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甜成为过去式了,刘浩存才是天降紫微星!只是,她为啥要造假?

爱文胸黑客业务网2022-11-2239

有些演员比较倒霉,演了一辈子戏,仍然没有姓名。

有些演员就比较幸运,一出道,便是众星捧月,想凉都凉不了。

这种人被称作:天降紫薇星。

还有一种说法,叫:人造紫薇星。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两个幸运值逆天的女演员。

她们一个叫景甜,一个叫刘浩存。

她们有一个共同的标签:谋女郎。

“谋女郎”是张艺谋电影的女主角的意思。

张艺谋是中国大师级的导演,拍摄了《红高粱》、《英雄》、《金陵十三钗》等著名电影。2008年,他还担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的总导演。

被网友尊称为国师。

展开全文

张艺谋捧红了很多女演员,如巩俐、章子怡、倪妮、周冬雨,这些女演员已经成长为中国老中青三代演员的代表了。

因此,能成为谋女郎,对女演员来说,是一份天大的荣耀。

景甜和刘浩存是张艺谋众多谋女郎里,最另类的两个。

一个是出道近10年了才成为谋女郎。

一个是还没和观众见面,就连续合作了3次。

这两位女演员,一个比一个猛!

我们先从景甜开始说起吧。

1988年,景甜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

虽然小时候体弱多病,却显露出了不俗的艺术天赋,因此,父母将其送到少年宫学习舞蹈,之后考入北京舞蹈学院附中,正式学习中国民间舞。

景甜毕业那年,一条康庄大道出现在她脚下,开启了她神秘的霸屏之旅。

2006年,18岁的景甜推出个人的首张音乐EP《你是谁》,这张EP可是大有来头,由著名音乐制作人张亚东为其量身打造,MV则是由《疯狂的石头》的鬼才导演宁浩执导。

从一开始,景甜就显现出紫微星之势。

即使如此,景甜的歌手之路却半点水花也没,很多人到现在都不知道她也是一个出过专辑的歌手。

既然歌手的路走不通,那就做一个演员吧。

一连几年,景甜和赵薇、张丰毅、何润东、孙红雷、霍建华、小林青霞、甄子丹、周润发、成龙、克里斯蒂安·贝尔合作,主演了包含爱情、古装、历史、魔幻、动作等电影。

之后,景甜又远去好莱坞,连着主演了两部超级大片,震惊众人!

什么概念呢?就连巩皇和国际章都做不到景甜这般迅猛的程度。

景甜的势头之猛,可见一斑。

但争议也随之而来。

说好听一点,说她是天降紫薇星。

说难听一点。说她“被金主圈养”。

之所以会有这些流言蜚语,最重要的原因是她的实力配不上给她的资源。

但凡她像巩俐、章子怡那样,是个获奖无数的实力派,这些嘲讽的声音再怎么汹涌,最后都会如潮水般退去。

可惜,她谁都不是。

景甜这些年演了太多影视剧,不管是评分还是口碑,都无一例外地扑了。

网友们痛心疾首,纷纷指责她是坏了一锅汤的老鼠屎。

因此景甜的身上一直有烂片的标签。

被誉为是“怎么捧都捧不红的人。”

面对种种质疑,景甜予以否认。她说:“我也是被导演,制片人,剧组挑来选去的,也要经历试镜、等待、忐忑,以及得到某个角色的狂喜这些。一步步走过来,没有所谓的神秘力量。被黑已经习惯了,如果真有什么神秘力量,那我干嘛还要当演员,受这份苦?”

这份肺腑之言,大家是半点不信,一直都想挖出他背后的金主。

但不管大家怎么挖,也挖不出确凿证据,只能是听风就是雨的猜测,比如说星光灿烂的董事长路征,万达集团某个来头很大的董事,以及公司巴巴的马云。

这几个人,是挺强大的。

前两年,景甜还和马云等一众大佬一起看过电影。

能和马云这等大佬一起看电影的女明星实在不多,自称“没有背景”的景甜却恰好是其中一位,即使她言之凿凿地否认有神秘力量,可网友还是情不自禁地浮想联翩。

2018年,资源无双的景甜,却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资源一下断档了,大制作没了,电视剧不拍了,就连综艺,她都很少参加了。

大家早已习惯了景甜的无脑霸屏,可她却忽然间,“消失了”。

过去两年,景甜逐渐淡出演艺圈,至少不像以前这般张扬。

发生什么事了?

很多人都在猜测,是景甜背后的“金主”离开了她,所以她资源枯竭了。

可,大家还没来得及看她笑话呢,她就在沉默中爆发了。

2022年,景甜凭借《司藤》卷土重来。

景甜饰演冷艳高贵聪明的“司藤”,她分手了以往的拙劣演技,演得十分带感,观众看得十分入迷,在这个春天,粉上了她。

景甜的老板估计怎么也料不到,砸了那么多钱请了那么多大腕都红不了,偏偏一个要啥没啥的网剧,让万年不红的景甜尝到了爆红的滋味。

这种红不是表面,而是实质性的、可以变现的流量,短短几天景甜就多了乘以好几倍数的粉丝,她真实地感受到了被人真心喜欢的滋味。

景甜和张彬彬的cp,更是深入人心,网友恨不得把民政局搬到他们面前,逼他们就地结婚!

