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喜马拉雅的深处,有一个你不曾知晓的隐秘世界

爱文胸黑客业务网2022-12-0744

2005年,独立学者范久辉因一次户外穿越进入陈塘,由此开始对陈塘夏尔巴进行持续拍摄与研究,以人类学参与式田野调查方法,记录了夏尔巴十余年来的变迁。他近期出版的《喜马拉雅深处:陈塘夏尔巴的生活和仪式》是我国夏尔巴的第一部民族志作品,系统呈现了夏尔巴的风俗习惯、人生礼仪、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下文经出版社授权,摘录书中的一篇陈塘夏尔巴的田野调查手记,期待这段文字能够帮助读者接触和了解这一居住在喜马拉雅深处的独特人群。

《喜马拉雅深处:陈塘夏尔巴的生活和仪式》,范久辉著,中国藏学出版社2022年9月。

沉醉在鸡爪谷酒中

我曾经嗜酒,是一个如假包换、不折不扣的酒鬼,而陈塘产绝世美酒“颇羌”鸡爪谷酒,所以每次去陈塘,很多朋友都会打趣说,老范你又要去陈塘过一把酒瘾了。

2005年在陈塘短暂停留时,被一个陌生的夏尔巴如久违的朋友般请到家中做客,之后的场景是鸡爪谷酒给我最初也是最深刻的印象,至今还记忆犹新:火塘内的薪柴已经不多了,摇曳的火苗给漆黑的木板房打上温暖的色调;一群人围着火塘,盛着鸡爪谷酒的木桶在人群中传递,与他们素不相识却因路过而被邀请进屋的我,听不懂他们交谈的内容,只能用肢体语言,笑容与表情,努力交流;火塘里尚未燃尽的木炭十分温暖,加了温开水的鸡爪谷酒温度恰好,人们谈兴正浓,让旅行中的我感觉回到了家;不胜酒力,别过后出门,天上繁星点点,寒气袭来,回望这户人家,外表看像是一个沉静的山谷,可房里却是个沸腾的大海。

展开全文

作者与老人们喝酒聊天,2018年。(本文图片均由出版社提供)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如今不在陈塘的日子里,鸡爪谷酒的浓香与甘甜常在梦中回味。

在随后的田野调查中,无论是清晨还是晚上,到陈塘夏尔巴家里做客或是采访,喝到的唯一饮料就是鸡爪谷酒。喝多了,以至于我忘了他们也有酥油茶、甜茶、清茶、白开水、各种饮品,而他们最常喝的也就是这种酒了。

不过对于宿醉的人来说,睡到自然醒,然后晒着太阳,吸一大口鸡爪谷酒,可有效缓解头脑的爆烈感,这种懒散无比的状态也是我喜欢陈塘的原因之一。

鸡爪谷酒是用来吸的,也常因为这样闹了不少笑话,比如有一次,朋友给我端来一桶酒,扑鼻的香味让嗜酒如命的我酒瘾大发,忘了“规定动作”,马上深吸了一口,没有吸出,再用力一吸,一股强烈的盐渍带着浓酸并混着臭味的酒被吸到口中。这吸酒管不知上一次是什么时候使用,之前剩余的酒在竹管中发酵,被我一口吸到嘴里了。

享用大桶颇羌酒的老人,2015年。

在陈塘的日子里,也常因为醉酒受到不少损失,甚至生命危险。陈塘西边的嘎玛沟悬崖上有一块小平台,在9月的时候,野花盛开,青草如厚毯,雪山对视如画。有一年心血来潮,与朋友一起去这绝壁处喝酒,喝到兴头,我口沫横飞,手舞足蹈地“指点江山”,一不小心碰到脚下的单反相机,我眼睁睁地看着它往悬崖下滚,磕到一块石头后,弹了起来,落下后,速度更快了,几秒钟就不见踪影。朋友见醉醺醺的我要下去找相机,大声叫到“范师,不要动,要不你也会滚下去的,我来给你找”。他快速往悬崖下爬,过了一会儿,背着相机爬了上来,说下面有块草皮,把相机挡住了。找回来的只是连着一段镜头的机身,镜头已被摔断,断掉的部分掉到悬崖下面,找不回了。所幸回家测试后,机身还能用,可惜那只镜头,再也无缘相见。

陈塘的民间信仰仪式现场,2015年。

2015年3月某一天的深夜,参加一个仪式后,我装着满肚的鸡爪谷酒,带着醉意从陈塘去藏嘎村,不小心失足从台阶旁30多米的悬崖上掉了下去,脑子立刻清醒起来,滑坠时在想,我要抓住一个支点。双手拼命在悬崖上抓着,可惜什么也没有抓到,双手却被磨得血淋淋的,眼镜也飞了出去,所幸受摄影包的缓冲,除了数道划伤、割伤,流了一点血外,身体并无大碍。因为眼镜在陈塘和定结县都配不齐,所以又顺着台阶爬到滑坠处,找了几个别人丢弃的塑料瓶,做了个标记,第二天一早,我眯着400度的近视眼,在滑坠处居然把眼镜找到了,不禁联想:这么大难不死,是否是夏尔巴的神灵在护估着我呢?

陈塘的台阶路,2018年。

也是在同月,我从修修玛村泡完温泉回陈塘时,天降大雨加大雪,疲惫不堪地回到朋友尼玛家,湿透的全身已不自主的颤抖,四肢麻木,快要失温了。早我一步回到家的尼玛已经让老婆用自酿的白酒加酥油煮在一起,让我趁着热气一口喝下去。能感觉到白酒在温度的帮助下,先是在胃里点了一把“火”,然后在冰冷的四肢游走,身体很快就暖和起来。

第二天晚上,来了个据称是温泉管理人员的醉汉,找我要二十元的温泉管理费。正在喝鸡爪谷酒,同样带着醉意的尼玛不让我给他,争辩说我是夏尔巴的朋友,不能交这费用。双方一言不合,打起来了,尼玛的老婆立马拿着大木棍也加入“战斗”。看着他们打架,我心中竟有点无耻的“愉悦”。过后,此温泉管理人员到尼玛家道歉,说是头天晚上喝多了,尼玛夫妻也觉得不好意思,送了些礼品过去,这事就此了结。

供众人享用的鸡爪谷酒,2014年。

在酿制鸡爪谷酒的各种门道中,如鸡爪谷与青稞的比例,酒曲的多少,酿制的时长,酒桶放置的地点与保存方式,似乎每个夏尔巴主妇都有秘不外传的绝活,所以她们酿制出来的酒各有精彩之处。在陈塘的时间久了,吸过“无数”鸡爪谷酒后,慢慢也能感知一二,可是要述说,又发现我没有用言语精确描述的能力——这需要把感性的体会转化为理性的文字。

