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为了让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我对自己“约法三章”

爱文胸黑客业务网2022-11-2032

为了让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

我对自己“约法三章”

我总觉得,我们的老师太像老师——背着手,绷着脸,不苟言笑,开口则“应当如何如何”,闭口则“不准这样那样”。老师总以长者、教者自居,总是“隔着讲桌和学生讲话”(苏霍姆林斯基语)。无形中,师生间总有一层隔阂。

我们的学生太像学生——循规蹈矩,整齐划一,真是“站有站相”“坐有坐相”。20世纪80年代,有一外国同行到南京参观了几所小学,说:“你们的学校很像军事院校!”这话虽然不是讽刺,但也不是肯定,至少不是全部肯定。

我们上课太像上课——学生正襟危坐,专心听讲;老师表情肃然,大讲特讲……

什么原因使然?是相沿成习?是的。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信奉“天地君亲师”,把师生关系定格为“长辈”与“晚辈”的关系。很多老师还喜欢称学生为“孩子”就是一个证明。其实,师生之间是“同学”关系,是朋友关系,是平等的。

我从不称呼我的学生为“孩子”。对低年级学生,我称其为“小朋友”,言外之意,我就是他们的大朋友。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我则称呼为“同学”——我们是一起学习的。

既然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我们就不妨放下架子,不以长者自居,不居高临下俯视学生,而应该蹲下来看学生,在教学中实现“平等对话”。

还有,我们要理解学生。第一,好动、好问、好说是儿童的天性;第二,学生千差万别,参差不齐。坚信,只有差别,没有差生!要尊重差异。

有了以上认识,才会有好的心态,才会放松心情,遇到不顺心的事,才能赢得“整理心情”的时间。

为了让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我对自己“约法三章”:

——不倒背手。手背在后面,在教室里来回走动,就有了长者的架子;有了架子,学生就不大好接近,或者不愿接近。

展开全文

——主动和学生打招呼,无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不要等学生向我们敬礼了,才搭理他们。我更不漠视学生的敬礼,总是还以微笑,还以点头,还以“你好”。

——课间尽可能和学生一起玩,或者看他们玩,或者与学生交谈。

——和学生一起演课本剧,演歇后语故事;和学生一起分角色朗读课文。

——尽量到学生家里走走,不一定有事。客气归客气,学生或家长端来茶水或水果招待,一定品一品,尝一尝,并夸夸茶和水果的味道。这样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融洽感、亲切感。学生和家长不仅把我当作老师,而且会当作朋友。

——经常讲故事和笑话。故事和笑话,会化解矛盾,消除隔膜。好多不愉快的事(包括疲劳),会“一笑了之”。

——幽默。幽默的确是老师的“第一位助手”。

——努力让微笑成为自己的名片。

——做值日。我当班主任时,开学的第一天,我就宣布:我是班级的一员,每周一,我和那天值日的同学一起为班级服务。于是,周一我会来得早一点,和值日生一起整理教室;放学后,会和值日生一起扫除,关门窗。

——一旦做错了事,公开承认错误,不文过饰非,不推诿责任。

——定期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当面不好说,便采用书面形式。学生每学期至少给我写一次信。信中可以提意见,提建议。我宣布:老师不怕批评,说错了也不生气。既然师生间是平等的、民主的,那就得有个民主的样子,有民主的行动。

于永正:教育有两个名字

这篇颇有温情的文章出自于永正老师之手,他用自己的教学经历讲述了教育的两个名字——影响与激励。正如于老师所说,教育虽然很复杂,但只要“学高”“身正”,谁都会成功。推荐给大家一读。

什么是教育呢?

教育虽然很复杂,但我从我的老师那本“书”里读出了四个字:“影响”和“激励”;而我从教的40多年中也能概括出这4个字:“影响”和“激励”。

我就暂且给教育起两个别名吧:“影响”和“激励”。

“影响”——它是教育的第一个名字

汉代的班固说:“教者何谓也?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宋代的李邦献说:“教子弟无他术,使耳所闻者善言,目所见者善行。”这些都是在说教育的“影响”作用。

美国有所布朗克斯中学,该校竟有两名学生后来获得诺贝尔奖。原来这所学校的不少教师就是成就卓越的科学家。所以有人据此说:“如果有一位常识渊博、才华超群的语文老师活跃于讲台,那么台下的学生中有望日后有名作家问世;如果没有优秀、聪颖的数学教师作指导,学生即使有数学禀赋,也不能被催化为才能。”这句话在说,同样饱满、健全的种子,落在湿润、温暖、肥沃的土壤里和落在沙漠中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布朗克斯中学的例子深刻地告诉我们,老师的素质对于学生来说太重要了。

在美国有人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把小学生分成4组,每组配一个实验员,待实验员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得到了学生的信任之后,分别要求4组学生为孤儿院的孩子捐款。

第一组实验员宣传人要有爱心,要慷慨捐款,同时自己也捐款;第二组实验员宣传不去救济孤儿,把钱留给自己;第三组实验员宣传人应当慷慨助人,自己却不捐款;第四组实验员宣传不必捐款,自己却捐款。

实验结果是:第一组学生全部捐了款,第二组无一人捐款,第三组少数人捐了款,第四组大多数学生学着实验员捐了款。

实验说明:说教对学生影响是微小的,教育不是“叫育”,而实际的榜样却对少年儿童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个实验还告诉我们:老师(包括家长)的言行一致时,教育效果最大。所以教育家说:“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铸造性格。”榜样的影响作用确实是巨大的,深远的。

大德无形,大化无痕。“影响”在小学阶段尤为显著,我的所有爱好,我的性格、品格,都受到了张敬斋老师的影响。这些影响因为我对老师的崇敬而愈加深刻、久远,甚至今天连我写字的字体中还有张老师的影子,幼学如漆!

同样,我也在对我的学生施加着影响。北京大学研究生、现供职于中国民航总局的魏亚军,在给同学丛晓东的一封信中说:“我之所以选择了文科,完全受于老师的影响。”

徐晴在读大学三年级时写的一篇作文里有这样一段话:“我原来是那样胆怯,是于老师使我成了现在的我,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一句话,是于老师塑造了我的人格。父母常说,我像于老师。”

学生的话对我既是巨大的鼓舞,又让我感到不安。我进一步认识到了老师这本“书”的分量。当我们在学生面前打开语文及其他课本的同时,也就打开了自己这本书——一本有内容却是无字的书。

于是我更加努力地、不断地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好人,把正直、善良、宽容、谦让、诚信、耐心、责任感……不断地充实到自己这本书中。是好人,才能是好老师。

于是我更加努力地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有知识的人,一个爱好广泛的人,努力把“琴棋书画”充实到自己这本书里,使自己成为“多才多艺”的人。老师的爱好越多,特长越多,学生的影响、启迪就越大、越广——谁也说不定哪块云彩会下雨。

我不断努力地、不断地修改着和充实着“我”的这本书的内容,而且“装帧”也很考究。我在学生面前从不邋遢、懈怠,总是精神饱满,笑容可掬,不摆架子。我要让学生一见面就喜欢我,以我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求进的欲望。

