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观影指南|张震+河正宇+黄政民,三大影帝同台飙戏

爱文胸黑客业务网2022-11-1431

「周末观影指南」,诚如其名,很简单,就是告诉大家每个周末都有什么影视剧值得一看。推荐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内地院线正在公映的电影,也包括优酷、爱奇艺、腾讯、B站等国内流媒体上的优质电影电视剧,还包括近期好莱坞、日本、韩国、欧洲等具备观看条件的热门电影。

1.院线电影

「周末观影指南」第一部分永远都会推荐院线电影。因为大银幕观影是我们最后的坚守,电影不应该脱离电影院。进入中秋节档期,电影院迎来了一波

高潮

,三天的假期,足足塞进了12部电影,也算得上近些年比较拥挤的一个中秋节了。

这时候又要老话重提,小档期过分拥挤,日常周末无片上映,而且每部电影都是极限定档,到底卡在哪里,这个问题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解决?如果较真的话,二十多天之后的国庆档,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片子定档呢。

不管怎么样,这个中秋档电影整体水平还可以,几部重点电影类型各不相同,主打角度也不一样,相信每一位观众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电影。头号种子《哥,你好》对标《李焕英》,主打喜剧、感人;动作电影《狼群》像是《

战狼

》的低配版本,《还是觉得你最好》正宗的

香港

粤式喜剧,《世间有她》主打女性向,《海的尽头是草原》则是主旋律,也算得上是各有各的受众群体。

哥,你好

导演: 张栾

编剧: 董天翼

主演: 马丽 / 常远 / 魏翔 / 贾冰 / 黄允桐

类型: 剧情 /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22-09-09(

中国大陆

展开全文

片长: 111分钟

电影讲述穿越回80年代的儿子,无意间搅黄了自己父母当年的初次相遇。为了保证父母能够顺利相爱结婚,儿子费尽心机帮助他们。

这样的故事似曾相似,有很多个原型,远的话可以追溯到80年代好莱坞巨制《回到未来》,近的话可以看作2021年春节档票房冠军《你好,李焕英》的翻版。

从《你好,李焕英》到《哥,你好》,从片名到故事,从类型到叙事逻辑,基本上如出一辙,是完全对标的两部电影。前者在2021年的春节档上映,收获了54亿票房,成为内地影史票房第三名,可以说是非常成功,不过中秋档上映的《哥,你好》能否复制同样的成功就很难说。

这一类电影的套路基本相似。穿越时代所带来的一些认知上,以及父母与孩子之间因为身份错位带来一些笑点,然后混入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催泪,基本已经被《你好,李焕英》运用到了极致,《哥,你好》估计也没有更多创新的地方。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其实《哥,你好》的拍摄时间比《李焕英》更早,只不过就是吃了上映太晚的亏。

还是觉得你最好

导演: 陈咏燊

编剧: 陈咏燊

主演: 黄子华 / 邓丽欣 / 张继聪 / 王菀之 / 林明祯 / 更多...

类型: 喜剧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

香港

语言: 粤语 /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22-09-09(

中国大陆

片长: 116分钟(

中国大陆

) / 120分钟

作为

香港

栋笃笑的创始人,黄子华在喜剧领域的天赋不言自明。哲学系毕业的他,从90年代开始尝试这种“一个人讲笑话”表演模式,跟今天的脱口秀有些类似,但又有所不同,直到2018年最后一场封麦,黄子华凭借着招牌栋笃笑收获了无数粉丝。

在此期间,黄子华也同样参与电影和电视剧的演出。虽然数量不多,角色也经常不是什么重要角色,但是惟所有曾演出的电视剧中,大部份对白均为自行创作并参与编剧。凭着这份才华,黄子华的每次演出都有令人惊喜的效果。

如今这部《还是觉得你最好》则是一部非常正宗的港式喜剧。一家人吃团圆饭,二哥带回来的女朋友没想到是大哥当年的前任,大哥为了保住面子带回了并不太喜欢的新任女朋友,矛盾冲突和喜剧效果一下子就出来了。光是从预告中的几个桥段,就能让人看得哈哈大笑。黄子华的状态也非常像他在舞台上讲栋笃笑的样子。

不过对于

大陆

的观众来说,无论是栋笃笑还是港式喜剧,都有一道天然的屏障,那就是大部分人都不懂粤语,这就让很多段子的效果大打折扣了。尤其是粤语环境中有很多约定俗成的俚语,外人是很难理解的,就算理解了也无法收获同样的笑点。

比如片子

中出

现的“Double May”,本意其实是“

大波

妹”(音译),字幕翻译成了“大长腿”,虽然有些形似,但是笑点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所以观看本片一定要选择粤语版,以及最好能够听懂一点粤语。

世间有她

导演: 李少红 / 陈冲 / 张艾嘉

编剧: 张艾嘉 / 陈冲

易烊千玺

/ 许娣 / 冯德伦 / 更多...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22-09-09(

中国大陆

片长: 116分钟

其实这几年随着女性主义的崛起,女性题材电影的市场也越来越大,比如之前《我的姐姐》就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易烊千玺

、冯德伦、鲍起静等一批人甘当配角,怎么看都非常具有可看性。

不过这片子的宣发做得并不太好。到目前为止大家也就只能说说阵容主演,然后堆砌一些温暖、女性、治愈的空洞词汇,并不太确定电影内核主要是什么,所以大家可能会有些陌生。这一点跟电影定档五一又撤档,然后临时定到中秋节也有关系。

2.优爱腾

「周末观影指南」第二部分会坚持推荐优酷、爱奇艺、腾讯、B站等国内流媒体平台上能够看到的优质影视剧。虽然长久以来网大网剧总是充斥着各种粗制滥造,但是近几年随着网络电影的提质升级,其实还是出现了不少值得一看的网络电影。总之,放低期待,可能会有惊喜。

飞狐外传

导演: 连奕名

编剧: 汤佳羽

主演: 秦俊杰 / 梁洁 / 邢菲 / 林雨申 / 何润东 / 更多...