有一年,朋友为我特意把鸡爪谷酒从陈塘带到拉萨,欣喜的我迫不及待地坐下来深吸一口,熟悉的味道回到了腔体内,不过看着周边与陈塘迥然不同的环境,微醺中的我却体会不到那熟悉的感受,似乎它离开陈塘后,也失去了灵魂。之后再也没有让朋友带鸡爪谷酒给我,想享用还是得不远千里到陈塘。有时想在那浓浓的鸡爪谷酒中死去,在那满天星星的夜空中大声歌唱,世界那么大,无限精彩,只是陈塘偏安一隅的温暖仍是一种我挡不住的诱惑。

想深入了解夏尔巴,探访他们曾经的生产劳作、放牧狩猎、对外交流及神圣之地,即“生存圈”,我认为是必要的。于是2016年10月,我与兄弟尼玛、拉巴三人进行了这近一个月的徒步旅行。在最后的行程,即原卡达谿卡沿朋曲藏布到达陈塘修修玛村的“朋曲古道”开始时,我们在曲当乡优落村休整。

优落村花甲之年的多布吉老先生是卡达谿卡最后一任收税官“冲英”的儿子,与尼玛的长辈是世交,我们的到来受到了他的欢迎,并得到他的热情款待。其无限量供应的青稞美酒让劳顿久已的尼玛找到了家的感觉,自第一天开始就酩酊大醉,事先安排好的采访也因他的酣醉不醒而不得不取消了。

徒步在夏尔巴生存圈,2016年。

休整了两天,我们准备出发,开始“朋曲古道”的行程。一大早,多布吉老先生就让家人准备好了三个2升可乐瓶的青稞酒,一包风干羊肉与奶渣等物品,送给我们在路上享用。可是把宿醉的尼玛推醒,说要出发了,他从床上爬起来,上了厕所后,直接拿起青稞酒往嘴里灌,又倒在床上呼呼睡去。不到一天,多布吉给我们准备的带在路上的酒,就被尼玛喝个精光。于是乎,主人天天给我们打好送行酒,准备好送行的哈达,就是天天送客客不走呀。我们只能无奈的无所事事地等着他清醒。

夹在渴望前行的我与宿醉的尼玛中间的拉巴显得无奈与彷徨,他用不熟练的汉语结巴地说道,“老板,尼玛不好,天天喝醉,但我们一起出来也要一起回去,不管怎么样,一定要等到他酒醒了才能出发呀。”

可是尼玛何时才能酒醒呢?到了第四天,也喝了送行酒的我带着醉意负气地对尼玛和拉巴说,“我先走了,我走得慢,你们来追我吧。”于是,我只背着摄影包向着未知的路线前行。开始是沿着一个山谷向上爬,流水潺潺,初冬的微寒使得层林尽染,草木的颜色变化多端,虽然了无人的踪影,但有明确的小路向上延伸。

“喜马拉雅蓝莓”,2016年。

走到一个较大的高山湖泊“的瑟措”时,已是晌午时光,饥饿难耐,休息了好久,也不见尼玛和拉巴从背后跟来。受到“的瑟措”小气候的影响,湖边有的地方密布着比我还高的高山杜鹃树。看到前面是高山牧场,可能有放牧的人,一心想找他们讨食,就不顾一切地向前走去。一路无人,所幸有一片片野生的蓝艳艳的“朗恰若”野果,边吃边摘边放入口袋,饥饿感慢慢减弱。“朗恰若”是一种颜色鲜艳,与蓝莓相似的果子,似乎只生长在3700-4300米的海拔区间上,口感沙绵,异香朴鼻,在此前的徒步中,是我特别喜欢的野果,并戏称它为“喜马拉雅蓝莓”,想不到在此地又让我享用了一把。

继续前行,翻过一道山口,道路出现分岔,左边的小路通向朋曲藏布,右边的小路是直下坡,通向两边都是绝壁的山谷。思考了好久,最终选择了左边的路。往前走,经过几座牧民简陋的小房,直到走到朋曲藏布的江边悬崖上,也没遇见牧人。此时已是黄昏,在朋曲藏布的轰隆声中,看到江对面有块平地,有房屋、牛与田地,应是有人的所在,只是看不到渡江的桥。于是原路返回,走到“的瑟措”时,四周已被黑暗笼罩。

手机没有信号,虽然一直念着回到优落村温暖的多布吉家,但想到“的瑟措”湖边的巨石和上山时的崎岖小路,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在高山杜鹃林下搭个简易“住所”,将就过完今夜吧。高山杜鹃为了更好地争夺阳光,其顶端的枝叶很发达,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就像屋顶,根部的树枝稀落,还布满松软的落叶,铺上我的摄影包中必备的塑料袋,就如帐篷似的。曲身躺下,在饥饿中睡不着,为了消耗时间,支起三角架,拍起了星空,可惜忙活一晚上,也没拍出一张好照片。

不多久,恍惚间似乎听到有人在叫“范师”,山下也似有摇晃的手电光——尼玛与拉巴在找我吗?用尽所有力量高声呼喊他们的名字,把头灯拿到手中用力摇晃。过了许久,山下慢慢地没有动静了,天空下起小雨,我回到“窝”里,熬着这湿冷的漫漫长夜。幸运之神当夜眷顾我,没有让凶猛动物来此觅食。

山谷中的太阳总是升得很迟,而且初升阳光并不能带来太多热量,我只能在树下以胚胎在母体的姿势蜷缩着取暖。迷糊中有脚步声从树林中走过,听到了熟悉的声音,马上钻出来,亲爱的尼玛与拉巴正背着行装往前方走。大叫一声,倒把他们吓了一跳。

欣喜若狂的我们再也没有相互指责的想法了,相反,各人都多了一份自责。原来,昨天中午尼玛酒醒了,到了黄昏也没见我回来,电话不通,就上山找我,无果返回后,当天夜里,他们再也没有喝酒了。由于这几日的酗酒让尼玛的身体严重透支,为了能按行程回到陈塘,他打电话让亲朋到半路来接我,这是后来才知道的。

大家稍作休整,就继续前行了,翻过山口后的正确方向是右边通向绝壁的小路。过了绝壁后,是一个叫萨嘎的山谷,谷底令人难以置信地被鸢尾“霸占”着,若是在6月份,这满山遍野的蓝色精灵盛开时,会是何等的壮美瑰丽呀!

