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烤简史:古今中外的吃法有何不同?

爱文胸黑客业务网2022-11-2139

夏日,没有比约一二好友趁着夜风出门撸串更惬意的事了。烧烤,人类最古老的烹饪方式,在上万年的时光里霸占着食谱的一隅。如何对待食物,是一种文明的表现,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哲学。烧烤在大道至简之间,自得其智慧。

谁是第一个吃烧烤的人?

谁是第一个吃烧烤的人?这事儿大概要从几十万年前说起。烧烤这种烹饪方式,是与人类制作熟食的进程同步的。目前比较普遍的认识是,人类从茹毛饮血到食用熟食的转变,源自某次意外食用到因雷劈或山火烤熟的食物,由此引发了人类食物结构的改变,也带来火的运用。考古学家在旧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了许多动物烧骨。新石器时代遗址更出土了陶制的烧烤架。烧烤,不仅在烹饪史上地位重要,更在人类进化和文明发展过程中影响深远。

马家浜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长条形烧火架,可能是如今烧烤架的“祖宗”。来源/林华东《浙江通史》

烧烤之所以能成为历史最悠久的烹饪方式,毫无疑问是因为它的简便易行。对于远古时期的人类来说,甚至什么炊具都不需要,把动物打回来之后清理干净,然后往火坑里一扔,就可以美美吃到一顿烤肉了。可美食天赋点拉满的中国先民怎么能够满足于这么简陋的烹饪方式?自先秦时起,中国人发展出了三种烧烤技法:燔、炮、炙。所谓燔,就是直接将食物放在火上炙烤;炮,则需要把食物事先用草或湿泥包裹起来,现在的“叫花鸡”,做法便与之相似;炙,则是把食物切成小块,再串起来烤,算是最早的“烤串儿”。在《诗经·小雅·瓠叶》中,招待客人的主家便用这三种烧烤方式轮番整治一只可怜的兔子: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有兔斯首,燔之炮之……

虽然烤肉做法简单,可古人从不认为其鄙陋,难登大雅之堂。相反,在各种祭祀、宴饮场合中,烧烤往往是必备美食。不仅是《瓠叶》一篇,《诗经》在许多祭祀篇章中都提到了烤肉。

展开全文

凫鹥在亹,公尸来止熏熏。旨酒欣欣,燔炙芬芬。(《诗经·大雅·凫鹥》)

执爨踖踖,为俎孔硕。或燔或炙,君妇莫莫。(《诗经·小雅·楚茨》》)

在屈原的《大招》中,为了召回远方战场上的亡魂,也拿出了“炙鸹烝凫,煔鹑敶只”和“煎鰿膗雀”,从家禽鸟类到水中活鱼,无一不可烤,无一不鲜嫩爽口。而在古代祭祀中,往往都是酒肉配套,“醓醢以荐,或燔或炙”(《诗经·大雅·行苇》)。这足可见不仅烧烤历史悠久,“喝酒撸串”这件事也是古已有之。只是在古代,这是一项严肃的祭祀礼仪,在现代则是一种消遣方式罢了。

时间走过秦汉,进入深受胡风影响的隋唐时期,烧烤的品类更是大大丰富起来。除了常见的牛、羊、猪肉,骆驼肉也被纳入菜谱,即“驼峰炙”。唐代著名边疆诗人岑参,便在诗文中写道:“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归叵罗。”这是何等豪迈之气象!为了合理吃烧烤,唐代医家甚至将烧烤琢磨成了药膳。唐代名医咎殷在《食医心鉴》中,记载了野猪炙、鸳鸯炙等多种烧烤食谱。据他研究,这其中的许多种都可以用来治疗痔疮及其并发症。幸亏辣椒直到明末才传入中国,光凭本土的花椒,还没有让唐朝爱烧烤人士在用烧烤治疗痔疮时感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影视剧中的烤驼峰。来源/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截图

进入文化极度繁荣的宋代,烧烤的普及性更是不必多言。据《岁时杂记》所载,烤肉已经成了宋朝人过冬的生活日常。他们为了冬日取暖点起暖炉后,便“物尽其用”,顺便在上面摆上烤架,便成了绝妙的室内烤炉。一家人围坐在炉边,喝温酒、吃烤肉,不亦乐乎。至于“北宋美食大全”《东京梦华录》中,更是少不了烧烤的身影,一道叫“旋炙猪皮肉”的小吃,便是冬日东京城中毫无疑问的“人气美食”。至于平日里的晚市,更是“燠爆熟食”俱全。早在宋代,人们便可以体验深夜撸串的乐趣啦!

谈至此处,相信大家对“谁是第一个吃烤肉的人”有了大略的猜想。可惜的是,倘若不论“吃烤肉”这件事的实质,单说“烤肉”二字本身,第一个吃烤肉的大概既不是北京猿人,也不是商周时期拿炙肉祭祀的古人,而是画家齐白石。因为“烤”这个字是他老人家“自创”的。据说,曾有一家清真烤肉馆请齐白石题字,可是齐老翻遍字典,都找不出一个字来恰当表达“烤”的意思,只好取形声之法,以火之形和考之声,造出了如今广为使用的“烤”字。题完字后,齐老还有担心,又在其下注了一行小字:“钟鼎本无此烤字,此是齐璜杜撰。”齐璜就是齐白石的姓名,意即古来文字中皆无“烤”字,这是他凭空的杜撰。如此来看,虽然用火灼烧出来的熟肉古已有之,可这“烤肉”,实实在在只能是给人店家开业题字的齐白石老先生最先一享口福了。

齐白石题字。来源/北京卫视《快乐生活》截图

烧烤大家族

其实,烧烤对人类烹饪的贡献是世界性的。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因为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的不同,烧烤文化也丰富多彩。

说起国外的烧烤,我们最先冒进脑子里的词是“BBQ”。这是一种常见的户外野餐方式,来源于英文单词“barbecue”。事实上,国外烧烤也被分成两类:一类是有盖、利用烟熏来弄熟食物,被称为“barbecue”;另一类则是无盖,用火来烧熟食物的方式,被称为“grill”。我们常说的烤串,其实更接近“grill”的范畴;而“barbecue”更类似于我们理解的烤鸭。不过,这两个词与食材并没有太大关系,大概是因为家庭性的户外烧烤很难达到“grill”的温度,且一样会产生很多烟,便用“barbecue”代之。

在美国,BBQ几乎成了一种生活文化。许多家庭都备有自己的便携烧烤架,每当遇到假期、家人团聚时,便驱车前往附近的公园、海滩,也可以一切从简,直接在自家小院、露台上支起烧烤架,来一场轻松惬意的烧烤趴。若是家里没有烧烤架也无妨,美国在公园或绿地等许多地方都贴有“BBQ”的标志,并且提供桌椅和公共烤架,游人只需携带食材和木炭即可。

国外的户外烧烤。摄影/oneinchpunch 来源/图虫创意

“BBQ”因简单有趣,很快传遍世界。只要条件允许,你也可以同一二好友出门体验一把。

不过,还有一种烧烤只在美国才能见到,那就是德州烧烤。

德州烧烤,是加勒比地区慢火烧烤和德国熏肉烧烤相结合的产物。最初是卖不完肉的肉铺老板用来防止剩肉变质。最古老的德州烧烤充满一种原始豪迈之气:他们不需要什么烤炉,在地上挖一个大坑,烧一丛明火,便可以将食物直接放上去烤熟。炙烤时肉香四溢、油烟弥漫,明目张胆地挑逗着人们的味蕾。后来,规范化的德州烧烤,自然不能继续这种随地刨坑的做法,但他们用砖石搭起的烧烤架也极大,尽显豪迈本色。德州烧烤在美国美食界地位极高,1964年,美国总统约翰逊甚至以德州烧烤为国宴,招待当时的墨西哥总统。

德州烧烤。摄影/Ron Schwind 来源/图虫创意

除了北美大陆上的德州烧烤,南美大陆上的巴西烤肉也颇具特色。与听起来差不多的“土耳其烤肉”不一样,巴西烤肉确实是巴西的烤肉(关于土耳其烤肉,详情请见:意大利面、土耳其烤肉:我们有多少以国家命名的食物?),最早起源于当时巴西人在乡村吃的烤肉,后来传到城中,被同样来巴西开拓殖民地的牛仔所喜爱。只是条件艰苦、炊具不足,他们只能使用随身佩戴的长剑来戳着肉吃。久而久之,这便成了巴西烤肉的一大鲜明特色。与其他烧烤只用长度适宜的细钎不同,巴西烤肉专用一种又粗又长的铁钎子串肉——若是第一次见,更容易称之为铁棍。肉块在上面烤熟后,会由服务员帮忙取下切好。在各种肉类中,巴西烤肉尤其偏好牛肉。

对于以马来西亚为代表的东南亚烧烤来说,有一件独有的“神器”——香蕉叶。东南亚烧烤几乎没有什么地方能离开香蕉叶。放在火上烧烤的食物,要用香蕉叶包起,使香料入味;在烤大块的肉类比如烤乳猪时,也会先把内脏掏出,再用香蕉叶填满。就连在做主食竹筒饭时,东南亚人也会用香蕉叶封缄其口,防止汁水溢出。香蕉树无疑是东南亚人民的挚友,不但有果实可以出口创收,连树叶也别有一番妙用。

“大道至简”的烤肉智慧

烤肉如此历史悠久,又受人喜爱,关于它的故事自然也少不了。

《孟子·尽心下》中曾记载了著名烤肉爱好者孟子的一则小故事。孟子学生曾子的父亲爱吃羊枣(一种果实),因此曾子便不再吃羊枣。孟子的另一个学生便问孟子:“烤串(脍炙)和羊枣,哪个更好吃?”

