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骂人的对联,上联:“一二三四五六七”,你能对出下联吗?

爱文胸黑客业务网2022-10-3045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化,是基于汉语的特殊形式而发展出来的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语言形式。历史上有很多文人雅士都好在闲暇时间和朋友一起吟诗作对,我国历史上更是流传下来了很多精彩绝伦的对联作品。

但是,对联的历史可不仅仅是这一小部分,历史上流传下来了这么一副对联,骂人骂的甚是巧妙,上联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联因为十分有韵味而流传下来。

作为我国名族文化的瑰宝,对联的历史素来已久,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时期来了解。

第一个阶段是对偶阶段,这一时期主要指的是,先秦至南北朝时期,中途跨越两汉、三国以及两晋时期。之所以叫其对偶阶段是因为这一时期就已经有对偶句的出现,这算是对联的前身。那一时期的古籍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流失的差不多了,但还是可以从剩余的一些珍贵书籍中窥见一二。

比如《易经》中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等等,这些诗句更多的是用来记录天文、地理现象。时间到了春秋时期,对偶句易经臻于成熟,最经典的著作莫过于《诗经》。

相信我们的读者读书时期就已经接触过了很多类似的对偶句,比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大家耳熟能详的诗句。其他的经典著作还有《道德经》、《论语》等等,大家现在还在用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就出自于孔仲尼的著作《论语》中。

展开全文

对偶阶段的对联深受辞赋的影响,汉代的辞赋让对联有了新的外衣,文采突出、韵律整齐,这个时期的对联整齐优美并且在辞赋的创作中被广泛运用。

对联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骈偶阶段,从东汉的辞赋开始。这一时期的对偶句的形式就是骈体文,骈体文因为其多变的对偶句,所以又被叫做排偶句。初唐的杰出文学家王勃所做的《滕王阁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其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因为对偶的巧妙应用流传千古。这一时期的对联,不再作为纯粹的修辞而存在,而是成为了文人墨客们默认的作文方式;并且对偶句的句式以四六句为主;还有一个特点是句子的对仗虽然甚是成熟,但是对音律没有很大的要求,或者说还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对联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律偶阶段,这一阶段的对联已经发展成了近体诗的形式,起源于唐朝时期,这时候,对联的“外衣”是七言或者五言律诗的形式,而且出现了“颔联”、“颈联”的区别,对于诗句的句式以及平仄和意义等要求很高,是对联或者对偶的成熟期。

说完了对联的历史沿革,就不得不说说对联的分类了。对联根据不同的方面有着很多的分来方法,我们今天根据其用法来简要介绍一下,毕竟,我们现在对于对联,更多的是讲求实用性。

第一种是节令联。这一种对联顾名思义适用于特定的节日、时令等时期,其内容一般是对事物的记录、感情的抒发、节日的祝愿等等。节令联一般用于春节、元旦、国庆,而我们大家最熟悉、最常用的也就是春节对联了,而且因为春节,对联最早的时候也叫“春联”。

第二种是喜庆联。喜庆联很好理解,就是用来庆祝的对联。喜庆联主要用于婚礼、祝寿、乔迁之喜等,内容都是带有美好愿景的祝贺类的句子,但是也分为专用和通用,大家一般选取通用对联,若是有特定的转送对象,就要考虑专用对联了。

第三种对联是哀挽联。这种对联我们一般叫做挽联,用于对已经去世的人们的哀悼和缅怀,具有肃穆性和严肃性,这种对联在运用过程中要极为谨慎,免得闹笑话。

以上三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能用到、也是最常见到的对联形式。其他的类型还有名胜联、行业联、题赠联、杂感联、学术联等,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不太常用,就不一一列举了,了解即可。

对于对联的历史沿革和分类我们做了一些简单的了解,接下来就要给大家介绍我们题中提到的这则用对联骂人的故事了。

说是古代有一位地主,虽然富甲一方却胸无点墨。正值新春,他准备给家里贴上对联,但是碍于面子他不想去赶集,因为大家基本上都是自己写对联的,但是自己又不会写,万般无奈就请了当地一位秀才为自己代写。

当他去拜访这位秀才的时候,秀才却心里不大高兴,因为这个地主平日里为富不仁、欺压百姓,但是秀才本身也不好拒绝这位地主,因为怕他往后给自己穿小鞋,所以秀才灵机一动,在上联一纸上写下“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联则是“孝悌忠信礼义廉”。