第二天顺着一条小溪涧往上爬,翻过散巴拉山口后,就到了陈塘的地界了。空气变得越来越湿润,原始森林里的树木也更加高大。下午走到却姆措湖旁,有两人早已在路边等候我们。原来,朋曲古道在古代是卡达谿卡官员到达陈塘最近的道路,只需两天:第一天骑马从谿卡出发到达切姆措;第二天把马寄养在切姆措附近,徒步翻过那贡扎西拉山口,经茶曲玛、修修玛村后,就可到达陈塘。如今,那贡扎西拉的小路长年无人通行,年久失修,又在密林深处,据说连牦牛都穿不过去,所以尼玛自己出钱,请他们特意从陈塘赶来接(救)早已疲惫不堪的我们。

却姆措旁边的大石洞营地,2016年。

当晚夜宿却姆措湖旁的一个大石洞内,此石洞能容纳十几人并排而卧,洞的一角有简易的“拉卜则”。众人拾得薪柴,燃起熊熊篝火,用尼泊尔束口锅熬着“撒布”野菜汤与米饭,似乎又回到那没有电器的纯净时代。当晚喝完尼玛特意交待的从陈塘带到这里的白酒后,我睡得很香。

却姆措边上的营地,2016年。

翻越那贡扎西拉山可能是我这辈子最“模糊”的徒步经历,如今看当时拍的照片,对其中的风光与地标还是感到非常陌生,好像在看别人的徒步记录。虽然酗酒几天的尼玛体力不好,但在夏尔巴强悍的身体素质下,还是比我走得快,整个队伍中我是拖延速度的最短板。大家走在前面,密林深处,惚然间不见人影,四周又好像都是路,只能大喊,“你们在哪里”,于是有人下来接上我继续前行。山口为砾石地,长有各种草药,制作毒箭的“雪山一支蒿”也在此地,让我得以见其真容。

那贡扎西拉的巨石路,2016年。

翻过山口,下山路是在各种巨大的石头间跳跃通过,此时雾气弥漫,风一吹,不见一米开外的场景在记忆深处是伸手不见五指的。于是只能不停地叫喊着“你们在哪里”,有次叫完后,身边有人应道,“我在这里呀”,把我吓一跳。

九眼温泉茶曲玛,2016年。

夜里到达九眼温泉茶曲玛,终于舒坦地把全身上下洗干净了。第二天回到陈塘,当大家饱餐一顿,各自抱着一桶鸡爪谷酒饮吸时,忽然间有点面面相觑的尴尬。我与尼玛都知道自己的错,拉巴夹在中间受苦受惊了。

“喝酒,干杯”,我与尼玛不约而同地说道。两人举起酒桶,恩怨相泯于一笑中。

文、图/范久辉

摘编/李永博

导语校对/卢茜

一、全新路线,腾冲!限定银杏季,探秘高黎贡山,私享半山温泉,最少只要2天假哦~

大好秋日,不可辜负~为了不让大家错过这短暂的秋天,最近产品汪们又开始疯狂营业啦!

这不,上周新上线的『秋韵染徽州』路线已经悄悄成为了今秋的黑马爆款, 而今天又有一条全新的秋日路线火热出炉!

这次新路线估计很多朋友已经等了很久~没错,它就是云南的边陲秘境,腾冲!

火山热海,极边第一城

隐于滇西深闺的秘境,腾冲

不同于大家熟悉的大理丽江,腾冲对于很多旅行者而言,或许还比较陌生。

说到它,可能小伙伴脑海中只能冒出一些碎片化的联想:比如地理课本上的「胡焕庸线」(腾冲-黑河人口分布线)、抗战剧中的「滇西缅北战役」、一到秋天就被刷屏的「3000多株银杏的村落」、「翡翠之城」...

但真正走进这里之后你会发现:腾冲,真的是个来了就不想走的神仙秘境。

展开全文

这里有着被称为“世界自然博物馆”的高黎贡山。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座有着4000多米垂直高差的山脉,生物多样性真的极端丰富。它是宝贵的物种基因库、珍稀动植物的避难所、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圈”。

这是一座“天然的野生动植物园”,同时也对腾冲的气候生态有着深刻的影响。可以说,高黎贡山孕育了腾冲,它是腾冲各族儿女的母亲。

除了大山,这里还有个得天独厚的地质奇观——火山热海!

没错,因为地处亚欧大陆与印度板块相撞处,腾冲区域分布着非常丰富的火山地热资源。

这里是中国十四大火山群之一,方圆千里,99 座火山傲视苍穹,88 处“一泓热海”温泉遍地喷涌,气势磅礴,喷珠溅玉。

水和火在这里交融,世界罕见。

不止自然景观,这里也有一部散落在极边的汉书——和顺古镇。

明代,因为腾冲战略地位的提升,这里成了边关的军事重镇。大量中原军民来此屯田戍边,将汉文化带到了这座极边小城。

随着商道商帮的繁荣,中外边境的交流,多元文化也慢慢在此汇聚,中原文化和边地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和谐统一,形成了一幅异常独特的画面。

在20世纪20年代,腾冲甚至还有过「小上海」之名。

而和顺古镇就是腾冲的一个缩影。

一方面,这里崇文重教,建有中原常见的孔庙、祠堂、牌坊,甚至还拥有着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民国元老李根源、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等诸多知名人士,从这里走出去,人才辈出。

另一方面,这里又能看到许多不同文化的元素融合统一。

比如,这里的民居,既能看到南亚风格的大门,也能看到徽派建筑的神韵,许多腾冲特色的美食反而带着中原饮食的印记。

中原文化、西洋文化、南诏文化、边地文化,600年来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和马帮文化,也使得这个边陲小城更显得格外有趣。

异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多元深厚的人文历史,冬暖夏凉,气候宜人。不得不说,腾冲真的是一个隐于边陲的神仙级旅行地。

如果你厌倦了人头攒动的古镇、厌倦了被过度粉饰的城池,请把目光投向腾冲,看看这张藏在深闺的秀气的脸庞。

一年一度的金色银杏季

错峰赏秋,机票也很香哦

不仅如此,一到深秋,本就诱人的腾冲更添了一层金色buff加持!

从11月中旬到12月上旬,固东银杏村的3000多棵银杏树,不约而同地披上了“黄金甲”,铺天盖地的金黄色,笼罩了整个山坡。金色的地毯铺满了一个个温馨的小院,这是专属于腾冲的黄金时刻。

大片的银杏林中,甚至还隐藏着最早源自明代的古老树种。论秋色的密度和质量,放眼国内,真少地方能够匹敌。

不过秋色短暂,这难得的金色时刻只有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所幸,如今正值国内旅行的淡季,最近飞腾冲的机票性价比也很高,不含燃油基建,单程一般¥700左右就能搞定~

当地出行政策也算友好,除了部分省份外,其余只要是低风险区就能玩!(具体出行政策可戳下方路线小程序链接,在报名弹窗查看哈)

火山温泉、高山森林、悠悠古镇,限定秋色...腾冲可不缺少好酒店,若你想找个秘境之地躺躺,过个秋天,那就来腾冲吧!