类型: 武侠 / 古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首播: 2022-08-31(

中国大陆

集数: 40

单集片长: 40分钟

金庸小说改编的武侠剧层出不穷,一个时代有属于一个时代的经典。近些年以来又掀起了一波翻拍热潮,但大部分的表现都非常平庸,甚至可以说有一些差。这部《飞狐外传》算不上特别好,但放在今天也算有点东西

就目前更新的剧集而言,该剧的整体质感还是可圈可点的。而且剧情发展也比较符合原著。另外节奏也算流畅,动作部分虽然比不上当年各种真刀真

,但还算有一些力度而言。简单来说就是慢镜头的部分没有用得那么多。

该剧主要是由连奕名执导,秦俊杰、梁洁、邢菲领衔主演,林雨申特邀领衔主演。

3.热门资源

苏里南

导演: 尹钟彬

编剧: 尹钟彬

主演: 河正宇 / 黄政民 / 朴海秀 / 赵祐镇 / 张震

类型: 剧情 / 惊悚 / 传记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韩国

语言: 韩语

首播: 2022-09-09(韩国)

集数: 6

河正宇+黄政民+张震,光是这三个名字往这一列,估计也不用多说什么吧,追就是了。

本剧也是网飞今年推出的重磅韩剧之一,仅有6集,制作费却高达350亿韩元,足以看出这部剧制作的精良。

该剧基于真实故事创作,讲述韩国人毒枭掌控了南美国家苏里南,韩国国情院为了检举这名毒枭而展开秘密作战,一名民间企业家出于无奈协助秘密作战而踏上生死攸关的旅途。河正宇饰演这名倒霉民间企业家,黄政民饰演苏里南大毒枭,而张震则饰演另一名不服黄政民的毒枭。

三位的演技都是有目共睹的,这次同台竞技,再加上赵宇镇、柳演锡、朴海秀、秋瓷炫等,不管国际市场是否认可,在东亚地区,这个阵容真的属于

顶级

了。相信这一部剧上线后,会成为一部爆款。

本剧今日(9月9日)已经在网飞上线全集。

雷神4:爱与雷霆

导演: 塔伊加·维迪提

编剧: 塔伊加·维迪提 / 詹尼弗·凯廷·罗宾逊 / 斯坦·李 / 杰森·亚伦

主演: 克里斯·海姆斯沃斯 / 娜塔莉·波特曼 / 克里斯蒂安·贝尔 /

类型: 喜剧 / 动作 / 爱情 / 科幻 / 奇幻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澳大利亚 /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2022-07-08(美国) / 2022-09-08(美国网络)

片长: 119分钟

北美上映两个月之后,终于上线流媒体了,也让我们这些无法上映国家的观众们看个热闹。

虽然漫威走到今天已经没什么可看的了。无聊、无趣,五彩斑斓的配色,不痛不痒的笑话,加上流水账一般的剧情,让整部电影从头到尾都像是一出闹剧。反派的存在更是个迷,从动机到行为都毫无说服力,这种反派设定实在配不上克里斯蒂安·贝尔兢兢业业的演技,更何况其他所有人都像是在做游戏一般地出演这部电影。

漫威第四阶段缺少的不是超级英雄,更缺的应该是反派。灭霸之后,再也没有一个立得住、能共情、有魅力的反派了。

坠落

导演: 斯科特·曼

编剧: 乔纳森·弗兰克 / 斯科特·曼

主演: 格蕾丝·富尔顿 / 维吉尼亚·加德纳 / 杰弗里·迪恩·摩根 / 梅森·古丁 / 贾斯珀·科尔 / 更多...

类型: 动作 / 惊悚 / 冒险 / 运动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22-08-12(美国)

片长: 107分钟

近期火遍全球的一部电影,几乎所有的社交媒体上都有人在讨论。

其实故事本身很简单,就是两个女孩作死爬上了600多米高的废弃电视塔,然后意外被困在了上面,然后想尽办法自救的故事。类似的电影也很多,经典的比如《127小时》《活埋》《鲨滩》等等,都是讲述一个或者两个人在

极端

环境下的求生过程。

放在本片来说,

610

米高的设定成为本片的最大噱头。这个高度虽然比阿汤哥爬上去的迪拜塔要矮不少(电影女二的名字亨特明显是在致敬阿汤哥的伊森·亨特),但是跟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也差不多高了。

所以全片展示了很多个俯拍和仰拍角度的画面,总之都是为了尽可能地利用这种高度,让人人多少都有一点的恐高症成为本片最惊悚的地方。本片做得非常成功,这一点从各种社交平台上就能看出来。

一个不愿看《泰坦尼克号》的盲人

导演: 泰穆·尼基

编剧: 泰穆·尼基

主演: 佩特里·波伊科莱宁 / 萨穆利·贾斯基奥 / 玛拉雅娜·迈雅拉 / 汉娜迈亚·尼康德 / 马蒂·奥尼斯马 / 更多...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芬兰

语言: 芬兰语

上映日期: 2021-09-10(威尼斯电影节)

片长: 82分钟

一部来自芬兰的冷门佳作,故事主角是一位因为肌肉硬化症造成下半身瘫痪,并且逐渐失去视觉的残障人士。

他的日常生活只能局限于小小的房间和

轮椅

,每天起床、刷牙、吃

、吃饭、刷手机、听广播,然后在梦里不断想象自己奔跑的样子,非常的可怜且无奈。他自嘲为“土拨鼠的生活”,像是电影《土拨鼠之日》一样,每日重复。

整体来说,这个故事可能稍显平淡,但是本片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镜头来模拟盲人的视角。

