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朕被刺杀那么多次,为何次次没事?

爱文胸黑客业务网2022-11-1449

众位后世臣民,朕乃始皇帝,嬴政!

-1-

衡量一个男人成功的标准可以有很多种形式,其中的一种就是他的仇人能有多少,或者说:想让他死的人能有多少?

而单从这一点来看,朕估计就要比诸位强不少……

在朕的印象当中,曾有那么三次,朕差一点就去见了马克思……

哦不,是孔老夫子!

先就说说第一次。

第一次想刺杀朕的人主要为六国贵族,典型代表便是燕太子丹,而最终动刀子的人是太子丹派出的荆轲。

当时,朕已将韩国纳入囊中,且还又派出王翦、李信等大将南伐楚、北临赵,魏、燕亦旦暮可下,列国震恐、君臣心裂……

展开全文

于是太子丹为解国难、亦为报私仇,偷养荆轲、以谋朕命。

而就在咸阳秦宫内,在朕无任何防范意识的情况下,“图穷匕首现”,那一刻,朕真的懵逼了…朕之群臣,亦是慌乱无度……当时场面,简直不能再糗、不能再危险,朕堂堂一王,被荆轲那货追着满宫廷转……

好在是荆轲初时只是想劫持朕做人质,也还好群臣渐渐稳定下来并最终帮着朕解了围,才得以化解当时之困!

-2-

朕这个人,粗暴是粗暴,但也并非就没有细腻之处!比如,朕闲暇之时,还是喜欢听个小曲儿,以陶冶自己的情操……

但谁又知道,就这还又差点要了朕的命!

众所周知,有一个人几乎一直与荆轲齐名,那就是高渐离。当年,正是他那一嗓子“风萧萧兮易水寒”给唱出了荆轲的悲壮,也唱出了自己流传千古之名!再尤其伴着他击的那一手筑,更是让当时送行之人无不涕下。

而在荆轲之事发生后,他的那些朋友同党均被朕一一驱除,高渐离也是隐姓埋名,深藏民间。然后来他耐不住手痒,还是将自己的那一手绝活又展露出来,朕也因此将其召至身边,并还得知了其便是荆轲死党。

为了不放弃耳朵方面的享受,又为了避免再次被刺杀之风险,朕弄瞎了高渐离的双目,将其留于身边、为朕击筑。

但这厮在朕渐渐卸掉防备、渐渐开始信任他的时候,他竟藏铅块于筑中,又来击朕!而这一次虽看起来不及上次那么危险,但事实上他那是孤注一掷,朕的点儿如果稍微背点儿的话,估计也就挂了……

高渐离之举,比之荆轲,更为伤朕。从此之后,六国余孽,朕不敢复信。

-3-

秦始皇:朕被刺杀那么多次,为何次次没事?

公元前218年,朕第三次离宫巡游。看一看朕的这片江山、震一震朕的那些子民。

但谁曾料到,在行至博浪沙之地时,朕反而被震惊到了……

秦始皇:朕被刺杀那么多次,为何次次没事?

当时,朕正坐于车中、闭目养神,偶尔掀开车帘、眺望一下窗外。但忽听Duang的一声,朕的副车被砸的一塌糊涂,人乱马翻!

不过数米之遥呀!如果当时那一铁锤恰好砸至朕的车驾上……

朕简直不敢想象。那个时候,朕大怒!大索天下,但竟不得而终。而也直到如今,朕方之那一铁锤是出自张良之手,那个后来成为秦朝重要的掘墓人之一……

细思一下朕的这三次被刺过程,每一次都惊险万分,但每一次又都有惊无险。在朕待在泉下的这两千多年来,朕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何朕每次都无事?

而思来想去,朕觉得比较合理解释似乎只能归于运气,再往深一点说,这就是朕的命:天命、太硬!常人根本撼不动!

再不知朕的这种观点,这一简短的结尾,诸位服否?