【Plus】隐入腾冲(5天)

腾冲限定银杏季!探秘高黎贡、享私汤温泉

嘿嘿,知道大家早已等不及了,下面稻稻先快速给大家总结一下路线亮点~

30s亮点速览

01 高黎贡山秘境徒步、私享银杏村黄金院落,一网打尽腾冲秋色

▪ 前往“世界物种基因库”高黎贡山,专业护林员们带路,走一段只有我们一行人的秘境小道,偶遇千姿百态的野生物种。

▪ 稻稻为你承包了一个被银杏包裹的小院!院主烤好了翠绿的银杏、软糯的粑粑、备好了普洱茶,诚邀你共度这个“黄金时代”,一起聊聊银杏村的烂漫往事。

▪ 翻滚沸腾、响声震耳,去热海大滚锅腾云驾雾,做一个蒸汽美容SPA吧。

02 坐在船上看和顺古镇,用私家体验走近腾冲

▪ 和顺古镇是腾冲的缩影,坐在小船中,摇曳在翠绿的湿地上,远眺火山。从这座遍布故事的古镇,了解腾冲;

▪ 在全国最小的造纸厂,造一张腾冲宣纸。拓印一张滇西特有的“甲马”,祈福一路风调雨顺;

▪ 去中国规模最大的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阵亡将士陵园,致敬阵亡的将士们,为他们献上一束花。

03 一路丰富包餐,民间菜、新云菜、富商巨贾私房菜,把腾冲吃进胃里~

▪ 去大户人家的翡翠大院里吃顿私房菜。看古宅、古刹、宗祠,吃烤明光小耳朵猪,喝口稀豆粉;

▪ 躲进玻璃房子,被郁郁葱葱的树林包围,吃一顿酸辣可口的“新”云南菜;

▪ 高黎贡山下的老乡们炖好了热乎乎的鸡汤,山里的土鸡,放上珍贵的药材,配上山茅野菜,把高黎贡山嚼进胃里;

▪ 吃一碗“大加工饵丝”,它得名于“热海大滚锅”。滚烫的牛肉汤底饵丝加上丰盛的浇头,是几代腾冲人最鲜美的回忆。

04 全程5稻住宿!一晚泊度温泉度假客栈,三晚温泉五星酒店连住~

▪ 入住建在半山腰的泊度度假酒店,远望云雾缭绕的火山群以及夕阳下烟霞浩淼的和顺古城,泡一泡入户温泉。对了,它是2021年CHA中国酒店大奖“年度最佳温泉酒店”哦;

▪ 三晚温泉五星酒店,省去了收拾行李的一系列麻烦!

没错,高黎贡山、火山温泉、和顺古镇等大IP,我们将用私家的活动和住宿,带你深入体验。除此之外,还有季节限定的秋色体验,足足4顿特色包餐和2顿下午茶;全程5稻住宿,非常香!

这里必须再大写加粗夸一夸产品汪挑的这家泊度温泉酒店。它 建在半山之上,可以俯瞰腾冲。

房间更是一房一私汤的配置,让你可以一边泡汤,一边悬崖视角俯瞰腾冲夜景、山野云境~

对了,它是2021年CHA中国酒店大奖“年度最佳温泉酒店”哦~日均房价2000+一晚,跟着稻稻性价比超高拿下!

名额有限,心动的小伙伴,可以提前占位了哦→【Plus】隐入腾冲

当然,路线中还有不少私家活动和行程,下面稻稻就再给大家展开说说~

01

私享银杏村黄金院落、高黎贡山秘境徒步

腾冲大IP秋色一网打尽!

每年的秋天,是腾冲一年一度的“黄金时刻”。此时的银杏村,大概也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

拨开拥挤的人群,稻稻专门为大家承包了一个小院子。

院主从小就生长在银杏村,他将为我们煮好普洱茶,烤好翠绿的银杏、软糯的粑粑,准备了甜甜的应季水果,等待着我们的到来。

腾冲的银杏最早源自明代,一代代的栽培,形成了遍布全村的银杏林。在金色银杏叶的包围下,悠闲放空,一起和院主聊聊这些“黄金甲”们过去的故事吧~

高黎贡山,源于西藏念青唐古拉山的名山,这里被誉为“世界物种基因库”,这里森林覆盖率达93.7%,这里枝叶繁茂、溪水潺潺、大山巍峨。

这里是一座天然的“野生动物乐园”, 稻稻为你请来了山里的护林员,他们终日以山为伴,他们将带领我们在山里进行酣畅地徒步,痛快地流汗,响应高黎贡山中“神仙”们的召唤。

PS.高黎贡山轻徒步全程约5公里,一般用时3到4小时,但在山中徒步免不了爬上爬下,上上下下对膝盖会有一定压力,膝盖不好的伙伴请酌情自带护膝,稻稻会为大家准备好登山杖,有需要的伙伴也可以免费使用哈~

途中,我们将吃一顿森林午餐,喝一杯马帮特色的雷响茶!

跟着当地护林员薅一把高黎贡山上百年古树上采摘的茶叶,抓一把腾冲的白糯米,用篝火煮沸山泉,一罐闷雷轰响、茶沫四溢,吹一吹,滚滚入喉。

同时,各种应季水果、小吃、糕点都为你准备好了,行路辛苦吃饱喝足继续赶路吧~

徒步结束后,高黎贡山还要让你看到它的馈赠,流动的硫磺温泉已经在不远处等待你了,滚滚的温泉水,只要你把脚伸进去泡一泡,就能褪去一天的疲惫。

泡完温泉,再只身前往农家乐,喝一碗热乎乎的柴火炖土鸡汤吧!

当然众所周知,腾冲是一个火山和地热相伴而生的城市,“火气”腾腾的腾冲自然也是不能错过的。

行程中,我们还将带大家去到腾冲的热海,看蒸腾弥漫,地热奇观~

热海其实不是海,而是一个时刻热气腾腾的山谷。

清晨时分,整个山林汨汨地冒着热气,漫步在散发着硫磺的“香气”里,云雾升腾,颇有腾云驾雾之感。而温泉水下藏着煮熟的鸡蛋,被一根线串在一起,是“云南十八怪”的怪象之一,值得被大快朵颐。

怀胎井、鼓鸣泉、蛤蟆嘴、大滚锅... ... 这里的泉眼名字颇为生动,之友亲眼一见,才能懂得起名人的慧心之处。

02

坐在船上看和顺古镇、走进国殇墓园

腾冲的故事、马帮的秘密藏在这些私家体验里

正如上文所说,和顺古镇是腾冲的缩影。

金灿灿的麦田、错落有致的徽派房屋、用火山石铺筑的小路、翠绿翠绿的湿地、休憩在荷叶上的鸬鹚、肉嘟嘟的野鸭子、背着竹篓买菜的阿婆,所有的美好景色拼凑出了和顺古镇。

我们将在古镇里漫步,逛逛图书馆、看看旧宗祠、过过古桥,听听这600年来发生的老故事。

和顺原名“河顺”,源于小河绕村而过。于是在路线中,我们还将在古镇里游船,船驶在没有被开发破坏的天然湿地里,看船桨拨过水草,远眺火山。

想一想为什么“好个腾越州,十山九无头”?为什么“水边很多亭子,但是都没有座位"?

