外还有科普和幻想文学,在阅读量、阅读广度和深度上都进行了适当拓展,其主要认知目标是 培养记忆、理解、应用能力。

如阅读《小鹿斑比》,就可以了解小鹿斑比的成长过程,感受亲情、友情、爱情的温馨。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知道了“鹦鹉为什么能学人说话?”的原理,就可以用这个原理在生活中,练习让鹦鹉说话,通过阅读不仅培养了理解能力,也培养了应用能力。

5-6年级

在5-6年级选取的文本更倾向于章节较多、矛盾冲突激烈、情感和思想深度更高的作品, 旨在记忆、理解、应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如阅读《柳林风声》时,能够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区分出四个性格迥异的人物特点,阅读《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时,能够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发现人物情绪的变换,体会故事中的悲欢离合和人性的丰富,并能够分析出悲剧或是喜剧的原因。

7-9年级

在7-9年级选取的文本倾向于青春期成长、人物传记、人生哲思及社会反射,在阅读量、情节复杂度、选材广度、情感和思想深度都明显提升。 这旨在培养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项能力。

如阅读《豆蔻年华》可以体会不同观念的碰撞,感受真挚的友情,分析归纳出青春少年的迷失、嫉妒和背叛的心理,在自己或朋友出现相关青春期情绪时,可以进行判断,并选择以合适的方式化解。阅读《沉思录》《野性的呼唤》《安妮日记》《夜航》时,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产生更多关于生命、自然、社会的思考。

审美创造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中文分级阅读文库中很多作品都配上了精美插图。如《彼得兔的故事》保持原版图书风格,可以让儿童直接感受形式美;文库还选取了《泰戈尔诗选》《小凯的稻草人》等语言优美的作品,可以让孩子在文字中发现美;从《瓦尔登湖》《寂静的春天》文字中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励儿童去发现自然和生活的美。

05

作品精美

兼具 实用性和审美性

新课标只给出了整本书的书单或者节选部分,整体排版相对朴素,需要学生选书,再读书,整体上对于学生不是很友好,也比较浪费时间。

而中文分级阅读文库按年级建立书库,选出了经典性强的版本,另外专门收编了成语故事、名人故事、节日等,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解决选书的纠结问题。

另外文库书籍排版优美,每本书还附有导读等,整体上对于学生很友好,可谓实用性和审美性兼具。

【特点 总结】

中文分级阅读文库

每一个此刻

都有适合的童书

重视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能够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强调 在阅读中培养阅读方法、阅读习惯及阅读思维;

文库阅读量远高于课标要求,选材丰富,文本类型多样,在文本选择时,除了考虑实用性,也注重文本的文学性,可以满足儿童多样化的需求,注重儿童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培养和审美创造;文库注重认知思维培养——理解、判断、推论、分析、综合、评价、鉴赏、批判性思维等。 阅读有梯度,注重深度阅读。

文库精美,实用性和审美性兼具。从理念、内容设计与组织安排等方面来看,中文分级阅读文库不仅完全可以作为新课标阅读教育的补充,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是更为系统性的阅读教育。

中文分级阅读迭代升级

在陪伴的道路上不断精进

为了让“中文分级阅读文库”系列的每本书都更优质,给孩子更高的阅读价值和更好的阅读体验,文库进行了迭代升级。

升级版4大变化:

1、内容升级——对部分图书进行更迭,遵循亲近母语分级阅读标准,再一次对作者与译者优中选优,并根据新课标的改革方向,精选更多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优质童书。

2、视觉升级——部分图书的封面重新绘制、9个年级的套装礼盒全部重新设计,更符合当下孩子们的审美需求

3、装帧升级——将老版文库中小读者们反馈手感较重的精装硬壳书,迭代为平装,让孩子翻阅起来更舒适。

4、护眼升级——部分图书字号加大,阅读不累眼,保护孩子视力。

紧跟新课标改革方向,书目更替3大变化:

1、创设情景,从生活中学语文,把学到的语文用到生活中

在二年级的书目中,新选入了《二一班的快乐老提》这本书,书中以轻松幽默的笔触,讲述了二年级学生“老提”天真善良,却总是好心办坏事,故事内容贴合当下真实的校园生活,每一个风趣幽默的小故事都是孩子们成长的缩影。

通过孩子喜爱且熟知的校园生活场景,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让语文学习 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