全片使用浅焦镜头把画面聚焦在主角身上,而其他画面则全部虚焦,做出一个非常模糊、朦胧、不清晰的画面,把观众的视角局限于主角小小的

轮椅

和有限的视线之内。

最后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一、陈丹青说鲁迅是百年来中国最好玩的人 他好玩在哪?4方面颠覆你

(说历史的女人——第1398期)

鲁迅先生给我们的印象都是很严肃的,他留下的照片中基本都看不到一丝笑容,他总是一脸正气,或者一脸愤怒;当然也有慈祥的面相,或者一种苦大仇深的样子。总之是令人望而生畏,至少是难以接近,无论如何跟“好玩”二字是不上钩的。

然而有人却说他是中国一百年来最好玩的人。他叫陈丹青。陈丹青何许人也?他说了算吗?也是,如果他只是个白丁,恐怕说话也是跟放气一样,自然没人相信。可偏偏不是。

陈丹青尽管不怎么认识鲁迅,鲁迅死时,他还差17年没出生,但他现在也算是位文化名人了。首先他是位有世界声誉的大画家,其次他还是位著名作家,和文艺评论家,并且对鲁迅颇有研究,被学界誉为当今中国为数不多的真正继承了鲁迅衣钵的大学者之一。所以他给鲁迅扣上”好玩”的帽子,而且还100年来最好玩的,恐怕也不是没有道理吧。

那么鲁迅究竟有何好玩之处呢?笔者总结了一下,鲁迅有4个方面颠覆你对他的印象。

人生在世,无非衣食住行吃喝拉撒,鲁迅当然也不例外,今天咱们就从生活中的鲁迅看看他是如何“好玩”的。

(一)关于吃

人活着未必是为了吃,但不吃你就得死。所以首先看鲁迅先生在吃上的好玩之处。

有人说鲁迅曾是当年京城第一吃货,这话显然比较夸张,但也绝不会空穴来风。毫无疑问,鲁迅当年也是很追捧美食的,这在当时的文人圈里也是比较公开的事情。

鲁迅成名后,特别是在教育部任职之后,工资是不低的,否则他不可能在北京买起宅子盖房。当然,在吃上,先生也舍得花钱了。不过这其中也有个因素,他带着老母亲生活,断不能让老人在吃上有意见,所以就得大方点。

史载,每月发薪水的日子,鲁迅必豪掷一笔来改善生活,比如去一家法国面包坊买40个奶油蛋糕。这种蛋糕在当时算是非常精致昂贵的甜品了。所以这笔花销也算顶奢侈了。他拿蛋糕孝敬母亲没得说,不过首先得说他本身就是个小馋猫,他也坦承自很爱吃甜食。也是,瘦人多吃点甜食无所谓,想胖太难了,呵呵。

展开全文

空口无凭,有史为证。鲁迅曾在日记中记过自己如何贪吃。1913年5月2日,鲁迅写道:“午后得羽太家寄来羊羹一匣,与同人分食大半。下午齿痛。”

羊羹可不是羊肉汤,而是一种由红豆做原料制成的点心,口感甜润细腻。鲁迅居然吃到牙疼,够贪吃吧,嘿嘿。

还有一例。话说某天有一友人从河南来访,带给鲁迅一包柿霜糖。这当然也是一种甜点,它是用柿饼外面的一层柿霜加工而成,口感清凉,又香又甜。

夫人许广平告诉鲁迅,这是河南名产,性凉,如果嘴生了小疮,用它一搽便会好。

可等她刚说明白时,霜糖已被鲁迅吃了一大半。这节奏。

但终归这霜糖是有药用价值的,所以鲁迅还是没舍得吃光,“连忙将所余的收起,豫(预)备将来嘴角上生疮的时候,好用这来搽。”鲁迅说。

不过好玩的事情出现了。

“夜间,又将藏着的柿霜糖吃了一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角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就又吃了一大半了。”

这是1926年鲁迅在《马上日记》中的原话,“不打自招”了吧。

(二)关于穿

有傻宝说,人生在世,吃穿二字。这话说得尽管没成色,倒也实在。不吃你得饿死,不穿你得冻死。鲁迅岂能例外?所以这第二好玩,就说说老鲁如何看待穿衣吧。

首先得承认,鲁迅可不是像陈景润那样不修边幅胡乱穿衣的人,先生讲究着呢。陈丹青就坚持认为鲁迅长得很好看。

老陈说,“近二十多年,胡适之、梁实秋、沈从文、张爱玲的照片,也公开发布了,也都各有各的可圈可点之处,尤其胡适,真是相貌堂堂,如今我们新时期新文学男男女女作家群,排得出这样的脸谱吗?

可是我看来看去,看来看去,看来看去,还是鲁迅先生样子最好看。”

鲁迅为何样子最好看呢?除了他长得很有个性,那张脸跟石头雕刻出的一样,简直天下独有,古今无二,再者跟他讲究衣着有很大关系。

鲁迅当年从日本留学回来也是一正经海归派,自然经常一身西装革履的,酷的不行;后来年长了,不爱穿西装了,也是经常一袭长衫,一幅绅士派头的。他尽管又瘦又矮,一米五几,但瘦小精干,连身高一米八的大神级艺术大师萧伯纳见了都直夸鲁迅的帅气。

鲁迅对服装那是很有眼光的。空口无凭,有史为证。萧红知道吧,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曾受鲁迅关注和点拨过的著名女作家。她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曾披露过鲁迅在服装上的审美观,那也是顶级的。

话说这天萧红穿着新买的大红色上衣去鲁迅家做客,问先生说,“鲁大师,你看小女子这身衣服漂不漂亮?”

搁一般男人,在美女面前都会抓住机会表现一番,向对方不吝溢美之词的。可鲁迅却说,“不太漂亮啦!”接着又发一通评论,给萧红来了段现场“穿搭“教学:

你的裙子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搭配,咖啡色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一起很混浊……你没看外国人在街上走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上面穿件紫上衣的,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

大师接着说,“你这裙子是咖啡色的,还带格子,颜色浑浊得很,所以把红色衣裳也弄得不漂亮了。”

萧红直接服了。后来她在这篇文章中还进一步记载了鲁迅对人穿衣服如何讲究搭配的学问:

“人瘦不能穿黑衣裳,人胖不能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两边勒着,更横宽了,胖人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得宽。”

服了吧,大师这见解也是绝了!

