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恩怨一笔勾销?汪洋出镜间力挺郭德纲,称赞德云社打破了垄断

爱文胸黑客业务网2022-12-0630

说到演员汪洋,想必很多人并不陌生。他曾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声界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是圈内公认的相声人才。

但很遗憾的是,曾因模仿马三立红极一时的他,却很快消失在公众视野里。

当再回到公众面前的时候,却是因为一场官司。

2006年郭德纲在2022年相声专场中,拿主持人汪洋编造笑话,说他老婆如何如何,然后汪洋要自焚。

另外郭德纲还在他的博客中也提到了汪洋,文中说道:

“大杂院里有个孩子比我大几岁,据说也喜欢相声。他家是卖汽水的,这孩子每天骑三轮车拉着汽水、啤酒满街跑。我也很纳闷,他喜欢相声为什么不学不练呢?很多年后,这个不学不练的孩子红遍天下,他叫汪洋。”

正是这几件事彻底激怒了汪洋本人,毕竟那时候的他已经是舞台语言类导演,那也绝对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展开全文

随后汪洋电话联系了郭德纲的师父侯耀文,希望好好教育下自己徒弟,让其尽快删除所有文字、视频资料,并且公开道歉。

侯耀文则表示:自己一定好好教育他,并且希望两位天津老乡多沟通下!

随后郭德纲也打来了电话,表示自己愿意删除文字和相关视频!

但是直到春节过后,汪洋发现那些资料还在网上挂着呢!

为此他十分生气,这实属得寸进尺,欺负人啊!

于是在媒体朋友的建议下,汪洋直接宣布起诉郭德纲名誉侵权!

郭德纲看到这则消息后,很快删除了相关资料。但是汪洋始终没有等到来自郭德纲的道歉!

为此汪洋表示:

我要跟郭德纲打官司也是被逼束手无措,因为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拿出一个诚恳的态度,至今对于我的提醒置若罔闻!

于是这样,二人不惜对簿公堂。面对晚辈的挑衅,汪洋当然一点也不惧怕。

但是在他得知侯耀文支持郭德纲这么做的时候,他才真正感到压力和不解!

因为我们都知道,汪洋曾跟着侯耀文生活了两年多,直到侯耀文家的狗丢了,才被撵出侯门。

那段岁月里,侯耀文不仅教给汪洋很多相声知识,带他演出赚钱,而且二人结下了深厚友谊。

甚至毫不夸张地说,侯耀文在汪洋身上下的功夫,要远远多于郭德纲。

为此汪洋既愤怒又束手无措,但他作为丈夫、作为父亲,必须维护男人的尊严。

于是他曾公开喊话:

上梁不正下梁歪,什么样的师父教出什么样的徒弟,不道歉你俩我一起告!

其实自始至终,汪洋始终都未曾想过真正要走司法程序。

随后在双方沟通下,郭德纲在北京天桥剧场排练厅召开了记者发布会,郑重地向汪洋,及其家人道歉。这也是郭德纲人生当中,少有的服软事件。

汪洋在北京崇文文化馆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撤诉。汪洋要的道歉,删除文章和视频,终于如愿。

其实如今再看这段恩怨,严格来说郭德纲做得欠妥。毕竟那时候的汪洋不属于相声圈的人,人家是做电视制作、编导、主持人工作的。

当然也不排除带有炒作的成分,毕竟那时候的郭德纲确实需要热度!

这不就在近日,一直鲜有露面的汪洋强势回归。

他如今也玩起了自媒体出镜,注册了自己的社交账号,每天晚上准时和大家出镜,讲述自己的经商之道和相声恩怨。

如今已经50多岁的他,当看到众多网友留言让其谈谈郭德纲的时候,他显得异常淡定和从容。

他在出镜间说道:这些年过去了,人家郭德纲从未说过我一个“不”字,我更不能说人家什么。

汪洋同时也谈到:如今看到德云社在郭德纲带领下,能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确实不容易,确实厉害。

听说德云社如今也在天津成立了鼓曲社,这是对曲艺界最大的贡献,同时也堵住了众多三俗人的嘴。

更让大家想不到的是,汪洋直言:

郭德纲在外边受人欺负,如果回到老家天津开园子,还受人欺负,你让他找我!