2、扩展阅读视野,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提升孩子的观察与探究

在六年级的书目中,新选入了《昆虫记》这本书,书中精选了一百二十多种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昆虫,用这十六篇观察笔记为孩子开启另一个世界的神秘之门。

3、培养高雅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信

在九年级的书目中,新选入了《长物志》这本书,书中从衣食住行到用赏鉴藏,讲述了古代人文雅士的生活艺术,带孩子理解中国式审美中的“朴”“雅”“幽”, 培养其高雅的审美情趣, 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提升“文化自信”。

总体说来,《中文分级阅读文库》是在满足孩子阅读喜好的同时,帮助孩子合理阅读配餐,协助家长在课外构建完整的阅读体系,实现系统化的阅读教育。

百位名师名校认证

20年精心研发

一站式解决家长选书难,孩子不爱看书的问题

轻松实现大语文进阶

送书:喜欢这几本书的朋友,欢迎文末留言,(中奖者3选一,可指定哪本。)《我想养一只鸭子》《黑骏马》《时间机器》

中文分级阅读文库图书目录

1-2

年级

一年级:

《很久很久以前》《流星花》《哪吒闹海》《最会偷东西的大盗贼》《彼得兔的故事》《大树上的书》《小狐狸打灯油》《大象巴巴的故事》《小巴掌童话》《奔跑的圆》《小鸟念书》《节日的传说》

二年级:

《兔子坡》《属鼠蓝和属鼠灰》《我想养一只鸭子》《黎达动物故事》《中国神话和传说》《原来如此的故事》《小熊维尼》《二一班的快乐老提》《列那狐的故事》《阿凡提的故事》《成语故事》《小狗的小房子》

3-4

年级

三年级:

《草原上的小木屋》《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孩子们和野鸭子》《门牙阿上小传》《月光下的肚肚狼》《木偶奇遇记》《木偶的森林》《海蒂》《稻草人》《宝葫芦的秘密》

四年级:

《十万个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故事》《万花筒》《小鹿斑比》《小凯的稻草人》《绿野仙踪》《丛林之书》《小狐狸买手套》《童话》《我的妈妈是精灵》《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和魔衣橱》《黑骏马》

5-6

年级

五年级:

《西顿动物故事》《爱丽丝漫游奇境》《柳林风声》《城南旧事》《在北方森林的深处》《西游记:全二册》《三国演义:全二册》《中国历史故事》《雪地寻踪》《中国民间故事》《铁路边的孩子们》《彼得·潘》

六年级:

《像鹰一样滑翔》《银河铁道之夜》《青鸟》《银顶针的夏天》《查理和我的旅行》《呼兰河传》《海底两万里》《小王子》《时间机器》《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昆虫记》《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

7-9

年级

七年级:

《骆驼祥子》《马晨和爸爸妈妈都做过疯狂的事》《雄鹰起飞》《特殊的礼物》《初一的冬季》《国史纲要》《泰戈尔诗选》《朝花夕拾·野草》《星际战争》《鹿苑长春》《安妮日记》《夜航》

八年级:

《谁在西沙海底狩猎》《舞蹈课》《阿Q正传:鲁迅小说选》《叶嘉莹:爱上古诗词的九堂课》《豆蔻年华》《世说新语》《经典常谈》《人类群星闪耀时》《野性的呼唤》《沙乡年鉴》《人类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九年级:

《水浒传:全二册》《从狼谷那边来的孩子》《简·爱》《从一到无穷大》《人间有至味》《寂静的春天》《沉思录》《走出非洲》《瓦尔登湖》《长物志》《菊与刀》《中国近代史》

一、庞余亮:得了鲁奖的小先生

庞余亮

在江苏兴化参加文学活动时,我认识了庞余亮。他个头不高,不苟言笑,略长的刘海蜷曲着斜过额头,眼镜后面的目光严肃认真。参会人员名单上,他当时的身份是靖江市政协副主席,但他的发言是会上最有诗意的。后来,我从他的发言稿中摘选了几句观点,便感觉那篇报道因诗性而与众不同了。

后来得知,庞余亮果然写诗,而且居然写了2000多首。他16岁考入师范,18岁当乡村教师,成了“小先生”。

他的《小先生》是一本充满爱与温情的乡村教师手记、一本写在备课笔记背面的奇妙之书,也是一卷带着粉笔灰指纹的爱的散文诗。作者用童心发现童心,以灵动的文心映亮了寂寞中的乡村教育。他从自己的第一个教师节开始,记录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一个个充满童真童趣的瞬间,一幕幕发生在孩子生活中的故事:跳大绳的女生、啃手指的男孩、淘气的纸飞机、欢笑的泥操场,故事充满了青草的味道。

