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迎战寒冬!波兰民众“想烧什么就烧什么”,英国30年来首次批准新建煤矿,瑞典、芬兰可能停电

爱文胸黑客业务网2022-12-1126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9日,法国能源监管委员会主席埃玛纽埃勒·瓦贡接受法国媒体采访时说,欧盟未来几年都将面临天然气供应受限的状况,2023-2024年供暖季的能源供应形势可能比当前供暖季更加紧张。瓦贡说,虽然法国天然气消耗量并不算多,但整个欧洲地区天然气使用量相当大。法国可以应对这个冬季天然气供应受限的情况,但必须为下个供暖季做准备。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10月说,应对能源危机是欧盟国家当前的首要任务,如果应对不力或将产生外溢效应,影响社会经济稳定。

此外,西方媒体报道称,俄乌冲突爆发以及美欧对俄实施多轮制裁,造成欧洲多国面临能源供给紧张的困境,不少欧洲国家不得不重新考虑或暂时搁置此前制定的减少化石燃料使用的计划。

英国超300万家庭没钱付供暖费

时隔30年重新批准新建煤矿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8日,英国气象局警告称,北极风暴正在袭击英国,本周夜间最低气温可能低至零下10摄氏度。包括伦敦在内的英国大部分城市本周最低气温普遍在0摄氏度以下。在寒潮、高通胀和能源短缺的共同影响下,超过300万英国低收入家庭无力支付供暖费用。

英国卫生安全局已发布寒冷天气警报,弱势群体应将房屋加热至至少18摄氏度、多穿衣服和多吃热食来抵御低温。而最新调查表明,大约71万户英国家庭无法采纳这一建议,因为他们没钱购买保暖衣物,支付暖气和食物的费用。

根据英国约瑟夫·朗特里基金会对低收入群体的问卷调查统计,约有430万英国人削减了供暖支出。许多英国家庭已经拖欠账单,平均欠款超过1600英镑,约合人民币13500元。

为应对能源危机,英国政府当地时间7日批准新建该国30年以来的首座煤矿项目。英政府称,从这个位于英格兰西北部坎布里亚郡的新煤矿开采出的煤炭将用于炼钢而不是用于发电。

今冬瑞典民众或将面临停电

展开全文

芬兰停电风险增大

瑞典首相克里斯特松9日表示,今年冬季,瑞典家庭可能会出现偶尔断电的情况,他呼吁民众节约用电。

瑞典在2021年是电力的净出口国,然而自欧洲能源危机爆发以来,瑞典民众最近几月也面临着高昂的能源价格。

瑞典国家电网运营商的一位发言人表示,为了降低停电风险,该国境内的化石燃料发电厂已被命令保持待命状态,直到明年3月中旬。

芬兰电网公司当地时间9日表示,奥尔基卢奥托核电站的3号核反应堆启动时间需要再次延期,未来几个月芬兰将面临更大的停电风险。

乌克兰局势2月升级后,芬兰转变立场,寻求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俄罗斯方面5月说,由于芬兰“拖欠电费”,从当月14日起暂停向芬兰出口电力。芬兰电网公司警告称,在俄罗斯电力供应中断、风力发电量不足情况下,如果奥尔基卢奥托3号核反应堆无法并入电网稳定供电,芬兰今冬可能因供给不足停电。

波兰放宽燃煤质量规范

“人们想烧什么就烧什么”

据央视新闻报道,虽然是产煤大国,但波兰煤炭产业相对落后,20%的煤炭需要从国外进口。波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2020年进口的1290万吨硬煤中,75%来自俄罗斯。然而,从今年4月起,波兰对俄罗斯煤炭实施禁运,导致煤炭价格飙升。为应对能源危机,今年冬季,波兰放宽了家庭取暖用煤质量标准,这导致近来波兰多地的空气污染比往年更加严重。