文:起叔

图片来自网络

一、一天只吃两顿饭,一顿只吃一道菜:康熙一年省下117万两银子

《红楼梦》中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脂砚斋在书上写了许多评语,还给读者讲了一个笑话:

“近闻一俗笑语云:一庄农人进京回家,众人问曰:你进京去可见些个世面否?庄人曰:连皇帝老爷都见了。众罕然问曰:皇帝如何景况?庄人曰:皇帝左手拿一金元宝,右手拿一银元宝,马上稍着一口袋人参,行动人参不离口。一时要屙屎了,连擦屁股都用的是鹅黄缎子,所以京中掏茅厕的人都富贵无比。”

在这个笑话里,脂砚斋讥笑了一把没见过世面的庄户人家。他们只是靠自己可怜的阅历,来想象皇帝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其实,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见过真正的皇帝,对于皇帝生活多半也只能依靠各种传言、野史,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勾勒出皇宫里锦衣玉食的样子。

根据《大清会典》《国朝宫史》《清史稿》等史料显示,清朝历代皇帝日常膳食相差比较大。总体而言,前期皇帝的饮食较为简单,越到后期皇帝的饮食越铺张奢华——慈禧太后每顿饭要摆上100多道菜,并非野史的胡编乱造。

在前期皇帝中,以康熙皇帝为代表,做到了勤俭节约几个字。

康熙皇帝8岁当皇帝,14岁亲政。此后,康熙皇帝勤于政事,重用高士奇、陈廷敬、李光地、张廷玉、朱彝尊、王士禛、徐乾学、王鸿绪等大臣,采取轻徭薄赋政策,让民众休养生息,鼓励农民垦荒,劝课农桑,发展农田水利,使得清朝经济社会文化得到较大发展,迎来了康乾盛世的第一个高峰,因此不少清史学家提出“千古一帝,首推康熙”的观念。

展开全文

在康熙年间,国家财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到1685年国家税赋收入已达3123万两银子。在这种情况下,康熙皇帝有本钱“奢侈”一把。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保持着“敦朴为风”的传统。

有一年,康熙皇帝对皇子皇孙们说:“朕生性不喜价值太贵之物,出游之处所得树根或可观之石,围场所获野兽之角或爪牙,以至木叶之类,必随其质而成一应用之器。即此观之,天下之物虽最不值价者,以作有用之器,即不可弃也。”康熙皇帝不但不喜欢奢侈品,还喜欢在旅行时捡一些树根、石头、兽角、爪牙、木叶,带回来使用。

这倒不是康熙皇帝的自夸自赞。1725年,王公大臣纷纷上书称赞他,皇宫里的地毯用了30年都没有更换,“尚洁净完整,崇俭惜物,实从古未有。”康熙皇帝自己也大大方方地承认:“朕所居殿现铺毯片等物,殆及三四十年而未更换者有之。朕生性廉洁,不欲奢于用度也。”一条地毯用三四十年,怕是有些过分?

康熙皇帝以身作则,要求后妃、皇子皇孙、王公大臣注意节约过日子。1700年,康熙皇帝对大学士们说:“自朕听政以来,一应服食,俱从节俭。1708年,康熙皇帝斥责皇太子胤礽说:“朕即位以来,诸事节俭,身御敝褥,足用布袜。”

在我们想象中,康熙皇帝一定是顿顿山珍海味,桌子上摆满珍馐美馔吧?其实,康熙皇帝一天只吃两顿饭,一顿饭只有一道菜。

《清稗类钞》记载了这样一则趣事,说有一年发生旱灾,吏部尚书张鹏翮与九卿奏报朝廷,请求祈雨。康熙皇帝看了奏折后,发了一通议论,要大家节俭过日子,说自己每天只吃两顿饭,当年在塞外打仗时,一天只吃一顿饭(朕一日两餐,当年出师塞外,日食一餐)。

接下来,康熙皇帝又说起了自己的养生经:“朕每食仅一味,如食鸡则鸡,食羊则羊,不食兼昧,余以赏人。七十老人,不可食盐酱咸物,夜不可食饭,遇晚则寝,灯下不可看书,朕行之久而有益也。”如果康熙皇帝没有说谎的话,那么他每顿饭只吃一个菜的做法,的确堪称节俭。