说到这里,网友们纷纷给汪洋点赞,称赞其格局够大,身材怀坦荡,确实让人佩服!这也表明二人昔日恩怨一笔勾销了吗?

其实汪洋和郭德纲打小认识,二人同样也是早期闯荡北京,确实都看尽了相声界的人情冷暖。

只是郭德纲是幸运的,拜在了侯耀文门下。但汪洋却是不幸的,他和师父于世猷一同“被海清”,逐出了相声师门。

但如今看到德云社取得的成绩,汪洋还是打心底为郭德纲高兴的。因为只有同行才明白,这其中的辛酸和苦难。

先不说郭德纲有没有继承和发扬相声传统艺术,他起码打破了相声界的诸多规则或者说垄断。

比如如今德云社可以通过网上实现社会招聘,然后择优录取。

但这要放在过去,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相声圈的“添人进口”,长期被几大家族保持着。

所以说,那时候想要拜进相声门学相声,一般都是相声圈的关系户。

在这一点上,德云社打破了这种规则,创立了适合当代的新模式。

另外来说,德云社到处开分店和商演模式,彻底打破了以往相声市场的区域限制。

因为这要放在以前,德云社目前的商业行为就是和其他地方的相声同行抢饭吃,这是不地道和可耻的,这是要被相声圈孤立的。

但德云社彻底将相声实现了市场化,如果有能耐公开在市场上竞争,别天天靠着几个老段子到处忽悠观众。

虽然德云社的相声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低俗、过度商业化、虚假繁荣等问题。但似乎到目前为止,除了德云社,观众早已别无选择!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一、荐读 丨 王选 :人间有味天凉时

人间有味天凉时

文丨王选

巷子口的那棵国槐有六百多岁了。树身上订一块掉漆蓝牌子,能看出来。

国槐下的早点摊摆了有多久,估计没几人知道,这真是提不上串的小事,谁有功夫去操那玩意的心呢,只要每天早上,出巷子,揉着耷拉的眼皮子,坐进那烟火弥漫的摊子上,填饱肚子就行。

每天早晨四五点,卖早点的人就在巷子深处的黑暗里,出门了。拖着三轮车,车上,架着炉子、清水、白面、油、前一天晚上订好的面皮、呱呱,还有一堆碟啊碗啊筷啊。车子用的年成多了,有些散架,压过坑坑洼洼的路面时,颠簸着,哐当作响。皴裂的橡皮轮子,碾碎了巷道远处投来的昏暗灯光。

他们是仁和里起得最早的人了吧。当人们还深陷梦境,无法自拔时,他们已踩进生活的河滩,脱掉睡眠的枯皮,丢在岸上,走向烟火里。

离天亮还有一段时间。

国槐繁茂,路灯裹在树梢里,昏黄的光点点滴滴漏下来。从三轮上抬下炉子,支稳。碗筷、水、面等,先搁一边。男人摆桌凳,女人生火。桌子是用了好久的长条桌,低矮,油漆掉光了,显得破旧。凳子也是长条凳,四条腿,软兮兮,站不太稳。桌凳摆好,支上案板,拾掇好碗筷,男人又帮着女人生火。

生火是费时的事。夏天好些,两张报纸,半块干柴就能点着。春秋多雨,纸和柴受潮,点了半天,只是咕嘟嘟冒青烟。冬天,冷,半夜起来的人是僵硬的,火也是僵硬的,干脆生不着。大家便围着一家的炉子,挤成一堆,扇风点火。报纸当火媒子,不起作用。用塑料袋,塑料袋是装早点的,一卷也要好几块钱呢,舍不得。最后有人带来了泡沫,泡沫生火好,一点就着,火大,燃得时间长。但不好处是特别难闻,呛人,飘起来的细丝样的灰,落了满脸。不过顾不上那么多,火着了就行。等炉子里的干柴把煤慢慢引着,一人夹一块放到自己炉子里,加柴,加煤,火便生起了。