腾冲地处边陲,反而由此保留了下许多曾经的古老技艺和习俗。

行程中我们还将去到藏在和顺古镇里的中国最小的造纸厂,跟纸厂的老板龙得茂学艺,造一张属于自己的“腾宣”。

神马也叫甲马,是中国民间进行祈福、禳灾、祭祀等活动时,用来焚烧的各种雕版印刷品的总称。我们将用腾宣拓印一张神马,带回家来祈福吧~

除了六百年来的商路辉煌,腾冲还有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

1944 年 9 月 14 日,远征军经过 127 天的血战,全歼日军,腾冲成为全国沦陷区中第一个光复的县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国殇墓园,这个全国最早、规模宏大的抗日烈士陵园在此建成。

路线中,我们还将去中国规模最大的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阵亡将士陵园,致敬阵亡的将士们,为他们献上一束花。

03

舌尖上的腾冲,把腾冲吃进胃里

民间菜、新云菜、富商巨贾私房菜,齐上阵!

多元的文化融合,独特的地理环境,也给腾冲带来了丰富的饮食习惯和特色美食~一路上,稻稻安排了多顿包餐,带你把腾冲吃进胃里~

首先,我们前往一座古香古色的私宅大院,吃一大碗颇具腾冲特色的“大加工滚锅饵丝”,对了,这个名字,就是由“热海大滚锅”而来哦~

热乎乎的饵丝,放进散养的土鸡加上大骨新鲜熬制的高汤里,再配上“豪华加帽”——新鲜的蔬菜和牛肉。这是一代腾冲人关于美味,最顶级的儿时记忆

接着,躲进玻璃房子,在郁郁葱葱的树林包围下,听着鸟儿叽叽喳喳,吃一顿酸辣可口的“新”云南菜。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腾冲的森林覆盖率达70%,这家餐厅就藏在一片青松竹林里,坐在吊脚楼上可以放眼望见日落余晖。尝一尝颇具特色的云南菜,大救驾、鬼火鱼、百香果炖鸡... ... 一起把腾冲吃进胃里。

接着,再去大户人家的翡翠大院里吃顿私房菜!吃 烤明光小耳朵猪,喝口稀豆粉,这是腾冲富商巨贾最中意的一餐~

古宅、古刹、宗祠也全都汇聚在这里,商贾文化、马帮文化、桥上文化也都在这里交融。吃饱喝足,打个响嗝,关于和顺古镇的故事,圆满地画上一个句号。

04

一晚泊度温泉度假客栈,一房一私汤

三晚温泉五星酒店连住,悠闲不折腾!

路线的住宿也是相当能打!一晚 入住建在半山腰的泊度度假酒店,远望云雾缭绕的火山群以及夕阳下烟霞浩淼的和顺古城。

徐霞客曾到访腾冲,说到:一了相思愿,钱唤水多情;腾腾临浴日,蒸蒸热浪生。浑身爽如酥,怯病妙如神;不慕天池鸟,甘做温泉人。

半山腰一房一私汤的温泉,一定要泡个痛快!

对了,它是2021年CHA中国酒店大奖“年度最佳温泉酒店”哦~

另外三晚也将入住当地的温泉五星酒店,省去了收拾行李的一系列麻烦!

怎么样?银杏秋色、火山温泉、7+深入当地的私家活动、4+地道美食包餐,全程5稻住宿,就问你心不心动吧!

如果你对云南小众秘境体验感兴趣,喜欢躺进置身于风景之中的度假酒店,喜欢自然徒步、想开启一次有别样的腾冲秘境探索之旅,那就赶紧报名抢位吧~

行程(5天)

腾冲-热海大滚锅-古银杏村-国殇墓园-和顺古镇-高黎贡山徒步-腾冲

最近团期

11.16-11.20

11.30-12.04

12.07-12.11

此价格不包含大交通

【Plus】隐入腾冲

悄悄透露一下,除了秋色限定的版本,稻稻还有一条“野奢风”的腾冲路线正在制作中,估计也马上要跟大家见面啦!敬请期待吧~

最近我这么高产,值得一个点赞吧(走过路过记得转发、再看哦 )

— 更多推荐 —

点击图片直达

二、“我红了,她走了”

刘震云生命中最大的牵绊,是自己的姥姥。

在他8个月大时,刘震云就被父母送到西老庄村的姥姥家抚养。

那是位身高不到一米六的河南农村妇女,是那种一生虽为吃饱饭劳作却体面自尊的劳动者。

在刘震云5岁那年,村里办了第一所小学,学费5元。

彼时,大多数村民觉得能吃饱饭都很难、读书无用,其中包括刘震云的父母。

刘震云的姥姥将自己头上的簪子卖了5块钱,给了他去上学,“要做一个有见识的人”。

姥姥不想让后辈,活得像自己那么艰难。

贫穷饥饿令人恐惧,这种恐惧甚至比爱更有力量,后来被刘震云反复提及的,在河南西庄村度过的童年,还有相依为命的姥姥,影响了他一辈子。

“没有姥姥,我就是众多饿殍中的一份子。”

刘震云童年时所居住的姥姥家老宅是一个干净、老旧的院子。在院子中央,种有一棵繁盛的枣树,姥姥去世后,它也死了,整个景象看上去无比凄清。

没多久,刘震云在院子中央,种了一棵崭新的枣树。

他有无法割舍的情感,需要寄托。

2022年夏天,64岁的刘震云做客慢综艺《向往的生活》,没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好友黄磊有天对他说:“你来吧,就来吃个饭,两天时间。”

刘震云没多想,便应允了。

在节目中,他讲了三句话,让黄磊给自己做了三道菜:《莴笋的试探》《菜花的展望》《小炒肉的猜想》。刘震云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了一个作家的语言艺术与“刘氏”幽默。

展开全文

他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消解了很多人生哲理,刘震云本人却说:“我是我们村最不幽默的人。”

在刘震云看来,每个人都不缺乏生活,生活有时候会扑面而来,每个人都在其中浸泡着,不是人幽默,是生活幽默。

刘震云讲生活的本质

在深夜,刘震云独自站在海边,看浪潮层层翻滚,他目送着一位渔民独自出海,那是真正艰辛的讨生活的人。

刘震云望着逐渐消失的渔民背影,说了句:“他往黑暗中去了。”