出道15年,景甜终于火了。

而且还是靠没有一个大腕的网剧火的,如今,景甜是否可以趁此机会,甩掉身上贴的“烂片”、“资源咖”、“强捧之耻”的标签?

如果,她后续的作品跟得上的话,想必是可以的。

你以为景甜是“天降紫微星”第一人?不是,即便景甜如此凶猛,可依然还有后来居上者。

她叫刘浩存。

百科上显示,刘浩存于2000年,出生在吉林省长春市。

只是,关于她的出生日和出生地,网上有不同的说法,有人爆料说,刘浩存实际上是1998年生人,而且出生地是在吉林通化市的一个小县城。

改年龄是为了争当“00后”小花,改出生地是因为大城市更有牌面?

搞不懂。

目前这个说法都是网友爆料,刘浩存也没有回应,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我还是把她当做00后吧。

刘浩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降紫薇星。

或者说,她是人造紫微星。

她的蹿红速度不比火箭慢多少。

2022年,刘浩存以《一秒钟》出道,之后入选“星辰大海”计划,不久又和易烊千玺拍了《送你一朵小红花》,然后拿下最佳新人奖,今年又登上舞台舞台。

上舞台时,刘浩存才出道3个月。

关于她为什么能上舞台,始终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只能说:背景太强大!

2022年开始,刘浩存拿下手机、彩妆、珠宝、食品等代言,大牌加身,之后,她再一次地登上电视舞台,在《国家宝藏》里,秀着唯美古装风。

半年未到,刘浩存已经享受到顶级待遇,比起现在最火的流量明星都犹有过之!

最厉害的是,张艺谋即将要上线的《悬崖之上》和5月份开机的《狙击手》的女主角还是刘浩存。张艺谋连续三部电影都用同一个女主角,除了巩俐之外,也就刘浩存了吧?

这是什么逆天剧本?

这!嗨!没!完!

前不久,韩寒官宣了第四部电影《四海》,刘浩存是女主角!

在演员列表和站位里,大家惊奇地发现,刘浩存居然排在了百亿票房先生沈腾的前面!

这,何德何能?

前几年,中国搞了个人造太阳,如今娱乐圈也搞了个人造紫微星?

不然也无法解释发生在刘浩存身上的奇迹了。

刘浩存的星途为什么这么顺利,资源为什么这么强势,每个吃瓜网友都很好奇,但他们都明白,这又是一个娱乐圈的未解之谜。

去年年末,欢瑞世纪副总裁姜磊称呼刘浩存为“小侄女”,引起不小的热议,大家才恍然,怪不得刘浩存能拥这么庞大的资源呢。

但令人费解的是,姜磊又急忙否认了。

刘浩存的背景之谜,再次蒙上一层迷雾。

此时,有一家叫博众星和的影视公司,进入大家的视线。这家公司和张艺谋的公司达成演员经纪战略合作,刘浩存是两家公司达成合作的第一位演员。

博众星和不是一般公司,创始人之一的郭亭婷曾是黄晓明4年的经纪人,虽然公司2022年才注册,但并不缺人脉和资源,旗下艺人有李易峰和秦海璐等。

郭亭婷对于网传刘浩存是“资源咖”一事,她表示:刘浩存背后的公司和我们博众星和,才是‘资源咖’。

最开始,郭亭婷对刘浩存被说成“资源咖”有点生气,但后来她明白了,这不就证明了公司的策略和执行都特别漂亮,大家才把刘浩存当做天降紫微星吗?

看来,这个天降紫微星,刘浩存要正大光明的当了。

不管怎么说,作为演员,还是要有拿得出手的代表作,才能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

就拿章子怡来说吧,她的过往不要太多,可观众对她就是黑不起来,因为她太有实力了,拿下了金马奖、金像奖、金鸡奖最佳女主角,是目前三位三金影后的获得者之一。

可谓含金量十足。

只要刘浩存有这份实力,那她就是天降紫微星,而不是“人人喊打”的资源咖了。

我还是挺看好刘浩存的,目前拍的两部电影,口碑都不错,很有拿奖的潜质。

最关键的是,她未来有张艺谋保驾护航,不缺戏拍,而文艺片又是拿奖大户,距离刘浩存斩获第一个最佳女主角,想必不会太遥远!

关于景甜和刘浩存这两位天降紫微星,大家更喜欢谁,以及更看好谁呢?

拜托点个关注啦,拜谢!