地主看不懂,但是觉得很满意,毕竟是他请了很有才学的人写得对联,但是地主过了几天发现,来来往往的总是指着他的对联笑的前仰后合,他拦住了一个笑得最开心的人,问他为什么笑。听完解释之后,他立刻命人将对联撕了下来。

地主为何如此生气?原来其中有很大的玄机,上联中用了七个字,刚好到“八”停止了,不就是忘记了写八吗?那不就正是“忘八”,相当于“王八”吗?按照我国的传统文化,下联中完整的应该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但是,秀才偏偏没有写“耻”,这不正是“无耻”吗?原来是秀才暗暗讥讽老地主是个“无耻王八”。老地主又不好意思去找秀才闹,不然所有人都知道这件事了,只好作罢,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

对联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从上面的介绍和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联不仅有很强的文学性,更是有很强的趣味性,从故事中我们也要明白,学习不能学个一知半解,即使学的很深,也不能去暗地里讥讽别人,学识的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非卖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一、中国式逗孩子:大人在笑,孩子在哭!这3句话不要再对孩子说了

带孩子出门,如果遇到熟人,孩子多数会成为大家的焦点,这个时候,有很多大人会想尽办法逗孩子,虽然他们的出发点是善意的,但是有些做法真的很过分。对于那些会威胁到孩子的生命的行为,就不能算“善意”的了。

2,逗小孩并非一定错很多大人逗小孩也是觉得小孩可爱,想和孩子玩耍。但这“逗”,应以使孩子快乐为目的,只是有些时候,逗小孩往往不是这样的。

在孩子的世界里,父母就是天,就是地,就是孩子的一切。

“妈妈没了”,或者“妈妈不爱你了”,其严重程度相当于天崩地裂。不仅仅是难过,简直就是绝望。或许那只是你的一句玩笑话,孩子却会当真,会伤心,语言的力量远远比你想象的大。

对孩子来说,没有“玩笑话”,他们会信以为真,会恐惧,会没有安全感。

1,逗孩子一下真的不算什么吗?不是的!喜欢“逗”孩子的大人觉得自己并没有恶意,甚至是出于喜爱才去“逗”孩子。真是难以想象,他们当真不知道,这样的“逗”,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吗?

大人觉得这是玩笑,但孩子如果不能理解,就会当真。

荒谬的“逗”让孩子惶恐不安,出尔反尔的“逗”让孩子思维混乱,这些不妥当的“逗”都会让一个孩子感到被欺骗,不被尊重,心灵受到伤害。

孩子幼年时所接触到的对他们一生影响重大。有时,对大人来说,只是一个无关痛痒的逗笑;对孩子来说,却可能变成童年挥之不去的阴影。

原本,孩子需要的是大人用客观理性的言论去守护他们真实、纯真的心灵,而不是把年长当作特权,去消耗孩子的“真”。可还是有那么多大人,反其道而行之!

中国社会重关系、重面子的特点也导致孩子的父母很难站出来制止“逗”的行为。

当熟人摆出一副“我和你孩子亲才逗他,逗是看得起你”的姿态时,碍于面子,孩子的父母往往选择默许甚至附和。

展开全文

“叫爸爸,压岁钱就是你的了。”

“你是你爸妈捡来的,不信你去问。”

“妈妈生了小弟弟就不爱你了。”

“小胖墩,再胖下去你爸妈就不要了。”

“你尝尝,这酒是甜的。”

大人普遍喜欢和小孩开玩笑,这玩笑,通常是大人笑得不亦乐乎,孩子却莫名其妙。在很多人眼中,是因为喜欢孩子才会逗他玩,是对于孩子友善的表现。

然而,这“逗”法合适么?小孩真的喜欢这样的“逗”法么?“逗小孩”,一个“逗”字,掩盖了太多“坏”大人对孩子的残忍。因为是“逗”,所以孩子就必须承受大人的语言暴力,孩子的难过、窘迫或恐慌都不重要,大人们的欢乐才是主要的。

如果父母制止,就要被人笑话太护着孩子,小题大做。而孩子如果生气就是不禁“逗”,不高兴就是太娇气,反驳就是不懂事。

仿佛,孩子唯有开开心心被“逗”才是懂事的孩子。可是那些“逗小孩”的大人,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行为其实一点都不“懂事”。

总是不自觉地拿宝宝跟别人的宝宝比较……当宝宝在别人那里遭到这样的打击,妈妈们该怎么办?

