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是明朝两座皇陵其中之一,为什么其中会有太监的陵墓?

爱文胸黑客业务网2022-11-1436

明十三陵是明朝两座皇陵其中之一,是朱棣迁都北京修建的!按理说,皇陵只安葬皇室成员,可明十三陵却例外,不但安葬了皇室成员,还有两个太监也安葬在了这里!

他们是谁呢?

根据史料记载,明十三陵占地120平方公里,自建成到明朝结束230多年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

明十三陵是明朝两座皇陵其中之一,为什么其中会有太监的陵墓?

据考察,这两位太监一位是王承恩,一位因没有名字,不知道是谁!按照明朝当权太监来看,魏忠贤,刘谨都有可能!既然不知道他是谁,我们就来说说知道的:王承恩!

王承恩可是非常有骨气的太监,据说,顺治还曾给他亲自竖碑撰文呢?为何他有如此待遇呢?

这要从他所干的壮举其说起!

王承恩,原为太监曹化淳的手下,经曹化淳推荐做到了累官司礼秉笔太监这个位置!说这个位置有多重要,这么说吧,他相当于历朝历代的丞相,有执红批的权利!很多奏折,没有王承恩的红批,都办不了事情!可以说地位仅此于皇帝的朱批!

展开全文

本来,王承恩可以依靠这个位置飞黄腾达,甚至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青史留名!可随着李自成攻打北京,后金侵扰东北,这一切都变得扑朔迷离!尤其在李自成兵临城下时,这一切都像瞬间灰飞烟灭了一样!

李自成到来后,京城百姓,官员无不恐慌,有的甚至开始了大逃亡,此时崇祯皇帝还不想放弃,他一面让所有后宫嫔妃想办法自尽,一面又委任王承恩为全国兵马大元帅!准备做最后的殊死抵抗!

在很多人眼里,明朝已危在旦夕,想救也救不了,只能去逃命,可王承恩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但没有退缩,反而亲自上城指挥!并亲自开炮射杀了几名敌军!

承恩见贼坎墙,急发炮击之,连毙数人,而诸珰泄泄自如!

虽然王承恩有与明朝共存亡的遗志,可毕竟敌众我寡,大势已去!所以,很快城门就陷落了!此时崇祯帝也召回了王承恩,做最后的道别!并一同来到了煤山!

崇祯帝说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德薄匪躬,然皆诸臣误朕,致死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说罢,便吊死在了一颗歪脖树下!

王承恩看到崇祯帝已驾鹤西去,自己也不想活在这个世上!而且他对崇祯的孝心,以及对大明的忠心,苍天可鉴!因此,在崇祯帝死后,王承恩也随即吊死在了煤山!

李自成攻入北京后,便命令手下全城寻找崇祯皇帝的尸体!在煤山,他们发现了崇祯皇帝的尸体,被一同发现的还有王承恩的尸体!也许李自成被王承恩的壮举给感动了,因此在安葬崇祯皇帝时,特意在旁边又挖了一个墓,来安葬王承恩,让他世守在崇祯皇帝的身边!

后来,大清入关,顺治帝特意拜褐了明十三陵,并为此从修了王承恩的墓,并为他亲自竖碑立撰!据记载,顺治帝前后给王承恩写过两次碑文!一次是从修时写的,共800字!一次是顺治二年写的!为褒奖王承恩“贞臣为主,捐躯以从”撰写的,共240字!