免责声明:文中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一、楚国为何会被秦国灭亡?吴起:从我死亡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序言:战国七雄中,秦国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会取得最终胜利的诸侯国。似乎除了燕国和韩国之外,楚国、魏国、齐国、赵国都有完成大一统的可能,而这四个诸侯国的没落虽皆有迹可循,但如果要从中找出最令人惋惜的诸侯国的话,不少人认为是楚国。想想也是,作为盘踞在江南的楚国,鼎盛时期的疆域是战国诸侯中面积最辽阔的,这其实就是称王称霸的资本,毕竟在冷兵器时代,土地就是财富,而土地也正是战国诸侯争夺的焦点。不过,楚国虽一开始占尽了优势,但最终胜利的果实,却被秦国抢了去,这也导致了几千年前创造辉煌历史的楚国,而今天的人们却对其知之甚少。当然不少人也并不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段长城、第一个县、第一支毛笔,甚至第一把铁剑,都出现在楚国。楚国有着光辉的过去,那为何会被秦国灭亡呢?当我们带着疑惑的眼神,穿越几千年的历史,看向曾主持变法让楚国强大一时的吴起时,他没有丝毫波澜,只是淡定地说了句:从我死亡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本篇笔者就从吴起的仕途说起,聊聊吴起变法为何会失败,进而说说楚国为何最终会被秦国灭亡。

吴起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职业官僚。

其(吴起)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吴起起初只是一个不认命的青年,虽然家里并不穷,有千金之富,但是他的目标是做官,于是就散尽家财只为谋个一官半职,但是卫国让吴起失望了,因为即使他散尽了家财,也没有如愿,结果还被邻里笑话,吴起忍无可忍,于是“杀其谤己者三十馀人”。

这样一来,吴起在卫国是彻底呆不下去了,不过吴起不慌,因为正值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林立,吴起相信总有属于自己的一块天地,经过深思熟虑,吴起选择了去鲁国,为何要去鲁国呢,因为“周礼尽在周”。

正如清朝高士奇所说: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天下诸侯和周王室最“亲”的就是鲁国,而鲁国最拥戴的也是周王室,此外,鲁国也是当时儒学的发源地,心怀天下的吴起,自然也想着拿到儒家发放的“文凭”,所以吴起去了鲁国,这也是他作为职业官僚的起点。

吴起到了楚国之后就投入了儒家曾子的门下,而这个曾子究竟是曾参还是曾申,是有不同观点的,不过曾参于前435年去世,所以曾参传授吴起儒学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展开全文

王应麟《考证》引刘向《别录》曰:左丘明授曾申,申授吴起,由此可知吴起的老师应是曾申而非曾参,但曾申为曾参之子,所以称其也为曾子亦在情理之中。

公元前412年,齐宣公进攻鲁国,鲁君很是着急,毕竟平日里倡导的礼仪不能阻挡齐国士兵的进攻,可是鲁国没将,鲁君想来想去就想到了吴起,可是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这让鲁君陷入了矛盾的境地,而吴起接下来的举动让所有人都石化了,因为吴起“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这还有说的,于是鲁君任命吴起为将,结果大破齐军,但这并不是吴起在鲁国高升的起点,而是终点,因为鲁人看着吴起的优秀,无法容忍,就说吴起的坏话,而鲁君也怀疑吴起,就这样在鲁国吴起也是呆不下去了。

在鲁国的经历,让吴起明白了,君主能知人善任的重要,放眼天下诸侯,也只有魏国的魏文侯能配的上这四个字,于是吴起离开鲁国投奔了魏国,魏文侯果真是一介明主,听闻吴起来投,就询问李克(李悝),李克回答说: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这里我们就要在说说下司马穰苴了,此人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兵法大家,太史公曾在《太史公自序》中评价其曰:自古王者而有司马法,穰苴能申明之,由此可见,在李克的眼中吴起在军事方面的才能相当出色,于是乎,吴起就成为了魏文侯手下的一员猛将。

吴起没有让魏文侯失望,在被魏文侯任为将军之后,吴起就取得了相当傲人的战绩,《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之后魏文侯又命吴起担任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死后,魏国的权杖交到了魏武侯的手中,但是魏武侯对吴起是十分忌惮的,再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吴起也无法成为魏武侯的心腹之臣,再加上魏国丞相的陷害,吴起就被魏国新的领导层所排挤,而结果就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吴起离开魏国去往楚国,他最后的生命也将终结于此,并且在楚国的吴起还进行了变法,可谓是燃烧了人生中最后的光与热,从鲁国到魏国再到楚国,吴起可以说是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职业官僚之一,可以说吴起为当时的布衣士子,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那就是“良禽择木而栖”。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社会的政治结构决不是紧跟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这种剧烈的变革而发生相应的改革。——恩格斯《反杜林论》

上述恩格斯的言论说明了,社会政治结构的这种固有的保守性,存在于人类所经历的各种社会形态之中,毫无疑问,在吴起去楚国之前,楚国当时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之间是存在着矛盾的,而与当时其它的诸侯国相比的,楚国的这种矛盾则更为突出。

而就在这种背景之下,吴起到了楚国,而对于楚国的情况吴起有着相当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韩非子·和氏》中有明确记载: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