跟我走吧,你妈妈不要你了!宝宝刚2岁,带他参加朋友聚会、串亲戚,总会遇到喜欢逗他的,跟他说:“你跟我走吧,你妈妈不要你了。”“你吃什么呢,给我吃一口吧?不给啊,真小气,那我以后让你妈妈不给你吃了!”“你都不让叔叔抱,叔叔就把你的玩具拿走了。”……我知道这样逗宝宝不好,宝宝也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可是都是亲戚朋友我也不好当即制止,而且有些人没有结婚生孩子,跟他们解释,他们也不能理解,只能把宝宝抱开或岔开话题。

Parents:遇到这样的情况,作为妈妈我应该怎么回应那些逗孩子的大人呢?宝宝因此产生的焦虑我该怎么安抚呢?

罗玲:这种现象很常见,很多成年人平时跟幼儿接触少,不知如何与宝宝交流,又想表现得亲近,就做出各种“拙劣”的互动。遇到这种情况,我建议父母可以直接插话,跟宝宝说:“叔叔是说着玩呢,不是真的那个意思。可能,叔叔只是想跟你聊天但不知该怎样说。来,我们递给他一颗糖……”这样,既给宝宝消除了疑虑,也给对方一个提示。如果对方没有领会这个暗示,那的确我们就应该把宝宝带离开。

大一些的宝宝,有可能领会到对方是在故意开玩笑,这种情况下,父母可以问问孩子,你觉得叔叔说的是真话还是玩笑话,或者让他给叔叔示范一下,可以怎样得体地跟别人聊天、交朋友。

如果父母没来得及当时直接澄清,事后发现宝宝为此困扰,那就应该找机会,跟宝宝把当时的情况复述一遍。如果宝宝太小说不清楚,父母可以说,让宝宝点头或摇头来确认。把令宝宝困扰的情境再现出来,这本身就可以帮助宝宝在心理上处理这些困扰,让他不再困在记忆里的烦恼中。复述后,父母再给宝宝做些解释就可以了。

奶奶们逼着宝宝打招呼我家宝宝3岁了,性格内向,比较认生,不爱叫人。我们带她出去,知道她不愿意,所以,从来不逼着她叫人,我觉得,宝宝自己主动跟人打招呼,她总有一天会学会的。但我婆婆和妈妈都持不同观点,觉得礼貌是教出来的,每次都逼她跟人打招呼,有时宝宝不肯,就直接说:“你这孩子怎么那么没礼貌啊!一点都不乖!”

Parents:宝宝不爱跟人打招呼正常吗?需要这样纠正吗?我婆婆、妈妈这么说宝宝,会给她的心理上造成什么影响?我该怎么委婉地劝阻老人的做法?如何做才能正确引导孩子懂礼貌呢?

罗玲:礼貌的确是教养出来的,关键是,我们要根据宝宝的年龄,在不同阶段,用不同的方式去做好这个教育。

3岁宝宝见到外人不打招呼当然很正常。在宝宝4岁以下的阶段,父母可以做这些来帮助宝宝学习礼貌、做到打招呼:

1、示范。父母用孩子的称呼开心地跟对方打招呼。

2、尽量多介绍对方,帮助宝宝理解对方跟我们的关系,比如可以回顾上次见面的情景,或者去对方家里做客的事件。

3、鼓励宝宝做真实交流,比如,我们告诉王姥姥你这个小白兔叫什么名字好吗?这样的交流宝宝比较容易接受,而对方的热情反馈又会给宝宝更多鼓励。

4、在宝宝没有打招呼说话时,不要当他的面说他内向,而是多抓住宝宝做得好的时候,积极肯定,分享交往的乐趣。

当然,除了性格原因,其他很多方面也都跟宝宝的表现有关,比如,宝宝是否有机会接触比较多的家人,平时在家是否得到尊重,亲子关系如何,父母是否常常跟宝宝正面沟通等。因为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宝宝发展对外人际关系的基础。

对于4岁以上的宝宝,如果在我们的带动下孩子仍然不能主动打招呼,那我们有必要跟他坐下来,谈一次,聊聊为什么人们见面要问候,礼仪礼貌究竟有什么意义,并且明确告诉他,这是我们要求他要做的事情。