火起身,火焰在炉口里跳跃,照亮了扇风的女人。女人的脸是黑红的,像一块烤过的红薯皮。

展开全文

在巷子口卖早点的最早有七八家,多是两口子。从里到外,两侧一字排开。摊子在前,桌凳靠后。左面,一家甘谷人的擀面皮,一家天水人的擀面皮,一家卖面皮、呱呱的,一家卖猪油盒、荷包蛋的。右面,一家黄馍,一家豆浆和杏茶,一家豆腐脑。后来慢慢又来了几家,菜夹饼、凉粉,还有操着外地口音的煎饼果子。

甘谷人的擀面皮是两口子卖,辣椒多,味道重,面皮切成宽条,盛在圆盘里。男人切,三下五除二,一碗。女人调料,白护襟上滴满了辣椒油,一朵一朵,像开的花。两口子都短锉,有点胖,天生一副笑脸。天水人的擀面皮也是两口子,男人女人正好瘦高。女人切,一阵风,当当当,切好了,宽细均匀,盛碗里。男人端起碗调料,有点慢,半勺盐、一勺醋、两勺辣椒,还有三四滴香油。或许是起得早了,男人老是张鼻子瞪眼,打着哈欠。他家的玻璃柜干净些,或许是木框子刚刷过白漆的缘故。一般的早点摊,同一种小吃是很难排一起的,同行相斥嘛,可他们两家却合得来,卖多卖少,谁家也不多说一句闲话。我在电视台工作时,早上九点,溜进仁和里吃早餐。每餐必吃这家人的擀面皮,许是合口味吧。我吃了有四年,后来离开电视台,别处谋生,到仁和里吃早餐的机会也就没有了。有一次,不知何事,路过巷道口,进去要了一碗擀面皮,只有那瘦高男人一个,独自站在玻璃柜子前又是切又是调,手忙脚乱。人愈发瘦了,黑了,只是擀面皮的味道没有变。吃毕,付钱时,我随口问了句,你老婆呢?他低着头忙活着,说了句,过世了。我一时无语,心生悲伤,才四十岁左右的人啊。我抬头,天阴着,国槐依旧繁茂,只是多了零星枯叶,立秋了啊。

卖面皮呱呱的,算是独一份,再没有,他们家的呱呱味道好,芝麻酱大勺子挖两勺,特别多。但是面皮,太凉,一般人的胃拿不住。面皮里面会放黄瓜丝、泡菜丝,这是别处没有的。

猪油盒跟荷包蛋,两口子卖,男人负责做猪油盒,在一块案板上揉啊揉,揉得面死去活来,然后揪一疙瘩,又摔又捏,成团,摆在案板上,转身,锅里擦一层油,再把面团摆进锅,这样密密麻麻一圈又一圈,摆上二三十个,铺上麻纸,放下锅盖,烧旺炉火,就等熟了。他家的猪油盒焦黄油亮,外酥内柔,很好吃。男人的衣领上、腮帮上,沾着白面,忙得顾不上擦。女人在一边打鸡蛋、煮鸡蛋,一边伺候两个炉子的火,还要舀鸡蛋、端鸡蛋、收碗,也是忙的脚下拌蒜。我吃擀面皮,常要一碗荷包蛋,一起下肚,才算踏实。

卖黄馍的两口子就消闲一点,胖乎乎的男人,胡子拉碴,衣襟上油腻腻的,不紧不慢的揉着面,有时候还扯上一嗓子曲儿——你是谁家的女子娃?两肩吊着长头发,红板立柜双抽匣,想死不得到一搭……