这句话意思是,吴起认为楚国大臣权利过重,而分封的贵族过多,这些人就会上逼国君,下虐待百姓,这样一来就会使国家贫穷,使军队削弱,并不利于国家的强大,也就是说在吴起看来,影响楚国强大的症结,在于政治。

之前,吴起在魏国的时候,也参与过李悝变法,不少人认为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其实就是搬运了李悝的变法,其实不然,因为李悝变法的核心是“尽地力之教”和“平籴法”,这两者变法内容针对的是社会经济生活领域。

在政治方面,李悝虽然提出了废止世袭贵族特权,但并未涉及最根本的政治制度,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则主要是在政治方面,所以吴起在楚国的变法需要对症下药,并不能完全照搬李悝在魏国的变法,那么吴起究竟在楚国变了什么呢?

明法审令,捐不急之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彊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吴起为楚悼王立法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吴起)於是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皆甚苦之。——《吕氏春秋·贵卒》

吴起如何进行变法的,具体过程又是怎样,文献中的记载很少,但是通过上述零星的记载,我们能得出吴起在楚国变法的核心就是在政治层面,不仅要废除世卿世禄制,还要把这些旧贵族里的蛀虫连根拔起,也就是说吴起成为了楚王向旧贵族宣战的一把锋利的刀子。

吴起变法的后果和中断。

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卻三晋,西伐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是卓有成效的,正如上述引用记载,在短时间内做到了让楚国富国强兵,称雄于诸侯,当然这种富国强兵也仅仅只是短时间的,因为随着吴起背后的大靠山楚悼王去世的时候,吴起的变法也就戛然而止了,这点我们稍后还会说到。

此外《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也就是说,在吴起的变法下,楚国的疆域得到了实实在在地扩充。

在吴起变法时期,楚国还曾救赵而攻魏,结果魏国大败,《战国策·齐策》记载:战于州西,出于梁门,军舍林中,马饮于大河,从这句记载,我们也可以得知,楚国在救赵攻魏的战争中,打到了黄河两岸,这是多么傲人的成就,当然也从侧面说明了吴起的变法之威。

说到这次魏国的战败,这让笔者想到了,当年吴起在魏国的时候,魏武卒横扫天下,打出了“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出自《吴子·图国》)”的战绩,但是当吴起去了楚国,楚军却大败魏武卒,这究竟是楚国确实变强了,还是吴起太优秀呢?

不管哪种因素,吴起强大了楚国,这点是毋容置疑的,以吴起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才能和楚悼王的信任,再加上楚国无限的潜力,吴起本可以在诸侯面前再秀一番,但是好景不长,因为楚悼王去世了。

早就因为变法而成为楚国旧贵族眼中钉肉中刺的吴起,再也没有大树可以依靠,楚悼王刚死,旧贵族们就迫不及待进行了反扑,即: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势单的吴起也成为了旧贵族砧板上的鱼肉,最终吴起被射杀。

吴起的死是两种无法相容的政治势力斗争的必然结果,而楚国的变法也因此被中断,吴起死前虽然尽了最后一丝努力,拉了不少的旧贵族陪葬,但旧贵族经过发展最终还是占据了楚国统治阶层,也就是说楚国还是再次回到了吴起变法前的老路。

吴起变法的失败和楚国的灭亡。

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看似是新兴的地主阶级在楚国的政治舞台上占了上风,但是实际上这股力量很薄弱,最起码并未站稳脚跟,那么吴起变法的失败和楚国灭亡究竟有何关联呢?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在军事上可以说是成功的,当然这也是吴起的目标,毕竟他在楚国是要打造一支像魏武卒一样可以横扫天下的军队,正所谓:抚养战斗之士,而他向旧贵族宣战,目的是为了“钱”,有钱才能武装士兵。

曾经吴起在魏国之时,他无需为钱操心,因为李悝的变法为魏国军事上的改革,提供了经济基础,吴起要做的是一心练兵,楚国不同,王室并不富裕,旧贵族和奴隶主分割和瓜分了楚国的财富,吴起只有不顾一切向旧贵族开刀,这也就造成了和两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可以说是不死不休。

有楚王撑腰,吴起占了上风,所以短时间让楚国做到了富国强兵,而这些在军事上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是楚王一死,旧贵族势力立即卷土重来,所以如果忽略楚国在军事上的成就,又可以说吴起的变法其实是一次失败的变法。

这种结果不仅是吴起个人的悲哀,当然也是整个楚国的悲哀,吴起竭尽全力的变法图强,并未能解决楚国在政治制度上保守落后的顽疾,这让楚国失去了可以避免被秦国灭亡的最佳时机。

从吴起的死到楚国的灭亡,这中间100多年的时间,楚国在政治上一直未有重大的改革,旧的政治制度牢牢控制着楚国的命门,更别说有封建性的政治革新了,虽然在楚怀王时期出现了“屈原改革”,但终究只是昙花一现,甚至可以说,他的改革措施还没开始付诸行动,就已经结束了。