1、掀开“封面”——“我”的这本书里有爱和尊重。后进生考试不及格而偷偷流泪时,我会悄悄地为他拭去泪水;犯错误的学生来到我的办公室,我总会为他搬把椅子放在我的侧面让其坐下——我从不把椅子放在我的对面,因为对面像是在受审、像是搞对立。留级生来到我班,上课我会鼓励他,下课会和他一起玩,于是他很快有了伙伴,很快融入了新的集体……

2、“我”的这本书里有耐心和责任感。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我有的是等待和耐心,必要时,我会到他家里去送书,他不想读也不好意思不读——过几天我会问书中的故事的,我会看他的摘抄本的。“从长计议,”我对家长说,“他更要多读书,等他朗读得很流畅,语言比较丰富了,他会追上来的。只要尽力了,即使还不尽如人意,也不要紧,十个指头有长短嘛。”

3、“我”的这本书里还要有知识,以备学生查阅。学生的兴趣领域会是千奇百怪的,“于教师,您相信UFO吗?”“于教师,我们的苏27战机能和美国的F16比吗?”“暴虎冯河”中的“冯”为什么读‘pinɡ’?”……这些我都要及时地给予回答。

4、“我”的这本书里有古今中外的故事,还要有笑话,用时还要随时能讲出来。“书”中还有我和学生之间的故事,我和学生共同书写,我感动着学生,学生也感动着我。

5、“我”的这本书里还有顽皮和天真。我和学生一起在游泳池里打水仗,一起卧在群山之巅,仰望蓝天白云,浮想联翩……

6、“我”的这本书里也难免会有错误和不足。年轻的时候经常大发雷霆,说过一些不尊重学生的话。但我改了。犯了错误我会当众向学生认错、道歉。于是错误变成了教育资源,学生又从中读懂了什么叫“正确地对待自己”;什么叫坦诚。

这本书的“人文性”对学生的影响,不知要比语文课本中的“人文性”大多少倍!

几十年来我一直不间断地书写、修改“我”这本书,使它的内容不断充实,不断完善,不断更新。让它对学生有更大、更多、更好的影响。

“激励”——它是教育的第二个名字

清代的颜昊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这就是激励。

上小学的时候,张敬斋老师给我颁发的一张他亲自画的奖状,还有他在我的作业簿上画的一条条波浪线,对幼小的我是多么大的激励呀!读初中一年级时,李晓旭老师在我的作文上写的“此文有老舍风格,可试投中国青年报”竟让我做起了作家梦!从此便如饥似渴地读书,搜肠刮肚地写稿。

理想虽未实现,但为理想奋斗的人生是充实的,收获是丰厚的!为此养成的读书、写作、观察、思考的习惯是无价的!

至于别人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每个成功者、进步者,每个优秀教师教的每个学生都有这样感人的故事。

安徽凤阳一中有个叫邵军的学生,表现很差,是个被老师放弃的学生,升入高三,新班主任吴华兵老师找他促膝谈心,说:“让我们从心开始。”

说完,把“心”字写了出来。邵军十分感动,在吴老师的鼓励、帮助下,他发奋学习,一年以后,成了大学本科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产生的动力叫“激励”——由老师的爱心,激活了邵军的潜力。从这个角度上说,教育也可以叫“激活”。

要激励每个学生。虽然学生不可能都像邵军那样变得令人惊诧。我在《教育,有时候很简单》一文中说:“同样褒奖的话,对张三可能起大作用,对李四的作用可能微乎其微(一点作用没有也是不可能的)。但是,激励、期待的话只要对一个人能起作用,我们就不放弃所有的人。人人都有长处,对他的长处就要多说夸奖的话、鼓励的话;就要赏识它、放大它。”

放大优点“能激活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无数事实都证明,根据兴趣学习的人都有可能成为天才。因此第斯多惠才会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激励要有针对性。要看准学生的闪光点之所在,即他到底有什么特长,把他的闪光点激活。有个学生叫李明,数学经常考不及格,为此他觉得抬不起头来,但他喜欢画画儿。

一次,在他正为数学没考好而沮丧时,我说了一句:“李明李明,画画最行!”从此,他乐此不疲。后来通过刻苦自学,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师。彭晓明记忆力、理解力惊人,一篇《赤壁赋》,读几遍便能背下来。我对他说:“我很喜欢你,你有很好的天赋,又好学,将来会成为一个学者。”后来他考取了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了。

有人指出,教育的悲剧恰恰就在于我们千方百计地企图把上帝赐予我们的千万个天赋不一、个性迥异的学生造就成一个人,我们要尊重差异。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是多么伟大!但时至今日,又有多少人去实施了呢?

表扬、激励的语言要有实指性,用词要恰当,实事求是,不能空泛。大而空的表扬,甚至像朦胧诗似的评价没有多大作用。“你真棒”之类的话可以使用,但最好说出“棒”在哪里。

“你真棒!你的字有柳体的味道。”“你居然能正确地使用分号,思维多清晰啊!”“你不但回答正确,而且语言干净,几乎没有一个多余的字,也不需要再添一个字。”这样的语言,学生能听懂,知道好在哪里,而且对其他同学也有启示作用。

激励要着眼于育人。“虽然朱雷的发言是反驳李挺的,但李挺一直在平静地听,有君子之风。”“虽然这次刘卓薇落选了,有人还对她说是老师偏向另外的同学,才使她没评上‘三好学生’,可是她——大家看她的表情——始终是微笑着的。她的名字改为‘刘卓微笑’更合适!”“我真感谢我们的语文课代表,每次收的作业本他都为我翻好——翻到该改的那一页,费了他的时间,却省了我的时间。”

激励要真诚,动情。轻描淡写,面无表情的鼓励与肯定,会使学生不以为然,甚至不领情。什么是真诚的表扬,什么是随便说说,学生一听就知道,我从来不把小学生当作小小孩看待。

激励要及时。事情过去很久了才去赞扬,就失去了意义。即时赞美是第一阶段。突出的表现,赞美要重复,而且我总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一定要当众说!这样会增加被赞美的学生的荣誉感,而且会产生示范、引导的效果。

我的激励的手段很多。除了语言外,还包括为学生发放奖品(哪怕只是一本书,一支铅笔),发奖状。奖项要多,这样,奖品和奖状就不会为少数学生所包揽。让学生的作文、书法作品“上墙”也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还有一种激励叫“掌声”。不要低估了掌声的作用,掌声是世界通用语,它对人的激励作用也大得很,且又方便易行。把掌声送给该赞美的学生才真是“举手之劳”呢。

我是在老师的激励下成长的,我的学生也是在我的不断地激励中成长的。当年老师讲课内容已经印象淡漠了,但对老师所有鼓励、表扬的话却永远记在心中。

我对“激励”的作用深信不疑。“唤醒、激励、鼓舞”是教育的伟大的法定。但是,它的背后必须站着了解、理解、真诚和热情。一句话,必须有爱来支撑。

教育很艰巨,但只要从“心”开始,伸手就能成功;教育很复杂,但只要“学高”“身正”,谁都会成功。

当然,“影响”和“激励”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还有别的名字。

— END —

转自丨 光明社教育家

编辑丨许士中

审核丨周利

声明:此文系,仅作为分享用。如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

苏州监测社会版报告系列

1

【苏州监测报告/短视频】2020年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社会版报告专题短视频系列,欢迎转发给老师、家长!