康熙皇帝很懂得在饮食方面保持节制,他认为“食宜淡薄,于身有益”:“朕每岁巡行临幸处,居人各进本地所产菜蔬,尝喜食之。高年人饮食宜淡薄,每兼菜蔬食之,则少病,于身有益。”

对于美酒,康熙皇帝也保持着距离:“朕自幼不喜饮酒,然能饮而不饮,平日膳后或遇年节筵宴之日,止小杯一杯。人有点酒不闻者,是天性不能饮也。如朕之能饮而不饮,始为诚不饮者。”

宫廷宴席,总是以铺张浪费著称。据《大清会典》和《光禄寺则例》记载,康熙皇帝严格控制宫廷宴席的规模和档次,钦定每桌价银不超过8两。清朝初期官员俸禄很低,可8两银子也只相当于一个七品知县两个月的俸禄,并不算高。

明朝时,宫廷里用大量宫女、太监,多达几万甚至十万人。这些人的俸禄、食宿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康熙皇帝精简人手,“除慈宁宫、宁寿宫外,乾清宫妃嫔以下,使令老媪、洒扫宫女以上,合计止一百二十四人。”124人,这一数据精确到个位,应该是比较真实的了。

在康熙皇帝的倡导下,皇宫的生活开支得到了极大缩减,远低于明朝:“前明宫内,每年用金花银,共九十六万九千四百余两,今悉已充饷;前明光禄寺,每年送内所用各项钱粮二十四万余两,今每年止用三万余两……”

仅仅是金花银和各项钱粮,清朝皇宫就节省了117万两银子。

二、中国历史上神回复有哪些?奸相李林甫算一个,让梨孔融也不遑多让

一个进士都不录取的宰相。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奸臣宰相,叫做李林甫。他心眼非常小,小到什么地步呢?因为担心新科进士们会把他的奸相行径都暴露给皇帝,所以主持科举的时候,一个人都不录取。

当朝宰相主考,一个都进士都不录取,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想要在唐玄宗跟前蒙混过关,似乎就不太容易了。

为此李林甫也早就有了安排,唐玄宗听到这个消息以后,不免眉头一皱,难道说这世上的人才都不愿意为我大唐效力了吗?

风雨中走过来的唐玄宗当然是有警惕之心的,他便询问李林甫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李林甫立刻回禀唐玄宗:这天下有才能的人,都在我朝做官了,民间已经没有有才的人了。原话是:野无遗贤。

这一回话,居然把唐玄宗给逗乐了。原来是因为民间没有了才子,这才导致了这次科举没有录取进士。

唐玄宗表示非常满意,认为他所创造的盛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盛世,因为出现了空前绝后的科举状况。

可怜的是,这一年大才子杜甫恰好进京赶考,结果却因为李林甫这件事,没有考上,从而造成了杜甫一生的凄凉下场。

一言不合就称汉子的皇帝。

古代皇帝里面有很多搞笑的,可是在批阅奏折时比较搞笑的却不多,能流传下来的就更少了,比如说雍正皇帝,就是那个比较搞笑又流传下来的皇帝。

比如说田文镜卖小麦这件事,不少大臣坚持要把北方的小麦和小米都拿到南方去卖,可田文镜却认为南方人不吃小米,卖点小麦就好了。雍正皇帝两件事都办了,结果小麦好卖小米难卖,于是雍正果断夸奖了田文镜。

田文镜有些不好意思,只说是皇帝教得好。没想到雍正的神回复来了: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展开全文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尤其是跟年羹尧之间的腻歪,简直让人大跌眼镜。年羹尧平定了西北叛乱以后,雍正写信给年羹尧: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才能够上对天地神明。

这一身的鸡皮疙瘩可算是都起来了,更过分的还在后面,策旺扎布等将领给雍正写信请安后,雍正的回复简直让人吐血:尔等如此使朕畅快,何疾不治,何病不除?朕躬甚安,已痊愈。朕之亲切宝贝尔等俱好么?