“我很期待《小先生》像那颗在乡村学校冬夜里靠煤油灯慢慢煮熟了的鸡蛋,”庞余亮说,“以此献给所有为乡村教育默默奉献的老师们,献给一批批在乡村教育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孩子们。他们是我精神的背景,也是我人生永远的靠山。”

1

中华读书报:《小先生》的写作起意有故事吗?

庞余亮:《小先生》的起点在煤油灯下,我记下了《一个生字》。那是学生们的第一个故事。那时的我,刚学会像老先生那样,一边在煤油灯下改作业,一边吊起一只铝饭盒,利用煤油灯罩上方的温度煮鸡蛋呢。我想起了白天犯下的错,有个学生问我:“小先生,小先生,你说说,这个字怎么读?”我真的不认识那个字。我的喉咙里仿佛就堵着那颗不好意思的鸡蛋,紧张,惶恐,心虚。我有个优点,知错就改,不想第二次犯下同样的错误,于是开始记录学生们的故事,慢慢素材就这样多了起来。

中华读书报:《小先生》以及你后来的写作也融入了您很多的经历,在写的过程中是否感到非常亲切?

庞余亮:在这15年中,我完成了《小先生》,还完成了一部童话集《银镯子的秘密》。这是我最基本的文学自我训练。15年就像一根缆绳,把我紧紧地系在了最扎实的生活底座上。有时候,浮躁或者空虚缠上我的时候,我就去想这15年,这15年的黄金时代,肯定是我最重要的生活,也是我儿童文学创作的源头。那15年的小先生,足够我挖出更多的宝藏。

展开全文

中华读书报:《小先生》是一卷爱的散文诗,把学校写得非常美,可它真的这么美吗?

庞余亮:这个美存不存在?肯定存在。比如,我觉得晚饭花开的时候,地球的中心就在我们的乡村学校。不同人看待同一事物往往有着不同的视角,其实再简陋的日子里也有哈利·波特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鲁迅和周作人都写过百草园。周作人看到的百草园是由几棵树、几个粪坑与瓦砾堆砌而成,但鲁迅笔下的百草园便是发现了那个通向魔法学校的站台。“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乡村学校的爱与成长是会发光的,我想通过《小先生》把这15年的光储存起来,就相当于把所有光亮的萤火虫放在一起,做一盏能够照亮乡村学校的灯。

中华读书报:您是怎么得知《小先生》获得鲁奖的?

庞余亮:8月25日上午,我正参加一个会议,忽然接到一个电话。是南京一位记者打来的,问我获奖的感受。我这才知道自己获奖了。我一下记起了在乡村学校冬夜里靠煤油灯慢慢煮熟了的鸡蛋,回家我给自己煮了一颗鸡蛋表示庆祝。

2

中华读书报:十五年的乡村教师生涯,给您带来怎样的影响?

庞余亮:每一种生活都是在重复,乡村的日子尤其缓慢,但这15年缓慢而寂静的生活里,有着其他生活所没有的惊喜,比如晨曦中打扫卫生的少年们,他们的影子和树木的影子“绘”在一起的清晨图。比如学生们散尽,我在读完书之后的12点,站在合欢树下,合欢花调皮开放的香气——我总觉得这调皮是属于我的,学生们不在学校里,学生们发现不了的我的调皮劲。

离开那所乡村学校的时候,我的好朋友,诗人孙昕晨送了我一句话:你听见寂静了吗?这句话我一直放在心上。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像在乡村学校里那样,能够奢侈地享受那乡村校园的空旷和寂静。也可以这么说,那15年的乡村校园的空旷和寂静,还在继续“喂养”着越来越喜欢回忆的我。

当时学校给我分的课很多,一周有16节,当时没感到累,还觉得上课很好玩。原因还是野性而天真的孩子们,后来我在写备课笔记时,一般只写每一页的正面,空着反面,准备记下讲课中的新想法或备课中的不足,后来的确记下了那些,但也记下了孩子与同事们一个又一个小故事。当时不知道这是宝贝,是闪耀的钻石,是诗意的钻石,没想到多年后我会将这些故事整理出来。这也充分证明了一点:只要你认真对待生活,生活就会认真对待你。

中华读书报:您的作品,尤其是《小先生》承接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人的发现”“儿童的发现”两大主题,写作的时候,也是有意识地体现“教育”的主题吗?