2

【苏州监测报告/PDF下载】2020年度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报告出炉!

3

【苏州监测报告】2020年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社会版报告发布会PPT,欢迎转发给老师、家长!

苏州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系列

1

人物心声丨我们,也是苏州工匠!

2

2021年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学科工具研制启动工作会议顺利举行

3

2020年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区域综合分析报告研制活动顺利召开

教育测评论文系列

1

2

教育测评论文丨“停课不停学”初期全国中小学生居家学习特征剖析——基于全国五省六市(区)学生、家长和教师的调查分析

3

教育测评论文丨以监测评价赋能教育督导方式变革

苏州监测结果运用优秀案例系列

1

表彰分享|2020年度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结果运用优秀案例表彰分享会圆满举行

2

优秀案例评选综述丨2020年度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结果运用优秀案例评选综述

3

优秀案例宣传报道①丨基于监测数据,以“自能阅读”四维模式撬动学生阅读素养提升

苏州市教育测评高研班纪实系列

1

以监测试题为载体,推进”教学评一体化”——苏州市首届教育测评高研班第四期研修活动(初中组)纪实⑧

2

以监测试题为载体,推进”教学评一体化”——苏州市首届教育测评高研班第四期研修活动(小学组)纪实⑦

3

西子湖畔取真经,钱塘江边话测评——苏州市首届教育测评高研班第三期研修活动纪实⑥

一、于永正:为了让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我对自己“约法三章”——教育有两个名,影响和激励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为了让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

我对自己“约法三章”

作者|于永正

我总觉得,我们的老师太像老师——背着手,绷着脸,不苟言笑,开口则“应当如何如何”,闭口则“不准这样那样”。老师总以长者、教者自居,总是“隔着讲桌和学生讲话”(苏霍姆林斯基语)。无形中,师生间总有一层隔阂。

我们的学生太像学生——循规蹈矩,整齐划一,真是“站有站相”“坐有坐相”。20世纪80年代,有一外国同行到南京参观了几所小学,说:“你们的学校很像军事院校!”这话虽然不是讽刺,但也不是肯定,至少不是全部肯定。

我们上课太像上课——学生正襟危坐,专心听讲;老师表情肃然,大讲特讲……

什么原因使然?是相沿成习?是的。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信奉“天地君亲师”,把师生关系定格为“长辈”与“晚辈”的关系。很多老师还喜欢称学生为“孩子”就是一个证明。其实,师生之间是“同学”关系,是朋友关系,是平等的。

我从不称呼我的学生为“孩子”。对低年级学生,我称其为“小朋友”,言外之意,我就是他们的大朋友。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我则称呼为“同学”——我们是一起学习的。

既然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我们就不妨放下架子,不以长者自居,不居高临下俯视学生,而应该蹲下来看学生,在教学中实现“平等对话”。

还有,我们要理解学生。第一,好动、好问、好说是儿童的天性;第二,学生千差万别,参差不齐。坚信,只有差别,没有差生!要尊重差异。

有了以上认识,才会有好的心态,才会放松心情,遇到不顺心的事,才能赢得“整理心情”的时间。

展开全文

为了让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我对自己“约法三章”:

——不倒背手。手背在后面,在教室里来回走动,就有了长者的架子;有了架子,学生就不大好接近,或者不愿接近。

——主动和学生打招呼,无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不要等学生向我们敬礼了,才搭理他们。我更不漠视学生的敬礼,总是还以微笑,还以点头,还以“你好”。

——课间尽可能和学生一起玩,或者看他们玩,或者与学生交谈。

——和学生一起演课本剧,演歇后语故事;和学生一起分角色朗读课文。

——尽量到学生家里走走,不一定有事。客气归客气,学生或家长端来茶水或水果招待,一定品一品,尝一尝,并夸夸茶和水果的味道。这样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融洽感、亲切感。学生和家长不仅把我当作老师,而且会当作朋友。

——经常讲故事和笑话。故事和笑话,会化解矛盾,消除隔膜。好多不愉快的事(包括疲劳),会“一笑了之”。

——幽默。幽默的确是老师的“第一位助手”。

——努力让微笑成为自己的名片。

——做值日。我当班主任时,开学的第一天,我就宣布:我是班级的一员,每周一,我和那天值日的同学一起为班级服务。于是,周一我会来得早一点,和值日生一起整理教室;放学后,会和值日生一起扫除,关门窗。

——一旦做错了事,公开承认错误,不文过饰非,不推诿责任。

——定期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当面不好说,便采用书面形式。学生每学期至少给我写一次信。信中可以提意见,提建议。我宣布:老师不怕批评,说错了也不生气。既然师生间是平等的、民主的,那就得有个民主的样子,有民主的行动。

本文摘录自教育科学出版社《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一书,有删减。 来源|当代教育家传媒、守望新教育。

于永正:我不会再愚蠢地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退休之后的大反思,使我明白了教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于永正:教育有两个名字

作者|于永正

来源|北师大基础教育教材

这篇颇有温情的文章摘自于永正老师之手,他用自己的教学经历讲述了教育的两个名字——影响与激励。正如于老师所说,教育虽然很复杂,但只要“学高”“身正”,谁都会成功。推荐给大家一读。

什么是教育呢?

教育虽然很复杂,但我从我的老师那本“书”里读出了四个字:“影响”和“激励”;而我从教的40多年中也能概括出这4个字:“影响”和“激励”。

我就暂且给教育起两个别名吧:“影响”和“激励”。

“影响”——它是教育的第一个名字

汉代的班固说:“教者何谓也?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宋代的李邦献说:“教子弟无他术,使耳所闻者善言,目所见者善行。”这些都是在说教育的“影响”作用。

美国有所布朗克斯中学,该校竟有两名学生后来获得诺贝尔奖。原来这所学校的不少教师就是成就卓越的科学家。所以有人据此说:“如果有一位常识渊博、才华超群的语文老师活跃于讲台,那么台下的学生中有望日后有名作家问世;如果没有优秀、聪颖的数学教师作指导,学生即使有数学禀赋,也不能被催化为才能。”这句话在说,同样饱满、健全的种子,落在湿润、温暖、肥沃的土壤里和落在沙漠中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布朗克斯中学的例子深刻地告诉我们,老师的素质对于学生来说太重要了。

在美国有人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把小学生分成4组,每组配一个实验员,待实验员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得到了学生的信任之后,分别要求4组学生为孤儿院的孩子捐款。

第一组实验员宣传人要有爱心,要慷慨捐款,同时自己也捐款;第二组实验员宣传不去救济孤儿,把钱留给自己;第三组实验员宣传人应当慷慨助人,自己却不捐款;第四组实验员宣传不必捐款,自己却捐款。

实验结果是:第一组学生全部捐了款,第二组无一人捐款,第三组少数人捐了款,第四组大多数学生学着实验员捐了款。

实验说明:说教对学生影响是微小的,教育不是“叫育”,而实际的榜样却对少年儿童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个实验还告诉我们:老师(包括家长)的言行一致时,教育效果最大。所以教育家说:“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铸造性格。”榜样的影响作用确实是巨大的,深远的。

大德无形,大化无痕。“影响”在小学阶段尤为显著,我的所有爱好,我的性格、品格,都受到了张敬斋老师的影响。这些影响因为我对老师的崇敬而愈加深刻、久远,甚至今天连我写字的字体中还有张老师的影子,幼学如漆!