对面卖豆浆的女人一听,哗啦啦笑开了,花翠,你们家男人一大早想其他女人了!这一说,惹起了其他人,你一句我一句,说开了。

真是好精力,揉着面还想心事啊。是不是看上刚过去的那女人了,你要不起啊,看那腿上的一条皮裤,就够你十来天的饼子钱了。

花翠,晚上回去让给你跪麻将籽。

麻将就算了,直接让别上床,急死他……大家开始起哄。

男人操着两手黄油,嬉皮赖脸地说,儿子是自己的亲,媳妇是别人的好。

女人一听,急了,脸一红,骂了句,烂话多得很!男人咧着嘴嘿嘿一笑,弯下腰又揉面了。

黄馍边上卖豆腐脑的是一个男人,个子高,黑乎乎的脸,黑乎乎的衣服,整个人都是黑乎乎的,像生火时熏黑的。嘴角别着一枝烟,脸拉着,不说一句话。别人笑话花翠的老公,他还是一副黑乎乎的样子,定定立在柜子旁,面无表情。

菜夹饼、凉粉、煎饼果子是后来才摆的,资历浅,就一直在最边上。买菜夹饼的是个四十岁左右的女人,收拾的干干净净,瓜子脸,描着眉,涂着淡淡的口红,脸上虽织着几根密密的皱纹,但难败风韵,年轻时估计是个漂亮姑娘。她戴着白手套,一手拿饼子,饼子中间用菜刀划开,一手往里面夹菜。饼子在竹篮里,热乎着,盖有雪白的布,保温。饼子边上摆一排小铁盆,分别装着洋芋丝、辣椒丝、胡萝卜丝、泡菜、辣子酱、豆腐乳、腌萝卜丁和黄豆、炒花生渣。卖煎饼果子的是一个矮胖矮胖的女人,话少,只忙着生意。卖凉粉的是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少年,头发打了啫喱膏,直愣愣竖着,像一只刺猬。他没摊子,东西都在一个小三轮上,地上摆了三五把小方凳,他坐在车帮上,看着来来往往吃早点的年轻姑娘。凉粉在一旁,油滑闪亮。三轮车的边上,不知啥时候来了一个老汉,卖茶叶蛋,不声不响,坐着,抱着炉子取暖,鸡蛋在锅里煮着,咕噜咕噜响个不停,茶香味飘满了巷子口。

早八点一过,早点摊就忙活开了。八点的阳光远远照过来,搭在国槐树梢上,一缕一缕,跟绸布条一样。树叶子上的露珠,掉下来,落进了一碗荷包蛋里。吃早点的人,一类是急匆匆带走的,一类是稳妥妥坐在凳子上细嚼慢咽的。也可以说,一类是常客,一类是过客。但不管怎样分,都不影响八点多这里烟火缭绕、热气腾腾、香味弥漫、人流拥挤的生意。

走过去,摊主会热切的问,吃啥?

一个荷包蛋,一个面皮,再要一个黄馍。

先坐下。卖荷包蛋的女人在碗底放好料,海带丝、虾米、粉丝,然后舀好汤,再舀一颗荷包蛋,撒上葱花、香菜,滴几滴香油,端过来,放在顾客眼前的桌上。擀面皮和黄馍没听见,她帮着吆喝一声,要一碗面皮一个黄馍。好,马上来。面皮和黄馍端过来了。

人一多,摊主们就顾不上聊天说笑了,都弯头弓腰忙乎各自的生意。他们互相称呼起来,也不叫人名,以早点名代之。比如,荷包蛋,把你空碗给我借一个。猪油盒,这边有人要猪油盒。呱呱,把你的醋壶拿过来。等等。

一碗鸡蛋、一碗面皮、一个黄馍,要么一碗豆腐脑、一个猪油盒、一碗呱呱,或者一个菜夹饼、一碗杏茶,这些都是标配,坐在矮凳上,气定神闲的下肚,一个上午胃都是瓷实的,甚至一天的生活都是稳当有劲的。