对于其他家人,我们可以尽量多沟通,首先要认同他们的想法,让他们放心,我们会重视这方面的教育,但要找到方式,慢慢来。

拿宝宝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宝宝5岁了,平时家里老人很喜欢拿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有时是真心觉得宝宝有缺点,例如宝宝不想跟小朋友分享玩具,老人就会说:“你看隔壁的东东多大方,你就这么小气!”有时是客套,例如有客人来家里,夸宝宝会弹琴,老人会说:“嗨,这算什么,他们幼儿园里有个孩子都考过二级了。”宝宝现在变得有些逆反,老人说他的时候,他会装作没听见,或是在客人面前偏偏就不表演。

Parents:宝宝表现出的逆反,跟这些批评有关吗?我该怎么开导孩子?又该怎么说服老人?

罗玲:当然有关。

如果是小宝宝,那我们只有自己尽力增加带宝宝的时间。

对于5岁以上的宝宝,我们可以通过沟通,帮他正确看待这些。比较好的方式是,跟宝宝和老人分别单线沟通。当老人这样说时,你可以把宝宝叫到屋里,问问他的想法:

首先,明确认知,问问他觉得老人说的是不是真实的情况。如果不是,那么,别人说的话,是否改变了真实的情况。这样引导宝宝,独立思考,逐渐有自己的判断。教宝宝凡事多自省,并依据自己内心的准则来行事。

其次,跟他说说,如何理解老人,比如,他们都是希望你好,他们认为,指出别人做得好的地方,可以让你检查自己、改进自己。他们或许对你了解不够,不知道很多具体情况,有时说的不一定对。但无论怎样,他们都很爱你,这就是他们爱你的方式。而我们爱他们的方式,就是尊重他们。

对于老人,也可以尝试沟通,但我个人认为,我们的接纳、包容应该大于想改变老人的企图,越是对年纪大的老人,越要如此。随着孩子长大,我们会越来越觉得,教育孩子处理好这些问题,比改变老人更容易、更可行,也更有意义。

如果一定想说服改变,那么或许效果比较好的做法是,我们多多感谢、赞美他们。我们通过给老人心里爱的油罐加油,帮助他们更多处于心理能量充盈的状态,来帮助他们做得更好。

二、爆笑推荐:老板把媳妇丢在南方的老家

爆笑推荐:老板把媳妇丢在南方的老家

1、老丈人心情不太好,我就买了两瓶茅台去家里陪他喝几杯。一杯酒下肚,我问:说说吧,怎么回事?老丈人苦笑一声:昨天又被老婆罚了,跪了整整一宿搓衣板啊!我淡定的问:这次是为了啥?老丈人:我把开水洒地板上啦!我疑惑的说:这也不算什么大事儿啊?老丈人:关键是我老婆的脚丫子挡住了地板啊!

2、我跟媳妇都是各花各的工资,家里日常支出我承担。今天问媳妇:“亲爱的,你怎么不把我工资要走啊,我需要用钱或者家庭支出时候,再找你要啊!”媳妇认真的盯了我一会说:“现在挺好的,我自己的工资足够我花了,你太精明了,工资跟你的合在一起,我怕你忽悠我的工资!!”我傻媳妇开窍了。

3、公交车上一年轻妈妈给宝宝喂奶,宝宝不好好吃,妈妈生气的说:吃不吃,不吃就给旁边的叔叔吃了!一连说了几次。坐旁边的叔叔忍不住说:我的小少爷,吃不吃给个准信儿,叔叔都坐过两站了!

展开全文

4、早上上班,看女神很不开心的样子,就想逗她开心一下:“小雅,给你讲个笑话。”女神面无表情的嗯了一声。我继续说:“从前有一个农夫养了很多只猪,有一天刮台风把农夫家的猪圈都刮倒了,后来猪圈修好后发现猪少了一只,你猜那只猪去哪了。”女神说:“猪不是在给我讲笑话嘛。”

5、爆笑段子:要让爱情简单,最好就是精选适合自己的对象。——一个真正值得去爱、也懂得回爱的人,自然会让爱情变得简单。这样,两人之间平时不需要猜测心意,不用担心行踪;不害怕在无意之间激怒,不怀疑做任何事情的动机。两人之间,有一点牵挂,却不会纠缠;两人之间,有一点想念,却不会伤心。