为降低民众取暖成本,解决过冬能源短缺问题,波兰政府6月份决定暂停执行家庭取暖用煤质量标准,再次允许波兰人燃烧污染更严重的褐煤和质量较差的硬煤,甚至是煤矸石。

波兰煤电约占电力供应的70%,对进口煤炭依赖较大,目前波兰煤炭价格已飙升至去年同期的近5倍。在波兰,一户普通家庭过冬通常需要三吨硬煤,价格可能高达1万至1.2万波兰兹罗提,约合人民币1.6万至1.9万元,而波兰人的平均月工资不到5000兹罗提,约合人民币8000元。很多家庭无力支付高昂的取暖费用,波兰最大的电力企业PGE公司表示,褐煤的价格便宜,约为硬煤的十分之一,他们10月份开始向普通用户提供褐煤,第一个月就售出了2.1万吨。

波兰执政党法律与公正党主席 卡钦斯基:除了轮胎,或者类似的东西,人们想烧什么就烧什么。因为不幸的是,这就是我们这里的现实。只要不是有害的东西。简而言之,波兰人需要取暖。

专家表示,在波兰将含硫、含汞较多的褐煤作为家庭燃料使用,不仅让波兰的空气质量变得更差,也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危害。

编辑|王月龙 杜恒峰

校对|何小桃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央视新闻

每日经济新闻

一、大国竞争日益激烈,海湾国家已经表明了立场

文/李思瑞

阿联酋阿布扎比执行局主席前战略顾问、香港大学亚洲全球研究所研究员

观察者网:如何评价中国与阿联酋等海湾地区国家的经济?这对海湾地区国家有何深远影响?

李思瑞:海湾地区国家正变得越来越自信,思想与行动上的主观动能动性不断提升,背后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过去40年来飞速地崛起。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可以说是第一大经济体。此外,中国还在科技、教育、太空探索等方面取得了出色成就。并且我认为,中国在中东地区的软实力是逐渐增长的。

从7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段时期中国主要关心内部发展,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在国际舞台上相对比较低调。2008年左右,事情开始出现变化。全球金融危机席卷欧美,中国的思想家与战略家开始意识到,他们可以填补欧美留下的权力真空。直到近些年,我们看见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主动、有为。

中国的基建、技术与企业,均已达到世界级水平。这些基建能力是许多国家所缺乏的,中国则乐意提供出口。以阿联酋为例,我们有世界领先的基础设施,中国公司对这些项目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在卡塔尔,乃至整个海湾地区国家也是如此。

对整个阿拉伯世界来说,与中国合作的纽带就是能源。我们之间有如此巨大的互补性,中国的经济崛起,意味着对能源的需求飞涨。尽管中国实际上有能力降低其经济的碳排放密度,但仍然需要来自中东的能源。中国是我们最大的能源市场,阿联酋也是中国最主要的石油供应商之一。中阿双边关系是共生、互惠互利的。

观察者网:从海湾地区国家的视角,您如何评价首届中阿峰会的意义?

李思瑞:我认为这次峰会相当重要,海湾地区国家高度期待。阿拉伯世界与中国的关系,在每一个领域都经历了指数级的增长。以阿联酋为例,我们在1984年与中国建交,沙特是在90年代建交。虽然双方建立外交关系的年代比较近,但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有着上千年历史,从古代丝绸之路时期就开始了。中国在本地区口碑极佳,因为我们之间的关系长期友好,而且中国认同且理解我们的核心关切。

这届峰会的召开,恰逢世界历史进入一段非常关键的时期。我们正见证国际秩序的重大转型。海湾地区也感受到了全球格局的演变。

展开全文

当地时间12月8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利雅得王宫会见沙特国王萨勒曼。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阿拉伯国家正重拾自信。过去10到15年来,特别是自“阿拉伯之春”运动以来,海湾地区国家的团结意识越来越强。本地许多民众与领导人都认识到,不应该受制于单一的安全伙伴或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具备众多关键优势,与中国结成战略伙伴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遇。不仅仅是能源领域的合作,虽然这是双方关系的核心部分,还包括科学技术、教育、太空探索等等。