烤肉爱好者孟子毫不犹豫:“当然是烤串!”

于是公孙丑便问道:“既然是烤肉更好吃,大家也都爱吃烤肉,为什么曾子只是不吃羊枣,却依然吃烤肉呢?”

孟子便道:“烤肉串,是所有人都爱吃的;而羊枣,是独独曾子父亲爱吃的。为了表示孝顺,当然是要专门回避只有老爹爱吃的羊枣啦!”

孟子画像。来源/吕元善 《三迁志》

这故事固然在教大家孝顺父母的道理,其实也在侧面反映出烧烤自古以来就有着超高的国民度,以至于连孟子也默认“没有人不爱烤肉”。为了吃到美味的烤肉,皇亲贵族甚至还差点闹出人命。

在《韩非子》中,著名寓言大师韩非记载了一次晋文公吃烤串的经历。虽然贵为诸侯王,晋文公依然遇见了食品安全问题:他吃的烤串上出现了一根头发。晋文公大怒,命人将烤肉的厨子带上来,亲自审问。厨子是个聪明人,见状立刻下跪请罪。

晋文公便问:“你说说,你到底有什么罪?”

厨子一本正经道:“禀大王,我一共有三桩罪:我日日磨刀,锋利堪比名剑干将,却在切肉时没有把头发切断,其罪一也;我用木签一块块将肉串好,却也没见到这根头发,其罪二也;我生火烤肉,连肉都烤熟了,却没有把这根头发烧断,其罪三也。”

一番话点醒了晋文公,立即命人严查在场接手过这份烤肉的人,果然找出了蓄意谋害厨子的人。晋文公二话不说,命人将此人斩首。这个故事后来被简化为成语“宰臣(厨子)上炙”,寓意人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虽然结果皆大欢喜,可若非这厨子机敏善言,怕是要含冤而死了。

不过,烤肉也未必一定会取人性命,有时或许还能救人一命。

《世说新语》中便记有这样的故事:西晋名臣顾荣在一次赴宴时,看到负责端烤肉的人一直看着烤肉,像是很想吃的样子。顾荣便将自己的那一份烤肉赏给了他。一同在座的人都对此很不解,顾荣却笑着解释道:“怎么能让人天天端着烤肉,却不知道烤肉的味道呢?”

后来西晋政局动乱,北方民族杀入京城,顾荣跟随逃难渡江的人群流落江左,一路上颠沛流离,自然不复当日高谈宴饮的风光。可每次遇到危急的时刻,总会有一个人出手相助。顾荣一直不明白这个人为什么帮助自己,直到一次寻见机会问起,那人方道:“我就是那日受您赏赐烤肉的人。”

一份烤肉的恩情,也会得到涌泉般回报。

烧烤,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深植于历史的文化符号。夏日炎炎,赶紧约上好友,一起“撸串”吧!

一、深圳民歌(客家山歌)源流、分布与传承发展

客家山歌起源于先秦民歌和竹枝词,有“山歌闻竹枝”之谓。至明代,江西左布政使祁顺⑤曾到宝安,写有竹枝歌《宝安水乡即景》:断岸平沙水绕洲,小溪都入大溪流;渔翁贩得鱼虾卖,日日鸣榔船步头。竹枝歌是吸收民歌的四句七言诗,可伴笛击节,可歌且舞。由此可见,深港地区的咸水歌、采茶歌、竹枝歌等民歌已经流行。深港地区将客家人唱的民间歌谣称为“山歌”,深圳地区客家“山歌”至少有300多年的历史。清初,朝廷为了防止沿海民众接济台湾郑成功反清复明势力,将东南沿海居民前后两次强制内迁共80里,深港地区首当其冲,招致百业凋零,民不聊生。7年之后,原广东巡抚王来任眼见当地百姓因迁界所遭受的巨大苦难,冒死上谏朝廷,力陈迁界之害。清康熙八年(1669),朝廷下令复界,以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吸引了赣南、闽西、粤东等地山区人民来宝安垦荒填海。这批被中国历史上称为第五次移民潮的移民,相对于“本地人”来说,称之为“客家人”。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活跃在石岩一带的游击队员用客家山歌号召民众,打击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观澜龙华一带的抗日游击队战士以及解放战争年代的库坑、大水坑、大布巷游击区的游击队员们,都运用山歌唤醒民众,与日伪顽敌作殊死的斗争。东纵文艺工作者经常用广州方言、客家方言演剧,用客家山歌、龙舟等民间艺术宣传演出,同时又大力创作客家方言歌《东江水》《反抢粮》《唱春牛》。1951年,观澜乡农民张明、黄平、黄官祥写的山歌、民谣、散文刊登在《华南文艺》杂志第1、3、5、6期;1953年,龙岗皆歌歌手罗观球(1925年出生)、黄丽英(1931年出生),曾代表龙岗参加粤东行政区专员公署在汕头市人民公园的大同剧场举行会演,演出用皆歌改编的《半夜鸡叫》节目,获得三等奖。《惠阳地区民歌集》选载龙岗镇解放初期描写人民翻身做主幸福情景的歌曲《皆歌一唱闹洋洋》。《惠阳县志》记载:“1954年中秋节夜晚,惠阳县文化馆在龙岗区地举办山歌擂台赛,有竹板山歌、皆歌、渔歌等。”1959年,龙岗皆歌《歌唱蔡娇娘》参加了广东省业余民间文艺汇演。1956年,盐田山歌王李天生进京参加“全国首届农村文艺调演”,这是盐田山歌首次走出广东省,在当地传为美谈。1958年,盐田村村民薛观带改编客家山歌剧《刘三姐》并主演男主角,参加广东民间艺术汇演获优秀奖。1959年庆祝国庆10周年吴标(1926年出生)、薛官带两人被选送随广东省文艺演出团赴北京演唱山歌,成为宝安山歌唱到北京第一人。

1950年代至1970年代,石岩、龙华、观澜、布吉、盐田、横岗、龙岗、坪山等地群众,每逢中秋节晚上自发组织山歌会、山歌擂台,热情的歌手“对歌”对到下半夜;石岩、观澜、龙岗等地群众甚至自发“斗歌”,连续“斗”二、三个晚上还欲罢不能。

1983年,深圳市文化部门根据群众深爱民歌的积极性组织了“首届深圳山歌会”,山歌会经过全市100多名选手多轮角逐,最后决出“深圳山歌王”刘天生(龙岗选手),“深圳山歌后”何穗生(深圳市艺术中心选手)。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使深圳的民歌民谣发展又上了一个台阶。

深圳是一半山水一半城,深圳民歌民谣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有文化价值的是山歌和粤曲。其中,客家山歌的流行是最为广泛和大众化的,所以本文拟重点介绍客家山歌。胡希张、余耀南《客家山歌知识大全》一书中阐述客家山歌的种类和体裁,认为有3种划分方法:一种是题材(即内容)分类法;一种是体裁(即形式)分类法;再一种是时间分类法。这3种分类法,有可取之处,亦有局限性,有一些山歌,亦此亦彼,非此非彼,归在哪一类题材都难尽人意。于是,他俩认为:遵从约定俗成的原则,不拘泥一格,根据日常习惯,取其自然,分列了15种——山歌号子、爱情山歌、抒情山歌、习俗山歌、叙事山歌、尾驳尾、逞歌、虚玄歌、猜问山歌、拆字山歌、叠字山歌、拉翻歌、竹板歌、庙堂山歌戏曲山歌等。

纵观有关著述,再根据深圳实际,笔者按山歌内容分成劳动歌(掌牛歌、禾堂歌),生活歌(地名歌、节令歌、猜谜歌),爱情歌(抒情歌、相爱歌),习俗歌(出嫁歌、哭嫁歌、叫哀歌),虚玄歌(颠倒歌、拆字歌),时政歌(战斗歌)等六大类。

深圳市的方言较为复杂。原住民中,全国汉族7大方言,深圳就占有3种。一种是广府话,俗称白话、本地话,大约分布在罗湖、福田、南山、宝安的沿河(深圳河)、沿湾(深圳湾)、沿江(珠江口)一带的村庄,人数约占原宝安县总人口32万的42%;一种是客家话,戏称“侄话”,分布在深圳中部、北部和东部丘陵山区,人数占全县总人口的56%;第三种是福佬话,分布在大鹏的南澳渔港、盐田渔港、蛇口渔港、西乡的臣田村与盐田村及罗湖东门老街(西乡和罗湖的福佬,为新中国成立后安置海陆丰的移民),人数占总人口的2%(不含2011年成立的深汕新区)。所以,当地流行一句俗语“西部白话,东部客家,沿海港湾有疍家”。多种史料显示:1979年,深圳建市前客家人数占总人口一半多。

展开全文

深圳客家山歌大部分分布在中东部丘陵山区,具体一点说,客家山歌分布在罗湖区的草莆村、布心、泥岗、黎围(今水库新村)、梧桐山村,福田区的下梅林,南山区的西丽、白芒、麻磡村,宝安区的凤凰岗、铁岗、麻布、径贝、九围村、石岩街道全境,光明区的白花洞、迳口、红星村,龙华区的龙华街道、大浪街道、观澜街道、观湖街道,龙岗区的横岗街道、圆山街道、龙城街道、龙岗街道、坪地街道、布吉街道、坂田街道、吉华街道和平湖街道木古村,盐田区全区(含沙头角),坪山区全区(大部)、大鹏新区葵涌街道、新湖街道、大鹏街道、南澳街道(南渔村除外)。