庞余亮:我对这样的发现,并不是自觉的,而是自发的。

我在《小先生》自序里讲了上第一节课的情景,从惊慌到镇定,唯一拯救了我的是孩子们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我从小到大,个子很小。上了师范,跳跳蹦蹦,个子依旧没长高多少,又是学校里年龄最小(应该也是体重最轻的)的先生,很害怕“镇”不住学生,想不到后来的教学生活中,作为小先生的我,反而从孩子们那里学到了很多很多。

乡村生活和乡村教育没有更多的功利,是实实在在的。乡村孩子们在我的面前,是最为清澈最为自由的水。我认为,必须向最清澈的最自由的水学习。

3

中华读书报:您早期写诗,最初的诗歌发表过吗?

庞余亮:从6岁上村小开始,我这个人就注定与“小”密不可分——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个子最小的学生,也注定我是全班排队排在第一个,座位也在最前排的那个小个子学生。16岁那年夏天,我糊里糊涂上了师范。两年的师范生活一晃而过,18岁那年毕业,还没懂得分别的伤感,就分配回到了兴化。

上师范的收获,就是让我疯狂爱上了读书和写诗。我那时还不太懂分到乡村的意义,就觉得有拿工资的地方了。当时坐了很长时间的船,那里没有公路,四面环水。四小时的船程后,到达了工作的学校,一见面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有人都在看我,就像看西洋镜:这么小的小先生。但他们不知道我是一个爱写诗的小先生,后来我写诗的秘密是被学生发现的。从那时开始,我就不定期跟学生介绍我读到的好诗歌。我的诗歌处女作是在发表在安徽《诗歌报》上的,题目叫《话说秋收》。

中华读书报:在您的成长过程,受哪些作家作品影响比较大?

庞余亮:我受到汪曾祺的影响比较大。汪曾祺的家离我们家很近,我们老家在解放前就属于高邮。所以我天然就对汪曾祺先生亲近。因为没有更多的绿化经费,爱美的老先生们就带着我们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里种满了红的黄的晚饭花。晚饭花开了,就意味着要放学了。然后,晚饭花就成了我的学生,我的读者,我的伙伴,我就捧着汪曾祺的《晚饭花集》对着晚饭花朗读,这是一本我读了不下30遍的书。我相信,汪曾祺先生那些有晚饭花香的文字,早已一颗颗种到我的生命里了。

除了汪曾祺,还有施耐庵的《水浒传》、儒勒·列那尔的《胡萝卜须》,古尔布兰生的《童年与故乡》、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奈保尔《米格尔街》的影子,《小先生》中真的有他们的基因。

中华读书报:您曾谈到自己的写作在30年前完全不一样,30年前比较粗糙、凹凸不平,之后逐渐开始精致细密,归根到底是因为“学会了像燕子筑巢一样日积月累地训练和积累”。能具体谈谈吗?

庞余亮:我学会了尊重文学。我们每个作家的生活素材就那么多。如果匆匆写就,对不起生活,对不起自己,更对不起文学。我有过这样的教训。《小先生》最初的素材有50多万字,第一稿有28万字左右,可以出版。但我还是不满意,继续修改,在修改中更理解文学的辽阔,为了无限接近这种辽阔,我的修改时间变得很漫长,前后又花了15年左右。《小先生》也从原来的28万字变成了现在的12万字。

中华读书报:您曾出版长篇小说《薄荷》,童话集《银镯子的秘密》,散文《半个父亲在疼》等,不同的体裁对您来说是否也有不同的感受?

庞余亮:这不是因为我有写作的天赋,而是要感谢我遇到的一本又一本好书。我喜欢读书和琢磨。1985年8月,记得我离开了拥有图书馆的师范,开始走上社会。很庆幸的是,毕业之前,一位老师告诉我,你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要学会成长,得自己逼着自己读书,给自己补上社会学、史学、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除此之外,你还得把目光关注到亚洲文学、欧洲文学和美洲文学。

我父母均是文盲,家里几乎一本藏书也没有。我的乡村学校也没有藏书。走上工作岗位后,我几乎把所有的工资都用于购买书籍。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有放弃阅读。多年的阅读让我收获颇丰,也让身边的朋友给我留下一个绰号:书店最佳中介。这是他们开的玩笑,因为我总是隔三差五给他们推荐好书。我很喜欢这样的玩笑。这么多年的读书有两个作用:一是可以自以为非,一是可以成为自己。第一个非,是界限。然后我就自我训练,15年,我完成了各种题材的自我训练。

4

中华读书报:您认为好散文必须具备哪些品质?