这几年物价涨得快,一碗面皮、擀面皮、呱呱由原先的一块五,涨到了五块。吃的人唠叨,挣得一点工资还不够一天吃三碗面皮。这自是夸张,但也是抱怨。卖的人笑着答,啥都涨着哩,没办法。鸡蛋、杏茶、馍馍,涨得还不算太厉害,原先八毛、一块,现在基本都是两块三块。不过一顿吃下来,没个十块,是出不来的,两三个人一起,再请个客,差不多二三十元了。对于每天坐在烟火翻腾、尘土起伏的摊子上吃早点的人来说,多少还是有点贵了。

忙忙乱乱的八九点一过,十点多,基本就没啥人了,偶尔来一个,也能轻而易举招呼。他们从半夜起来,还滴水未进呢,这会消闲了,各自倚在柜子上,慢悠悠的吃开了。阳光照过来,立秋的阳光,已不太刺眼,带着温热。只有这时,他们被烟火熏黑的皱巴巴的脸才有了一抹亮色才展拓了一点。

他们的早点,是每天互相交换着吃的。面皮、鸡蛋、豆腐脑、凉粉,都是剩下的,带回去,也吃不完,要是每天吃自己的鸡蛋、喝自己的杏茶,也就反胃了,于是面皮给豆腐脑端一碗,豆浆给鸡蛋送一杯,菜夹饼给凉粉递一个,相互交换着,轮流着吃,也是新鲜。当然,所有送过来的早点,香菜总是多多的,香油总是汪汪的,辣椒总是泼足的,饼子也是最焦脆的。这样的交换,是不计成本的,是忙乱后的一种舒缓,是从黑夜深处蔓延出来的日久生情,是火炉上升腾着的温暖,也是人世间最朴素的一份心意。

十一点,没人了。

阳光统统照进巷道,老国槐的树叶里,筛下了一层晃动的光,水迹一般。风吹过来,树叶子扑簌簌响着。大家开始收拾摊子了,女人拉开抽匣,整理着一堆散乱的毛票,一毛、五毛、一块、五块。一块的最多,一抓一把,五十和一百的,埋在钱堆里,偶尔露出来一个角。后来有了二维码,不用再翻找零钱,省事许多。

刮着桶底豆腐脑的男人冷不丁冒出来一句话,男人是耙耙,女人是匣匣,不怕耙没齿,就怕匣没底。

女人们一听,立马直起腰,笑着反驳道,没有我们这些匣匣,你们男人就喝西北风去。

花翠啊,你好好当匣匣,人家宝平藏得私房钱早给别的女人买皮裤了。

花翠把案板放在三轮车上,说,就他那样子,还给人家买裤子,提鞋怕人家都看不上上。

大家稀里哗啦笑开了,笑得花翠的腰弓成了一只虾。这笑声,惊得一群在地上捡馍渣吃的麻雀,扑棱棱飞走了。

王选甘肃天水人,1987年生,出版有《南城根:一个中国城中村的背影》《那些被光照亮的陌生人》。曾获人民文学新人奖、华语青年作家奖、敦煌文艺奖。

荐读 丨 张曙光 :岁月的遗照

荐读 丨 谷禾:小说中的博尔赫斯

荐读 丨 王闷闷:日月

总编辑:龙少

收稿邮箱:404397421@qq.com

文學陕軍新媒体联盟

二、他也是独一无二的7号,“亚洲一哥”孙兴慜是怎么变成的?

7号贝克汉姆、7号罗纳尔多……这些都是独一无二的7号。孙兴慜虽然谈不上与这些7号前辈并肩作战,但也不能再被称为“韩国贝克汉姆”或“韩国C罗”,因为他创造了自己的成就,也是独一无二的“7号””。

孙兴慜即便只拿到了一个赛季的英超金靴,依然比不上金字塔里的那些顶级球星,但从世界足坛的角度来看,堪称一流应该是无可争议的得分手。在他之前,亚洲足坛有不少球员在五大联赛踢过球,只能算是成功。迄今为止,只有孙兴慜是唯一一个可以称得上五大联赛顶级球星的亚洲球员。

那么,“亚洲一哥”孙兴慜是怎么变成的呢?