一、密折制度非常重要,为何雍正经常破口大骂?尬聊不断,非常有趣

撰文|赵能静

书案面前,在紫禁城的忙碌中,雍正在奋笔疾书,对远方臣下发来的密折进行批复,由此最终成了洋洋洒洒的二千余万字。厚厚的宫墙内外的奏报靠的是密折将彼此信息通报,成了雍正了解地方资讯最重要的手段,同时留给历史的是一些有趣的往事,至今看来还觉得满纸的生动活泼。

影视画面

其实这种形式来源于康熙的创造 ,根本上来讲是为了避免明代设立的锦衣卫,认为他们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因此奏折制度便由此而生。

然而在康熙时期获得给皇帝递交奏折的臣子也就只有一百多名官员,这在当时可算得上极大的荣耀和信任。康熙曾给官员李煦批示说:“近日闻得南方有许多闲言,无中作有,议论大小事,朕可以托人打听,尔等受恩深重,但有所闻,可以亲手书折奏才好。”因此这是康熙最初的目的。

图片来自于网络

展开全文

然而,最终臣下也不知道如何规范进行奏折书写,以至于康熙不得不亲自进行指导,看到请安折子和政务汇报的奏折混合报送,康熙竟然生气地批复说:“请安折子不应与此事一处混写,甚属不敬。尔之识几个臭子,不知哪里去了?”

除了“凡有奏贴,万不可与人知道”的保密性外,密折制度的最初内容大部分是汇报当地春播、雨水情况,有时臣下却经常“夹带私货”向康熙献殷勤。有的给康熙邮寄“西瓜子”的,也有给邮寄芒果的,虽然康熙批复“乃无用之物,再不必进”后,没多久,又在奏折中顺便寄来,惹得康熙哭笑不得。

相关画面

但是这项制度对于康熙来说总体还是满意的,他曾说:“听朕有年,稍有暧昧之处 皆洞悉之。”因此“人不能欺朕,亦不敢欺朕,密奏之事,惟朕能行之耳。”《圣祖实录》

他没想到,他儿子胤禛不但“能行“,而且将这件事情推向了让他无法想象的高度。

雍正登基后,将这一制度全面放开,可以有权限给他送密折的多达一千多人,于是帝国联系各省、各州府均有雪片般的文字奏报往来传递,成了雍正深度联系地方政务的重要方式,在内容上也出现了也出现了颇为生动、有趣的密折往事。

雍正批复

雍正的密折制度的最大特色就是生动有趣,接地气,通过他那充满个人色彩的批复不难想见到他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皇帝。康熙驾崩的第十天,雍正便下发旨意:“内大臣以及闲曹,外而督抚以及州县”,有适当人选,便“具折密奏”。

首先从用纸和书写格式上,雍正进行了规范化要求。如“请安折用黄纸”、“请安之折用黄纸,不要用笺纸。”有时出于引领节俭作风他会这样要求:“请安折用绫绢为面,表汝等尊重之意犹可,至奏事概用绫绢,物力艰难,殊为可惜,以后改用素纸可也。”

相关图片

云南总督由于地处偏远,往来快马递进折子也非常费力,因此特意向雍正请示一年到底给您送几次折子合适?雍正回复说:“并没有限定你每年几次,有紧急事务,就要紧急报送,不管几次。如果没什么大事,也不要凑次数。”对于臣下的密折他提了最明确的底线:“慎密二字,最为要紧,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可不畏乎?”“凡有密奏,密之一字,最为切要。”

雍正最警惕的就是被人是否欺骗,因此说:“自古知人为难,人心为难,事事时时留心体察,方不被其愚惑。”因此对于密折的每一个字他都认真对待,以免“被耻笑了去”。

对于臣下送来的密折,他非常重视,从来都是亲自回复,“各省文武官员之奏折,一日之间,尝至二三十件,多或至五六十件不等,皆朕亲自览阅批发,从无留滞,无一人赞襄于左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雍正这么忙,由此产生了两千多万字的身后批复。

雍正书法

然而,面对大量政务外,还要应付臣下的各种“殷勤”和谄媚,有时把雍正气的跟他们用笔墨掐架。

高兴时的批语,暖暖的感觉。

给田文镜的批示颇为直爽地说:“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尔等大臣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这口气完全可以想象得出他当时的状态。