庞余亮:好散文首先要“准确”,永远要有作家的心跳和体温,还要向这个世界贡献出令人惊喜的“异质性”。

中华读书报:您当小先生的时候,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所以乡村生活和教育显得格外纯粹,甚至纯净唯美。如果今天您仍是乡村教师,还会有这样的体会和收获吗?您如何看待网络时代的乡村教育?

庞余亮:人总是会长成年轻时候绝对不想成为的那类人。如果我今天仍然是乡村教师,肯定已经是很衰老也很顽固的老先生了,也就是《小先生》中那些老教师的模样。《小先生》有纯净和唯美,也有小寂寞。如果今天我仍是乡村教师,因为依旧在见证孩子们的成长,所以依旧会收获纯净和唯美,但小寂寞会变得更多。原因是现在的乡村孩子同样进入了网络时代,而且更多的是没有约束力的网络经历。作为乡村教师,需要为孩子们找到一条引导和矫正的途径,这是一个崭新的教育命题,需要年轻的有责任心的乡村教师和乡村教育的管理者重视并实践。

中华读书报: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电脑的?每天用于微信、微博等多媒体的时间多吗?网络的便利给您的写作带来怎样的影响?

庞余亮:我是2002年开始用电脑的。那时我已到了电视台工作,因为工作需要,必须使用电脑。但我怎么也学不会五笔输入法,而我拼音又不是太好。同事就手把手地教会我一种“声母拼音+开头笔画”的智能输入法。可能用这种方法的人太少了,后来这种输入法不见了,吓了我一跳。后来才发现在QQ输入法中隐藏了这种输入法。我的第一个长篇小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薄荷》——28万字,就是这样慢慢敲出来的。

我现在每天都会浏览微信,也发微信。可能是做过记者的缘故,我把微信当成了发布信息的渠道,比如书的出版。别人的评论,还有一些好文字,我也收藏起来。但我还是喜欢读纸质书,不喜欢在手机或电脑上看书。我出去上课的时候,也会谈读纸质书的好处——可能效用不大,但这是我的真心话。

(中华读书报记者/舒晋瑜)

本文为中华读书报原创作品,如需请留言。欢迎转发到您的朋友圈。

书业的风向标

学者作家的交流平台

教师学生的课外园地

编辑的案头参考

书店图书馆的采购向导

读书人的精神家园

邮发代号:1-201

国内统一刊号:CN11-0160

二、于永正:为了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我对自己“约法三章”

今天这两篇温情的文章出自永正老师之手,他用自己的教学经历告诉大家,如何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如何用影响与激励成就学生的成长。推荐给大家一读。

为了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

我对自己“约法三章”

我总觉得,我们的老师太像老师——背着手,绷着脸,不苟言笑,开口则“应当如何如何”,闭口则“不准这样那样”。老师总以长者、教者自居,总是“隔着讲桌和学生讲话”(苏霍姆林斯基语)。无形中,师生间总有一层隔阂。

我们的学生太像学生——循规蹈矩,整齐划一,真是“站有站相”“坐有坐相”。20世纪80年代,有一外国同行到南京参观了几所小学,说:“你们的学校很像军事院校!”这话虽然不是讽刺,但也不是肯定,至少不是全部肯定。

我们上课太像上课——学生正襟危坐,专心听讲;老师表情肃然,大讲特讲……

什么原因使然?是相沿成习?是的。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信奉“天地君亲师”,把师生关系定格为“长辈”与“晚辈”的关系。很多老师还喜欢称学生为“孩子”就是一个证明。其实,师生之间是“同学”关系,是朋友关系,是平等的。

我从不称呼我的学生为“孩子”。对低年级学生,我称其为“小朋友”,言外之意,我就是他们的大朋友。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我则称呼为“同学”——我们是一起学习的。