从50年代末走来的刘震云,有很多个身份——中国作家、知名编剧、河南高考状元、北大中文系高材生……

不过在刘震云自己的内心,自己最重要的身份是河南农家子弟。

1958年,他出生于河南延津县,父亲是人民公社普通职员,母亲收破烂。物质非常贫瘠,饭食也非常粗糙。

饥饿,是他童年记忆的一部分。

八个月大时,刘震云就被父母送到西老庄村的姥姥家抚养。

他来到这个世界上,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姥姥。

刘震云的姥姥

“你从小跟谁长大的,谁给你喂饭穿衣送你上学,那个人对你的影响一定是最大。”

老人家是一个农村妇女,却很有远见,在刘震云5岁那年,村里办了第一所小学,学费5元。

在大多数村民都觉得能吃饱饭都很难、读书无用时,刘震云的姥姥将自己唯一之前的簪子卖了,给了他去上学。

这5块钱,改变了他的命运。

小时候的刘震云与姥姥

刘震云还记得,小时候村子里的月亮很亮。

自己与姥姥就坐在院子的板凳上,一起用绿花格子油纸包书皮。

刘震云的姥姥,是个很能干的女子。

年轻风华正茂时,她是东家们你争我抢的长工,身材娇小,看起来没什么力气,却比很多强壮的男工效率高多了。

丰收时节,成片金黄的麦田望不到尽头,她割起麦子来动作迅猛。刘震云长大后问姥姥:“为什么你割麦子,比别人都快?”

姥姥说:“因为我割麦子时从不直腰,你直了一次腰,就想直第二次,第二十次,第二百次……你就永远割不完麦子。”

刘震云始终记得姥姥在偌大的麦田地里割麦子的模样,否则他走不到今天。

1973年,14岁的刘震云为填饱肚子,跑到甘肃参军,他离开了河南西老庄村,看见了外面的世界。

他选择走出这个村子,是因为舅舅的一番话。

在刘震云眼里,自己赶马车的舅舅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哲学家。

舅舅告诉13岁的刘震云,如果一直在西老庄村里呆着,以后只能赶马车没出息,最后娶个小寡妇,应该离开这个地方,到陌生的地方去。

13岁的刘震云心有不甘,离开了家乡。

在他离开前,舅舅在牛棚里,对刘震云说了一番话:

“像你这种既不聪明又不笨、不上不下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最难混。你记住我的话,不聪明也不笨的人,一辈子就干一件事,千万不要再干第二件事。”

这段话,至今仍然影响着刘震云。

到部队后,他解决了吃饱肚子的问题,刘震云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吃着白面馒头,看着野云万里,开始想着满足自己的精神世界。

那段军旅日子,他常趁着站岗在路灯下看书,几年下来,他积累了大量的文学素材。

1978年,复员的刘震云,回到河南延津老家的塔铺中学,当了一个临时教师,也不知道能不能给自己转正,那时的他两拳空空。

刘震云曾教书的塔铺中学

“我不知道世界往何处去,也不知道自己能往何处去。”

高考恢复后,刘震云就拿着书到玉米地里复习,有次他看见一个农村姑娘在河水边梳头发,手里还拿着一面镜子。

夕阳落在了河水里,同时落在了镜子里,姑娘的脸也变成了红色。

河边这样一个转瞬即逝的场景,成为刘震云日后创作《塔铺》的重要缘由。

同年,他以河南省高考状元的身份,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

年轻时的刘震云

进入北京大学后,刘震云开始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别人在写,他也在写,后来别人不写了,他还在写。

毕业后,有两份工作摆在刘震云面前,一个是政府某机构的农村政策研究室,一个是《农民日报》记者。

他选择了后者。

这一选择在家人看来是糊涂,刘震云执意要去《农民日报》工作,他想四处采访,为之后的小说积累素材。

到《农民日报》工作后,刘震云开始到全国采访,回来后他就创作,不太顺遂。

他光着膀子,穿着松垮的大裤衩坐在宿舍,边写边哗啦啦地流汗,刘震云不停地投稿,被退稿、他继续写稿、投稿、被退稿……

这样几个动作,被他乐此不疲地循环着,刘震云常常写到凌晨两三点,天亮了要送女儿去托儿所,白天还要上班,整个人又黑又瘦。

刘震云与女儿

妻子郭建梅心疼他天天熬夜写稿,总是在家黯然流泪,家里的退稿她至今都替丈夫留存着。

刘震云对妻子说:“我写的小说一定会成功的,你放心吧,一定。”

他的坚持震耳欲聋,终于在1987年,刘震云写的《塔铺》发表在《人民日报》,之后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刘震云的文学天赋很快显露,之后创作的《一地鸡毛》《温顾一九四二》《故乡天下黄花》等小说作品,纷纷问世。

红衣服为年轻时的刘震云

刘震云住在《农民日报》的大院宿舍,每天上班下班,他就去菜市场和摊贩们聊天,听到有趣的故事,就记在本子上,这些普通人的烟火气成为他的养料。

有段时间宿舍后面盖楼,他下班时赶上农民工吃晚饭,他们吃馒头就着白菜炖豆腐,还有几根大葱。

刘震云问:“你们喝啤酒吗?”

农名工大哥们说:“想喝啊,但是太贵了,要省钱,不喝不喝。”

对话结束,刘震云连跑带窜到小卖部,买上几十瓶冰镇啤酒回来了,往水泥地上一坐,和不认识的农民工大哥们一起喝啤酒,聊天。

他拿起一根大葱就啃起来,丝毫不觉得尴尬。

年轻时的刘震云

1988年,30岁的刘震云考入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又当起了学生,他的同学有莫言、余华,也有严歌苓。

后来,这些人都成为中国文坛的重要人物。

鲁迅文学院

四年后,刘震云出版小说《一地鸡毛》,小说描写了小林在家庭和单位遭遇的各种变故,他与妻子会因为一块豆腐馊了而吵架。

刘震云写的是那个年代中国人生活的主流,东方的土地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就是这样忙碌地生活着,鸡毛蒜皮,不可或缺。

他的写作生涯,是在批评声中度过的。

当年《一地鸡毛》出版后,文学圈的人说刘震云写的东西是流水账,过于平淡,后来他们又给他安了一个头衔——新写实主义的开创者。

鸡毛飞过,小林成为了老林,物在人亡。

成名后,刘震云接受了许多媒体的采访,他不喜欢聊宏大叙事,最终总会自然地将话题引到“俺们村”,西老庄村也是他回答所有问题的最终答案。

刘震云的河南口音,淳朴真挚。

他总喜欢穿一件对襟的黑色棉袄,这让刘震云看起来像是一个乡村的手艺人,他说那是母亲亲手做的,很暖和。

在北京生活的几十年里,他从未中断自己与家乡的连结,他笔下那些平民化的小人物,正是因为在河南老家的平民生活体验。

不论多忙,他每年都会抽出一两个月的时间,回河南西老庄村住些时日,喝延津的胡辣汤,吃羊肉烩面和水煎包。

食物与乡音带给刘震云最大的慰藉,他形容那种感觉为:“回到村里,就像鱼儿回到了大海。”