三、“她是别人眼中的笑话”,985大学生父亲的话,揭开大学生遮羞布

文/小哈谈教育

985大学是国内最顶尖的大学,其就业资源也是最好的,毕业生们几乎是不用担心就业的问题,却也有例外。

我国重视教育和文凭,拥有高学历的毕业生以及名校的毕业生,在就业的大市场中,就可以获得更多更好的就业资源,选择权也更大。一些知名的好企业更是会主动地伸出橄榄枝。

而不是像普通的学生想尽办法,却连面试的机会都拿不到。即便是收下了简历,最后被带走的也都是985毕业生的简历,其他人的简历都被弃之敝履,甚至面试官连看都不会看到。

这就是现实。然而,985的毕业生也不见得都能顺利地就业,就业的本身除了名校的光环之外,也要看大学生本身是否想要就业,这才是关键的问题。

“她就是别人眼中的笑话”,985大学生父亲的话,大学生的遮羞布彻底被撕下

邻居的女儿就是985大学的毕业生,还是一个很优秀的孩子,却没有想到有一天会成为别人眼中的笑话。原来邻居的女儿在大学毕业后想要考研,本来也是好事,作为父母自然是支持的。

但女儿说的考研也就是说说而已,根本没有行动的意思,甚至明显感觉到松懈,时常出去看电影、逛街,开始睡懒觉,上午11点才起床,玩手机到下午两点才学习。

展开全文

学习的时候也是心不在焉,脾气也不稳定。家长还不能说,结果考完第二天就跟父亲说考不上,之后不学习也不出去工作,在家里蹲三年,一直啃老。

街坊邻居都在背后笑话自己的女儿,甚至成为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父亲的话直接撕开了大学生的遮羞布,明明是985的毕业生,却成为了别人眼中的笑话。

为什么前途大好的985毕业生会变成“别人眼中的笑话”?

其实,大学生毕业后不出去工作,在家啃老的比比皆是,虽然很不愿意承认,我本人在大学毕业后也是短暂的在家啃老一段时间。所以,对于985的毕业生毕业后不出去工作在家啃老,我本人是深有体会。

而之所以不愿意就业在家啃老,本质上就是不想出去找工作,也可以说是逃避就业,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高不成低不就。好的工作自己能力不行够不着,需要自己的单位自己又看不上。

不是嫌远就是嫌弃工资低,再或者就是嫌弃福利待遇不好……总之,对于自己不想去的单位能找出一万个理由。在家时间长了,邻居都会问,慢慢地各种不好的话也就都说出来了,也就成为了别人眼中的笑话了。

不想成为“别人眼中的笑话”,关键在于大学生自身,别人不太能帮上忙

因为自身有同样的经历,所以能懂得这样的情况别人是帮不了了。哪怕是父母不停地劝说和刺激,也依旧无用,因为大学生本身当下阶段就不想出去找工作,再怎么说都没用。

等到什么时候想出去工作了,不用别人说,自然就出去找工作了,那个时候找工作也容易了,上班更是迅速。而这一切都需要大学生自身意识到危机感,认识到自己必须要出去工作了。

否则自己面临的问题就会更难。而站在家长的角度上,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别人眼中的笑话,只需要让自己的孩子意识到危机感就可以了。至于危机感是什么,要看学生的性格以及实际情况。

不同的学生所面对的危机感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像这位985的女生危机感就不是很大,本身是名校的毕业生,自身也很优秀,只不过因为自己不想学习才会在家啃老。

只要自己努力加上名校的光环就业还是很容易的。而对于普通的本科生,最大的危机感可能就是应届生的身份,也有可能是别的……

总之,不同的毕业生所面对的情况不一样。虽然这样的情况在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但提前做好准备还是可以避免的,最好还是毕业后直接就业,因为就业压力大,机会更是转瞬即逝。

结语

985大学生父亲坦言自己的女儿就是别人眼中的笑话,揭开了不少大学生毕业后的现状,也让很多家长无奈。毕竟家长好不容易培养到大学毕业,不求赚钱养家,至少能养活自己就行。

却不曾想毕业后在家啃老,还要靠父母养,想不成为反面教材都难。但这种情况父母再急也没用,大学生自己不想出去找工作,别人说再多、做再多都是徒劳。

大学生毕业后在家啃老,不出去就业,你觉得是什么原因?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大学生遮羞布揭开眼中父亲

上一篇:沪媒:过去一年王哲林真正休息的日子屈指可数 但他从没抱怨过

下一篇:古人10则小笑话,有理,有趣,有深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