既然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我们就不妨放下架子,不以长者自居,不居高临下俯视学生,而应该蹲下来看学生,在教学中实现“平等对话”。

还有,我们要理解学生。第一,好动、好问、好说是儿童的天性;第二,学生千差万别,参差不齐。坚信,只有差别,没有差生!要尊重差异。

有了以上认识,才会有好的心态,才会放松心情,遇到不顺心的事,才能赢得“整理心情”的时间。

为了让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我对自己“约法三章”:

展开全文

——不倒背手。手背在后面,在教室里来回走动,就有了长者的架子;有了架子,学生就不大好接近,或者不愿接近。

——主动和学生打招呼,无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不要等学生向我们敬礼了,才搭理他们。我更不漠视学生的敬礼,总是还以微笑,还以点头,还以“你好”。

——课间尽可能和学生一起玩,或者看他们玩,或者与学生交谈。

——和学生一起演课本剧,演歇后语故事;和学生一起分角色朗读课文。

——尽量到学生家里走走,不一定有事。客气归客气,学生或家长端来茶水或水果招待,一定品一品,尝一尝,并夸夸茶和水果的味道。这样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融洽感、亲切感。学生和家长不仅把我当作老师,而且会当作朋友。

——经常讲故事和笑话。故事和笑话,会化解矛盾,消除隔膜。好多不愉快的事(包括疲劳),会“一笑了之”。

——幽默。幽默的确是老师的“第一位助手”。

——努力让微笑成为自己的名片。

——做值日。我当班主任时,开学的第一天,我就宣布:我是班级的一员,每周一,我和那天值日的同学一起为班级服务。于是,周一我会来得早一点,和值日生一起整理教室;放学后,会和值日生一起扫除,关门窗。

——一旦做错了事,公开承认错误,不文过饰非,不推诿责任。

——定期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当面不好说,便采用书面形式。学生每学期至少给我写一次信。信中可以提意见,提建议。我宣布:老师不怕批评,说错了也不生气。既然师生间是平等的、民主的,那就得有个民主的样子,有民主的行动。

教育有两个名字

什么是教育呢?

教育虽然很复杂,但我从我的老师那本“书”里读出了四个字:“影响”和“激励”;而我从教的40多年中也能概括出这4个字:“影响”和“激励”。

我就暂且给教育起两个别名吧:“影响”和“激励”。

“影响”——它是教育的第一个名字

汉代的班固说:“教者何谓也?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宋代的李邦献说:“教子弟无他术,使耳所闻者善言,目所见者善行。”这些都是在说教育的“影响”作用。

美国有所布朗克斯中学,该校竟有两名学生后来获得诺贝尔奖。原来这所学校的不少教师就是成就卓越的科学家。所以有人据此说:“如果有一位常识渊博、才华超群的语文老师活跃于讲台,那么台下的学生中有望日后有名作家问世;如果没有优秀、聪颖的数学教师作指导,学生即使有数学禀赋,也不能被催化为才能。”这句话在说,同样饱满、健全的种子,落在湿润、温暖、肥沃的土壤里和落在沙漠中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布朗克斯中学的例子深刻地告诉我们,老师的素质对于学生来说太重要了。

在美国有人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把小学生分成4组,每组配一个实验员,待实验员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得到了学生的信任之后,分别要求4组学生为孤儿院的孩子捐款。

第一组实验员宣传人要有爱心,要慷慨捐款,同时自己也捐款;第二组实验员宣传不去救济孤儿,把钱留给自己;第三组实验员宣传人应当慷慨助人,自己却不捐款;第四组实验员宣传不必捐款,自己却捐款。

实验结果是:第一组学生全部捐了款,第二组无一人捐款,第三组少数人捐了款,第四组大多数学生学着实验员捐了款。

实验说明:说教对学生影响是微小的,教育不是“叫育”,而实际的榜样却对少年儿童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个实验还告诉我们:老师(包括家长)的言行一致时,教育效果最大。所以教育家说:“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铸造性格。”榜样的影响作用确实是巨大的,深远的。

大德无形,大化无痕。“影响”在小学阶段尤为显著,我的所有爱好,我的性格、品格,都受到了张敬斋老师的影响。这些影响因为我对老师的崇敬而愈加深刻、久远,甚至今天连我写字的字体中还有张老师的影子,幼学如漆!