鲁迅先生在吃穿上是不是挺好玩的?如果你觉得一般般了,不够好玩,那么再看他第三个方面。

(三)关于爱情

人活于世,首先得吃饱穿暖,这两件事基本解决了才谈得上其他诉求,比如爱情。而爱情也是一个人很基本的欲望,所以再看看鲁迅在爱情上有何好玩之处。

说起鲁迅先生的爱情,大家一般都会一脸严肃的样子。比如鲁迅为何扔下原配夫人朱安不管,却娶了自己的学生许光平;或者鲁迅跟朱安根本就没有爱情可言,他追求许光平那是体现了爱情自由,应该肯定云云,这里不再讨论这个复杂的问题,只说鲁迅跟许光平的事情。

说起鲁迅跟许光平的爱情,那也是很好玩的。两人是标准的师生恋。许光平第一次听鲁迅讲课,就被老师的气质强烈吸引了,对先生大有好感。于是个性活泼开朗有主见的她便开始给鲁迅写信,开始当然是谈学习谈人生,后来便渐渐谈到爱情了。

鲁迅这人也没有架子,有信必回。但后来许光平一表白,他就有点架不住了。他这人开始比较古板,或者不自信,自己一大把年纪了,还名义上结过婚,人家一黄花大闺女(两人相差17岁,当时许光平还不到20),这事有点那个。所以他给许光平的信,开始称呼对方不是小许,或者平儿什么的,而是正经八百的“光平兄”。

但后来许光平加大感情攻势,鲁迅无奈只有接招。其实当时鲁迅的压力很大,一是母亲不同意,二是社会舆论压力,鲁迅毕竟是一文化名人,岂能随便抛弃糟糠妻?况且还是师生恋。

然斗士就是斗士,鲁迅终于豁出去了,于是开始了他此生第一次也是唯一的恋爱生涯。

之后他再给许光平通信都比较好玩了。再称对方光平兄有点岂有此理,于是就改,先是称对方叫“嫩弟”,感觉还不太爽,于是又改称“小刺猬“和“小白兔”了,呵呵。就这样,双方谈恋爱达十年之久,够浪漫吧。

话说1926年9月,就是同许光平结婚的一年前,鲁迅应林语堂之邀前往厦门大学任教,这一去就是四个月。四个月不长,但对于热恋中的人来说也是难熬。但事业要紧,鲁迅还是咬咬牙去了。

这时好玩的事情来了。因为当时处在热恋中的许光平也舍不得鲁迅走,但她还是识大体的,于是就依依不舍地和爱人分手了。鲁迅怎么做的呢?他刚到厦门就给许光平写了封信,在信中他给爱人保证道:“听讲的学生中有女生五人,我决定目不斜视,而且将来永远如此,直到离开厦门!”

对爱情如此认真,也是古今罕有。哈哈哈哈——

果然一年之后,鲁迅和许光平胜利结婚。

如果你觉得这事也不好玩,那好,咱们接着爆料!

(四)让你从椅子上直接笑跌下来

其实鲁迅最令陈丹青叫好的是,鲁迅是个开玩笑大师。他经常在演讲时讲笑话,开玩笑,充满智慧和幽默,而且他讲笑话时,自己从来不笑,这必须是达到极高境界的人才能做到。

陈丹青2008年曾在鲁迅纪念馆进行了一次演讲,直接把鲁迅从神坛拉下来,还原为生活中最本色的人。他说,“就文学论,就人物论,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陈丹青说:什么叫做“好玩”?“好玩”有什么好?“好玩”跟道德文章什么关系?为什么我要来强调鲁迅先生的“好玩”?

以我个人的心得,所谓“好玩”一词能够超越意义、是非,超越各种大字眼,超越层层叠叠油垢一般的价值判断与意识形态,直接感知那个人。

当我在少年时代阅读鲁迅,我就会不断不断发笑。成年以后,我知道这发笑有无数秘密的理由,但我说不出来,而且幸亏说不出来——

这样一种阅读的快乐,在现代中国的作家中,读来读去,读来读去,读来读去,只有鲁迅能够给予我,我相信,他这样写,知道有人会发笑。

陈丹青举了不少鲁迅“好玩”的例子——

章衣萍太太回忆有一天和朋友去找鲁迅玩,瞧见老先生正在四川北路往家走,于是隔着马路喊,鲁迅没听见,待众人撵到他家门口,对他说,喊了你好几声呢!

于是老先生“噢、噢、噢……”的噢了好几声。问他为什么连声回应,鲁迅笑说,你不是叫我好几声吗,我就还给你呀……

鲁迅讲笑话那绝对是一流。20世纪30年代,上海左联部分作家“主观主义”严重,常“想当然”地发表伟论。有人请鲁迅谈谈这个问题。

鲁迅笑而不语,讲了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有个农民,每天都得挑水。有一天,他突发奇想,皇上用什么挑水呢?他想来想去,终于想明白了,一定是用金扁担!

第二个故事。一个农妇,一天清晨起来,觉得很饿。她就想,皇后娘娘该是怎样享福的呢?她想来想去,想明白了,她一定是一觉醒来就叫:“大姐,拿一个柿饼来吃吃。”

听者无不捧腹,绝倒。

陈丹青说鲁迅的文集起的名字就很好玩,什么《而已集》啊、《三闲集》啊,《淮风月谈》啊、《南腔北调集》啊,还有那未曾结集的《五讲三嘘集》,真是顺手玩玩,一派游戏态度。

他说鲁迅文章的题目也起得好玩,譬如《论他妈的》、《一思而行》、《人心很古》、《马上支日记》等等。

他评价鲁迅的文章说,“愤怒、但是同时好玩;深刻、然而精通游戏;挑衅、却随时自嘲,批判、却忽然话说回来……鲁迅作文,就是这样地在玩自己人格的维度与张力。”

陈丹青说,“读鲁迅《论“他妈的”》,语气把握得好极了,我们读着,自然明白他是在批判国民性的某一端,可是读到结尾,却叫人笑得从椅子上跌下来!”