反观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就已经确立了封建性质的政治制度,布衣士子不断活跃在秦国的政治舞台,这不仅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而且为秦国的政治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秦国虽然也出现过“四贵当政”,但最终并未形成世袭,这也是得益于秦国的政治制度。

结束语:

楚国为何会被秦国灭亡?其实从吴起死亡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吴起未能革新楚国落后的政治制度,而后来人也未能做到,所以,单单从政治层面而讲,秦灭楚也不是一次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当然楚国被秦国灭亡的因素有很多,腐朽的政治虽不是唯一的因素,却是最根本的因素。

秦灭楚看似只是战争上的胜利,其实却不单单只是军事上有优势的体现,军事是政治的集中体现,政治制度腐朽的诸侯国,又岂能拥有战无不胜的军事力量,所以又可以说,灭楚国者,楚国也,非秦也。

在《战国策·中山策》有这样一段记载: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楚人自战其地,咸顾其家,各有散心,莫有斗志,这不正是说明了楚和秦之间的差距吗?

对此,您怎么看?

参考文献:《史记》、《战国策》、《别录》、《后汉书》、《吕氏春秋》、《韩非子》、《吴子》、《反杜林论》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二、为什么我们会患上“文字讨好症”?

有些时候,人说话是会拐弯抹角的,比如他很在意这个事,他会表现的不在意,人会有一些相反的或故意模糊意图的下意识举动,所以,我觉得沟通的重点其实不在于要不要显得讨好,而在于让对方知道你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脱口秀演员杨蒙恩提到“文字讨好症”,引起网友普遍共鸣。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文丨新京报记者 王霜霜

编辑丨陈晓舒

校对丨陈荻雁

►本文6825字 阅读12分钟

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夜晚,Anne躺在床上刷着手机,她用被子裹紧全身,仿佛回到了她的安全窝,她机械化地刷着视频,眼神无光,面部冷漠,一副想和世界失联的样子。

但微信还是弹出了两条消息,公司领导转给她一篇文章链接,文章标题对公司的产品有些不利。Anne是某互联网大厂的公关,平时她需要周旋在媒体、公司下辖的工作室、公司高管、财务等之间,做各种协调、沟通工作。和人交流时,Anne除了要展现自己的专业性,还要时刻给人一种热情、好沟通的感觉。看到标题,她明白这是领导让她去“灭火”。

Anne一秒就掀开被子,翻过身,开始给媒体发微信。“XX 老师”, Anne写,后面跟了“~”,两个。 她双手在手机键盘上不断地跳动,打出了一行字,在心里了默读一遍后,光标后退了几格,把一个稍微显得严肃的词语变成了更柔软的词语,又小心地在后面加了个“啦”。

Anne一个字一个字地检查、斟酌用词,全部字打完后,她又通读两遍,在几句话的结尾处,都加上了“哒”“呀”和“滴”。要发送了,Anne又最后确认了一遍,她把150多字的小作文分成了两段,又在结尾加了两个抱拳的表情符号。

按了发送键之后,Anne整个人像被抽干了,瘫在了床上。

越来越多的人觉得网上的自己变得软萌了,像Anne一样,文字交流时,会不自觉地使用“~”,“哒”“呀”“滴”“啦”“呢”等语气词,以及可爱的表情包,给人营造一种人畜无害的感觉,一些人称这叫作“文字讨好症”。

展开全文

“讨好体”正在成为一种通用语言, Anne的一个朋友在工作时,文字中最经常出现的就是“! ”和各种展示激动情绪的表情包。但现实中的她却十分严肃,不爱笑。这便是当代人的两幅面孔。下班后,Anne 看到微信信息就烦,不想再说一句话。还有人即便在凌晨2点睡,也会把手机调成飞行模式,在心理上,和这个世界断联。

崔庆龙是一位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个传播心理学知识的博主,他对时代情绪有着细微而准确的体察,能把心理学知识写得深邃又易懂、浪漫而准确,他对“麻了”“累”等当前流行的社会情绪的解读,曾获得了许多人的共鸣,被称为“人类问答师”。他理解沟通的要义是“准确”,在文字沟通时,他从不使用“讨好体”,但他理解“讨好体文字”是某种社会语境的体现。

为什么我们会使用“讨好体文字”呢?我们是发自内心地使用“讨好体”,还是被迫使用呢?它真的能给我们的交流带来方便吗?以下为新京报和他的对话。

讨好背后的淡漠与交换

新京报:讨好体文字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在一句话中,不加“~”和语气助词等会不安,你如何理解这种心理呢?

崔庆龙:确实发现蛮多人在网上交流,给人感觉很萌、很柔软、很亲近,但我在想现实中,大家都是这么脾气好,这么好打交道吗?

