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陈建伍《方言趣事》

爱文胸黑客业务网2022-11-1931

方 言 趣 事

文/陈建伍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地区方言俚语也是独具特色,尤其是乡里乡亲之间非常接地气的方言沟通也显得格外亲切。但有时也会由于方言的不通而闹出笑话,无意间成为尘封往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记得,那是在师范学校念书的时候,由于当时同学们分别来自天南海北的全国各地,各地区又有不同的地区方言,所以,刚开始彼此之间的沟通都很吃力,有的时候反复问好几遍也听不明白,就像和语言不通的外国人沟通,甚至有的时候还会闹出笑话来。

刚入学的时候就有一次,全班同学排队在食堂门口打饭,就闹出了一个小笑话。当时,学校在辽宁省阜新市,食堂窗口打饭的阿姨是一个本地人。而我,虽然也是来自吉林的外地人,但怎么说也是东北人,尽管也有各自不同的方言,大体上沟通还是比较顺畅的,几乎没有太多的障碍。排在我前边的几个女同学都是河北人,当然也是来自不同地区。当天的早餐是大米粥、馒头,还有各式各样的小咸菜,同学们基本上也都是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和喜好来选择性地打饭。

当轮到队伍里第一个河北同学小雪的时候,打饭阿姨习惯性地问道:“孩子,你打点啥?”小雪回答道:“我打一份汤,两个馍!”打饭阿姨立马就蒙了,连忙问道:“汤?早上也没有汤啊!中午的时候才有汤!馍也没有!咱们早餐主食就有粥和馒头!”然后,小雪赶紧用手指了指盛满大米粥的大盆说:“这个不就是汤嘛!”打饭阿姨又连忙纠正说:“这个不是汤!这个是大米粥!中午用西红柿和鸡蛋做的那个是汤,那个得放油、盐、花椒、大料等调料啥的!”小雪用手指着盛满粥的大盆红着脸不好意思地说:“哦,我明白了!我们那儿就把这个叫做汤!那就来份这个吧!”打饭阿姨笑眯眯地说:“原来是这么回事呀!那好嘞,马上给你打!”接过打完粥的饭缸,小雪又说道:“还有两个馍!”打饭阿姨又一头雾水了,说道:“孩子,我不是都告诉你了嘛!咱们这儿早餐主食没有馍,就有馒头!”小雪指着馒头忍不住笑出了声,说道:“阿姨,就是这个!我们都管它就馍!”打饭阿姨一边给小雪打馒头一边笑着说:“真不好意思,没想到地区间的方言差别这么大!以后,再这么说我就知道了!你们说的汤就是指粥,你们说的馍指的就是馒头。”听着打饭阿姨这么一说,大家互相之间好像一下子又拉近了距离,也为日后同学之间的说说笑笑又增添了包袱。

最有意思的是,有一回我无意之间把“膝盖”说成“波罗盖”,居然引起身边一大帮同学的好奇,他们纷纷问我“波罗盖是指身体哪个部位?”我顿时感觉到他们好像来自外星球,心想:这个怎么都不知道?于是,就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波罗盖不就是膝盖嘛!”他们居然乐得前仰后合,有的蹲下用手捂着肚子笑,有的拍着大腿乐,然后对我说:“你们东北话咋这么好玩呢?头一回听说你们居然把膝盖叫波罗盖!”

展开全文

随后,我也顺便问一下身边那些山西、内蒙、河北、广东的同学们:“你们平时方言中都管膝盖叫什么?”他们分别说出来以后,现场更是乐翻了天,真是五花八门,尤其是有一个同学说他们那儿把膝盖叫“圪丁盖”,把额头叫“夜乐盖子(音译)”,大家更是把眼泪都乐出来了。

同学们三年时光的朝夕相处,大家彼此之间感情变得更加融洽了,同时也留下了很多关于方言的趣事,虽然大家彼此有时候会拿方言作为话题开个小玩笑或者搞个怪,甚至故意拿方言逗对方,但都没有恶意嘲笑哪个地区方言的意思,反而成了大家融洽相处的润滑剂和调味品。

二十几年后的今天,回忆起那段朝夕相处的岁月,曾经的一桩桩、一幕幕都浮现在眼前,仿佛每位同学操着地区方言的声音就在耳畔,曾经同窗岁月中的点点滴滴值得一辈子去回味。

作者简介

陈建伍,笔名黑马王子,1979年出生,吉林省榆树人,小学高级教师,榆树市作家协会会员,共享天籁文学平台VIP作家。喜欢文学,擅长写作,习惯用最朴实的笔书写最真实的生活,散文、随笔、小说等多篇作品发布在网络平台,有文章在《语言文字报》《吉林教育》发表。