同样,我也在对我的学生施加着影响。北京大学研究生、现供职于中国民航总局的魏亚军,在给同学丛晓东的一封信中说:“我之所以选择了文科,完全受于老师的影响。”

徐晴在读大学三年级时写的一篇作文里有这样一段话:“我原来是那样胆怯,是于老师使我成了现在的我,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一句话,是于老师塑造了我的人格。父母常说,我像于老师。”

学生的话对我既是巨大的鼓舞,又让我感到不安。我进一步认识到了老师这本“书”的分量。当我们在学生面前打开语文及其他课本的同时,也就打开了自己这本书——一本有内容却是无字的书。

于是我更加努力地、不断地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好人,把正直、善良、宽容、谦让、诚信、耐心、责任感……不断地充实到自己这本书中。是好人,才能是好老师。

于是我更加努力地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有知识的人,一个爱好广泛的人,努力把“琴棋书画”充实到自己这本书里,使自己成为“多才多艺”的人。老师的爱好越多,特长越多,学生的影响、启迪就越大、越广——谁也说不定哪块云彩会下雨。

我不断努力地、不断地修改着和充实着“我”的这本书的内容,而且“装帧”也很考究。我在学生面前从不邋遢、懈怠,总是精神饱满,笑容可掬,不摆架子。我要让学生一见面就喜欢我,以我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求进的欲望。

1、掀开“封面”——“我”的这本书里有爱和尊重。后进生考试不及格而偷偷流泪时,我会悄悄地为他拭去泪水;犯错误的学生来到我的办公室,我总会为他搬把椅子放在我的侧面让其坐下——我从不把椅子放在我的对面,因为对面像是在受审、像是搞对立。留级生来到我班,上课我会鼓励他,下课会和他一起玩,于是他很快有了伙伴,很快融入了新的集体……

2、“我”的这本书里有耐心和责任感。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我有的是等待和耐心,必要时,我会到他家里去送书,他不想读也不好意思不读——过几天我会问书中的故事的,我会看他的摘抄本的。“从长计议,”我对家长说,“他更要多读书,等他朗读得很流畅,语言比较丰富了,他会追上来的。只要尽力了,即使还不尽如人意,也不要紧,十个指头有长短嘛。”

3、“我”的这本书里还要有知识,以备学生查阅。学生的兴趣领域会是千奇百怪的,“于教师,您相信UFO吗?”“于教师,我们的苏27战机能和美国的F16比吗?”“暴虎冯河”中的“冯”为什么读‘pinɡ’?”……这些我都要及时地给予回答。

4、“我”的这本书里有古今中外的故事,还要有笑话,用时还要随时能讲出来。“书”中还有我和学生之间的故事,我和学生共同书写,我感动着学生,学生也感动着我。

5、“我”的这本书里还有顽皮和天真。我和学生一起在游泳池里打水仗,一起卧在群山之巅,仰望蓝天白云,浮想联翩……

6、“我”的这本书里也难免会有错误和不足。年轻的时候经常大发雷霆,说过一些不尊重学生的话。但我改了。犯了错误我会当众向学生认错、道歉。于是错误变成了教育资源,学生又从中读懂了什么叫“正确地对待自己”;什么叫坦诚。

这本书的“人文性”对学生的影响,不知要比语文课本中的“人文性”大多少倍!

几十年来我一直不间断地书写、修改“我”这本书,使它的内容不断充实,不断完善,不断更新。让它对学生有更大、更多、更好的影响。

“激励”——它是教育的第二个名字

清代的颜昊说: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这就是激励。

上小学的时候,张敬斋老师给我颁发的一张他亲自画的奖状,还有他在我的作业簿上画的一条条波浪线,对幼小的我是多么大的激励呀!读初中一年级时,李晓旭老师在我的作文上写的“此文有老舍风格,可试投中国青年报”竟让我做起了作家梦!从此便如饥似渴地读书,搜肠刮肚地写稿。

理想虽未实现,但为理想奋斗的人生是充实的,收获是丰厚的!为此养成的读书、写作、观察、思考的习惯是无价的!

至于别人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每个成功者、进步者,每个优秀教师教的每个学生都有这样感人的故事。

安徽凤阳一中有个叫邵军的学生,表现很差,是个被老师放弃的学生,升入高三,新班主任吴华兵老师找他促膝谈心,说:“让我们从心开始。”

说完,把“心”字写了出来。邵军十分感动,在吴老师的鼓励、帮助下,他发奋学习,一年以后,成了大学本科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产生的动力叫“激励”——由老师的爱心,激活了邵军的潜力。从这个角度上说,教育也可以叫“激活”。

要激励每个学生。虽然学生不可能都像邵军那样变得令人惊诧。我在《教育,有时候很简单》一文中说:“同样褒奖的话,对张三可能起大作用,对李四的作用可能微乎其微(一点作用没有也是不可能的)。但是,激励、期待的话只要对一个人能起作用,我们就不放弃所有的人。人人都有长处,对他的长处就要多说夸奖的话、鼓励的话;就要赏识它、放大它。”

放大优点“能激活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无数事实都证明,根据兴趣学习的人都有可能成为天才。因此第斯多惠才会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激励要有针对性。要看准学生的闪光点之所在,即他到底有什么特长,把他的闪光点激活。有个学生叫李明,数学经常考不及格,为此他觉得抬不起头来,但他喜欢画画儿。

一次,在他正为数学没考好而沮丧时,我说了一句:“李明李明,画画最行!”从此,他乐此不疲。后来通过刻苦自学,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师。彭晓明记忆力、理解力惊人,一篇《赤壁赋》,读几遍便能背下来。我对他说:“我很喜欢你,你有很好的天赋,又好学,将来会成为一个学者。”后来他考取了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了。

有人指出,教育的悲剧恰恰就在于我们千方百计地企图把上帝赐予我们的千万个天赋不一、个性迥异的学生造就成一个人,我们要尊重差异。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是多么伟大!但时至今日,又有多少人去实施了呢?