刘震云母亲做的饭菜

“我故乡的人们”成为刘震云文学作品中一以贯之的主人公。

《一句顶一万句》是刘震云酝酿了三年的长篇小说,书中的大多数人物是中国最底层的老百姓。

在二十世纪前期的河南农村,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他走出延津县;后来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出延津县。

一出一走,已是百年。

书里有这样一句话:“ 一个人的孤独不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这部小说,被很多人称为中国版的《百年孤独》,也被刘震云的女儿刘雨霖拍成了电影《一句顶一万句》,由刘蓓与范伟主演。

刘雨霖最初只是想做一位访谈类主持人,后来在读大二时,内心涌现了对电影的渴望,之后考入纽约大学电影学院导演系的研究生,对于电影,她有着自己的理解:

“我想通过镜头的语言讲述那些我们身边千千万万个人内心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也能代表那些有成就和聚光灯下,不为人知的故事。我想走得更广一点,所以选择了电影。”

对于女儿的这个决定,刘震云是尊重的,不过他的家规意味着,刘雨霖必须把导演这份工作做好,“不着急,一次性把事情做对”。

刘雨霖在片场

刘震云定下的家规,与他的姥姥有着深远的关系。

刘雨霖从小跟随父母在北京长大,不过经常随父亲刘震云回到河南延津老家,她总能在麦子丰收的时节,看见外曾祖母走在麦田中回味过往,也会看见邻居家的同龄小女孩站在村口,等外出务工的母亲回家。

刘雨霖安静地注视着一切发生。

后来,这个场景被她拍成了电影《门神》。

刘雨霖与父母

她知道自己的童年,已经比大多数人幸福。

刘震云总是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载着女儿上学和放学,皮肤黝黑,穿着肥大衣服的父亲,和一个白净漂亮的女儿。

父女二人常常一起在湖边看书,各看各的,刘雨霖看到重要节点,就会大喊:“刘震云,拿纸来!刘震云,拿纸来!”

刘雨霖与父亲刘震云

刘雨霖身上没有身为知名作家女儿的优越感,反而更为关注底层群体的故事,在她看来,这些被忽略的普通人的渴望和情感,其惊心动魄的程度,不亚于战争。

刘震云曾邀请高晓松给女儿刘雨霖执导的电影《一句顶一万句》写主题曲,高晓松看完电影后,说自己实在是写不了,也惊讶于这位年轻导演的表达:

“刘雨霖那么年轻,也没吃过什么苦,还在国外待了很多年,竟能导出那样贴近普通人民,又非常细腻的戏。”

刘震云在老家的县城

刘雨霖身上悲天悯人的情怀,与父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刘震云写的是普通人的心事,卖豆腐的、剃头的、杀猪的、蒸馒头的人……

他们在人群中占多数,但是说话一万句不顶一句,这些话压到心底了就成了心事,但是万千的心事汇在一起就成了洪流。

很多人说刘震云的小说是现实魔幻主义,他本人说自己真的不想把现实魔幻,仅仅是因为自己作品里的人物,就生活在这样真实而魔幻的世界里。

当这些人的心事无处诉说的时候,刘震云作为一个倾听者,坐在了他们身边,之后用文学将乡亲们的肺腑之言写出来,很多人都坐在了这些看起来无足轻重的人的身边。

刘震云与老乡聊天

他喜欢回到西老庄村和老乡们待在一起唠家长里短,老家延津的乡亲们,不觉得当作家是个多厉害的事情,所以刘震云也从来不觉得写作是一件多么高尚的事。

他最讨厌知识分子身上那种俯瞰众生的姿态,他总喜欢平淡地逗人笑。

成名后,总有人问他打不打高尔夫,刘震云说:“我现在打高尔夫不就是傻子吗,我从小就在农村地里来回跑,我撵山药蛋和红薯,撵得够多了。”

刘震云,消解了打高尔夫人的骄傲。

“当人用幽默,来对付严峻,严峻就成了一块冰,掉在幽默的大海里就化了。”

刘震云的幽默,被翻译成了各种语言,人们第一次读觉得是笑话,第二次读开始思考,有些哭笑不得,第三次读泪流满面。

随着刘震云的作品被翻译的语种越来越多,他去了很多陌生的国家与城市,当他走在国外的街道上,他觉得这些地方与西老庄村没有任何区别。

河流不一样,肤色不一样,讲的语言也不一样,但人性是一样的。

上图为刘震云在纽约,下图为刘震云在河南老家

也许是因对人性的过于参透,让刘震云看起来有些狡黠,他将生活平庸化了,却在平淡中显露深刻,好友王朔曾如此评价:

“刘震云给我一种特别刻薄的感觉,他夸我的话虽然我不爱听,但他是当代作家里对我真正能够构成威胁的一位。”

在中国作家中,刘震云几乎是与电影关联最多的一位,他的小说被改编得最多,甚至还亲自在《甲方乙方》中出演过角色。

那是一个失恋的男青年,被刘蓓假扮的塔莎公主迷得神魂颠倒。

刘震云在电影《甲方乙方》片段

他的小说《我不是潘金莲》《一地鸡毛》《手机》《一九四二》被导演冯小刚接连拍为电影。

“我是一个好作者,但不是一个好编剧。”

然而,相比那些流量演员,或许这样的人真正值得天价片酬。

毕竟演艺圈,最缺的并不是演员,而是会写故事的人。

在王朔的引荐下,冯小刚结识了刘震云。

1995年,37岁的冯小刚改编了刘震云的小说《一地鸡毛》,拍摄同名电视剧,由陈道明与徐帆主演,广受好评。

生活本就是一地鸡毛,但在刘震云的笔下,小人物困顿琐碎的日常,也是存在着某种祈盼的,那是看透生活本质后依然热爱的个人英雄主义。

1995年电视剧《一地鸡毛》经典片段

冯小刚调侃刘震云:

“特别能勾着别人掏心窝子,原本大家对生活的认识十分朴素,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经刘老师三言两语由表及里一分析,茅塞顿开,从此养成看山不再是山,看水不再是水的臭毛病。”

《一地鸡毛》被拍为电视剧,刘震云分到了8万块钱。

他和妻子把钱放在床上一遍遍地数,简直不敢相信,那天他带着全家人去吃了顿肯德基。

刘震云与妻女

他被称为“影视与文学结盟的亲历者和受益者”,当然也有部分人,认为刘震云是在“自甘堕落”,与冯小刚混迹在影视圈,失去了文人的风骨。

刘震云至今仍然不承认自己是影视圈的人,他对弈着这一切,也享受着作品带给自己的红利。

在名利场,他讲话滴水不漏,也极少袒露内心。

成为编剧后的刘震云,穿梭在名利场

2011年8月的清晨,刘震云正在逛菜市场,那是他除了写作、跑步之外,最爱做的事情。

当刘震云正在为买西红柿还是茄子拿不定主意时,他接到了出版人的一通电话,他写的《一句顶一万句》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这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者的最高荣誉。