深圳客家山歌的特色

客家山歌,顾名思义是客家人聚居的地区流传着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间歌谣。

“山歌是有音韵的语言”。由于客家人较本地人迁徙晚,多数“客居”山区地带,衣食住行无不与山有关,他们“开门见山”,民歌民谣也与“山”有着紧密的联系。客家人在拓荒垦植的山间劳动中,把挑担、砍树、农田劳动时有节奏的呼喊哼出成曲调;把与远山或河流对岸的人高声交谈变成歌声,这种在大自然的舞台上流露出丰富情感的曲子,成为我国民歌中较为情浓、放达的一种歌谣,这就是客家山歌。

客家人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出璀璨的口头文学——山歌唱词和富有地域特色的山歌曲调,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爱国诗人黄遵宪称之为“天籁之音”。几百年来,通过一代代歌唱者不断地传承和发展,客家山歌已成为中国民歌之林中一朵独具魅力的奇葩。2006年5月,客家山歌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深圳客家山歌,和赣南、湘南、闽西、粤东的客家山歌相比,从源流上来说,同宗共脉;但是,由于深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深圳山歌与其他地方有如下几点不太一样:

一是带“咸味”的山歌,如大鹏、南澳等沿海山歌。因为靠近大亚湾、大鹏湾及香港海域的多个海岛港湾渔民,吸收了渔歌、咸水歌、粤曲等音乐元素,用带有粤语、客家话、闽潮话、北方话混合成的“大鹏话”唱,形成了与各地山歌味道不一样的大鹏山歌。

二是盐田、沙头角、香港九龙的山歌,由于面向海洋,因此山歌的音域多一两度,唱腔上没那么高亢嘹亮,唱得平实婉约。最大的特点是唱腔中有好几节切分音、四分之一休止符和装饰音,好像浪潮涌来时碰到海岸礁石,嘎然止住,然后又跟水退、水涨一样,起伏流淌……例如《割草歌》:男唱“阿妹割草在山岭,阿哥砍柴石壁攀;有心等妹来坐嬲,等妹等到日落山。”女唱“看白等到日落山,葛藤拦路岭隔岭;阿哥柴担先挑转,你系有心转头行。”“阿妹”和“看白”的第一个字是后半拍起,“割草”和“等到”“在山”和“日落”的第一个字是切分音,表达语气果断、态度坚决。笔者形容这种充分表现情绪的山歌唱法,是盐田山歌的“潮味”。

三是流行于石岩、龙华、观澜、布吉的阳台山山歌。阳台山山高587米,比不上梅州阴那山1297米高,深圳少崇山峻岭,所以山歌表现的内容、题材也较生活化,少“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之类的描写,山歌唱腔也没有梅州山歌高昂激越,每首山歌唱前也没有“——噢嘿!”隔山远呼的号子,而是平缓的开口“歌引”唱:“——阿妹!”(当地客家人叫男孩女孩或男女青年,习惯统称“阿妹”)。

这第一句起引“阿妹——”的拖腔,还有一个用意,是歌手趁着拖腔这几秒钟想好下面的唱词,接驳或反驳对方山歌。这种唱法,多数由男人唱(也有少量女人唱),带挑逗式的。

2006年9月,笔者和深圳市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的同事,曾到石岩、观澜、龙岗、大鹏等地和当地老山歌手座谈采风,在石岩街道,和当地知名的山歌手池官华、叶若林、叶金生、叶恩麟等参加座谈。

当年67岁(1939年出生)的“石岩客家山歌王”池官华老人,他的爷爷、爸爸他很会唱山歌,爱唱“花笺”(叙事山歌歌册),旧阵时,他们出门下田一掎(扛)起犁耙就唱,收工时一放下担竿也唱。池官华一连唱了一个多小时山歌,其中就有原生态的《阿妹同郎盖好被》叙事山歌:

在深圳大鹏半岛上的葵涌镇采风时,又听到了一首绵长情深“又讲归又唔归”的《望夫归》“粘米”山歌(粘米,是客家话夹杂东江水话的“软糯”音)。这首山歌带出了一段笑中有泪的故事:旧时,因生活所逼,深圳乡村中许多男人“过番”下南洋谋生。有的扔下妻儿,直至老迈才回。有年轻的“过番”赚了点钱,就回乡娶老婆。新婚的被窝还热呢,又只身出门,声言赚了钱就回来看妻。于是,留守乡间的无论老妻嫩妻,便一月月一年年甚至几十年守着活寡,望夫归,成了她们一生循环往复的情牵梦萦。

又快过年了,村妇阿娣在踏茶果筛粉。忽闻一声喊:阿娣,你老公返来了!阿娣精神一振,扔下糯斗就要出门接老公。忽然又发愣:老公搭声(托别人传话)说不回,怎又回啦?我这一身粉尘蓬头秽面怎能见他!于是连忙梳洗整齐,抹了点茶油,就迫不及待地要出门。然而她又犹豫了,不,不接他,我那么急,别人会笑话的。在窃喜和纠结间,她又拿起了糯斗,边筛粉边等着夫归。

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丈夫身影,她便自言自语地吟唱道:“又讲唔归又归,害我去东行到西。返家路道识唔识?认得阿妹系你妻?”这时,巷那头又一声喊:阿娣,你老公到巷口啰,快来接呀!阿娣再也忍不住了,拔腿就出门接夫。谁知道急中有错,双手仍握着糯斗,边走边继续筛粉。雪白的米粉飘在衣裤上,飘在巷道上,飘到水沟里。阿娣全然不知,仍然飞快走着,双眼搜寻着,口中喃喃着:又讲唔归又归……那班躲在巷角的姑嫂姊妹们立马哈哈大笑露了脸,齐声唱起:

此刻,姑嫂们再没有激越的歌声,没有打闹的嘻笑,只有低声啾啭吟唱,恍惚离群的孤雁喃喃地自语……偏偏,这样绵软的山歌却让人揪心,震撼地引出了无数听众的眼泪。

尽管客家山歌带有原生态的乡土风味,山歌的唱词基本上是七言四句,但是听起来却并不觉得单调、简陋和乏味,相反是意趣盎然,甚至是文彩四溢,余味无穷;如果置身于歌林,更是眼花缭乱,美不胜收。因为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使客家山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质量得到提升。

客家山歌的修辞手法十分丰富。它从诗歌最早、最基本的“赋、兴、比”表现手法,到双关、歇后、反复、顶针、对偶、排比、铺陈、对照、夸张、比拟、烘托、故问、引用、借代、反语等各种修辞方式,无所不用。其中,最为常用的、最有特色和最多佳句的是比喻、铺陈、双关、歇后、反复、对偶、排比等几种。

直叙,就是铺陈其事,直接说出来,在说事中唱出事情的过程、原委,让听众产联想;同时,在直白的叙事里借助其他物象去曲折地表现,这样的直叙山歌十分精彩。例如:

这3首山歌叙说十分直白,但直白不一定是缺乏色彩,前两首在平淡的唱述中道出不同寻常的细节,给人丰富的联想,从而对掌牛仔(放牛郎)心生深深的怜悯之情。

起兴,就是开头之意。“兴”是歌手托事于物、以物引情,也就是说,借用别的事物曲折地带出歌唱者的感情所以,起兴句一般是在山歌的开头,分为“以景引情”和“借物发端”两种。例如:

这几首歌都是借身边的竹叶、蛤蟆、莲花来“说事”,说开了话题后就直入想要表达的内容。芯,实指是心;阿爷即是阿爸。

比喻,通常说的“打个比方”,这就是比喻。这种修辞手法,是运用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作比,借以更具体、更形象、更深刻地说明这一事物。客家山歌运用比喻有多种,具体有明喻、借喻、隐喻、复喻、反喻和强喻等。比如流行盐田地区一首有名的山歌:

前三首山歌利用狗吠、鸡啼、更鼓和日头、割草等日常生活现象,非常生动地比喻有情男女相约时间过得快,“恨”鸡狗打扰,期望“闰五更”“留日头”给恋人更多的相聚时间。第四首利用“张”“装”“简”“涧”谐音,隐喻阿哥娶妹有望成为一家。

夸张,一种说法比实际的事情讲得更大、更高、更强烈的修辞。“夸张”是在客家山歌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表达方法。常常分为两种,一种是白描式的夸张,另一种是借助其他修辞手法的夸张。比如:

第一首描绘借清朝顺治、康熙到乾隆三朝150多年间的相恋,实在是太夸张了,够得上是“旷世之恋”。第二首写生死相缠一百年,说明对爱情的坚贞不渝,但是,这个夸张可信。

双关,就是利用语词的谐音或者谐意(一词多音、多意),同时表态(兼顾或暗示)两种不同的事物,一语双关。比如:

第一首,明显使用了双关歇后语:“灯草绑门板——关心”。第二首借锡打茶壶的谐音,“舓”(贴)在心,又借砖瓦,表示哥妹一家人。第三首运用“廊”与郎的谐音,双关试探阿妹爱不爱郎,妙极了。

还有,叠字山歌“山谷山坑起山坡,山前山后树山多,山间山田蓄山水,山人山上唱山歌”。顶针山歌“半山坡上种棵松,松树底下种芙蓉,芙蓉底下种生葛,生死缠紧嫩娇蓉”。排比山歌“一心想妹想到诳,冲凉行错入厨房;食饭唔晓拿筷子,睡目唔晓上眠床”等等。