表扬、激励的语言要有实指性,用词要恰当,实事求是,不能空泛。大而空的表扬,甚至像朦胧诗似的评价没有多大作用。“你真棒”之类的话可以使用,但最好说出“棒”在哪里。

“你真棒!你的字有柳体的味道。”“你居然能正确地使用分号,思维多清晰啊!”“你不但回答正确,而且语言干净,几乎没有一个多余的字,也不需要再添一个字。”这样的语言,学生能听懂,知道好在哪里,而且对其他同学也有启示作用。

激励要着眼于育人。“虽然朱雷的发言是反驳李挺的,但李挺一直在平静地听,有君子之风。”“虽然这次刘卓薇落选了,有人还对她说是老师偏向另外的同学,才使她没评上‘三好学生’,可是她——大家看她的表情——始终是微笑着的。她的名字改为‘刘卓微笑’更合适!”“我真感谢我们的语文课代表,每次收的作业本他都为我翻好——翻到该改的那一页,费了他的时间,却省了我的时间。”

激励要真诚,动情。轻描淡写,面无表情的鼓励与肯定,会使学生不以为然,甚至不领情。什么是真诚的表扬,什么是随便说说,学生一听就知道,我从来不把小学生当作小小孩看待。

激励要及时。事情过去很久了才去赞扬,就失去了意义。即时赞美是第一阶段。突出的表现,赞美要重复,而且我总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一定要当众说!这样会增加被赞美的学生的荣誉感,而且会产生示范、引导的效果。

我的激励的手段很多。除了语言外,还包括为学生发放奖品(哪怕只是一本书,一支铅笔),发奖状。奖项要多,这样,奖品和奖状就不会为少数学生所包揽。让学生的作文、书法作品“上墙”也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还有一种激励叫“掌声”。不要低估了掌声的作用,掌声是世界通用语,它对人的激励作用也大得很,且又方便易行。把掌声送给该赞美的学生才真是“举手之劳”呢。

我是在老师的激励下成长的,我的学生也是在我的不断地激励中成长的。当年老师讲课内容已经印象淡漠了,但对老师所有鼓励、表扬的话却永远记在心中。

我对“激励”的作用深信不疑。“唤醒、激励、鼓舞”是教育的伟大的法定。但是,它的背后必须站着了解、理解、真诚和热情。一句话,必须有爱来支撑。

教育很艰巨,但只要从“心”开始,伸手就能成功;教育很复杂,但只要“学高”“身正”,谁都会成功。

当然,“影响”和“激励”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还有别的名字。

于永正:我不会再愚蠢地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退休之后的大反思,使我明白了教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关于教学反思的5个关键点与7条路径

陈向明:从师生关系看教育的本质

大数据告诉你:什么是更加适切每个孩子的教育

文章来源:节选自《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有删改)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无已,望如朝曙。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

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

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

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二、有没有人像我一样,眼看快要退休了,却被生活压力逼得穷疯了?

我和丈夫工资加起来13000多,不算低了,可我中午晚上下班,要去给两个80多岁的老人做饭,挣1500的外快,然后再去楼下的烤肉店打杂,干到十二点,再挣2500,丈夫去开五个小时的夜间出租车,我们月收入两万多,可还是把我愁的大把掉头发,压力大到失声痛哭。

我今年53岁,还有两年就退休了,是初中数学老师,每个月挣6800多元,我丈夫是公务员,每个月7000多,我们的收入加起来,在我们这个二线城市来说,虽然不高,但也不算低了,是很多人望尘莫及的。

可不怕大家笑话,我每天下班,要去一路之隔的小区,去给一对耄耋之年的老夫妻做两顿饭,他们家条件好,儿子经商,定居国外,女儿在另外一个区生活。

不论是国外儿子家,还是国内女儿家,老两口都不愿意去,说自己住随意,女儿如果迁就父母,为了方便照顾他们,来他们这边生活的话,来回上下班,路上就得耽误一个多小时,雇保姆吧,老人还有特性,说家里多了个人不舒服,无奈,子女就雇我给两个老人,每天做午,晚两顿饭。

我下了班,就要火急火燎往家赶,老人一周的菜谱,我都是争取了他们的同意,提前制定好的,就是为了节省时间,到菜市场按菜谱买菜,好在老人家门口有个超市,买菜很方便。

中午,丈夫吃单位食堂,我给老人做好饭菜,就回家下个面条,或者冰箱里有什么,就热一下,对付一口,也就到了上班时间了。

展开全文

晚上下了班,我又是第一个冲出办公室的,还是先去老人家里,两菜一汤,有荤有素,有时候给包饺子,馄饨,或者做个手擀面,安排他们吃上饭,我又马不停蹄往家赶,大多数还是吃最简单的挂面,或者煮点冰箱里,自己以前包的冻饺子,怎么简单怎么来,因为不能浪费时间,6:30分的时候,我要去楼下那家火爆的烤肉店打杂。

我在烤肉店干到半夜12点,五个半小时,我能挣2500元,工资很低,可这还是看熟人面子,否则人家不爱用我这个年纪的,手脚慢不说,怕我深一脚浅一脚摔着碰着,人家担不起这个责任。

每天我半夜回到家,已经是精疲力竭了,脸和脚都不愿意洗,倒床上就能睡着,我毕竟是年过半百的人了,吃不好,睡不足,每天陀螺一样转不停,我都怕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轰然倒地,再也醒不过来了,说实话,我确实也不想醒,人间太苦了!

而在我忙得脚不沾地,焦头烂额的时候,我丈夫在干嘛呢?他也没闲着,下班扒拉一口饭,就去开夜间出租车,从7点开到12点,五个小时,挣3500块钱,我到家了,他还没到家,他回家了,我已经沉沉睡去。

我们夫妻加起来一百多岁了,收入也很可观,为什么如此疲于奔命?不是我们钻钱眼里了,而是迫不得己,即使我们加起来每个月有20000多的收入,可还是入不敷出,捉襟见肘。

我们这个年纪,无非是上有老,下有小,那就先说说我讨债的儿子吧。

读书时期的儿子特别优秀,儿子天资聪颖,再加上我是老师,对他的学习抓得很紧,他从小就是整个年级是前三名,高考考进了北京一所名牌大学。

大学毕业后,儿子读了研,然后和他大学谈的女朋友,去了她家乡深圳发展。

儿子去深圳,一是为了追随爱情,二是觉得那里空间大,比我们这个二线城市机会多,天高任鸟飞,我和他爸特别支持。

在深圳谈婚论嫁,可不是闹着玩的,123平的婚房就五百多万,我们倾其所有,给他首付180多万,剩下的月供,我们每个月支持10000块,只留下3000用来生活。

可我们光顾着小的了,没给双方父母做出安排。我们双方父母都是农村的,没有退休金,也没医保,我母亲去世十多年了,现在78岁的老父亲一个人在农村生活,和我做中晚两顿饭的老夫妻一样,他生活能自理就不愿意来我这里生活。

我婆婆在一个小镇上,公公也去世了,婆婆比我爸小6岁,身体还算硬朗,为了减轻我们的负担,她已经古稀之年了,还在镇上摆摊卖煮玉米,凉茶,也就挣个生活费,但婆婆风雨无阻。