一、“明月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谁把唐诗名句读成了这样

我们在网络可能见到过许多外国人学习汉语所闹的笑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实,我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也是非常费力的。事实上,汉语言的博大精深是任何民族所不能比得,其精妙之处并不在于语言的本身,而是文字功能,汉字的表达功能要远高于任何民族。同理,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度,远比我们学习外国文字要难得多,所以,如果想到这些,你学习外语的时候就不那么难了,你会知难而上的。

事实上,这种尴尬并不在于语言的本身,而是文化的不同,或者是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所造成的。语言不通其实也并不会太多地影响相互交流,因为语言表达有多种形式。如肢体语言、表情等,都是可以用于沟通的。我们在还不明白这些道理的时候,总觉得西方人(如美国、英国)说话都比较幽默,这些信息大部分还是来源于电影、电视当中,其实不然。他们的这种幽默,其实是源于文字功能表达上的贫乏,很多时候只能用肢体语言来补充了。

那么,由于文化的差异,在生活中会有多尴尬?我们看个笑话,其实这也是一桩真实的事情。看完之后你会觉得这不叫尴尬,实则是一个笑话,可事实它就是这样的。

1983年,中国女排和美国女排在世界杯小组赛上相遇,赛后中国报纸上出现了《中国队大胜美国队》的标题。过了几天,决赛里中国队和美国队又碰到了一起,争夺冠军,中国报纸的标题换成了《中国队大败美国队》。一位名叫考斯特的美国留学生看了报纸后很高兴,以为美国队赢了,并在中国同学面前显摆了一番,结果闹了笑话。考斯特愤愤不平地说:“汉语太奇怪了,胜败都是中国人赢,那还比赛什么呢?”——来自网络

展开全文

如果是两个人进行对话,或者一个告诉另一个的话,可能就不会出现这种尴尬了。原因在于语言与书面的文字还有有些区别的。对于书面的文字表达,通常是将词语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进行排列后形成的,而一般的口语则通常不会过分地去计较语法规则,而且会有很多的省略,但如果在同一个国度,属于同一文化时,大家是会明白的。但文化、语言不通则就不一样了。

外国人学习汉语最难的地方并不在于语法,这和我们学习外国语正好相反。而外国人学习汉语最大的障碍是汉字中的同义、近义、岐义词(字),这对于中国人来说也是个难点,如果只是语言表达,则谁也不会在意,如果写成文字、文章就不一样了。如汉字中“的、地、得”,我相信,至少会有60%以上的人不会100%用对,如果只是说话,谁又会管它是哪个字呢?这各小孩不识字,但他会说话是一样的道理。

曾经也流传过这样一则笑话,相信可能也有一定的事实基础的。是说是外国学生看上了一名中国姑娘,他就给这位意中人写情书,开头本来要写“亲爱的姑娘”,结果这个“娘”字死活想不起来,情急之下就以“妈”来代替,他本相在汉字中妈和娘是一样的,可这一搭配却“姑娘”变成了“姑妈”,差辈了。

其实这种笑话不光是在现代,即使在中国的古代,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也是有之。中国人学习语言(指不同语言),总是先将其语句按照单词的字面意思翻译出来,然后再按照一定的语法排序修饰的。我们在上学时学习古汉语,也何尝不是如此,翻译是个基本功,也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

《夷坚志.丙志》中记录了一则趣事,是关于契丹民族小孩学习汉语的事情。万顷是南宋时期绍兴人,是当时有名的神童,诗史经集无一不通,10岁便被诏为文林郎(宋代散官的一种)。万顷曾奉旨出使金国,他回国后谈到了一件当时看到的有趣事。说契丹小儿刚开始读书,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之,本来用汉字一个字就可以表达清楚,可在契丹却往往要用到两三个字,甚至更多。

我们知道,契丹民族在我国古代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民族,尤其是建立的辽国,在宋朝时是非常强盛的。契丹民族做大之处,犹如近代之日本民族,是非常好学的,他们占据幽云十六州,充分与中原农耕文化融合,学习汉民族的先进农耕技术、文化,尤其是对唐诗非常崇拜,故小孩的启蒙教育也是要学习唐诗的。可见唐诗之美,不光是我们现代幼儿教育也在背,那时的少数民族小孩也是在背诵了。

他们还是如现代我们学习古代汉语一样,或者说和我们学习唐诗也差不多,都是先翻译成本民族的语言,然后才教小孩读的。如唐朝著名诗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两句,万顷就听他们读成了“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万顷自然是通契丹文字的,否则他怎么会听出来呢?