无论是山歌还是歌谣,都涵盖着当地丰富的风情民俗,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猛回首,客家山歌风风雨雨走过了上千年的坎坷路程,累禁而不绝,自生而不自灭,究其原因,在于它具有自已独特的功能作用并且为社会所需要。胡希张、余耀南两位山歌研究者认为,历史上,人们对山歌或褒或贬、或倡或禁,无不以自身利盖为准绳。2000多年前的孔子洞悉诗歌的功能作用,论及诗歌“可施于礼义”“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怒,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不学诗,无以言。”(当然,这里的“言”主要还不是指语言)。指出了诗歌具有教化、认识、抗争、娱乐、审美等多种功能。总观客家山歌,它所包含的内容,有精华,有糟粕;它对社会所起的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曾经有种认为客家山歌只是唱“郎搭妹”的,甚至以为山歌是“淫歌”“邪歌”,那是一叶障目、本末倒置的世俗偏见。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客家山歌主体是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具有教化、认识、抗争、社交、审美、娱乐等多种功能。随着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指引下,客家山歌的消极作用越来越小,而它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大。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深圳民歌民谣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越来越凸显它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观澜是深圳著名的侨乡,当地人再穷也要供子女读书。根据落籍较早的客家人居住的大布巷、库坑、陂头吓等地黄姓族谱所记载的家族家人,他们长期在山野田头巷尾传唱客家山歌,从而消除劳苦、宣泄情感、表达意愿,抑或驱赶野兽、迎击强盗、抗击灾害等,在当地产生了“君子布山歌王”张桓、“鳌湖山歌王”邓官添、“茜坑山歌王”刘恩荣,以及“观澜山歌王”沈海强和苏丁财、周贵、陈瑞强、陈振荣、万学如、巫辉雄等一批山歌手。

1949年10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解放了南头古城,标志着宝安县人民取得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为此,观澜乡隆重举行了“庆祝观澜解放”的万人山歌会。1958年,观澜、清溪、凤岗联袂举办的“山歌擂台”活动,以及千禧年来观澜连续举办的“国庆中秋客家山歌会”等,成为观澜山歌史上的重大盛事。

流行于盐田、沙头角和香港九龙新界一带的盐田山歌,也叫九龙山歌。演唱盐田山歌最有名气的,是盐田村山歌手薛观带、沙头角镇吴标、盐田墟的黄继娣。1958年,薛观带改编客家山歌剧《刘三姐》兼主演男主角,带上剧中村民演员数10人,参加广东民间艺术汇演获优秀奖。1959年庆祝国庆10周年,吴标、薛官带被选拔参加广东省文艺演出团赴北京演唱山歌,成为宝安山歌唱到北京第一人。吴标是早年参加东江游击队的老战士,在发动群众、鼓舞士气时开口就用山歌宣传,直至解放初期当上深圳镇政府领导,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大会讲话讲了没多少句,没词了,但他很快用唱山歌方法幽上一默:“阿叔年老眼草花,顶高那行看成脚下,讲来讲去车车转,大家听到蒙查查……”顿时,大家尴尬全无,会场轻松活泼。薛观带在上世纪60年代移居香港,又成为香港新界山歌王。黄继娣也移居英国,把盐田山歌带往海外华人社区。

石岩镇罗租村、官田村和塘头村,在解放初期至人民公社期间,每逢中秋举办大型山歌会,上千名群众参与的对歌活动对到晚上十一二点,第二天不过瘾还移步到石岩古寺的石级以及河沙坝的空地上,继续驳唱。1964年,石岩歌手新编山歌《嫁错郎》参加了宝安县文艺汇演。2004年9月广东卫视专程录制石岩镇“阳台之歌”山歌擂台赛和池官华山歌演唱专辑,面向全省播放。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龙岗墟盛行在大榕树头唱皆歌、斗山歌。1953年龙岗皆歌改编、演唱《半夜鸡叫》参加粤东行政区专员公署在汕头市大同剧场演出,获得好评。《惠阳地区民歌集》选入龙岗镇解放初期描写人民翻身的《皆歌一唱闹洋洋》一曲。《惠阳县志》记载:“1954年中秋节夜晚,惠阳县文化馆在龙岗地区(1958年10月以前属惠阳县管辖,该年11月后划归宝安县)举办山歌擂台赛,有竹板山歌、皆歌、渔歌等。”1959年,皆歌《歌唱蔡娇娘》参加了广东省业余民间汇演,这首皆歌于1965年1月,被宝安县文化馆收进《客家民歌选》。

2007年1月,石岩客家山歌、大鹏山歌、龙岗皆歌、盐田山歌,入选深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名录;同年6月,其中石岩客家山歌、盐田疍家迎亲婚俗入选广东省第二批“非遗”保护名录。2008年,观澜客家山歌入选深圳市第二批“非遗”保护名录。2012年大鹏山歌入选广东省第四批“非遗”保护名录。自此,以客家山歌、龙岗皆歌为代表的深圳民歌民谣受到前所未有的政府重视和扶持。宝安、龙华、南山、福田、罗湖、盐田、龙岗、坪山、光明等区和大鹏新区以及各个街道,纷纷开办“非遗”传习基地、“非遗”传承馆,编写《客家山歌》、皆歌、粤曲等校本课程,进入中小学幼教校园,教唱客家山歌、皆歌和粤曲。值得一赞的是,宝安区沙井、新桥、福永、松岗、西乡、新安和光明区的公明等地的中小学,开设粤剧课,并请专业粤剧老师授课,培养出数百名业余粤剧小演员,在市内外和香港等地演出。粤剧小演员彭志辉和黄书乐获得了第15届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2016年,沙井多间小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粤剧中国保护中心推广基地”。

每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和客家文化节,市、区分别举办客家山歌大赛、童谣比赛、粤曲粤剧节曲目展演,组织渔灯、渔歌、疍家迎亲婚俗风情表演;有条件的区、街道和市级文化艺术部门积极创编大型山歌剧、原创山歌交响乐以及创作民歌、舞蹈、视频、动漫、抖音等短小精美的艺术作品,走进市民生活,以现代的、生动的艺术手段跨界地演绎传统民歌民谣,使深圳民歌民谣的传承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踏上一个新高度。

标题:深圳民歌源流、分布与传承发展 作者: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专委会副主任 廖虹雷 载《深圳史志》2022年第2期

二、为什么说“馍”才是陕西人吃饭的灵魂?

为什么说“馍”才是陕西人吃饭的灵魂?

素材图

关中地方土地肥沃,盛产麦子,人们多以面食为主,喜欢吃面,也爱吃馍。“要得吃好,面面馍馍。”关中人这样说。把吃饭叫咥饭。咥完面后,觉还没有咥饱,就拿个馍填填,关中人讲: “这是塞肚子里的缝缝。”每天吃饭,离不开馍馍。通常关中人早上吃的多是稀饭,像糁子、谷子煮的稀粥,吃时要有馍;上午吃面,大老碗端上,没咥够时,再吃点馍;晚上吃饭,关中人叫喝汤,多是糊汤类,有时也把中午剩的饭加点水重煮烧开,同时也吃点馍。吃时圪蹴在家里头门上,面前放一小碟就菜,一大老碗稀粥稀汤,一手握着筷子,一手抓两个大蒸馍,咬一口馍,就一口菜,随后端起老碗先吹吹,降降热防烫着,随后伸长脖子,“呼噜呼噜”喝两口。有些饭量大,一顿能吃四个大热蒸馍,手不好拿时,像串糖葫芦一样用筷子串上,像举幡子一样高高搊着。吃到最后,把吃完的粥碗还用馍片擦擦,送到嘴里,直到全部吃完,摸一下饱肚,打一声饱嗝,显得很享受似的,才端碗拿筷,拾起身来,哼着秦腔,一颠一颠回家去。

生活中,关中人一点也离不开馍,不仅大人爱吃馍,而且娃娃也喜欢馍。“老婆婆,蒸馍馍。白馍馍,一篮篮,你一个,我一个,甜美美,软和和,大伙吃得乐呵呵。”如果一早出门来不及吃饭,或干活回家里饭时未到,关中人就会先寻馍笼笼,从里搲抓个馍,夹点油辣子或腌菜咥咥,让肚子不要咕咕乱叫,让姓胃的先不要喊饿。如果是出的远门,关中人就会提着兜儿多塞上几个馍,好走在路上吃。特别是关中老汉经常爱外出逛达,跟集看戏,关中老婆经常爱出去逛庙,朝山赶会,衣兜兜里,布褡褡里,手帕帕里,总要揣上提上背上几个馍,饥了饿了,随时掏出来吃吃。