我总觉得父亲和婆婆,身体还行,一时半会不需要用钱,就把所有积蓄给儿子付了首付,却不曾想,意外无时不在。

我爸在村里河边遛弯时,突然一头栽倒,突发脑梗,被一对情侣发现,因为我告诉我爸,出门时,在一张卡片上写上我的手机号,塑封后挂在脖子上,就怕突发意外,好心人会通过卡片和我取得联系。

这对善良的情侣伸出援手,一边打了120,一边通过卡片把电话打给了我,我和老公心急如焚赶到了医院,虽然救治及时,我爸脱离了危险,可已经手脚不利索,行动不便了。

我有个哥哥,可几年前病逝了,嫂子再婚,虽然还在本村,但我哥不在了,她已经没了照顾我爸的义务。我让我爸跟我进城,他说啥都不去,说死也要死在老家。

可我还得上班挣钱,儿子那边需要我们贴补,父亲这边也需要我出钱,怎么办呢?我硬着头皮找到我嫂子,希望她能照顾我爸,给他做一日三餐,我每个月给她2000块钱,我爸上厕所自己可以,就是让她给做个一日三餐,嫂子看在我爸以前对她还行,勉为其难的答应了。

还没等我喘口气,儿子那边又出事了,他工作上,经常被领导打压,一气之下的他辞职不干了,和朋友合伙开了家公司,通过借贷筹的资金,没想到因为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到处封控,他公司倒闭,债台高筑,如果还不上,可能房子就没了。

当父母的,跟着着急上火,焦心如焚,我们夫妻商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儿子还债,所以,我托朋友找了给老人做饭的活,一个小区邻居,介绍我去楼下烧烤店打杂,我老公也联系了夜间出租车司机的兼职。

我们都这个年纪了,存款没有一分,上面的父母需要赡养,下面的儿子需要帮扶,我们也在日渐衰老,有时候,走在街上,看到别人闲庭信步,悠闲自得,而我却行色匆匆,疲于奔命,我在想,为什么她们这么轻松自在,而我,对于一个接一个磨难却应接不暇?

即使加上工资,我们收入不错,可远远不够,我依然焦虑得不行,头发大把大把的脱落,闲下来坐在那里就想放声大哭,累得倒头就睡,半夜突然醒来,就睁着眼睛到天亮,胡思乱想,辗转难眠,第二天早晨头晕脑胀,感觉给学生上课都没精神。

挫折和打击又接踵而至,我婆婆查出肺癌,做了手术,又开始放化疗,花了十几万,都是我和老公跟我们关系不错,家里条件又好的朋友借的,我婆婆没我爸的固执,被我们接到了家里,方便照顾,省了雇保姆的一笔费用,从此,我除了给那对老人做饭,还要回家给婆婆做口吃的,就不能像我以前自己吃饭那么对付了。

我婆婆看我们夫妻,每天忙的分身乏术,她心疼的哭了,说她放弃化疗了,她七十多岁的人了,活到哪里算哪里,不遭那个罪,花那冤枉钱了,而且,我每次中午回家,婆婆都支撑着病体,帮我把饭做好了,让我能吃个现成饭,婆婆说:“媳妇儿,委屈你了,嫁进俺们家也没享过福,俺又连累你,到啥时候,你都是俺的好媳妇,俺想回老家,在这里,帮不上你们的忙,还让你们给俺操心,你们放心,俺身体自己清楚,再活个三五年没事,俺在这城里,谁都不认识,出门就迷路,心情不好,也不利于养病不是?”

我知道,婆婆说的都是借口,她是不想拖我们的后腿,她执拗地回了乡下,把她送走,我老公失声痛哭,说自己不孝,我也潸然泪下,婆婆一走,我们又开始了牵肠挂肚,每天给婆婆打两个电话,就怕婆婆报喜不报忧,我们半个月,还要抽时间去看看婆婆,给她买足一个月的生活用品,婆婆在家养了鸡鸭,自己不舍得吃一口,每次都给我们拿来两只,让我们补身体,说看我们憔悴的不行。

经婆婆提醒,我照镜子一看,自己头发花白,皮肤暗淡,睡眠不足,营养不良,体力透支,让我比同龄人苍老很多。

我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要持续多久,儿子那边又应聘了新工作,一直在努力升职加薪,希望儿子能稳定下来,让我们轻松点,然后,把更多的钱和精力,用在赡养老人上,毕竟,他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少,而我们真的害怕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有没有人和我一样,眼看着退休了,生活压力逼得穷疯了?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快退休的年纪,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父母需要孝养,子女需要帮扶,而我们也在苍老的路上,需要做出养老规划,因为不想成为子女的负担,这个年龄段,大多数人,在生活的低谷里挣扎。

而本文的主人公,我觉得她们夫妻,对儿子的帮扶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范围,为子女呕心沥血,全力以赴,是为人父母的特点,但是子女成年了,作为父母就该得体的退出,让他们自己面对生活的酸甜苦辣,压力和挫折,父母吃尽了苦头,把甜留给子女,她们就学不会担当,没有责任,得不到成长。

父母最悲哀的事,莫过于替孩子扛住了一切,却让孩子无力面对世界。这世上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唯独父母对子女的爱以分离为目的。

惯子如杀子,你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将来他就要受苦,他身边的人也会跟着受苦。在人生这条道路上,我们终要学着洒脱放手,孩子也要学着独立生活。

三、毕业生,这个“求职心法”或许对你有用

通过国际教育圈好朋友、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中国区代表Steven结识了另一位好朋友——就业领域培训规划专家王艳。王艳的专业度令人钦佩,文章循循善诱、滔滔不绝。我利用“朋友之便”邀请她进入中国教育在线国际教育频道建立专家专栏,特分享这篇原创。请关注她的“培元社本社”专题系列。

作者:王艳

先讲三个案例~~

案例一:

来访者:小A,95后女生。

面临挑战:如何面对职业转型?