鲁迅在文中把“他妈的”这三个字讥讽为是中国的“国骂”。文中嬉笑怒骂,充满诙谐幽默的批判——

……惊异于国骂之博大而精微:上溯祖宗,旁连姊妹,下递子孙,普及同性,真是“犹河汉而无极也”。而且,不特用于人,也施之以兽。前年,曾见一辆煤车的只轮陷入很深的辙迹里,车夫便愤然跳下,出死力打那拉车的骡子道:“你姊姊的! 你姊姊的!”

这篇文章较长,鲁迅把中国历代的骂人话做了总结和批判,可谓对国骂“他妈的”做了追本溯源的诠释,但文章将结尾时,突然笔锋一转——

但偶尔也有例外的用法:或表惊异,或表感服。我曾在家乡看见乡农父子一同午饭,儿子指一碗菜向他父亲说:“这不坏,妈的你尝尝看!”

那父亲回答道:“我不要吃。妈的你吃去吧!”则简直已经醇化为现在时行的 “我的亲爱的”的意思了。

嘿嘿,这真是篇好玩的文章。如读者感兴趣,可以去翻看原著,不过笔者友情提示:保命要紧,千万别坐椅子上看!

鲁迅经典全集

¥36

购买

(文/说历史的女人:一米暖阳)

参考资料:《回忆鲁迅先生》《两地书》《马上日记》《论“他妈的”》《陈丹青》等。

二、历史考古:欧洲人为了打造西方中心论,能有多拼?

如果有人突然告诉你:古希腊,古波斯,古罗马,腓尼基,古埃及,苏美尔,巴比伦……它们通通都有问题。你恐怕会想:这人怕是疯了?

但是,如果有人再告诉你,西方人在达芬奇,莎士比亚,欧拉,牛顿,米开朗基罗等一系列人的成就上说谎,而且他‬还能证明呢?

本文是《欧拉,莎士比亚,达芬奇究竟是不是虚构出来的人物?》的整理版。通过本文我们可以发现:欧洲人是如何打造西方中心论的?

达芬奇(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米开朗基罗(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莎士比亚(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欧拉(1707年4月15日~1783年9月18日),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这5人可以说是欧洲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艺术家,文学家,数学家,科学家。但是现在,我们有理由怀疑它们只是西方伪史中,近代史的一部分(区别于古代伪史)。换言之,这些人的历史成就都有问题,咱们下面就来分析一下。

一:我们先聊16世纪英国最牛的文学家: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莎士比亚全集》在西方被称作文学界的《圣经》。英谚云:宁可失去英伦三岛,不能失去莎士比亚。可见其重要性。前些天我看见有人说什么:不读莎士比亚,不足以谈诗与人生。但经过西方人自己的调查,发现无论是《莎士比亚全集》,还是作者莎士比亚都存在严重问题。

比如说:1850年詹姆斯·庞斯丁在仔细地研读了《亨利八世》之后也严重怀疑这部作品并非出自莎士比亚,而是另外一位剧作家弗莱彻,并在当时发表了一篇论文《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是谁写的?》。后来经过现代技术人工智能的比对,发现《亨利八世》确实是由两个人合作完成的,并且另外一个人,就是大家所怀疑的弗莱彻。那么关于这个结论,值得我们思考2个问题:1,这里所谓的两人合作,会不会只是一个人在单纯地抄袭另一个人呢?2,如果说《亨利八世》这一部剧,其中一半是由弗莱彻完成,那剩下的另一半是由莎士比亚本人完成的吗?

看到这,很多人会猜测是莎士比亚剽窃了弗莱彻。但是莎士比亚此人,被较真的英国老百姓“查了户口”,他们最后发现:此人居然是个文盲!

展开全文

那么这个世界上最匪夷所思的国际笑话就从英国诞生了:欧洲最伟大的文学家莎士比亚,居然是个文盲。换言之,欧洲文学中的圣经《莎士比亚全集》,居然跟莎士比亚本人没有一个字的关系?!

甚至于,连莎士比亚的画像都是假的:它著名的自画像经过科学检测,发现上面的颜料诞生于19世纪……此时老莎已经挂了200年。换言之,编造莎士比亚的人,他连莎士比亚长啥样都不知道……而究竟是谁在假冒莎士比亚,不在本文探讨范围,反正和英国皇室有关,英国皇室可是连《圣经》都能造假的主。

前面说到《亨利八世》是由两个人合作完成的,其中一个是弗莱彻,(既然莎士比亚是文盲)那么另一个人是谁呢?这人是伊丽莎白女王的大臣,爱德华.德.维尔。〈明摆着,英国官方参与了伪造莎士比亚〉

大家注意了,以上信息都来自于西方人,可不是我在造谣。再说说莎士比亚全集另外2部作品:《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如果再用人工智能检测,各位信不信AI会告诉你这两部作品的“合作者”,会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有兴趣的人可以分别把《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对比一下。然后大家就能明白,西方文学界的圣经《莎士比亚全集》,是怎么“发明”出来的。

其实莎士比亚之所以被发明出来,就是为了掩盖欧洲文学史极为短暂的残酷真相。我在《历史考古:从文字角度,质疑古希腊的真实性》一文中提到,欧洲文字是经过汉语改造了之后,才有了文学表达能力。随后欧洲各国才在19世纪接连涌现出一批文学家:歌德、海涅、雨果、雪莱、拜伦、普希金、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巴尔扎克、大仲马、莫泊桑 、狄更斯、易卜生 、惠特曼、斯丹达尔、福楼拜、勃朗特姐妹、果戈理、马克吐温……〈19世纪,才是西方人开始玩文学的真正时间!其实近代欧洲人除了数理化,在很多方面都是非常落后的。而他们说谎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避免原形毕露。〉