展开全文

素材图

关中人做馍主要是蒸馍。蒸馍一定要先发面,否则蒸出的馍一看软塌塌,一捏硬邦邦,扶不起,站不端,没个样子,关中人叫“死面馍”。发面时要用酵母,关中人叫“面酵子”。每次蒸完馍,关中人总要留下一点发酵好的面团,撕开搅散成面蛋蛋,晒干收起来,下次蒸馍时再拿出。没有面酵子了就重新做点,没时间了上邻家要点借点。关中人说:“面酵子,面酵子,把面叫醒的叫子,蒸馍离不开的孝子。” 关中人认为,面酵子一放,把面发醒,让面有了灵性,有了魂,蒸的馍就能按人心上来,馍面光洁,馍里柔软,馍味可口,比个孝顺娃还好。因为面酵子能发面,关中人认为也可发家,所以很看重面酵子,以至于人老百年入土安葬时,关中人也要在墓里放一盆发得鼓堆堆的面酵子,再在上面插一根葱,以此表示发家发财多富贵,发得后辈儿孙多聪慧。平时蒸馍时,多用温水泡开面酵子,等发开再倒入面粉,使劲搋,反复揉。揉好醒好,就可以来蒸馍。 “泡下酵蛋蛋,打开面柜柜,端盆和面盖被被,让面睡上一回回。一把两把搋上案,揉软揉硬揉个遍。切成块块平卧着,放进笼笼都站着。风箱摇,锅水响,气儿冒,就等着吃那热馍馍。”这就是关中人蒸馍。 现在蒸馍多用的是酵母粉,发面省事。但在关中人家里,发面习惯上还是爱用面酵子,觉用面酵子蒸的馍暄腾虚软,味道鲜美,能吃出麦面的清香。

关中人蒸馍样样数数多。譬如白馍、黑馍、杠杠馍,油馍、花馍、饼饼馍,枣馍、糕馍、合合馍……有很多。特别像包子馍,肉包子、菜包子、糖包子、辣包子、豆腐包子、油面包子、核桃包子等等,也有不少。秦岭脚下的人用黄玉米蒸糕馍,叫玉米粑粑馍,金黄透亮,吃起来柔软。关中北塬上的人爱蒸糜面馍,馍黑馍硬,吃时甘甜。当地的民谣说:“磨糜面,蒸馍馍,糜面更比麦面甜,娃娃一见发了馋。”关中北山边的人常在麦面中加入荞麦面蒸成馍,叫荞麦面馍,嚼时觉味香有嚼头。

素材图

关中人三天两头是要蒸馍的。蒸馍不仅是个费力活,要反复揉,而且是个技术活。譬如:面酵子放的多,将会使面发酸,放的少会使面发不起来;天冷时,面常常发不好;揉面时间短,面没揉到,蒸出来的馍会成生生馍;火候没把住,老半天不见气上来;锅里水被烧干,使馍烧糊,等等,这些最后都蒸不好馍,导致把馍蒸坏。在关中农村里,谁家媳妇若能蒸得一手好馍,擀得一手好面,就是好媳妇。 “勤大嫂,蒸馍馍,面发到,面揉到,先武火,再文火,烧得气儿圆,烧得时间巧,蒸了一笼好馍馍。馍馍美,馍馍甜,馍馍个个胖儿圆。新鲜酥软摆一笼,光洁晶亮好面容。一掰雪白让人喜,一嚼清香味儿美。顺手拿根大白葱,搲个馍馍向外奔。懒大嫂,蒸馍馍,面没发,面没揉,架柴火,烧闷火,烧得气儿跑,烧得时间少,蒸了一笼瞎馍馍。馍馍苶,馍馍偏,馍馍个个麻子脸。软皮耷拉躺一笼,恓惶难场都没神。瘪得就像蔫柿饼,硬得就像脚后跟。顺手撂给门前狗,狗娃见了躲着走。”这是关中人称赞会蒸馍的媳妇,同时笑话不会蒸馍的媳妇。

关中里,有的馍是一定要蒸的。一是年馍。平常日子里,关中人轻微不蒸包子,常常蒸的是纯面馍,关中人叫恬馍。也蒸细粮粗粮搭配的杂面馍。主要是关中人过日子比较细,舍不得吃,舍不得喝。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困难时期,笔者在关中农村,平时感到关中人生活特苦,常常要勒紧裤带过日子,吃饭时吃的是高梁面面、玉米糁糁,就的是萝卜根根、红芋樱樱,啃的是苞谷棒棒、黑馍蛋蛋。只是在家里来客时,才吃点白面,蒸点白馍。但艰苦的环境,从没有磨灭人们对生活的追求,每年春节,家境不管好坏,有钱没钱都要过年。“能穷一年,不穷一天。”过年一定要蒸白馍,蒸各种包子馍。“小娃小娃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馍馍。”年前各家蒸馍,发几盆面,一蒸就是一大笸篮,够全家一直吃到正月十五。二是礼馍。在关中,一年家里的礼馍是少不了的。旧时走亲戚,没啥拿礼当,就蒸些礼馍提上。特别是如果遇到结婚、娃娃满月,老人做寿或老人去世,外公、外婆,女儿、女婿,舅舅、妗子等,要提上提货笼笼,带上蒸好的礼馍去。关中人说:“笼笼来,笼笼去,停了笼笼断了气。”很是讲究。其中结婚时,女婿娃要送礼馍。十里乡俗不一样,有些地方送八个或十二个礼馍不等。有些地方要送四十个、五十个礼馍,像关中西府,要蒸四十个礼馍,且讲究送以舅家蒸的礼馍为好。送时男方家要留一个礼馍,表明我的地方我做主,实际只送三十九个礼馍,用一个叫“食摞”的专用大礼合装上,让两个人用木杠子抬上送去。婚后回门时,情况也不一样,有提六个大白礼馍,每个一斤多重,用红布包着。也有抬二十个礼馍的。有些馍蒸成圆的,顶上衔着红枣,表示红运当头、早生贵子;有些馍蒸成如意形状,上面点上胭脂红点,表示事事如意、富贵吉祥。满月时要蒸形如救生圈的礼馍,关中人叫“曲连馍”,在早饭后把月龄娃抱起,让娃钻一下“曲连”,祝福娃娃幸福安康。做寿时则蒸成寿桃状大礼馍,有些拿九个礼馍,有些拿十二个礼馍,都图个吉祥。每个礼馍顶端染红,以示老人福寿正当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人殁后,关中人要蒸祭馍,这也是一种礼馍,关中人叫花馍。“有花馍就有事,有事就要蒸花馍。”关中人说。花馍是祭品,通常也是九个或十二个,摆在两张端饭用的木盘中,献在灵前。其中女儿、女婿和外甥蒸的花模是方形开花馍,而别的亲戚蒸的花模是圆形开花馍。每盘中有铺的柏叶,插的枝叶,捏的面人,雕的虫鸟,染的果实,涂的彩绘,做法独特,造型逼真,寓意深刻,引来不少人围观。

素材图

关中人时常也烙馍,烙馍一般也要先发面,烙下的馍小些叫烧饼、叫饦饦馍,大些形状如锅,关中人叫锅盔。通常面发好后,在案板上揉好,用擀杖擀成圆圆的满月形状,放在锅里,不停翻烤,烙熟即可食用。有些放点盐和调和,洒点芝麻,烙出后叫五香锅盔;有些使些猪油,放些菜籽油,烙成油锅盔。还有一种锅盔,用面达十五六斤,把面要搋得稍微硬些,再鼓着吃奶劲用手反复揉,把面揉得发亮,有韧劲。烙时用麦草火烤。“烙锅盔,细细火,慢慢烤,别把老汉的胡须烧着了。”不停地勤煨火,勤翻馍,一直要烙半晚上。熟后膨胀,有两指厚的,也有一拃厚的。锅盔两面金黄,外脆内酥,容易贮存。吃时用刀切开,或用手掰开。一个锅盔够一个人吃大半个月。这种锅盔,一啃一嚼,香味很快从牙缝里溢出,能香到喉咙眼眼里去,把舌蕾击活,让人满嘴生液,食欲突升,馋涎立马渗出,愈嚼愈觉香美。据历史记载:秦朝时士兵外出打仗,身上背个锅盔,饥了掰块随时可吃,不用造锅做饭,战斗力旺盛。另外,在关中烙馍中也烙死面馍,像羊肉泡馍,必须是死面馍,如果用起面馍,煮馍时馍会发餗,不好吃。

一年许多节日里,关中人的生活都与烙馍有关。在二月二,关中人在女儿出嫁后送豆豆,要烙石子馍,关中人叫“祈子馍”。祈求得子的意思,给女儿送去,希望来年早早抱个大胖娃娃;在端午节,关中人要烙面花馍,西府人叫圈圈馍,东府人叫油曲连馍。即在面里放上盐和吃的调料,发面后揉成细长条,首尾相接成环状,再捏上五毒(毒蛇、蟾蜍、蝎子、蜈蚣、壁虎)图形,用竹签木梳剪刀等在边上刻上剪上或压上花草纹图,放在锅里烙熟后,用彩线拴住提上,由舅家爷、舅家婆或舅舅、妗子送给外甥、外甥女,挂在娃娃脖子上或胳膊上,驱邪降福,护佑娃娃,以保平安;在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关中人要烙灶干粮,把面团擀成手掌大的圆饼,上面雕刻上花纹,烙熟给灶王爷献上,让路上带上吃,能够“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烙馍最有名的当属关中西府扶风的鹿糕馍。鹿糕,谐音“禄高”,有富贵吉祥步步高的寓意。烙时选优质小麦面,先发酵,后搅拌,放上白糖鸡蛋和五香调料,再加点猪油或菜籽油,把面和得硬硬的搋到案上,用木棍反复压,用手反复揉,揉成粗长条,切成大小一致的面团,擀成面饼,用火慢慢考熟,放凉后在中间盖上红色的鹿头印戳,那鹿头高昂着,望着你,似在认人,很是好看。鹿糕馍色泽亮,硬而酥,造型美,吃起来爽口甜美,好带能放,很受人们的亲睐。据说:当年慈禧太后逃到西安,吃了这鹿糕馍,一下子喜欢上,回京后就让陕西给贡。所以民间就有 “岐山挂面、凤翔的酒,扶风鹿糕京城走”的民谣,在关中流传很远。