同样,我也在对我的学生施加着影响。北京大学研究生、现供职于中国民航总局的魏亚军,在给同学丛晓东的一封信中说:“我之所以选择了文科,完全受于老师的影响。”

徐晴在读大学三年级时写的一篇作文里有这样一段话:“我原来是那样胆怯,是于老师使我成了现在的我,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一句话,是于老师塑造了我的人格。父母常说,我像于老师。”

学生的话对我既是巨大的鼓舞,又让我感到不安。我进一步认识到了老师这本“书”的分量。当我们在学生面前打开语文及其他课本的同时,也就打开了自己这本书——一本有内容却是无字的书。

于是我更加努力地、不断地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好人,把正直、善良、宽容、谦让、诚信、耐心、责任感……不断地充实到自己这本书中。是好人,才能是好老师。

于是我更加努力地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有知识的人,一个爱好广泛的人,努力把“琴棋书画”充实到自己这本书里,使自己成为“多才多艺”的人。老师的爱好越多,特长越多,学生的影响、启迪就越大、越广——谁也说不定哪块云彩会下雨。

我不断努力地、不断地修改着和充实着“我”的这本书的内容,而且“装帧”也很考究。我在学生面前从不邋遢、懈怠,总是精神饱满,笑容可掬,不摆架子。我要让学生一见面就喜欢我,以我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求进的欲望。

1. 掀开“封面”——“我”的这本书里有爱和尊重。后进生考试不及格而偷偷流泪时,我会悄悄地为他拭去泪水;犯错误的学生来到我的办公室,我总会为他搬把椅子放在我的侧面让其坐下——我从不把椅子放在我的对面,因为对面像是在受审、像是搞对立。留级生来到我班,上课我会鼓励他,下课会和他一起玩,于是他很快有了伙伴,很快融入了新的集体……

2. “我”的这本书里有耐心和责任感。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我有的是等待和耐心,必要时,我会到他家里去送书,他不想读也不好意思不读——过几天我会问书中的故事的,我会看他的摘抄本的。“从长计议,”我对家长说,“他更要多读书,等他朗读得很流畅,语言比较丰富了,他会追上来的。只要尽力了,即使还不尽如人意,也不要紧,十个指头有长短嘛。”

3. “我”的这本书里还要有知识,以备学生查阅。学生的兴趣领域会是千奇百怪的,“于教师,您相信UFO吗?”“暴虎冯河”中的“冯”为什么读‘pinɡ’?”……这些我都要及时地给予回答。

4. “我”的这本书里有古今中外的故事,还要有笑话,用时还要随时能讲出来。“书”中还有我和学生之间的故事,我和学生共同书写,我感动着学生,学生也感动着我。

5. “我”的这本书里还有顽皮和天真。我和学生一起在游泳池里打水仗,一起卧在群山之巅,仰望蓝天白云,浮想联翩……

6. “我”的这本书里也难免会有错误和不足。年轻的时候经常大发雷霆,说过一些不尊重学生的话。但我改了。犯了错误我会当众向学生认错、道歉。于是错误变成了教育资源,学生又从中读懂了什么叫“正确地对待自己”;什么叫坦诚。

这本书的“人文性”对学生的影响,不知要比语文课本中的“人文性”大多少倍!

几十年来我一直不间断地书写、修改“我”这本书,使它的内容不断充实,不断完善,不断更新。让它对学生有更大、更多、更好的影响。

“激励”——它是教育的第二个名字

清代的颜昊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这就是激励。

上小学的时候,张敬斋老师给我颁发的一张他亲自画的奖状,还有他在我的作业簿上画的一条条波浪线,对幼小的我是多么大的激励呀!读初中一年级时,李晓旭老师在我的作文上写的“此文有老舍风格,可试投中国青年报”竟让我做起了作家梦!从此便如饥似渴地读书,搜肠刮肚地写稿。

理想虽未实现,但为理想奋斗的人生是充实的,收获是丰厚的!为此养成的读书、写作、观察、思考的习惯是无价的!