隔壁有个男孩长大了

2007年,15岁的孙兴慜进入韩国首尔FC青训营(好像有点晚了)。次年,因条件优越,入选韩国足协与德国足协合作项目。他获得了赴德留学的机会,加入了德甲汉堡足球俱乐部,并一直在那里接受青训体系的训练。

孙兴慜被这个项目选中,将他的职业生涯起点提高了几个档次。如果他一步一步留在国内,未来或许还能站上五大联赛,但未必能取得现在的成就。

展开全文

当然,能有这么好的机会,必须要有相应的实力。

边缘逐渐成为一颗新星

孙兴慜在加入汉堡两年后受到赞赏。18岁那年,他进入了德甲,这是他职业生涯的第一场正式比赛。处子秀是一个进球,打破了俱乐部在德甲联赛中最年轻的进球纪录。可以说,他成名是为了一个目标。那个赛季他出场13次,打进3球,对于一个年轻的新秀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表现。

11/12赛季德甲27场比赛打进5球1助攻;12/13德甲赛季,33场联赛打进12球2助攻。

20岁成为五大联赛的主力,并交出了单赛季得分上双的数据。此时的孙兴慜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新星,以1000万欧元的俱乐部纪录转会到勒沃库森。

破纪录的入住率

加盟勒沃库森后,孙兴慜站在了更高的平台上,同时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不过,对他来说,并不是“高处过冷”,而是“海阔天空,鱼跃而起”,他很快就成为了德甲强队的主力。

在拜耳勒沃库森期间(13/14和14/15赛季),孙兴慜单赛季得分上双,帮助球队夺得德甲冠军,并在欧冠中打进5球。

出色的表现,让孙兴慜的身价稳步攀升。2015/16赛季,他以3000万欧元的身价转会英超热刺,刷新了中田秀世的转会费新纪录。从德甲到英超适应了一个赛季后,孙兴慜开始大显身手。不仅每个赛季的进球数都上双,还有很多精彩瞬间。18/19赛季欧冠1/4决赛第二轮,孙兴慜梅开二度淘汰曼城,帮助球队在半决赛淘汰阿贾克斯。

托特纳姆热刺队历史上首次进入欧冠决赛。最让球迷津津乐道的当属远距离冲球,不仅惊艳了整个世界足坛,还获得了普斯卡什奖。

可以说,此时的孙兴慜在英超风头正劲,隐隐能与欧美一流球星媲美。

登顶,赢得金靴

亚洲球员何时跻身联赛射手榜前五名?在孙兴慜夺得英超金靴之前,恐怕没有多少人深思过这个问题。

21/22赛季之前,孙兴慜在英超的表现就已经很惊艳了,至少对于亚洲球员来说是这样。

至于能不能拿下金靴,这个想法可能只是在大多数球迷的脑海中闪过。本赛季,孙兴慜气势如虹,两次得分,多次帽子戏法,多次成为球队的关键人物。等到赛季还剩几轮时,英超金靴已经触手可及,最终他和萨拉赫一起登顶射手榜。

事实上,孙兴慜拿下金靴,也并非突如其来。从他过去几个赛季在英超的表现来看,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从来没有见过亚洲球员达到这个高度。纵观孙兴慜的职业生涯,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基本一帆风顺,靠的是自己过硬的实力,以及勤奋和自律。

不得不说,他的运气也不错,没有长期重伤。

最后说说对孙兴慜世界杯的期待。

韩国队的整体实力是有的。孙兴慜一个人无法改变大局。能够打进16强是非常好的,就像波兰队有莱万多夫斯基一样。对于孙兴慜个人而言,能否超越日本名将本田圭佑的世界杯进球纪录(4球)应该是球迷关注的焦点。

祝“亚洲兄弟”好运!

#世界杯笑话#

亚洲独一无二变成怎么孙兴慜

上一篇:七旬老人种地赚钱,与老伴寒风卖柿饼,只为将两孙子的这碗水端平

下一篇:作家美文 | 周羽:学 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