小A曾就读于北京某农业大学,兽医专业。毕业后,做K12业务培训。双减政策后,转到互联网公司做培训。最近,由于公司裁员失业,再次面临职业转型,陷入焦虑。由于之前,曾经应聘过我团队的岗位,有过一面之缘,所以又辗转找到我,想就未来的职业发展及选择聊聊,于是我们开启了这次对话。

小A对自己这几年的总结,就两个字“不顺”。大学的专业不甚喜欢,出来转入K12在线教育,发现自己非常喜欢培训,正在如火如荼的上升期,突然行业没了。于是转入互联网,做企业内部培训。没两年,发现行业又进入低迷期,再次失业。一转眼,已经毕业6年,自己也马上奔30,在北京仍然没有扎下根来,迟迟不敢结婚。一边感觉卷不动,一边又不得不被“卷入”,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案例二:

来访者:小B,2000年的大男孩,美国某大学计算机系毕业。

面临挑战:回国就业遇挫,一直没找到心仪的公司,考虑读研或考公。

小B从小家庭条件不错,在国内一直就读私立学校。初中时,就确立了出国读书的目标,高中时选定了计算机专业,一直瞄准国内互联网大厂,希望毕业回来能够加入并一步步发展。没想到2020年开始口罩管控,后两年学业线上线下一地鸡毛不说,回国发现互联网“寒冬”,很多企业甚至取消“校招”。别说就业,面试的机会都很少。大厂进不去,小厂自己也真不甘心,毕竟父母这么多年的“投资”不能就这么“放弃”。但出路在哪里?时间一点点消逝,信心也在一点点消耗,下一步到底是继续读研,还是考公,自己和父母都拿不定主意。

案例三:

主人公:小C,北京某211高校,2020级工程方向在读研究生,2023年毕业。

现状:小C在校期间,一直非常关注他的专业领域资讯,尤其是该技术的发展,在不同场景下的结合和实践,同时对这个行业的企业如数家珍。研一的时候,就表现出很不一样的特质,经常主动找他的导师研讨问题,很快引起了他导师的关注。2021年,导师和华为公司合作了一个科研应用的项目,需要帮手,小C被选中,成为项目成员之一。在随后的各种会议中,表现出极高的思考、总结及执行能力。刚开始只是协助梳理会议重点,后来导师安排他发言,再后来就由他来做一部分项目规划和研讨陈述。目前,华为已经明确表示,希望他能来公司实习并且有极大的机会留下工作。

这三个案例,分别是职场人、毕业人和求学人。而面临的问题,都指向“工作”。无论是丢工作、找工作、还是有工作,都是每个“社会人”持续会面临的挑战。

展开全文

那我们要如何理清楚个人和职业的关系,尤其是对于刚刚留学归来的毕业生而言,如何能快速理出头绪,找对方向?让自己尽快立足?可能是毕业生和父母们最最关注的具体问题。我的建议有两点:

1、建立“系统化”的视角,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向给自己定位;

2、积极的行动起来,用“探索”的心态去不断尝试。

先说第一点:“系统化”的视角。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节点,每个节点的“通畅”就是这个系统顺畅的前提。而工作是我们用来和这个系统做交换的形式,交换的“有效性”就是通畅的标志。所以,我们想找到自己的位置,必须要跳出来,看清这个系统的运行方式,找到系统中的不同模块,和模块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自身的优势,找到“节点”,创造价值,让系统运行得更好。换个大白话,再说一遍:从外部视角来看,我们要了解社会发展趋势、国家战略、产业、行业、企业、岗位。内部视角来看,我们要清楚现阶段个人的优势。同时,要找到能和企业及岗位可交换的价值。

这个道理说起来不复杂,但在我实际的咨询工作中,我发现,大部分人所谓的“外部视角”更多的是人云亦云,是所谓的“时髦行业”。比如,近几年的互联网、金融、在线教育等等。要知道,就跟股票一样,当所有人都看好这一只的时候,其实是你该退出的时候了。投资界曾经有个段子,如果清北的毕业生都上赶着某个行业,这个行业很快就会见顶,因为离“卷死”不远了。虽然是个笑话,但某种程度上说的就是这个事。要知道,很多行业可能并不在我们的大众视野内,但其实处于快速上升的通道,消费群体的绝对数量并不小。

比如,宠物医生的教育认证这个“小而美”的领域,就是一个发展相当迅速的赛道。国内还没有明确的认证标准,目前还使用的是国外的体系。但围绕宠物的相关产业,这几年迅速崛起。前两天刘润的2022年度演讲直播“进化的力量”中,就提到很多单身的年轻人,把宠物作为孩子的“平替”,愿意为宠物花钱旅行,于是有专门做这类服务的公司实现快速扩张。当然,宠物医疗就是这个产业中的重要环节,生老病死也是宠物的自然规律。回到我上面的案例小A,其实,她最后选择了这个领域的继续学习和认证,未来从事宠物医生的培训这个职业。可能有人会觉得,一个曾在互联网公司的人,现在跑去做宠物这个行业,落差太大,很难接受,这是我第二点要讲的,暂且按下不表。

所以,具备外部视角的前提是,有足够的信息量和独立思考的判断力。信息量来源于有意识的学习和关注。比如,二十大的报告和解读看了没有?国家战略会促成哪些行业的大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制造业、芯片等。这些就像企业要达成的KPI业绩指标,我们要在一定的时间要求下必须拿到结果。还有一类,比如环境要求,这类似企业的保障性指标,要求碳中和、碳达峰,这些是为我们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同时也是将来在国际舞台上具备更多话语权的手段。可能会带动光伏产业,清洁能源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机遇。还有由于经济崛起,带来的文化自信,也带动了相关消费,文化领域的发展。比如:国货品牌的崛起,李宁、安踏等越来越受欢迎。国产动画电影公司“追光”异军突起,《新神榜:杨戬》最终票房5.5亿,成为2022年动画电影票房亚军。多年前,院线哪里有什么国产电影,更谈不上国产动画电影,那可是被美国各个电影公司“占领”的年代。所以,即使经济寒冬,也有很多行业正值春天,对于毕业生而言,这就像个“望远镜”,我们要不断扩大视野,看到好的“赛道”,借助行业发展的势能,加速自己职业发展的效能。

当我们具备了一定的信息量,就需要独立思考的判断力来做筛选了。那么筛选的标准是什么呢?价值观和自身的优势,这两点本身都没有对错,只有现阶段是否适合。举个例子,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可能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想象,拥有的是青春和精力,不怕失败和挫折。那么“冒险”可能就是你的价值观。一旦进入中年,结婚生子,可能价值观就会变成“稳定”。我记得,当年我毕业的时候,身边很多同学都倾向于进入国企,拿到北京户口。但我并不想被束缚,于是选择了外企,然后进入互联网,赶上快速发展的红利期。后来,在40岁的时候积分落户,也拿到了北京户口。虽然相比同学而言,晚了很多年,但是在工作上找到了极大的成就感,发展的也相对顺利。回到小B的案例,一直想进互联网大厂,到底是被什么吸引?是某领域的技术发展驱动,还是内部管理运营模式的探索,还是靓丽的光环效应,还是大厂业务稳定的预期(当然,稳定的预期可能也已经打破)?这些答案的背后,都是价值观在筛选和判断,要真的问问自己,这个阶段你的选择是什么,为什么?权衡之后,就要去承担这种选择带来的结果。