我觉得首先要看这两个人交流是在什么样的角色状态下,假设像甲方和乙方这种合作关系,有一方需要求对方办事的一个状态,这个时候它潜在、短暂地存在着一种权力的差异,一方需要更主动地维护关系,可能需要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友好的姿态。

但如果是日常生活中,很随意的交流也是这样的话,可能是因为文字本身能承载的情感信息是非常有限的,看不见表情,咱们就只能靠这些语气,增加情绪的比重,这是为什么异地恋特别容易失败的原因,因为你在分隔两地时,更多的交流媒介其实就是文字。

这时,如果说两个人情绪状态都好的话,你随便发一句文字,对方不会过度解读,但如果说你们这个时候稍微有一点情绪,有一点不安全感,一句话发过来,可能会被感受成更加不友好、更加冷漠的一个色彩。

人们使用讨好性文字,其实是担心自己给对方传递一种冷漠的态度,再往深里说,也许社会上人们普遍觉得彼此之间的关系就是冷漠的,有距离的,所以,需要刻意的给它添加一点浓度。

这个动作特别像是其实平时情感没什么交集的两个人,在大街上见面了,又需要表现得很客套,就会很夸张地说:“见到你好开心”。

某种意义上,大家对关系的感受已经被这样的语言方式给反向塑造了,一个正常的对话在这种对比下反而显得比较冰冷、突兀,与其说我们想要传递善意,不如说我们是想要努力消除冷漠和敌意。

新京报:你认为文字讨好症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呢?

崔庆龙:我以前经常提及的一个现象就是现在社会疏离感,就是在疏离时代或在一个疏离社会下,大家对于同类的情感的感知是更加疏远的,更加漠然,没有情感投入的。在心理层面上,每个人都像是一个独门独户的居住者,人和人关系之间的距离其实是很大的,很有隔阂的。恰恰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才需要通过这种更加强烈的情感的信号,来把彼此间隔阂的东西暂时地捅开一下。

你说文字讨好者他们对话表现得这么亲热,这么亲密,他们真的会对彼此分享什么心事吗?或者说一些真正的很坦诚、很内在东西,我觉得比较少。我举个例子,这种感觉就像是你和我各自站在各自的家门口,咱们非常热情地打着招呼,但谁都没有想要邀请对方进家里做客的意思。

一网友羡慕没有文字讨好症的人。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孤独的讨好者

新京报:你如何看待“讨好”姿态呢?它对我们的生活、工作、人格带来哪些影响?

崔庆龙:不管是文字讨好还是讨好姿态,它首先一个最大的影响是不能建立起来真正的关系,也许它能通过这种让渡自我、让渡权利的方式建立起来一种别人对你的需要。你对别人有某种情绪价值,别人和你相处时不累、很舒服。因为别人在你面前,可以随意地做自己,基于你对他人有益、有价值的部分,这可能会建立起一种关系,但这种关系它不是一个真正的关系。 因为讨好某种意义上包含着表演的成分,你是在用一个非真实的你在和别人打交道,建立起的关系其实也包含着一种表演的关系性质。

另一方面来讲,每一个讨好者的内心一定是孤独的,因为这些关系其实都是在忽视真正的他,他也变成了小透明,没人在意他的情绪、需要、自我。

讨好者自我最真实的那部分其实是被压抑掉的,他会担心我提出想法,表达需求,别人是不接受的,甚至是讨厌的,他下意识地会觉得自我主张这部分是不受欢迎的,那我就把它压下去。我把别人的需求放在最前面,其实是有一种不敢确信自己是能被别人在乎的,不敢确信自己的事是重要的,是可以被别人当回事的心理,所以他就只能缩回去,讨好者有一种对自我价值的严重低估。

比如说现在很多人说的“舔狗”,我知道这个词在网络语境下没有那么恶意,它是一种已经将评判色彩解构了大半的诙谐式的自嘲,但这个词指涉的行为却很典型。舔狗就是一个讨好的极致的呈现,但其实很多人并不喜欢别人这样对自己。当你过度讨好一个人时,你并不能得到那个人真正对你好的态度、意愿,可能面子上你会有一些过得去的东西,它无法换得现实的利益和实际的情感关系。

工作中,我也不觉得讨好会带来一个好的回应或者是回报,事实上,它可能是增加了沟通的成本的,当你在不断想削弱表达中的情绪,润色你的修辞、迂回,你表达的意图被准确传达、被理解到的可能性也在流失。

新京报:在现在的职场环境中,文字讨好症逐渐成为一种通用的语言,你认为它会让我们的社交或者是工作人际变得更好吗?