周末观影指南|张震+河正宇+黄政民,三大影帝同台飙戏

最后送上一句话结尾:西德尼.李爵士(Sir Sidney Lee,1859-1926年)说:“莎士比亚的信息已经被篡改,莎士比亚的资料是现代的伪造。”

二,然后再聊聊18世纪最牛的瑞士数学大神欧拉:

一说到欧拉,很多人可能记忆犹新。因为读书的时候,因为他的缘故,需要对很多公式各种知识点死记硬背。

先看欧拉传奇般的简历:9岁,就把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看完了。 13岁考入大学,主修哲学和法律。然后又修了数学、神学、希伯来语以及希腊语。课余还研究音乐、物理、建筑啥的。花了两年时间就把六个专业学完了。顺手考个硕士,硕士读了一年了就又考取了博士。3年后19岁就成功博士毕业。

27岁那年,他发明了一系列对人类影响深远的符号——圆周率的符号π、函数符号f(x)、以及三角学符号sin、cos、tg等等都是他发明的。从初等几何的欧拉线,多面体的欧拉定理,立体解析几何的欧拉变换公式,四次方程的欧拉解法到数论中的欧拉函数,微分方程的欧拉方程,级数论的欧拉常数,变分学的欧拉方程,复变函数的欧拉公式都是他送给理科系大学生的礼物。

另外,他还顺便创造了几个全新的学科:拓扑学、弹道学、分析力学,还自学成为了制图学家。全欧洲的天文学家正在讨论该如何计算彗星的轨道,100多个专家苦苦尝试却毫无进展。27岁的欧拉听说了这件事之后,用了三天,搞出了一套计算彗星轨道的方法。

1771年,64岁的欧拉因为彼得堡的大火灾殃及欧拉住宅,带病而失明的64岁的欧拉被围困在大火中。虽然他被救了出来,但他的书房和大量研究成果全部化为灰烬了。记忆力惊人的欧拉表示,烧掉了又有什么关系,我再重新背出来不就好了?

然而即使欧拉奋战了13年,依然才整理出来“一小部分”被烧毁的成果。不过呢……这一小部分包括:886本书籍和论文,其中分析、代数、数论占40%,几何占18%,物理和力学占28%,天文学占11%,弹道学、航海学、建筑学等占3%,【彼得堡科学院为了整理他的著作,足足忙碌了四十七年】。

我们就看看这大爷的一小部分成果,886本书吧。据说其中500多本书是他在世的时候就出版的。那么就从这欧拉大爷64岁眼瞎不能继续写书来算:【他从刚出生到64岁期间,是不是平均一年得写近7.8本书出来……】

然后多出来的300本书,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还没有出版就被大火烧光了?也就是说,他奋战了13年,背出了300本书,又平均一年背出近23本书出来!

欧拉这个人在失明前,平均一年得写8本书?失明后一年背出23本书?差不多一个月背2本书出来。对于这个人,各位怎么看?正常人就能想明白,天底下怎么可能有这种神人?当然有人会辩解,说欧拉一生写出800多本书,其实大多是论文。其实我们只需要知道,他平均一年能够写800页学术论文,就够了。请问大家,一个人从刚出生到64岁,平均一年写800页,这有可能实现吗?

欧拉的数学成就是实实在在的,但唯一的问题是,他一个人是怎么可能完成呢?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聊聊20世纪最牛的数学家:尼古拉·布尔巴基。

布尔巴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他可能是最后一位掌握数学领域几乎所有方面知识的数学家。他在集合论和泛函分析等多个重要的数学领域做出了奠基的贡献。但是,尼古拉·布尔巴基此人根本不存在!

法国数学家安德烈·韦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访问芬兰,因被怀疑从事间谍活动而受到调查。当局在他身上发现了可疑文件:一个假身份证、一套名片,甚至有俄罗斯科学院的请柬——这些文件上的名字都是布尔巴基。 如果布尔巴基并不存在,那“他”究竟是谁?

1934年的巴黎。第一次世界大战消灭了一代法国的知识分子。因此,大学微积分的标准教材的编写已经花费了超过25年,而且已经过时了(看到这我们就该明白,重新编写教材一定是法国官方自上而下的政策,绝不可能是个人所为)。

新晋教授安德烈·韦伊和亨利·嘉当想用一种严谨的方法来教授斯托克斯定理,这是微积分的一个关键定理。发现其他人也有类似的想法后,韦伊组织了一次会议(新晋教授有什么面子召集数学家开会?起头的人必是法国官方)。1934年12月10日,会议在巴黎一家名叫卡波拉德的咖啡馆举行。与会的9位数学家同意编写一本教科书,“集体撰写一本分析专著,成为微积分的大纲”,他们希望在6个月内完成这项任务。他们也顺便给自己取了一个新名字:布尔巴基……

他们开始以每年三次的频率定期举行布尔巴基“会议”,来自欧洲各地的许多顶尖数学家都对这个组织的工作和风格很感兴趣,加入了该组织,扩大了队伍。久而久之,布尔巴基这个名字就成了数十位具有影响力的数学家的集体化名,这些数学家跨越了几代人,包括韦伊、迪厄多内、施瓦茨、博雷尔、格罗滕迪克和其他许多人。