对认可的奏报,他会说:“好事好事!此等事览而不嘉悦者,除非呆皇帝也。”、臣下把他逗得捧腹大笑,一定要让人知道:“李枝英竟不是人,大笑话,真笑话!有面传口谕,朕笑的了不得,真武夫矣。”

雍正批复

看到满意折子,他立即表示:“此奏可嘉处不胜批谕,天下事真可谓可叹息流涕者。”

“朕躬安,尔可好?新年大喜,蒙天地神佛保佑,尔之合省雨水调顺,粮食大收,军民安乐,万事如玉。”

此外,早期对年羹尧的批语中他甚至到了肉麻的地步:“真正累了你,不但朕,怡亲王都心疼你落泪,阿弥陀佛,好一大险。”都统苏丹在军营因气候变冷导致伤口发炎,雍正在折子中温暖柔情地批复说:“尔之年岁已非如此奋勉之年龄,尔所做所想,朕实说赞许而同情,尔如此赤胆忠心,将无甚关系,必受苍天眷爱而好转。著好生调养身体,努力为朕多效力几年。”

雍正行乐图

副都统咳血,全身浮肿,以至于不能入睡,雍正在密折中不忘叮嘱他“谨慎养生,深戒炕上事。”类似关心臣下的批折很多,且先打住。

愤怒时的批语,冷冷的冰雨。

除了折子中暖暖的温情外,剩下的就是愤怒时的冷冷冰雨。

有的臣下为了跟雍正互动以此套近乎,往往适得其反 在雍正看来,一些小事跟他密折,就是“垃圾奏折”,有时气的怒则甚至将他们的祖宗“问候一遍”。

热河总管给雍正递折子,只是密奏一些钱粮的小事,雍正看后赶上心情不好,顿时生气批复说:“此等乃奏报部之事,何须折奏,尔等空闲,无聊一奏,竟不顾朕日理万机,何暇阅览尔等此数而仁慈无用之文,此纯属一群不如畜生之辈。”

荆州将军密折汇报修缮城墙,雍正越看越烦批道:“此等未成之事,何以渎奏,尔为之差事,而不顾朕有无空暇,毫无体谅之心,此乃何臣之道?真是老糊涂了。”

“尹泰,该死的老畜生,尔以前干什么来着?”、“放老狗屁”等等,因此雍正怒骂起来确实也颇为不讲情面。

讽刺时的批语,一顿尬聊。

明十三陵是明朝两座皇陵其中之一,为什么其中会有太监的陵墓?

“羞不羞?这样总督用不着你保留。”

福建布政使在奏折中多次强调自己所为是“一得之愚”,这也是变相的虚伪,因此雍正说:“你写愚蠢太多了,朕怎么会把一个蠢人安排到重要岗位?”

给满洲官员佟吉图嘲讽说:“知人则哲,朕这样平常皇帝,如何用得起你这样人!”看到兵部官员提出修建款项数目时,雍正怀疑他虚报项目,现在其中渔利,因此讽刺说:“大买卖来了,偿还之份力图加倍索取,如不够,朕再遣数名妥靠富人给尔。”“下点小雨,絮絮叨叨”、“尔是神仙么”?等等,这些冷嘲热讽在密折中屡见不鲜,由此可以看见雍正的个性朱批。雍正在朱批中最具个人色彩的要属下面一句话,要下面这一句话,相当相当坦率,甚至对仗工整:“喜也凭你,笑也任你,气也随你,愧也由你,感也在你,恼也从你,朕从不会心口相异。”如此坦率富有个性的批语,在清代来讲或许独一无二,让后人对雍正“说人话”有了颇为新鲜的认识。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

二、谋略思维:白帝城托孤,用人要疑,疑人更要用

白帝城疑人托孤谋略用人

上一篇:秦始皇:朕被刺杀那么多次,为何次次没事?

下一篇:中国史上唯一的白话文即位诏书,满篇大白话,令人喷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