崔庆龙:我觉得不会,它顶多维持一种表面上的和睦,每个人都如此的话,大家肯定都是一片祥和,好像没什么矛盾,没什么怨言,但它真的是有利于一个公司吗?我想起来以前读乔布斯传记时,苹果几个高管之间都是很激烈的冲突,他们一点都不讨好,看对方不顺眼就直接开骂。我见过一些大的互联网公司,在上下级之间也是经常发生冲突的,但他们把这视作一种常态,反而我觉得这种关系更紧密,成员之间更信赖彼此的。那是一种不把冲突和矛盾视作恶意和伤害的互动情境。

直接地去捅破那层纸,把情绪表达出来的,沟通的效率其实是非常高的。你有什么想法,你直言不讳地告诉我,我不同意,我就可以直接反对你。大家讲道理地争执,不人身攻击,每个人都把自己最真实的主张表达出来,是有利于解决问题的。

做自己可能是一件风险最高的事情

新京报:很多人在使用讨好性文字的同时,转头就在现实中,骂脏话。很多时候,我们打出的一句话,情绪、感受都是被修饰过的,这些压抑的情绪会消失吗?它会去往哪里?会对人、社会带来哪些影响?

崔庆龙:心理学认为,情绪如果没有被表达,它肯定是不会消失的,它是会表现成别的形式。比如愤怒被压抑可能会变成抑郁,有的人可能会躺平,会觉得很累,有的人会有一种无名火,甚至有的人会变得很有戾气,它会像幽灵一样在别的地方传递出来额外的张力,它会附着在其他情绪、状态下寻求自身的表达,尤其是那些人们感觉到莫名其妙的情绪。从躯体层面来讲,情绪对睡眠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有的人会失眠。还有些人会有一些身体症状,上火、发炎什么的,他的情绪会转化,但不会消失。

这些潜在的情绪又会转化成一种社会层面的集体诉求,让什么成为社会焦点,以及什么会被忽视。就像这几年能火起来的东西,总是包含着能给予人情感陪伴,给予人情绪共鸣,或者作为某种榜样被认同的功能,仿佛人们都在寻求一种能回应自身的东西。

新京报:压抑情绪会对人和社会带来哪些影响?

崔庆龙:当社会不欢迎真实的表达,你只能把它压下去。能量被压缩掉了,不能不向外爆发,那必然是一个没有活力的状态,你会变得丧、不想动,低欲望,不想争取、进取。

如果工作中,你必须表现得对别人凡事有回应,或者刻意地表现得很好打交道的,可其实你心里并不想那样,这就像你穿着一个很厚的衣服在做事情,一下班把厚重的衣服扔掉以后,你就不想动弹了,人会变得很割裂。

文字讨好症最大的影响就是给人造成了这种不必要的额外的情绪损耗,慢慢地,大家会抵触与人交流、与人沟通这件事,因为交流的大部分都是无用信息,都是那种铺垫、迂回的、表演出来的东西,真实的分享可能会越来越少,而正是因为没有这种真实分享,大家也就越来越不想交流了。

新京报: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不敢做自己,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感受?

崔庆龙:因为做自己可能是一件风险最高的事情,这肯定是和大家对现在一些环境的感知是有关系的。

拿职场来讲,如果你做自己的话,现在可能会被裁员的,或者公司同事会孤立你,当人对环境有一种不安全的感知后,他才会把自己表现得更加的人畜无害,人一切行为本质上都是基于对环境的感受,做出的一个下意识的反应,它一定是有某种意义的。

我们去推导讨好行为背后的东西,那就看有什么样的关系需要讨好,一定是这个关系用正常的好不能去建立,不能被大家接受,或者在别人眼里,已经把它视作是一个不够热烈的回应,那就要把它更升级一些。

如果在这个环境里,你感觉大家都期待你这样,好像你只能这样,这是集体共同塑造下对个人的一种期待。

语言的异化

新京报:文字讨好症带来的一个后果是文字的通货膨胀,比如,朋友给你发一个笑话,你要回复一串“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才表示你真的在笑。同时,一个词语被使用多了,它传达的真诚度就大大降低,我们必须不断发明一个新的,才能证明自己不是在敷衍,这似乎没有尽头,为什么我们的社交变成了现在这样的局面?

崔庆龙:我觉得这更像一种语言的异化,就是文字已经偏离了我们本来要交流的意图和目的,类似于边际递减效应,交流的工具已经失效了,需要你把它再去升级、强化一下,才能再去用。我觉得恰恰是因为当代人之间的情感变得淡漠了,但另一方面,人心里是很渴望亲密的,这两种因素下,促成了这种对话的局面。

文字讨好症带来的文字通货膨胀。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新京报:语言不断的异化,让沟通变得越来越累,长期以来,会不会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

崔庆龙:我以前听人讲过,有人给他发来消息他都不敢看,或者说不想回,他觉得这个东西,让他很累。他回家以后,就不想看手机,也不想和别人联系,就想待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和任何人说话。

所以,你看就这种对话方式是一个滋养吗?它频繁出现,或者每次都以这种形式出现的话,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一种消耗,因为它需要你去演一个温暖的样子去回应对方。但我现在就是态度不好、情绪不好,我不想说话,我冷漠一些,我不是更自在吗?但基于普遍都是讨好体的环境,他不敢这样说,他索性就不说了。

表达让大家很累,最后大家都不爱表达了。

新京报:现实中,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性格,但文字讨好症让人变得千人一面,这是不是对人“自我”的一种伤害?会对社会氛围带来那些影响呢?