换言之:布尔巴基并不存在,它只是众多数学家,集体劳动的结果。但举办会议的名称,为什么要用尼古拉·布尔巴基这种人名呢?不用说,这种造假肯定不是无意的。而且必然是官方行为。从中我们看到这是法国官方的造假行径,只是因为被芬兰人戳破谎言之后,这戏就再也没法能演下去。所以数学家布尔巴基,就不得已变成了布尔巴基学派……回过头来,各位想明白欧拉是怎么回事了吗?欧拉,也只能是欧洲数学家集体劳动的结果。其目的就是造神,造一个个让其他肤色民族无法超越的神。这些造神运动都是西方伪史的重要环节,就是为了打造西方中心论。这个基础一旦打好了,马上就能对全世界展开宗教文化(基督教+古希腊)殖民战。

今天我们应该警惕的两大现象:1,全国各城市的公共区域,随处可见基督徒在传教。而农村早就成了重灾区。2,经不起推敲的西方古代史,尤其是古希腊充斥在我国教科书中,让中国学子集体膜拜。〈教材的问题,仅仅是插图吗?〉

三,继续聊聊人类史上最牛的神人:达芬奇。

你相信吗?早在500年前,世界上就有人对直升机、坦克、机器人等19、20世纪后才出现的高科技成果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确有其事!这个人就是举世闻名的达·芬奇。他不仅在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而且在物理、数学、解剖、地质、天文、建筑、工程制造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在这些学科领域中他无愧于“穿越者”的称号。

欧洲一些专家学者近年来广泛而认真地研究了达·芬奇的生平,企图从中找到一些奥秘。有人用计算机分析了他一生的成果。结果令人们大吃一惊,若要完成他全部的绘画、雕塑、研究和各种发明等工作,就算他刚出生就一天24小时一刻不停地做,需要的时间至少也是74年。 但是达芬奇却只活了67年。那么这一句话就等于告诉大家,所谓的达芬奇和欧拉,布尔巴基,莎士比亚都是一回事。

周末观影指南|张震+河正宇+黄政民,三大影帝同台飙戏

贝尔实验室的莉莲·施瓦茨无意间在电脑上将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与达芬奇的自画像相重叠,发现这两张画的眼睛、鼻子乃至发际线的轮廓都能够完全重合,施瓦茨认为蒙娜丽莎就是达·芬奇的自画像,就是年轻化,女性化的达芬奇本人。

蒙娜丽莎与达芬奇的自画像相重叠,这两张画的眼睛、鼻子乃至发际线的轮廓都能够完全重合。这个现象,能够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有人以达芬奇自画像为底稿,然后进行了一番改动:把它剃了胡子,磨了皮,带上长发,最后就成了蒙娜丽莎。根据这个手法,可以判断蒙娜丽莎画像没有“真人模特”参与,纯粹是达芬奇自画像+想象出来的艺术品。

那么达芬奇为什么要这么做,其动机在哪儿呢?试想如果画的是真人,那么这个真人是不是一定能看见画师“达芬奇”本人?但是很明显,画师达芬奇不愿意让他人看到他的模样。因为达芬奇根本就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换句话说,达芬奇背后的人,代替达芬奇作画的人,不愿意让他人发现他不是达芬奇本人。这样会留下证伪达芬奇的人证。

所谓的达芬奇自画像和蒙娜丽莎,都是出自于这个人之手。或者说这个团队。我为什么会说达芬奇,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呢?这得先聊聊“耶稣裹尸布”。

据说当年耶稣被钉在了十字架上无人收尸,一个叫做约瑟的门徒将耶稣的尸体从十字架上取了下来,并用一块亚麻布裹好,葬入了坟墓里。据说没过多久,耶稣的坟墓被人挖开,尸体从此不见踪影,坟墓里只留下了一块裹尸布。又据说耶稣的门徒们为了纪念耶稣,把这块裹尸布给保存了下来。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块裹尸布的去向成为了一个谜。

直到1355年,这块裹尸布出现在了法国的一个小镇上。由此造成轰动,信徒们纷纷陷入狂热之中。而在1538年的时候,这块裹尸布被当作“圣物”转移到了意大利北部城市都灵。——我们注意到裹尸布上有一个人形图案,按照洋专家的解释,这是耶稣的汗水和香料清透亚麻布所致。 同时,假如耶稣在西元1世纪遇害,那么这块布在重见天日时已经有1300年历史了……

(这是一块1300年保质期的布)

直到20世纪80年代,著名的化学家麦克龙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检测出裹尸布上的颜色含有硅石、黏土、氧化铁成分的土质颜料。这种颜料是中世纪的画家们常用的颜料,并且裹尸布上的血迹也只是朱砂,而裹尸布上的人体形象也只是一幅手法高明的艺术品。

牛津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和瑞士联邦技术研究所,这三个机构分别从裹尸布上采集了一块样品,通过高科技仪器进行碳放射年代鉴定。最终三家机构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报告:这块裹尸布不是耶稣时代的产物,断定年代是1200-1350年之间。显然,这块裹尸布是伪造的。〈13世纪就造耶稣的假,不得不说西方造假历史源远流长〉

此后进入到21世纪,美国画家施瓦茨经过对裹尸布上的人像扫描后指出,这块裹尸布上的耶稣头像不过是达.芬奇的自画像。

于是很多机构将裹尸布上的耶稣头像和达.芬奇的自画像进行对比,再次发现它们的面部轮廓完全吻合。那么根据这块裹尸布,就把达芬奇这个人给证伪了。 因为,根据科研机构对裹尸布的断代,是:1200-1350年。但是列奥纳多·达芬奇却是1452年出生。 请问1452年出生的人,他的画像怎么能出现在1200-1350年的裹尸布里?这是达芬奇的第一次向过去的穿越行为。

接着看:随后我们再把中国的《农书》与达芬奇手稿进行对比一番,就出现了明显的大量剽窃。

从中又发现一个矛盾之处:最早来华的传教士利玛窦,他在1582年来到中国,然后翻译中国古籍。也就是说西方人接触到中国书籍,也得在1582年之后。那么达·芬奇(1452—1519),一个在1519年去世的人,他是怎么接触到,理应在1582年后才传播到西方的中国书籍?所以达芬奇又进行了第二次向未来的穿越行为。达芬奇不愧穿越者的这个称号。