这年,他53岁。

出版人在最后还告知他,因李嘉诚先生的捐助,自这届起,茅盾文学奖的奖金由5万元提高至50万元。

挂了电话之后,刘震云的脸上挂着依然平静的神情,随后他决定奢侈一回,在西红柿和茄子中选择了价格更高的前者。

那天中午回到家后,他给自己做了一碗西红柿鸡蛋面。

大多数人在听到发生在自己身上或好或坏的消息时,都会有情绪上的不同反应,喜悦或是悲伤。

刘震云从来没有,他永远都是平静的。

这位自小在农村长大的作家,谦卑且清醒地将今日这体面的刘震云,归结为命运。

那个年代的作家,总是惺惺相惜,有次刘震云、莫言和余华要一起去沈阳看望作家马原,他们也喊了史铁生。

21岁那年,史铁生提前进入人生的暮秋,他的双腿残疾了,他很早就开始向暮年摸索前进,那是一场漫长的折磨。

对于“跑”“踩”之类的字眼儿,家人和朋友甚至比史铁生还要敏感。

史铁生

可是文学圈有几个人可不管这些,90年代初的一天,刘震云和余华、莫言三个大汉硬生生地将双腿残疾的史铁生扛上了火车。

从北京到沈阳的火车上,几个人有说有笑,其实本来他们是想带史铁生到西藏看看的。

不过临行前,史铁生的一句话彻底打消了他们要去西藏的想法,改为沈阳。

他问:“到西藏下了飞机就有火葬场吗?”

到了沈阳之后,就换成马原背史铁生。

由左到右:刘震云、莫言、余华、王宁、万琦

前面为史铁生

他们在沈阳文学院的篮球上了,组织了一次踢足球比赛,让史铁生当守门员,篮筐大小的球门让他一个轮椅挡得满满的。

刘震云和余华对文学院的学生们说:“你们要是踢到史铁生身上,可能他就被你们踢死了。”

沈阳文学院的学生们,怕伤到文坛大佬,一直吓得不敢踢,刘震云、余华和莫言向对方发起进攻。

那是史铁生有生以来,第一次长途跋涉,他的心越发地活了,设想着,在那久别的世界里摇着轮椅走一走,大约也算不得什么丑事,也足以见得文坛好兄弟之间情谊的深厚。

余华讲与刘震云、莫言扛史铁生上火车的故事

有年冬天,史铁生的病情愈发严重,还是那群文坛好兄弟,他们结伴前去探望。

他们在街上看到有卖羊头肉的,想着这是史铁生这小子最爱吃的,便买了两斤带到他家里去,如果他在家就聊一会,如果他去医院做透析了,就把肉挂在门把上。

他们敲了敲门,史铁生的妻子陈希米打开了门,他在家。

那天,史铁生吃了很多羊头肉,笑得很开心。那个房间很小,大家腿挨着腿围坐着,聊起当年刘震云、余华和莫言扛着他去沈阳的趣事。

那顿饭,大家吃得很香、很温暖。

史铁生与妻子陈希米

“我不敢忘记,我是从那里来的一个农家子弟。”

这句话是刘震云短篇小说《塔铺》中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他一直以来从未忘记的事情。

几年前的深秋,刘震云回河南延津县老家,从村子里回北京时,他用眼镜盒给女儿带了一个特别的礼物。

那是刘震云姥姥坟头桂花树的一片叶子,他让女儿好好闻一闻。

女儿刘玉雨霖说:“这种交流给我心里的撞击是难以言喻的,这种沟通超越了一句顶一万句。”

姥姥脸上皱纹里的尘土,自己的少年心事,刘震云都记得。

不过他早已不是那个村里的少年,但河南西庄村的童年,成为刘震云不可磨灭的记忆,在往后的很多重要时刻都给他力量。

刘震云在老家骑电动车

刘震云64岁了,除了写作,他最热爱的事情依然是跑步和逛菜市场。

天还未亮,他就起床了。不论是酷暑还是寒冬,刘震云从不喜欢与家人一起跑步,如果妻女想加入,他会说:“那你们跑你们的,别管我。”

跑完步,刘震云就一头扎进菜市场,他是那里的常客,与卖菜的大姐、做豆腐脑的大哥、剃头的老头儿都很熟络,他总是坐下就能聊半天。

他依然会为买茄子还是西红柿犹豫不决,不过一碗打卤面,是必不可少的。

刘震云身上所拥有的地气,是他的血液里固有的。

刘震云的母亲,给他夹鱼吃

他的母亲童年时因为家里很穷,总是赶集市“瞧嘴吃”看别人吃东西,她最喜欢看人家吃牛肉。

当摊贩要收摊时,案板上那碎末和白皮,本是要扫干净倒掉的,刘震云的姥爷走上前去,满脸的乞求与笑容,对人家说:

“大哥,你看我们家的小女孩看你切了一天牛肉了,要不把这碎末让她吃了吧。”

刘震云说自己是“瞧嘴吃人”的后代,所以才能写出老百姓的肺腑之言,那种质朴的东西是本来就存在的。

普通人内心的洪流,他很熟悉,菜市场的种种味道,也早已成为刘震云记忆中的一部分。

那种心事,没有大喜大悲,只有平静。

部分参考资料:

1、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之刘震云

2、《对白》2020 0604集 刘震云

3、《鲁豫有约》2005 0513 专访刘震云

4、刘震云:把写作当做一辈子的长跑

5、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3月

6、刘震云:《一地鸡毛》,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

7、刘震云 北大演讲

8、余华:《我跟莫言、刘震云把史铁生扛上火车》

9、《朗读者》刘震云

图片来源: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之刘震云、网络、电影截图

吴孟超丨袁隆平丨何家庆

屠呦呦丨钟南山丨水庆霞

王中妹的告别 丨何华杰的重生

普洁的故事 丨童星的悲剧

网瘾少年 丨高考0分 丨寻亲新娘

毛不易 丨任贤齐 丨张学友

王杰 丨张蔷丨朴树丨李健丨郑钧

远去的民谣丨60岁周星驰丨华语乐坛30年

北大韦神 丨女富豪传奇丨出家神童

郑渊洁 丨叶嘉莹丨范雨素丨韩仕梅

2008中国往事 丨史铁生丨80年代回忆录

汪曾祺 丨三毛 丨陈忠实丨萧红丨王小波

点击“阅读原文”

来微博看更多精彩内容

上一篇:关于吵架,不看广告看疗效:谁的生活不鸡飞狗跳,一地猫毛!

下一篇:图片笑话段子:对不起,我们可能不太合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