素材图

这里要说说关中人创立的一种独特的吃馍法,也就是用馍加东西的吃法。譬如肉夹馍,实际是肉夹在馍里,叫的时间长了,关中人叫转音了,叫成肉夹馍。用的馍是烙的叫白吉馍,肉有烂熟的片片牛肉、剁碎的沫沫猪肉。还有像菜夹馍、辣子夹馍、猪油夹馍、臊子夹馍、凉皮夹馍、鸡蛋夹馍、串串夹馍等等。笔者小时上学,一次周末放学回家,正赶上母亲蒸一锅热蒸馍出锅,还炒了一碟我最爱吃的绿渣渣辣子。就急忙把书包一放,也不怕热气烫,伸手就抓个热蒸馍,在手里倒了倒,掰开两半,把辣子一挖,往馍里一放,双手用力一合,张嘴使劲一咬,美美的香辣味,跟着馍的热香味,一起钻进口里,挤进喉咙里,嘴里的涎水立马溢出,把肚里的馋虫很快叫醒,让人不得不再次张口,飞快地吞咽下去,以至于咥了三个大蒸馍,端起搪瓷缸缸喝了点后,仍有种饥饿感,感觉好象还没吃饱。要不是母亲挡,还真能再咥下去。关中肉夹馍中还藏有一个古老的风俗,就是姓娃结婚时,女方父母习惯上不跟着送女,让亲戚朋友去送。男方家里招待时,专门设“孝子席”,让去的吃宴席的娘家嫂子或姑母,用白馍夹上大片肥肉或炒的菜,用手帕包好,放在提货笼笼里,关中人叫“孝子馍”,回去时提上送给女方父母,告知喜事的圆满,带回女儿女婿的一片孝心。

在过日子中,关中人蒸馍多,烙馍少。如果早上从地里收工回来,没有了馍,又来不及蒸馍,就只好烙个煎饼或死面馍,对付一下。能蒸馍绝不考虑去烙馍。关中人说:“蒸馍省,烙馍费,疙瘩吃的卖了地。”烙馍油香可口,吃饭时往往会让人多吃点,特别是不到饭时,肚子开始喊叫,人在饥肠辘辘中,不得不翻寻馍笼笼,寻找吃的。有时看饭不对自己的胃口,觉烙馍香,就干脆不吃饭或少吃饭,单单咥烙馍去,反而把做的饭剩下。时间一长,经常有不少剩饭,这对过惯了细日子的关中人来说,成了一种浪费。同时烙的馍不经吃,烙一次馍,没多长时间就吃完,长期以往,造成粮食用量比以往增大。“鸡馋拍翅膀,狗馋耷舌头,人馋锅盔不离口,家当跟上败着走。”关中人这样认为。所以关中人不愿意去烙馍,而爱选择去蒸馍,并告诫人们:“穷不离书,富不离书。破不离针,馍不离蒸。”要学会过日子。

长期蒸馍烙馍吃馍,让关中人从中也悟出许多处世的道理。譬如:“口吃馍馍,心中有数。”是言做事心里清楚; “隔席抓蒸馍,真个手长。”是弹嫌办事不守规程、不讲究;“馍不说在笼笼里放着。”是说该属你的迟早是你的,不用急,跑不掉;“没看出黑馍还能出白霉。”是表示想不到的事情会发生;“丑人多做怪,黑馍死费菜。”是提醒教育帮助一些有缺点的人,要狠下点功夫; “把馍笼笼挂起来。”是讲互不来往; “锅不热,饼不贴。”是告诉人做思想工作心要热;“吃馍喝凉水,瘦成干棒槌。”做事不能走极端;“锅盔虽好,没牙难咽。”让人要量力而行……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变化,关中人蒸馍烙馍比以前少了。有些家里,上学的上学,外出打工的打工,家里人少了,但该蒸馍还蒸着,该烙馍还烙着。“可搋哩,可揉哩,馍笼没空可做哩。白面发得松软软,瓷盆满得扑淹淹。案板压得吭哧哧,擀杖敲得咣当当。橱房忙活了,手儿搓困了,尻子抡圆了,风箱拉开了,灶火烧开了,锅里响开了,气儿冒开了,香味飘开了,馍馍出锅了。男人吃了做的馍,镢头抡欢不觉饿;女人吃了做的馍,勤快能把日子过;老汉吃了做的馍,腰杆挺直像小伙;娃娃吃了做的馍,睡觉踏实不胡闹。”关中馍是关中人的所爱,年年月月,冒着热气,跟着传统的手艺,跟着烟熏火燎的记忆,连接着古老的风俗,追着关中人一路走来。亦将这样,一路走去。变换的是悠悠的岁月,默默的田园村舍,不变的是那袅袅的炊烟,暖暖的灶台,还有那淡淡的烟火色、淳淳的香味道。

[作者简介]刘新焕,陕西省总工会工运理论特约研究员、陕西省企业报新闻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华散文》《中国作家》《延河》《中国青年》《首都文学》《大河文学》《陕西日报》等。合著有《此情谁知晓》。有多篇小说、散文、杂文及新闻稿件获奖。

三、我亲眼看着闺蜜给第三者做饭,之后的故事,上了新闻

她叫冬梅。

我认识她,是在信阳下面的一个小县城。

那是2001年,我们都是20岁。

我大专刚毕业,在一家大型超市做文员。她比我大几个月,在百货部做理货员。

我们经常对接报表。

她长得很漂亮,像董洁,纯朴,干净,有双轻灵的大眼睛。

我关注她,是因为一些老员工总把自己的活甩给她。而冬梅都默默地接下来,毫无怨言。

有一次,他们组的人全走了,攒了一天的货,全让她一个人上到货架上。

我看不下去了,提醒她别那么傻,不合理的事,要学会拒绝。

可她说,没事的,这点活儿算什么呀。我十几岁的时候,干的都比这个多。

她对着我笑,货架的角落里,像投进一束明媚灿烂的光。

我们就是从那时候成为朋友的。

有时中午会一起吃饭,稀少的假日,会一起逛逛街。

我这才慢慢知道冬梅的身世。

1981年,冬梅出生在河南信阳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爸爸性格又闷又横。妈妈本来是介绍给她大伯的。