万顷将其所见闻说时,朝中许多人都以为笑话。其实,从我们今天学习外语,或外国人学习汉语来看,这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只是那些达官贵人们与边塞少数民族少有接触,则是少见多怪了。契丹文发明时间比较晚,但大多遗失,至今也是不多见了,而宋元之后通契丹文字的人更少。

据后世学者研究,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大概是因为民俗的缘故,所以在理解上出了偏差。契丹人平常以“池中”解为“池边”,故契丹语译为“倒影水底之树”,而老鸦(乌鸦)这种鸟在北边最为常见,或者居多,故有此翻译了。

内容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二、语言不通有多难?麦迪娜翻译出错闹乌龙,姜潮笑成大红脸

最近《婆婆和妈妈》正在热播中,这一季的嘉宾中有一个稍显特殊的家庭,也就是姜潮和麦迪娜一家。为什么特殊呢?因为和另外几个家庭不同的是,麦迪娜是新疆人,而麦迪娜的妈妈只会说当地方言,不会说普通话,这对于姜潮来说可就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了,语言不通交流起来可太困难了。到底有多困难呢?麦迪娜一不小心翻译错了闹了个大乌龙,姜潮脸都笑红了。

原来,姜妈妈看到麦迪娜的妈妈这一天为了招待他们一家太辛苦了,毕竟丈母娘年纪也是比较大的,就提出建议说让女婿姜潮给丈母娘洗洗脚解解乏。这个本意确实是好的,但没想到麦迪娜在翻译的时候不小心出了一点差错,也可能是丈母娘没有听清楚,不知道怎么“洗脚”就变成了“时尚”,也就是在丈母娘听来的意思是姜潮要给她“时尚”!这可真是太惊悚了。

本来丈母娘的表情一直都是比较淡定甚至可以说是比较严肃的,就算是笑也只是小幅度地笑一笑。但是听到麦迪娜说姜潮要给她“时尚”的时候,表情也是绷不住了,吓得丈母娘直说:“我这辈子都没让我孩子们帮我洗过。!”麦迪娜这一字之差的区别,可真的是有点可怕啊。

展开全文

听到妈妈误会了之后,麦迪娜才瞬间反应过来原来翻译得不准出问题了,连忙解释说:“不是的,他要帮你洗脚。”听到是洗脚丈母娘才放心下来,又重新恢复了淡定的样子。

而因为语言不通,麦迪娜和丈母娘的对话姜潮和姜妈妈是一直都插不上嘴也听不懂的,所以在麦迪娜和妈妈解释完之后,才跟姜潮和姜妈妈翻译了刚刚母女俩之间的对话。

听到麦迪娜的话之后姜潮也是一下子被吓到了,不得不转离饭桌生怕自己笑喷出来。这乌龙闹得,真的是有点离谱了,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意思可真就是天差地别,姜潮笑得脸都红了。姜妈妈和丈母娘也是笑得不行,尤其是丈母娘,之前一直都是不怎么笑或者只是微笑的,这次却是不得不捂着嘴笑,也是乐得不行。

对于麦迪娜的这个翻译乌龙,作为亲老公的姜潮忍不住吐槽说:“你每次都给我乱翻译!”所以说语言不通真的太难了,尤其是新疆的方言和普通话相去甚远,听起来就跟外语似的,发音和普通话完全不同,姜潮和丈母娘互相之间都不懂对方的语言,交流起来真的是很困难了,也因此闹出了许多好笑的事情。这一家子真的是欢乐多多啊!

语言不通有多难?麦迪娜翻译出错闹乌龙,姜潮笑成大红脸。大家有被麦迪娜的翻译乌龙吓到吗?欢迎留言哦。

三、牛排到底几分熟,不要再闹笑话了,网友原来如此

牛排大家不陌生,想必大家偶尔也会去吃牛排,虽然牛排不是我们的主要饮食,但说实话毕竟米面才是我们的主要饮食,但有人也会去尝尝,觉得怎么也要享受一下这种高大上的气氛,有的人第一次去吃不懂,就闹出了很多笑话,今天就讲一下不要闹出笑话了。

有些人为了显摆当服务员问牛排要几分瘦的时候就会很自豪讲三分熟,真的是想不通怎么那么自信,认为自己可以吃的了三分熟的呢,其实三分熟是带血的,而里面全是生的,这要是吃完回去不得拉肚子了,对于外国人来讲,他们她说的三分熟是因为它们在点餐的时候没有将是几分熟,服务员就会做成三分熟的,所以但服务员问你几分熟,可千望不要讲是三分熟的。

展开全文

如果试吃三分熟的小伙伴是自食其果呀,刚开始就要的小伙伴就已经是个笑话了,可能大家不知道牛排只有一份熟。三分熟、七分熟、都是奇数,没有偶数,如果你要了八分熟的伙食全熟的那他们就会觉得你没有吃过牛排,而是来装的,那就尴尬了,以为我们不比外国人他们能吃的不代表我们也能吃,所以在我们的吃牛排时最好是在七分熟,小孩就要全熟,希望大家了解之后不要再闹笑话了。

所以你们在吃牛排时是几分熟呢?

闹笑话牛排原来如此到底不要

上一篇:爆笑GIF 不就是秀恩爱吗?好像谁不会似的

下一篇:古代没有普通话,南方人和北方人如何愉快的聊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