至于别人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每个成功者、进步者,每个优秀教师教的每个学生都有这样感人的故事。

安徽凤阳一中有个叫邵军的学生,表现很差,是个被老师放弃的学生,升入高三,新班主任吴华兵老师找他促膝谈心,说:“让我们从心开始。”

说完,把“心”字写了出来。邵军十分感动,在吴老师的鼓励、帮助下,他发奋学习,一年以后,成了大学本科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产生的动力叫“激励”——由老师的爱心,激活了邵军的潜力。从这个角度上说,教育也可以叫“激活”。

要激励每个学生。虽然学生不可能都像邵军那样变得令人惊诧。我在《教育,有时候很简单》一文中说:“同样褒奖的话,对张三可能起大作用,对李四的作用可能微乎其微(一点作用没有也是不可能的)。但是,激励、期待的话只要对一个人能起作用,我们就不放弃所有的人。人人都有长处,对他的长处就要多说夸奖的话、鼓励的话;就要赏识它、放大它。”

放大优点“能激活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无数事实都证明,根据兴趣学习的人都有可能成为天才。因此第斯多惠才会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激励要有针对性。要看准学生的闪光点之所在,即他到底有什么特长,把他的闪光点激活。有个学生叫李明,数学经常考不及格,为此他觉得抬不起头来,但他喜欢画画儿。

一次,在他正为数学没考好而沮丧时,我说了一句:“李明李明,画画最行!”从此,他乐此不疲。后来通过刻苦自学,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师。彭晓明记忆力、理解力惊人,一篇《赤壁赋》,读几遍便能背下来。我对他说:“我很喜欢你,你有很好的天赋,又好学,将来会成为一个学者。”后来他考取了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了。

有人指出,教育的悲剧恰恰就在于我们千方百计地企图把上帝赐予我们的千万个天赋不一、个性迥异的学生造就成一个人,我们要尊重差异。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是多么伟大!但时至今日,又有多少人去实施了呢?

表扬、激励的语言要有实指性,用词要恰当,实事求是,不能空泛。大而空的表扬,甚至像朦胧诗似的评价没有多大作用。“你真棒”之类的话可以使用,但最好说出“棒”在哪里。

“你真棒!你的字有柳体的味道。”“你居然能正确地使用分号,思维多清晰啊!”“你不但回答正确,而且语言干净,几乎没有一个多余的字,也不需要再添一个字。”这样的语言,学生能听懂,知道好在哪里,而且对其他同学也有启示作用。

激励要着眼于育人。“虽然朱雷的发言是反驳李挺的,但李挺一直在平静地听,有君子之风。”“虽然这次刘卓薇落选了,有人还对她说是老师偏向另外的同学,才使她没评上‘三好学生’,可是她——大家看她的表情——始终是微笑着的。她的名字改为‘刘卓微笑’更合适!”“我真感谢我们的语文课代表,每次收的作业本他都为我翻好——翻到该改的那一页,费了他的时间,却省了我的时间。”

激励要真诚,动情。轻描淡写,面无表情的鼓励与肯定,会使学生不以为然,甚至不领情。什么是真诚的表扬,什么是随便说说,学生一听就知道,我从来不把小学生当作小小孩看待。

激励要及时。事情过去很久了才去赞扬,就失去了意义。即时赞美是第一阶段。突出的表现,赞美要重复,而且我总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一定要当众说!这样会增加被赞美的学生的荣誉感,而且会产生示范、引导的效果。

我的激励的手段很多。除了语言外,还包括为学生发放奖品(哪怕只是一本书,一支铅笔),发奖状。奖项要多,这样,奖品和奖状就不会为少数学生所包揽。让学生的作文、书法作品“上墙”也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还有一种激励叫“掌声”。不要低估了掌声的作用,掌声是世界通用语,它对人的激励作用也大得很,且方便易行。把掌声送给该赞美的学生才真是“举手之劳”呢。

我是在老师的激励下成长的,我的学生也是在我的不断地激励中成长的。当年老师讲课内容已经印象淡漠了,但对老师所有鼓励、表扬的话却永远记在心中。

我对“激励”的作用深信不疑。“唤醒、激励、鼓舞”是教育的伟大的法定。但是,它的背后必须站着了解、理解、真诚和热情。一句话,必须有爱来支撑。

教育很艰巨,但只要从“心”开始,伸手就能成功;教育很复杂,但只要“学高”“身正”,谁都会成功。

当然,“影响”和“激励”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还有别的名字。

作者| 于永正

来源|守望新教育

责编| 三石

三、启蒙教育要做的两件事,避开几点误区,为未来打好基

启蒙教育避开误区未来基础

上一篇:1年级娃不爱阅读,我整理8000字,提升娃元认知,助娃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下一篇:宋丹丹、倪萍绝交 20 年后大和解:所谓情商高,就是有分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