可妈妈娘家穷,人又矮,大伯看不上,就塞给了自己的弟弟,也就是冬梅的爸爸。

不必深究,也知道她爸在家族里的地位。

展开全文

估计一辈子的脾气,都用在妻女身上了。

冬梅说,从小到大,我爸都没叫过我名字的,他只叫我死女子。

没办法,女儿身仿佛是她一出生就刻上的原罪。

在爸爸眼里,只有儿子才是他的骨肉。冬梅只是一件工具。

有关童年,仅有的一点美好,都是妈妈给她的。

给弟弟做红烧肉,总有两块悄悄藏在她的碗底。或是挨爸爸打,妈妈就把她扯到身后,用瘦弱的小身板,替她扛两下。

妈妈平时都是沉默不语的,只有母女两个人到山上割猪草的时候,妈妈才会唱起歌。

编、编,编花篮,编个花篮上南山,南山开满红牡丹,朵朵花儿开得艳。

橙金色的彩霞,洒在广阔的天空里,冬梅背后那一篮子的猪草,都开出鲜红的天香国色来。

可妈妈给她的好,终究只是命运里的微光。

因为妈妈也是个活在泥泞中的人啊。

不记得是哪一年了,四五岁的样子。连降暴雨,山里发了洪水,冲进村子。

半夜水就进来了,天亮的时候,雨停了,可水位越升越高。到膝盖的时候,爸爸牵着家里的水牛,带着弟弟逃出去。

是的,只有爸爸、弟弟和牛。把妈妈和冬梅留在漫灌的山洪里。

瘦弱的妈妈急了,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力气,连推再拽,把年幼的冬梅带上房顶。

两人紧紧地抱在一起,看着爸爸带着弟弟,赶着水牛越走越远。

多年之后,冬梅仍清晰地记着这一幕,记着这一幕里的冰凉与刺痛。

作为80后,城里的女孩们正读着青春疼痛的文字,做着偶像剧般的梦时,冬梅连初中都没能读完。

因为父母老实,她家一直是村里最贫穷的,为此经常遭到村里人的冷眼嘲笑和欺负。

家里所有的希望都在弟弟身上,因为弟弟的成绩还不错。

为了供养弟弟读书,分担家用,14岁的冬梅只能辍学打工。

先是跟着老乡去了南方。

那时候法制不健全,有太多黑心的老板。冬梅挣过钱,也被坑过工资。

2000年左右,老家这边的经济有了起色。冬梅也就回来了。

那时候,大伯家的姐姐在县城里开了家鞋店。

冬梅去店里干了两个月,七扣八扣,给了冬梅300块。

显然,这么久,爸妈在村里,依然是被人瞧不起。堂姐让她来工作,仿佛是施舍一般。

冬梅也没争辩,拿着钱就辞职了。之后来了我们超市,做了理货员。

听过冬梅的故事,我在心里暗暗感叹,同是20岁,她经历得太多了。

怪不得别人甩给她工作,她也不嫌累。

因为在超市工作,相对来说,反而是她最平静安闲的日子。

那时候,她家里条件终于好一些了。

弟弟也争气,考到了南方的一本。

冬梅身上终于脱去了身在异乡讨生活的亡命感,可以不紧不慢地上班下班,像是茫茫人海里的一个普通人。

夏天的时候,有个同事牵线,把她介绍给亲戚的弟弟。

年纪和她相仿,名字叫邵东阳。

那个男孩我见过,高高的,蛮帅气的。在县城里开店做生意,家里条件还不错,性格也开朗。

两人来往了一段时间,便有了感情。

有几次下班,我见到邵东阳的妈妈主动来找冬梅,叫她去家里吃饭。显然也是满意她的。

毕竟,冬梅漂亮,温柔,听话,勤快,如果不挑家世,真是称心的儿媳妇。

几个月之后,冬梅就嫁给了邵东阳。

婚后,冬梅就辞职了。到邵家的小饭店帮忙。

一天放假,我去看她,她拉着我说了半天的话。

我们这边,越是贫困的小村子,越是要彩礼的。可她爸妈一分都没要。

因为在那个贫困的小山村,能嫁到城里去,是让人高看一眼的事。

出嫁前,他爸和她说,冬梅啊,嫁过去,要懂事,勤快点,要孝顺公婆。

冬梅说,多少年了,我爸第一次叫我名字,而不是死女子。

我听着,不知道该替她高兴,还是替她悲哀。

不过,不管怎么样,她终是熬出来了。

离开了那个吸血的原生家庭,嫁到城里,有了自己的小家庭。

婆婆对她蛮好的,邵东阳也爱她。那时候,冬梅和我说话,眼里都是带着光的。

她心里小小的快乐,都不自知地映在脸上。

我真心替她高兴,有种苦尽甘来的幸福。

零几年,即时通讯还不像现在这么发达。

即便是朋友,不常见面,就断了消息。

是02年的春天,忽然听同事说,冬梅怀孕了。看见她买东西,大着肚子。

于是周末,我买了东西去看冬梅。

看到她的第一眼,我心里就一惊。因为看肚子,有四五个月了,可脸上却看不到一丝孕妈的期待。

眉头一直锁着,一张没有血色的脸,浮着一层灰。

当时店里也没人,她带着我回家里,坐了一会儿。

那天我才知道,冬梅所有光鲜幸福的背后,藏着一道见不得人的疤。

原来看起来阳光开朗的邵东阳,竟然有嗜赌的毛病。

新婚前两个月,他还装装样子。之后就原形毕露。

店里什么事都不管,全都交给婆婆和冬梅。自己偷拿营业款去赌。

起初,婆婆和冬梅还是同一条战线,一起教育邵东阳。

可随着邵东阳越来越管不住,婆婆开始迁怒冬梅了,骂冬梅没用,自家男人都管不住,娶回来有什么用。

冬梅和我说着说着,就掉泪了。

那时候,她的肚子都大起来了。老公赌博,彻夜不归。她挺着肚子,在店里忙上忙下,还要挨婆婆骂。

冬梅问我,你说,她一个当妈的都管不住儿子,我一个媳妇能管住吗?

可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她也只敢问问我。

人的性格,不会突变,是无数微小的过去堆积出的模样。

冬梅是被父亲遗弃在山洪中也要安然接受的人啊,从小学会的就是逆来顺受。

她怎么可能有质问老公和婆婆的勇气。

更何况,她已经有了孩子。

我心疼她,可又不知怎么帮她。我说,男人这么不靠谱,你又有孩子了,要学着自己留点钱。

她抿了抿嘴,苦笑说,他们不让我摸钱的。

忽然觉得,她刚从泥泞中爬出来,却又跌进火坑。

命运真是太不公了。

秋天的时候,冬梅生下一个儿子。

据说,婆婆只陪睡了一晚上,就不再管了。

月子里,我去看她,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在照看孩子。

婆婆每天只是按时把饭送过来,其他什么也不管。

儿子刚刚睡了。

冬梅在水池洗尿布。北方的深秋,水已经冷得刺骨。我急了,伸手帮忙。我说,你坐月子呢,怎么还碰凉水呢?

她口气淡淡地说,要不怎么办啊?人穷命贱。没事的。

我眼圈一下红了,就觉得这个女人的命,太苦了。

儿子一天天地大起来,冬梅一边带孩子,一边还要看生意。

身体肯定是吃不消的,平时就在店里随便吃几口,营养跟不上,奶水自然少得可怜。

亲戚看见了,就说应该让你婆婆炖点好吃的长点奶水。

本来是好心,可不知怎么传到婆婆耳朵里就变了味儿,误以为冬梅找外人哭诉,坏她名誉。

婆婆气得抓着冬梅好一顿骂,说她心眼多,说她没良心。

冬梅一肚子的委屈,无处说。

尊敬长辈的思想,在她脑子里,根深蒂固。

她奶水不够,远在小村子的妈妈终于知道了。

正好有人进城。妈妈在人家的后备箱里塞了5只家里养的老母鸡带来,给冬梅补身子,结果闷死了3只。

婆婆心里存了芥蒂,觉得娘家人故意嘲讽她。

站在死鸡旁边,冷嘲热讽,骂娘家人傻,真是笨死了。

邵东阳也跟着笑,不无得意地说,就是说你爸妈傻了,能咋的?

冬梅终是愤怒了。

那是妈妈的一片心意,却被他们这么糟蹋。

她对着邵东阳大吼,你闭嘴!不许骂我妈!

邵东阳想都没想,扬手一个巴掌,把东梅的鼻子都打出了血。他说,滚一边去,你是个什么东西,敢和我叫!

冬梅一个人跑出了家,在广场的花坛上,坐到半夜。

时间默默地滑过去,冷风让她逐渐清醒。

说到底,她是个没有退路的女人。

她有儿子了,又失去了工作。娘家那边弟弟还在外地读书,哪里有能力接纳她。

更重要的是,全村人看着她风风光光的嫁来城里,才一年多,就离婚回老家,冬梅的爸爸怕是也不会答应。

常说女人不要依附男人。可首先,要有不依附的能力。

零点10分,冬梅站起身,一个人回了家。

没有人找过她。

婆婆带着儿子睡了,邵东阳又去赌。房间里空空的。冬梅一个人脱了衣服,上了床。

黑暗中,她忘记自己有没有哭过了。

我知道这些事,是2003年了。

我办事,从她家那边路过,刚好看见她抱着儿子和邵东阳在吵架。

她的肚子圆圆的,有7个月大了。

我连忙跑过去劝,把孩子抱过来,怕伤到。

结果孩子一到我手里,邵东阳上去就给了冬梅一巴掌。

我吓了一跳。我对他吼,你是不是男人,你老婆怀着孕呢!

邵东阳这才悻悻地走了。

那天我陪着冬梅聊了很久。她好像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说话的人,说了那么多她心里的委屈。

她是意外怀了二胎,本来不想要的,但婆婆和邵东阳都坚持留下。后来,她也舍不得了,毕竟那是她的骨肉。

我说,你应该和娘家人说说你的苦啊。

她说,没用的。除了害我妈担心,没用。

她说话时,一直抱着她的儿子,轻轻摸他的头。

那一年,冬梅才22岁,可我觉得她却在慢慢的枯萎。

也许,是因为她的心在一点点死去吧。

对爱情,没有了期许。对家庭,没有了希望。

只剩下怀抱里,以及肚子里的孩子,燃着微弱的光。

冬梅的女儿生得很费劲儿。

折磨了很长时间,最后还是选择剖腹产。

婆婆那边提前说好了,要带孙子,不照顾坐月子。

冬梅只能请妈妈过来帮忙。

妈妈知道要来,早早就在家里攒土鸡蛋了。一颗都不舍得吃,全部背过来给女儿。

可是,她只陪了15天,就被爸爸叫回去了,说是农忙,活多,他干不完。

于是后面的15天,全靠妈妈的鸡蛋撑下来。

已经是两个孩子爸爸的邵东阳,依然不收心。公婆管不住,就把脾气发到冬梅身上。

她逼急了,和邵东阳吵。最后以邵东阳家暴收场。

我听着,心里特别疼。

红着眼劝她说,你得爱惜自己。

她无奈地笑了笑,没再回我。

有几年,我们见得少。

我到市里,换了工作,越来越忙。而冬梅在溃烂的生活里,越陷越深。

我在信阳学习的时候,有一天她肚子疼的要命。去医院检查,发现一侧输卵管长满了囊肿,只能做手术。

这么大的事,邵东阳依然不闻不问。

后来,本地的饭店越开越多。邵家的生意就难做了。

邵东阳听人瞎说,去外地好赚钱。逼着婆婆把店兑了,去了外地开新店。冬梅只能把孩子交给婆婆,自己跟着去。

他们在外面干了一年多,资金赔了一大半。

不得已,过年的时候回来了。

婆婆就是那个时候,对冬梅的态度改变了。

虽然她没去,但都听说了。新店里里外外都是冬梅在打理。可生意不好,邵东阳就喝酒,家暴冬梅。

婆婆也想明白了,冬梅是个好女人,不好的是她儿子。

可又能怎样呢?