生活在15世纪的达芬奇,他既不可能伪造13世纪的裹尸布,也不可能接触到16世纪末西传的中国书籍。那么我们就该问问:西方真有达芬奇这个人吗?我们只需要看看他涉猎了多少领域,就该心中有数。人的一生专研3,4个不同领域算是顶天了。而欧拉,亚里士多德,和达芬奇这种精力无限,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只能诞生于西方。其作用只是为了告诉人们,白人不是在15世纪海洋时代后突然成为暴发户的,它们在古代和中世纪,都有非常先进的文明成就。〈实际上西方人就是为了掩盖这个事实:他们的文学史,艺术史,科学史,数学史极其短暂〉

值得一提的是:《农书》的作者王祯,是元代农学家、机械制造家、活版印刷术的改进者、诗人。他改进并发明了农用器械和水力机械,高转筒车,水排、水轮、水转等发明大大提高了南方农业的耕作效率,对人类的文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农书》中共收有257种农机具,绘制图谱306幅,图后又附文字说明(像不像达芬奇手稿?),介绍各种农机具的构造、演变过程、使用方法和功效等。王祯也被称为中国的达芬奇。〈现在找到达芬奇的创作‬原型了吧?〉

我们再看看达芬奇的创造者是谁?

达芬奇自画像和都灵裹尸布双双都是萨伏伊家族的财产。萨伏伊家族是意大利的统治者。而萨伏伊本人,又是教皇的亲戚……

所以,很明显的是:达芬奇是被意大利官方和教皇一手炮制出来的。包括这块裹尸布。达芬奇,这个人根本不存在。他们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给西方浅薄的文明历史,增高增厚。让不明真相的人无脑膜拜。〈达芬奇此人,就是意大利官方与教皇发明出来的。〉

顺带一提:上文提到的裹尸布,教皇专门还为它设立了一个节日。而且这个节日,一搞就是500多年。

四,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他与拉斐尔,达芬奇并称为文艺复兴后三杰。既然达芬奇都是假的,这2位能是真的吗?质疑他,也就几句话的事情。1,古希腊古罗马的石雕,都是西方人在18世纪突然发现的。2,文艺复兴风格的石雕,已经运用了高超的解刨学知识。但欧洲第一本解剖学著作,是1543年维萨里发表的《人体构造》。但此时,米开朗基罗已经68岁高龄了。3,石雕需要运用钢铁工具,而西方人掌握中国钢铁冶炼技术,是在18,19世纪。

五,牛顿

他首先是个抄袭大师,这可不是我说的:2019年出版的《艾萨克·牛顿的黑暗面:科学界最大的骗子?》,作者尼古拉斯·科勒斯特罗姆是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员、科学史学家,伦敦大学学院科学与技术研究系的荣誉研究员,曾为天文学家百科全书撰写条目。书中认为牛顿是骗子:

“在18、19世纪,艾萨克·牛顿被赋予了半神(semi-divine)的地位,从而把宗教和科学连接起来;然而,半神形象背后的真人却悄然流失。实际上,牛顿是一个鸠占鹊巢、欺世盗名之徒,而且还污蔑那些他的著作的真正贡献者。这位极聪明的数学家可能是狡欺虚伪和口是心非。……根据我们的仔细研究,在新科学诞生之际,牛顿并没有发现微积分和万有引力定律。”

被《维基百科》称为世界著名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林登·拉罗奇也揭露,牛顿除了热衷于“前科学”(炼金术)之外,在科学上则毫无建树;英国为了打造“科学神明”(犹如打造文学界的莎士比亚),到处收集资料置于牛顿的名下,包括挪用莱布尼茨和罗伯特·胡克的成果。他是这样讲的:

现有的(现代早期)文献显示,艾萨克·牛顿对于科学知识没有做过任何有益的原创贡献;事实上,他几乎全神贯注于“黑魔法”(指炼金术),他把沃利斯(John Wallis, 1616–1703)和巴罗和巴罗(Isaac Barrow, 1630–1677)的作品占为己有;更不知羞耻的是,牛顿反复抄袭胡克(Robert Hooke, 1635–1703)的成果。牛顿物理学的主要来源是胡克综合研究——综合开普勒、伽利略和威廉·吉尔伯特(William Gilbert, 1544–1603)以及莱布尼茨的发现,并将其数学化。在(牛顿)同时代人中间,莱布尼茨和惠更斯是英国皇家学会的重点剽窃对象。

也就是说他们认为牛顿的成就都是抄袭来的,目的是打造科学界的莎士比亚。而极力打造牛顿的人,则是英国皇家学院。也就是英国官方!关键是,伊利诺伊大学英语系教授罗伯特·马克利著《堕落的语言:1660—1740年英国牛顿主义的表达危机》。该书的大意是,18世纪以前的西方诸语言文字,包括拉丁文皆不胜任于书写现代知识和科学;即使牛顿的理论、以及同时代的其他欧洲学者的理论。〈这里质疑的可不仅仅是牛顿,而是所有在18世纪前,玩科学的欧洲学者〉

通过上文,我们能够发现法国官方,意大利官方,教皇‬,英国官方恰恰是造假的策划者。说到这‬,大家‬可以‬想‬一下‬:欧洲‬各‬国‬官方‬有没有‬可能‬跑到‬埃及‬造‬三座‬大金字塔‬?

再次强调:这些质疑的声音大部分来自于西方,而不是我。

最后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西方人连近代史都能肆无忌惮的编造。至于古代欧洲人写的历史,什么古希腊古波斯古罗马迦太基……你们还敢看吗?你们还敢信吗?

中心论欧洲人考古西方为了

上一篇:为什么客户不断给我转介绍?

下一篇:专家呼吁:少不读鲁迅,教材中鲁迅作品大撤退,荒唐理由让人气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