崔庆龙:用心理学的话来讲,这算是一种自我的阉割,把你个性里真实的、有态度的那部分阉割掉了。你剩下就是一个表面看起来很友善,扁平的一个人格面貌,你对谁都是这种态度,别人也识别不了你到底是谁。

我以前听过一个人描述过这样一个情况,他去一个场所,见了很多人,大家表现得都特别的友善、亲热。他出来上厕所以后,再回去的那一刻,他有点犹豫,不想进去。因为他一进去,他就马上得切换出另一个自我,一个特别有活力的、热情投入的状态,但他那一刻并不是那个状态。

如果大家都需要那种对话方式的话,我觉得它更像是一种工作状态,我不觉得这是一个放松的状态,反而是消耗人,让人变得不想去碰这件事。

当大家都是这样一个面孔时,个性的那部分就很少被体现了。所以,人彼此间会变得更淡漠,人和人之间对彼此都不感兴趣,因为你想建立链接就非常地累。

这个感觉像朋友圈一样,最早玩 QQ空间时,有些人还会分享一些难过,或者更真实的东西,现在的朋友圈,大家好像突然之间都岁月静好了,每个人都在呈现一种非常美好、豁达、云淡风轻的心情,那些悲伤、痛苦、愤怒的东西哪去了?是没有了吗?大家的生活现在都这么美好?我不觉得。

大家都想塑造成一种让他人羡慕、喜欢的样子,下意识地觉得负面的情绪是不被接纳的、不受欢迎的,是会显得自己脆弱、不好的,就像在一个咖啡厅里,大家都那么举止得体,突然间有一个人大喊一声,会显得很突兀。

沟通重要的就是准确传递意图

新京报:文字讨好症会更多增加沟通的成本,但为什么有的人不敢拒绝别人?是不是大家对拒绝有偏见呢?大胆拒绝是不是也是一种真诚?

崔庆龙:有些人是害怕拒绝别人的,这里面包含着他自己对于被拒绝的害怕,他可能会把拒绝体验成一种敌意,或者是一种攻击,一种他人无法承受和不该承受的东西,这样的人在拒绝他人后会产生内疚感。

我们首先要正确认识拒绝,拒绝不是不友善,拒绝是任何人都可以合理表达的主张,只有在能够拒绝的关系里,每个人才是安全和自由的。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可以先委婉的表达,先看对方能不能识别。如果对方不能识别,这个时候,你就要更加明确地阐明态度。

电视剧《凪的新生活》里,性格老好人的女主最终学会了拒绝。

新京报:如何表达拒绝,又不破坏关系呢?

崔庆龙:我觉得首先你得非常真诚地告知对方你拒绝的原因是什么,这个事要么让你很为难,要么就是你不想做这件事,可能有很大的成本或者情绪消耗,但这不代表我对我们的关系有看法,或我们的关系不够好,我只是希望你能知晓我不做的一个自由。我觉得只要能把这个东西说清楚,一般人是不会责怪你的。

如果说你这样真诚地表达了,对方都不能体谅你,我觉得你可以去认真考虑一下对方对你到底是不是真的在意和尊重。

新京报:使用讨好体文字会让我们有安全感,但也会很累,我们如何和文字讨好症相处呢?

崔庆龙:我认为对他人的尊重其实不需要通过讨好来体现。你可以给对方一开始就释放这样一种信号,我们即使打开天窗说亮话也是安全的,你的交流状态其实可以反过来影响别人的。如果你能让别人把你识别成一个直言不讳的人,那么你的拒绝,并不会让别人感受为伤害,因为大家知道你就是这样直率的人,这样反而会增加他人对自己的信任。

当你觉得讨好体的文字确实可以很好地起到润色关系的功能,你可以带着觉知地使用它,它应当接近你的真实体验,当你想用时,你就用,觉得累时,可以不用。我们不是说要消除这个表达方式,而是我觉得它不应该彻底代替了原有的交流方式,只剩下了这一种。

新京报:从心理学视角,你觉得好的沟通应该是怎样的?

崔庆龙:我觉得沟通重要的一点就是准确地传递你的意图,让别人知道我们是怎么想的,我们的动机是什么,不要让一堆修饰性的东西把原本重要的意图给模糊了。

有些时候,人说话是会拐弯抹角的,比如他很在意这个事,他会表现的不在意,人会有一些相反的或故意模糊意图的下意识举动,所以,我觉得沟通的重点其实不在于要不要显得讨好,而在于让对方知道你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交流的本质是意图和意图的交流,文字只是承载意图的媒介,无论我们用什么样的文体交流,我们都要知晓自己正在传递的东西是什么,以及对方是否真的接收到。

患上讨好文字为什么我们

上一篇:想把钱枫定罪,这些证据还远远不够,听我给你分析一下为何如此

下一篇:八世纪中唐诗坛扛把子“刘柳”,至今仍是人间典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