自身的优势也很重要。这个时候,需要把目光聚焦到企业和岗位。因为这个时候,通常大家已经定出一些大的行业和赛道,开始接触到具体的工作,需要通过面试来进行沟通了。我们就需要详细拆解,每家企业的业务模式,内部架构,找到这家企业在行业内的价值链,岗位在公司内部的价值链,然后去思考我们目前具备什么优势,能够匹配这个岗位,给这个链条带来什么价值。可能有人就会问了,我哪里知道这家企业的业务状况,内部架构更是无从知晓,你说的这个也太难了!大家想想,难点是找不到答案,还是从来没想过这些问题?如果,你在进入一家企业之前,能先给自己一个列表,包括产品服务是什么?客户都是谁,如何分类?所占市场份额及竞争对手都有谁?公司内部的核心业务链条是什么?你应聘的岗位处于哪个位置?日常都如何开展工作?等等,那么你就会想尽办法找各种资料来寻求答案。也许是搜索财经新闻网站内容,也许是公司官网的信息解读,也许是向师哥师姐的虚心求教,也许是通过父母朋友,找到公司内部人员的一次咖啡咨询等等,甚至是在面试时刻,把自己还没弄清楚的问题,继续虚心向HR求教。这些都将快速帮助你把企业这张地图画清楚,然后根据自己的优势来进行判断,想不想干,能不能干?这个时候,我们做的事情,更像是一个“放大镜”,看清了企业和自己,然后去“嵌入”。

可能有人又要问了,分析这么多,现在哪里是你挑企业呀,都是企业在挑你呀!清醒一点,能给你工作机会就不错了!相信我,如果你能做到前面的思考和分析,你的面试已经胜出了至少70%的候选人,你在企业面前已经展示出了一个“逻辑清晰、善于思考”的候选人形象了。

那么企业在筛选毕业生,也就是面试这个场景下,到底哪些能力是他们最看重的呢?我之前在企业做团队管理的时候,曾经面试过几百位候选人,针对校招生这个群体,跟社招生最大的一个区别是“看潜力,看未来”并非“看经验、看现在”,主要方法就是通过各种手段从“能力、性格、动机”三个维度来进行评估,从而预测你未来工作的表现(后续撰写专题文章进行说明)。对应到前面说的“逻辑清晰、善于思考”,其实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能力,归属于“学习力”的范畴。当然还有沟通能力、协作能力、抗压能力等。

总结一下第一点,“系统化”的视角,需要我们同时拥有“望远镜”和“放大镜”。“望远镜”让我们有外部视角,看清趋势、产业、行业,帮助我们选定一个赛道。“放大镜”让我们有内部视角,看清企业和岗位,同时匹配自己的优势,把个人“嵌入”到企业中,找到可交换的价值。

再来说说第二点:积极行动,“探索”心态。

如果前面讲的“系统化”视角,更多是站在规划和设计层面的话,积极行动就属于实践和探索层面了。对于刚刚学成归来的留学生而言,人生即将从“学习期”进入“实践期”,当然,学习会始终伴随一生。但如果我们非要一刀切开的话,未来的阶段就是大家工作实践的阶段了。这是一个充满变化、挑战、成就和价值感的阶段,继续细分的话,可以分成“生存、发展、事业”三个阶段。而我们即将迈入的就是“生存”阶段。

首先,我们要用一个相对长远的目光来看待整个“职业生涯”,它会一直伴随你到“退休”(心理上认为的退休年纪)。这里面有将近40年的时间来探索和实践,相比我们受教育的时间长度,大概齐是2倍左右,所以,我们要抱有“长期主义”的心态。想想40年前,中国社会当时的现状,买东西是配给制,是需要各种“票”的。那时,老百姓能想象今天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么?所以,既然是长期,就要能够接纳不断的变化和调整,明白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都需要计划、执行、检查和行动,不断循环往复。所以,这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无论你在职业生涯的哪个阶段,找到了自己钟爱的事业,都值得庆幸。

所以,千万杜绝找一个“能进保险箱”的职业想法。我的父母一代,就业的时候主流的职业理想是进工厂当工人,当年还有工人身份的“继承”制度。我毕业的时候,大部分人想的是进国企,图稳定,也有一部分同学进了外企,当年的500强。到今天,很多人都想让孩子进入公务员系统,也是期待在目前不确定的环境下,找到一个相对确定的职业。现在回头看看,传统工厂早已消失不见;国企也有改造、重组、甚至破产的案例;外企也度过了在中国最黄金的时期;很多公务员一样由于目前财政困难导致降薪。这个社会,并不存在某个产业或者行业是几十年屹立不倒,持续增长的。个体是无法持续依存某个行业或者企业,完成整个职业生涯的,尤其是现在社会进化速度如此之快的大背景下。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积累自己的经验,打造自己的能力,并不断迁移到不同领域和场景,创造自己职场的核心技能,这就需要积极的行动。

积极行动是我们对抗不确定和焦虑最有力的武器。说回职场的三个阶段,我们现在面对的是“生存期”,“生存期”顾名思义就是先保证自己活下来,尽快开启“探索之旅”。前文的小B虽说对企业的期待很高,但最终还是降低预期,进入了一家传统的生产制造企业,进入数字化转型的相关部门,从实习生做起,没有工资。小C也是在校期间,就通过导师的资源和企业积极互动,最终给自己“挣”得了认可,大大增加留用的几率。与其抱怨环境,不如“自降身价”,积极行动,把自己尽快投入到实践的潮水中,寻找畅游的体感。先就业,再择业,是这个阶段的核心策略。可能有人又要问了,现在的环境就业机会真的太少了,我不挑嘴,但是真的没得吃呀!好的,我的建议还是同样,积极行动。心理上把就业的时间周期放长,积极的学习和研究相关领域的知识,和相关领域的人建立连接,找到价值节点(前面的内容),免费提供自己的“交付物”,直到有一个机会在你面前出现。我认识的一个朋友,之前在电子元器件工厂工作,一直想改变现状,成为一名讲师。后来辞职,在某培训机构完成了一项技能认证,之后免费给该机构打工,做社群运营类工作,后来成为正式员工,虽然现在离真正的讲师,还有不小的距离,但每天都离自己的目标更近,内心也是充满了热情和动力。这个时候,切忌躺平和摆烂,一旦这样做,你将会和所有的机会失之交臂。经济有周期,企业有阶段,“冬天”的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储备好足够的脂肪,来年春天才能撒欢的跑一场。

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就是知行合一的高度概括。我们也正是在认知+实践的不断循环中,逐渐找到个体的职业价值,找到我们的热爱(关于职业发展期和事业期的策略,我们另辟文章阐述)。

回到我们开篇的三个案例,小A最终选择了宠物医疗认证行业的培训岗位,借助大学专业和后期职业经验,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赛道,让自己能够重回职场。小B教育背景优异,但仍学会降低期待,进入制造行业从实习岗位做起。小C则更有规划、也更幸运,在校期间就获得企业青睐。

亲爱的伙伴,无论你是谁,或者想成为谁,把自己“嵌入”到社会这个大系统中,是每个人的目标。看清系统、找到优势、积极行动、“探索”心态,就是面对今年不确定大环境的“心法”。而不断学习、提升认知更是伴随一生的习惯。期待每位学成归来的伙伴,都能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 中国教育在线国际教育频道()特约专家专栏同步发布。

心法毕业生有用或许这个

上一篇:结婚12年:有一种错,永远是男人的错!

下一篇:京房回忆122,从首都广场到西城天铸,从船王到九龙仓看豪门恩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