在世界与海湾地区正经历重大变化的当下,中阿峰会恰逢其时,对双方都十分必要。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领导人已经提出了一些倡议,双方在高层有过讨论,但仍需要对具体细节进一步洽谈,达成共识,确定方向。比如,中方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与全球安全倡议。去年3月,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提出了实现中东安全稳定的五点倡议。这是非常高层级的倡议,但许多细节还需要充实。

中阿峰会将为深入讨论、凝聚共识、取得实质性成果提供机遇。此外,长期以来,双方都在各层面讨论过中阿自贸区的可行性。不管是国与国的双边层面,中国与海湾国家组织的层面,还是中国与阿盟的层面。中阿峰会也将聚焦细节,探讨未来自贸区合作的走向。在我看来,这届峰会将是迄今为止,中国与阿拉伯世界双边关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一次会谈。

观察者网:在中国领导人访问中东地区之际,美国白宫本周三(7日)指责中国“试图向中东地区扩展影响力”,甚至扬言“不利于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您怎么评价?

李思瑞:域外势力无权居高临下地教训我们,该如何处理与中国、俄罗斯的外交关系。海湾地区国家希望实现经济的多元化转型,这需要与全世界维持经济关系,不仅仅是欧洲、美国、俄罗斯,还要有中国、印度、东盟与中亚等等。如果域外国家要抱怨,不应该让海湾国家与中国走得太近。这不由他们说了算。这是我们作为主权国家,基于自身的目的、规划做出的决定。海湾地区国家可以独立决定,我们要与中国发展何种程度的关系,与印度、俄罗斯、欧洲、美国也是如此。

世界正在经济、政治、外交与技术等各领域,经历多极化的过程。世界经济的中心已经开始东移。经济实力带来政治影响力。海湾地区国家希望基于自身的国家利益,与不同方面保持平衡的关系,而不是被域外力量“教训”该怎么做。我认为,这就是未来20年到50年内,海湾地区国家的态度,直到它们变得真正强大,足以独立把控自身的安全问题。

观察者网:前段时间,受俄乌冲突、国际通胀等问题影响,欧美领导人曾不断施压海湾地区国家,要求石油增产、压低油价。但沙特领导人拒绝了美国总统的提议。如何评价海湾地区国家的这一决定?

李思瑞:首先,“欧佩克+”国家不管是决定增产还是减产,都与外部国家没有关系。石油减产的决定纯粹出自技术理由,也就是原油市场的宏观走向。“欧佩克+”国家的分析师们仔细研究市场,预测全球未来经济增长与对石油需求的区间,然后基于这些分析决定减产。这是主权国家做出的决定,与别国没有关系。有些国家对我们的决定不满,他们有自己的理由,比如内部政治斗争。他们希望加油站的油价能降下来,毕竟中期选举临近,这样会帮助美国民主党,尤其是在中期选举中得分。

但无论如何,那些都已是过去了。当“欧佩克”国家与“欧佩克+”国家做决定时,其背后反映的是主权,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如果有必要,就会宣布减产。当然也要兼顾消费者的考虑,但不可能为了别人,白白损失自己的利益。

我们不可能违反已签署的合同。现在有些国家突然要求额外供应天然气。可如果你不跟我们签长期合同,你不能突然冒出来,要求我们转移与亚洲或非洲顾客签下的长期订单。不能因为你遇上了麻烦,就要破坏我们跟其他方面的合同。我们作为供应方,在意的是稳定市场。基于共赢的策略,我们倾向于签中长期合同,这样双方的利益都能得到保证。

我认为一些欧洲国家犯下的重大错误,尤其是他们还在依赖天然气的情况下,试图在现货市场上买气,这意味着要承担市场波动的代价。比如俄罗斯要求买家只能签长期合同,这样才能稳固市场,双方联合投资基础设施,兴建油气管道、港口等等。但欧洲国家不愿意参与长期合同,结果是他们只能忍受极高的电价和天然气价格,以及挨冻。

观察者网:沙特外交部国务大臣朱拜尔本月初对路透社采访表示,习主席出访沙特的两大要点,一是推动双边经贸合作,二是加强安全领域的合作。您如何评价中阿在安全领域的合作前景?