把自己的臣子称之为亲切宝贝,真有他的。李卫写信给雍正报喜的时候,雍正给他的回复非常直接:此等事览而不嘉悦者除非呆皇帝也!

怎么样?这样的皇帝你喜欢不?有时候他批阅奏折的时候,看到了笑话实在是忍不住了,会在奏折上写下自己当时的感受。

比如说在批阅蔡廷的奏折时,他直接回复:大笑话!真笑话!朕笑得不得了。这未免也太萌了吧?如果你不说,打死我也不相信,这是那个一本正经的雍正皇帝。

三国孔融怒怼曹操和曹丕。

曹操带着大军跟袁绍在官渡大战,战胜袁绍以后,曹操进攻袁绍的老巢邺城。这可真是个好地方,属于中原腹地,要钱有钱,要人有人,当然也有不少美女。

而这个时候曹丕急匆匆地赶往了袁绍府上,原来他早就听说袁绍的儿子袁熙有个媳妇儿非常好看,名叫甄宓。

所以曹丕就把甄宓给抢了,他担心自己老爸曹操会对甄宓有想法,所以就抢先一步。等曹操看到甄宓以后,也只好接受了她做儿媳妇儿的事实。

等到曹操大军回朝的时候,孔融就跟曹操说了一个典故,说当年周武王讨伐纣王的时候,把妲己赏赐给了周公。

初,曹操攻屠邺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融乃与操书,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不悟,后问出何经典。对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三国志》

那老实巴交的曹操就不太了解这个典故了,他自问文学素养也不低,怎么就找不到这个典故呢?于是曹操就去请教孔融。

孔融怒斥曹操,表示现代人做得出这种事情,想必古代人也一定可以做得出来。曹操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孔融这是在嘲讽自己和曹丕。

孔融的嘲讽已经非常具有预见性了,他把曹操比作周武王,这就说明,他早就认为曹操会代汉自立,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那么问题来了,连孔融都这么早就看得出来的事情,你荀彧会看不出来?你眼睛瞎吗?说荀彧心向大汉的人,才真是什么都看不出来。

让梨的孔融原来是个怼人狂魔。

孔融从小就被哥哥弟弟们欺负,还说得冠冕堂皇在让梨。稍微大一点的孔融终于开始爆发了,他变得疯狂喜欢怼人。

十岁的孔融前去拜访当地名人李膺,人家府上看门的压根就不想理这个小孩儿。结果孔融说,我们家跟你们老李家那是世交,这才骗入门中。

李膺见到孔融以后,表示很不能理解:你这小破孩儿,我也不认识啊。孔融嘿嘿一笑:我祖上孔子跟你祖上老子,那关系老好了,你说我们祖上是不是世交。

李膺恍然大悟,夸赞孔融非常聪明。但是中途来了个客人叫陈韪,陈韪就认为孔融这小孩儿就是碰巧说得好,压根就没什么水平。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世说新语》

所以陈韪就跟孔融说:小时候比较聪明的人,长大了可未必就能有什么出息。意思很明确,大家都传孔融让梨很聪明,但是他却说孔融长大了没什么出息。

孔融自然是不甘心,他立刻回怼了过去:那我看您小时候,一定比较聪明。这一神回复实在是太漂亮,直接把陈韪说得哑口无言要打人。

孔融这种怼人的尿性,我看他从小没少挨揍。长大以后,依旧还是如此,这就导致了他悲惨的命运。读书读得好,如果太张扬了,未必就是什么好事。

参考资料:

《三国志》

《世说新语》

《清史稿》

《新唐书》

李林甫国历孔融哪些回复

上一篇:幽默笑话:丈母娘去水底世界玩,离开的时候经理把她拦了下来

下一篇:明十三陵是明朝两座皇陵其中之一,为什么其中会有太监的陵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