她管不了自己的混账儿子,冬梅就要受苦。

有了微信后,我和冬梅的联系才频繁起来。

那时候,邵东阳已经不想着去外地了。在市里盘下一个小门店,维持生计。

陋习依然没改,但有所收敛,毕竟收入大不如从前了。

我在微信上说,他要是能定下来,安生过日子也行。

冬梅隔了一会儿回,他不可能安生的。他有外遇了。

她是从他总上厕所发现的。这几年过年,邵东阳说是去散心,其实是和情妇出去双宿双飞。

冬梅讲述的语气,特别平静。

她说自己没哭,也没闹。只是不知道未来的路要怎么走下去。

我想,冬梅的心,是真的死了吧,外遇这么大的事,她都波澜不惊。

也可能,她还有两个孩子要养,他们还有那么长的人生路要走,她必须把所有的人所有的事,都忍下去。

14年,冬梅因为子宫内膜下垂再次住进医院。

手术那天,我去了。她从手术室出来的时候,我哭了,瘦瘦小小的一只,吞下了多少辛酸和委屈。

邵东阳没来,干什么去了,大家心照不宣。据冬梅的婆婆说,公公在家把邵东阳臭骂了一顿。

可是没用,他依然我行我素。

那时候,公婆倒是站冬梅的。

但冬梅真的吵累了,闹来打去,没个结果。还不如放他出去落得清静。

然而,你想清静,有人却找上门了。

冬梅怎么都想不到,小三会如此嚣张。

出院后,她在店里忙碌。

小三竟然跟着邵东阳有说有笑,到店里吃饭。他们以为冬梅不知道。

可冬梅呢,心里像明镜一样。

那一年,她33岁,人生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忍耐中度过。反抗对于她来说,永远是最后的选择。最先的直觉,就是忍。

她在后厨,做了饭菜端上去,嘴角有笑,心里一片荒凉。那天我也在,我说你何苦呢,她苦笑不说话。

一天晚上,关店回家,偏巧遇见小三。

小三走上前对她挑衅,让她主动离婚。小三在店里大吵大闹,要邵东阳做出选择。

有关这个答案,冬梅和小三的想法是一样的。

但邵东阳却说,要选我还是选冬梅,我不会离婚的。

男人啊,都活得无比现实。

花天酒地要野的,找老婆,还是要冬梅这样能忍,好欺负的。

然而冬梅听见邵东阳选自己的时候,闷黑的心里,一瞬透了光。

她和我说,看来邵东阳心里还是有这个家的。他还是在乎我,在乎孩子的。

我的眼泪都下来了。

我好想和她说,你别傻了。

可是,看着她重生希望的样子,我说不出口。

后来的几年,真有点接近冬梅想象中的,有关家的样子。

虽然邵东阳还是游手好闲,但和小三是真的断了。公婆对她也不再挑剔。孩子们一天天地长大,上学读书。

她在店里忙忙碌碌,守护着心里那点可怜的幸福。

远在南方的弟弟很争气,大学毕业后,考上公务员,在南方一个城市一步步做到了领导。

我问冬梅,你为什么不把自己的事告诉你弟弟,娘家有人撑腰也要好些。

她笑笑说,我不能说啊。当初嫁到城里来多少人羡慕,我可不想他们背后戳我脊梁骨,反正我和东阳不会离婚的,说了也没有什么意义。

就是这番对话,让我一瞬间理解了她,理解了她一生的隐忍。

是啊,她是在众人羡慕的眼光中嫁出来的。她心里再苦,总有个地方在仰望她。

如果和娘家说了这些事,就等于把她最后一点遮挡的衣服给扯了下来,赤裸裸的展现一身的伤疤。

她的痛苦,不会因为别人知晓而减少,只会把自己变成一个笑话,任人嘲讽。

那时我常想,冬梅也算熬出来了吧。

最难的日子都过去了,只希望未来岁月静好。

可是2018年3月,刚刚过起年,恢复了工作量,冬梅就在微信上,给了我一个晴天霹雳。

她说,我查出癌症了。

我的脑袋嗡一下,一阵眩晕。我等大家都下班走了,一个人哭了好久好久。

我不明白,她那么善良,懂事,包容,勤劳。为什么老天不肯放过她。

我去看冬梅的时候,她已经入院,准备手术。

邵东阳好像忽然变了一个人,悉心照料她的生活起居,在病床前,忙前忙后。

可能人都是要在失去的时候,才懂得珍惜吧。

为了看好她的病,那段时间,他们穿梭在不同的城市。

只要听说哪里有希望,就往哪里去。然而命运并没有收手。

我不想当面哭的,可看见冬梅的那一刻,我开始掉眼泪。她瘦了很多,人很憔悴。

她说,别哭,我没事,我都吃上东阳亲手做的饭了。上天算是对我不薄。

我分不出她是真心,还是自嘲。

因为被病魔缠身的冬梅,现出一种风轻云淡的恬静来。

手术之后,就是无尽的化疗,头发掉了一波又一波,可不管身上因为化疗多么的千疮百孔,每次见到她,都没有露出一丝痛苦,好像没有生病一样,那么坚强与乐观。

我差点忘了。她是忍了一辈子的女人,多少心里的痛都生生咽下去了,身体的煎熬不过是一抹微笑。

她只有见到孩子的时候,眼里才会透出深切悲伤。

看着孩子们在她面前讲作业,让她快点好起来,冬梅的眼里就浮起一片氤氲的海。

很意外的是,2019年,冬梅的妈妈癌症复发。

我那时才知道,她妈妈前几年得过癌。手术本来挺成功的,可突然就复发了,恶化得极快。

三个月,就撒手人间。

妈妈的走,对冬梅的打击有点大了。

那眼神里的必胜信念,在一点点的涣散。

她远在南方的弟弟打电话来,对邵东阳说,姐夫,拜托你好好照顾姐姐,钱的事不需要操心,全部我出,多贵的药都行,一定要救我姐姐。

可有时候,人的意志散了,生命就要接近终点了。

那是2020年秋天了。

冬梅和我说,最近我总梦见我妈,抱着我坐在屋顶,四周全是黑压压的水。

我想她换换心情,就说,要不我带你出去玩玩吧,最近天气特别好。

冬梅立马说好。

那天我带着她到我们那边景区转了转,可是走了一半,冬梅就说累了。

第二天,她就躺下了,起不来床了。

我特别内疚,觉得累坏了她。

她说,不是的,我是个病人啊,迟早的事。

是的,生命的倒计时已经启动了,只是我不太愿意承认而已。

冬梅开始变得越来越虚弱,米饭吃不下,只能吃流食。

后来流食也吃不下,只能喝水。

冬梅好像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在一件件的交代家里大大小小的事。

大部分的时间,她只能躺着。但孩子放学回来,她就会逼着自己坐起来。

因为她想他们看到妈妈,看到妈妈,这个家就还在。

2020年11月,我在外地出差。

晚上突然接到冬梅电话,说是家里要把她转移去老家。

其实她不愿意走的,可是老观念要叶落归根。

那时我并不知道,送回老家,是意味着人快不行了。我还天真地以为是山里空气好,他们想让她回去休养。

第二天,我出差回来,连夜去了她的老家。

才几天没见,她又瘦了,瘦得有点吓人。

她的脖子上,戴着各种首饰,真的假的,仿佛要把她的一生全都戴上了。

她正在交代邵东阳,怎么交水电费,怎么辅导孩子作业,说着说着,话就说不清楚了。

我拉着她的手,眼泪不听使唤地往下掉。

她给我擦眼泪,示意我不要哭,示意我去睡觉。

而她就在这一夜,再也没有醒来。

她在邵东阳把两个孩子接过来,看到孩子最后一眼后,永远地离开了。

冬梅的生命就这样停留在了2020年的冬天。

永远定格在了39岁。

亲戚里有个朋友在河南报社,在社会新闻板块,写了冬梅和孩子的故事。她的一生,就此定格。

她走之前,一直说,为什么上天不能再多给她一点点时间,让她看着儿子女儿长大成人,结婚生子。她对不起孩子。

丧礼上,冬梅的爸爸没有来,弟弟守了三天三夜。

弟弟很忙,时不时有电话进来,那张脸看不出表情。如果他知道姐姐经历了这些会有多难过。

可是就算知道了又能怎样呢。

2022年的今天,邵东阳已经有了新女人。

是的,在冬梅生病的那段日子里,所有人都以为他变好了。其实他只是习惯了家里有她,害怕失去她。

等真正失去了,迟早有新人来填补他的生活。

有谁还会记得冬梅,那个笑起来像一束光的女孩。

她仿佛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了,在这个世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冬梅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很难过。

我为冬梅感到不值得,她这一生真的太苦了。

所以有时候我也会想,也许冬梅早点离开这个对她来说不值得的人间,也不是坏事。

下辈子一定去个好一点的人家,不求大富大贵,只求给她一份普通寻常的爱。

你看,这个世界上,对于有些人来说,一点点的幸福和爱,都是那么奢侈的事。

主播| 林溪安,用声音陪你听世界,喜马拉雅电台:林溪安。

图片| 视觉中国

作者| 猪小浅,一个只写真实故事的公众号。在这里,你将看到百态人生。读猪小浅,相信爱。后台回复目录,可阅读所有故事。公众号:猪小浅 ( ID:zhuxiaoqian0214)

十年匆匆,却也漫漫,

十年改变了许多事,十点却一直在这,

坚持用文化给大家带来温暖和力量。

不知不觉,十点已经陪大家走过了十年。

还记得你是怎么关注的十点读书吗?

关注十点的这些年,你又有着什么样的成长和收获呢?

欢迎点击下方链接,说说你和十点的故事吧

有机会抽取价值200元十周年礼包哦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

第三者亲眼做饭看着之后

上一篇:10月吃鱼吃肉不如吃它!纯天然的植物肉,滋阴润燥,几块钱一斤

下一篇:陈平帮助刘邦荥阳脱险的计策到底有多缺德?人性阴暗的成功不可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