李思瑞:在我看来,中方希望在中东地区不同国家间维持微妙的平衡。比如阿拉伯国家与伊朗之间,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矛盾。我不认为地区当前的期待,是让中国直接介入这些复杂的关系。对双方都明智的做法,应该是讨论如何确保海上贸易线路的安全。尤其是从我们海湾国家地区到中国的石油运输航线。众所周知,马六甲海峡属于咽喉要地。万一该地区爆发冲突,将很可能出现针对中国能源运输航线的封锁与扰乱。

过去10年以来,中东各国领导人逐步认识到,要实现区域稳定,最重要的是引入除美欧以外的大国力量,比如中国和俄罗斯。邀请他们来协助共建地区安全框架,尤其是涉及阿拉伯世界与伊朗、以色列的关系等问题。导致本地区动乱的一大焦点,就是巴以问题。许多阿拉伯人认为,只有解决这个问题,中东才能真正获得和平与稳定。

不幸的是,过去二三十年来,巴以问题的传统协调者、仲裁者,事实上起到了非常消极的作用,没能将双方真正带上谈判桌。不少人都同意,这个仲裁者明显偏袒以色列,并袒护以色列违反国际法。联合国安理会就巴以问题通过了一系列决议,但没有一个得到执行。为什么?因为美国行使了否决权。在许多阿拉伯人看来,如果我们要想解决巴以问题,就不能仅仅依靠美国或者欧洲伙伴。我们需要中国和俄罗斯的帮助。

巴以冲突经年累月,美国的干预是双方迟迟无法达成停火共识的原因之一

所以当阿拉伯国家领导人与中国领导人见面时,这是他们关心的一大议题。此外,当然是阿拉伯世界与伊朗之间的龃龉,尤其是双方对地区未来的愿景,存在认知错位。相当一部分阿拉伯人与伊朗人都同意,某些特定势力不希望中东局势稳定下来,不希望双方走向缓和。在这些势力眼中,阿拉伯世界与伊朗陷入持久冲突,而无法和平共存,才是符合他们利益的。

但许多阿拉伯人相信,对中国、俄罗斯等其它国家来说,阿拉伯国家与伊朗的和平共存符合他们的利益。所以阿拉伯国家正在拓展与中国的利益交集,因为中国在伊朗也有贸易与投资。我不想用“掌控”这个词,但中国能对伊朗决策层发挥一定的影响力,中国有更多的方式,协助呼吁伊朗坐到谈判桌前,期盼双方能够结束冲突。除了美国与欧洲人以外,中国和俄罗斯也可以为构建地区安全框架,起到推动或者担保的作用。

全世界,尤其是阿拉伯世界,真诚地希望看见一个在国际舞台上更加有为的中国。倒不是说一定要让中国卷入地区冲突,而是允许中国对相关问题以及冲突的解决,能够有发言权,不能总是被美国和欧洲垄断话筒。后者正处于实力相对衰弱的时期。在海湾地区,一些复杂问题主要由区域大国处理。但他们也希望国际力量作为担保与调停者,尤其是联合国安理会的成员,而中国正是安理会五常之一。我认为,这正是沙特外交部国务大臣朱拜尔提到安全领域合作的用意。

观察者网:您不久前曾刊文指出,海湾国家正试图打造平衡多样的战略关系,应避免成为大国竞争的“战场”或“游乐场”。能否进一步谈谈,海湾地区国家如何践行维持平衡的立场?

李思瑞:海湾地区国家,现在捍卫自身利益、独立掌握本国安全事务的能力越来越强。与此同时,对这些国家来说,它们的利益不能片面地从安全与能源两个角度来定义。关键是要把握好平衡。中国不会抱有“驱逐美欧在中东地区影响力”的目标,那样既不现实,也不符合中国的外交哲学与原则。海湾地区国家,仍与欧美有许多利益交汇。

阿拉伯国家与领导人试图寻找一种平衡,它们不希望成为任何大国势力的棋子,也不希望本地区、本国成为大国竞争的战场甚至“游乐场”,尤其是当下,美国及其西方盟友,与中国俄罗斯之间的矛盾冲突正在激化,分别是在东欧、太平洋两条战线。就我们来说,海湾国家已经公开表示中立,不会选边站队,不会插足这些对立与冲突。我们光是要扑灭本地区的冲突之火,就已经忙不过来了。所以埃及、沙特、阿联酋等地区国家,正越来越积极地试图调解地区冲突。

我们希望中东永远不再发生战火,只有实现稳定与和平,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才能专注于经济发展,这也是中国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我们中的许多人相信,在与中国的协同互补关系下,中国会对海湾国家的经济多元化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是全球最大贸易国,也是世界制造业的中心,是太阳能电池板、风能发电站的最大制造商。这些对于我们实现自身的发展、多元化的战略,都是十分必要的能力。

面对日益激烈的大国竞争,我们已经明确表明了中立的态度。事实上,未来,我认为不会有任何大国或者地区,能够左右这个立场。海湾地区国家和领导人的自信不断增长,越来越团结,他们对地区未来的规划越来越清晰。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必须保持中立,不选边站队。

来源|底线思维

二、阿根廷因违反规则遭受FIFA调查 不会波及参赛球员

北京时间12月11日,国际足联发表声明称已经启动了针对荷兰VS阿根廷比赛的调查程序。

此前,在阿根廷对阵荷兰的1/4决赛中,莫利纳在上半场结束前10分钟帮助阿根廷取得领先,梅西通过点球将领先优势扩大了一倍,只是在比赛结束前,替补出场的韦霍斯特梅开二度,将比分扳平。加时赛没有任何进球,在最后的点球大战中,尽管恩佐-费尔南德斯踢失了自己的点球,但阿根廷还是取得了胜利。这一幕重演了2014年的半决赛,当时在圣保罗的一场0-0的平局之后,阿根廷在点球大战中笑到最后。

在本场比赛中,裁判拉奥斯发出了十多张黄牌,阿根廷主教练斯卡洛尼被裁判拉奥斯出示了一张黄牌,一些阿根廷队球员也被出示了黄牌,与此同时,荷兰替补队员韦霍斯特在边线上发生冲突,在上场前就吃到了黄牌,荷兰后卫邓弗里斯在比赛结束后吃到了红牌。

赛后国际足联发表声明,余波仍在继续。声明中写道:

“国际足联纪律委员会已经对阿根廷足球协会提起诉讼调查,原因是在荷兰对阿根廷世界杯比赛中,阿根廷足球协会可能违反了国际足联纪律守则第12条(球员和官员的不当行为)和第16条(比赛秩序和安全)。”

“国际足联纪律委员会已经对荷兰足球协会提起诉讼调查,原因是在同一场比赛中,荷兰足球协会可能违反了国际足联纪律守则第12条。”

据西班牙媒体报道,国际足联的调查是针对阿根廷足协和荷兰足协的,不会影响到参赛球员,而且只会罚款。

梅西在球队获胜后告诉《TyC体育》:“这场比赛不应该以这样的方式结束,我不想谈论裁判,因为他们制裁你,但是人们看到了发生的事情。比赛前我们很害怕,因为我们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我认为国际足联必须对此进行审查,你不能让他这样的裁判参加这些比赛。”

阿根廷将开始准备他们的半决赛,同时等待着接受惩罚。

(江汉)

阿根廷波及参赛遭受球员

上一篇:西安旅游景点有来自哪些景点

下一篇:求西安旅游攻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