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齐妃是怎么和皇上把恋爱谈崩的?

爱文胸黑客业务网2022-11-1731

01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谈恋爱是一种社会活动,

主要形式是双方的交流与沟通。如果以此维度来判断齐妃和皇帝的爱情,我觉得,这两个人谈了个寂寞。

图一时新鲜的激情,当然无论何时,都是有看点的。

但真正能保持长久黏度的,还得是分享欲和默契。

可惜啊,入宫后的齐妃没了年轻貌美的加持,弊端就全部显露了出来。尤其有了其他“会谈”的女人做对比,齐妃就更黯然失色,不遭待见。

但是这也怨不得别人,因为齐妃自己的沟通能力实在是堪忧。从皇帝翻牌子后,两人的对话,就能看得清清楚楚。

由于甄嬛获独宠,遭到嫔妃嚼舌根,太后干预,皇帝不得已翻了齐妃的牌子,来平息物议。齐妃呢,也终于获得了一次难得的侍寝机会,也就是谈恋爱的机会。

没错,这样的见面频率,这样的见面形式,其实是有一点点新鲜感的加持。毕竟小别胜新婚,拿捏好了,说不定能有意外之喜。

可齐妃这个“二哈”,偏偏还就靠着一番强行输出,把自己所有

的短板,全部暴露无疑。经过一波又一波的累积,皇帝最终耐不住齐妃的烦,起身回了宫。

真的是蠢哭了皇上,也蠢哭了自己。

02

皇帝到齐妃宫中的第一幕,是皇帝看书,齐妃在一旁站着。

这里其实是比较尴尬的,因为齐妃和皇帝的学识水平差太多,所以,她应该是不怎么敢和皇帝谈论书里的内容。万一说错露怯,多没面子。便只能在一旁干巴巴待着。

展开全文

但是两个人就这么你玩你的,我玩我的,气氛不对啊。齐妃正在琢磨,怎么打破僵局,皇帝先开口了。

皇帝说:“坐吧。”

齐妃见自己被关心了,赶紧回复:“臣妾站着伺候皇上就行了,臣妾不累。”

不想接下来的话才打脸。皇帝头也不抬,若无其事地说:“你挡着朕的光了,朕怎么看书啊。”

齐妃这才知道皇上的本意,一脸窘态,笑着悻悻地说:“挡光了”。

这里当然要吐槽一句,皇上真的是钢铁直男。人家没听懂你的意思,趁机卖弄个人设,你就绕个弯,给个台阶得了。结果你非要拆穿。而且还拆得毫不留情。要是我都想扭头走人。

但是,皇帝这个糟老头子坏是一回事,齐妃自己没眼力也是一回事。换作是甄嬛、皇后这样的人精,哪怕是华妃,我估计都不会犯这种错。

既然要博个善解人意,体贴入微的名,那力气得用到点子上。既然人家看书你搭不上话,那多燃根蜡,安安静静陪一陪,营造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多好。

就像“苏妃”,皇帝看书时,人家从来不插嘴,但发现灯暗了的时候,知道默默换一盏,这样,即便苏培盛对书本没什么见解可一起探讨,皇帝也不烦他,愿意他陪着。

我们的齐二哈娘娘呢,没有那个实力,却非得摆摆姿态,自己给自己加戏。所以,才会惹出这样的笑话。

03

接下来是第二阶段,齐妃强行找话。

被皇帝当面怼了,齐妃很下不来台。所以赶紧让翠果端了杯茶来,说:“皇上,夜里看书伤眼睛,喝杯菊花茶,醒神的。”

皇帝这次抬头了,满脸狐疑地问:“你不是才让朕喝了参汤吗?”

齐妃又一次被驳了面子,尴尬地说:“臣妾给忘了。”

其实吧,我倒不觉得是齐妃忘了。上茶这个操作,应该是基于之前上参汤,得到了皇帝的肯定,所以齐妃觉得这招可行,为了不出错,就拿来再用上。

但常言说:凡事皆有度,过则反,人尽厌之。

有的事情,第一次做效果是好的,但如果次数多了,别人难免厌倦,效果也自然就会大打折扣。

可惜齐妃不懂这个道理。所以,第二杯茶自然而然,就成了多余。

04

第三阶段,是齐妃转移话题,把两人相处变成育儿讨论会。

看往自己身上下功夫行不通,齐妃想到了儿子。都说孩子是感情的纽带,聊聊孩子,总归能起点作用。

但这个常理,放在这里其实是很不合时宜的。

老公来和自己花前月下,过二人世界,你却非要把孩子拉进来,强行破坏氛围,是不是很扫兴?就连小厦子都知道,好不容易见个面,最好别喊三阿哥,而是应该彼此说说体己话。

可齐妃不懂啊。

不过,这还不是最要命的。如果说好了,就算不加分,也不至于减分。但是齐妃,偏偏把话题氛围搞得乌七八糟,听得皇帝心烦意乱。

具体的对话就不全部贴出来了,只回顾最破坏两人相处氛围的一段。

齐妃说自己儿子很尊重皇帝,谨记教诲。皇帝就敷衍,朕也希望他能记得。

好不容易得到了正面回应,

齐妃跟饿狼扑食一样,马上做了一大堆补充。又是表现三阿哥的勤勉,又是说自己对儿子多上心,教导儿子日后要为皇帝分忧。

终于,听完这些话,皇帝再也忍不住了,直接发泄了不满:“你的这些话,弘时的耳朵听得都起茧子了,朕也是。你就没有别的话教你儿子吗?”

隔着屏幕,我都能感觉到皇上的崩溃。

05

这里的对话,齐妃犯了三个错误:

第一,不该牵扯朝政。人家皇帝老儿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本来就身心俱疲,进后宫,就是放松找乐子的。结果,你偏偏又把话题带回朝政上面去。

这就好比加了一天班,回家本想闲一会,结果你老婆也出来讨论工作,谁受得了。

为什么皇帝那么喜欢甄嬛,因为到甄嬛宫里,他可以静下心来。哪怕华妃也是,皇帝到翊坤宫,如果不是当时有事所求,华妃也是只管谈恋爱调情,绝对不会再去谈工作。但齐妃偏偏把握不好这其中的界限。

而且,这里面齐妃还过于“大胆”。她在说弘时将来为皇帝分忧的时候,眼神是有些闪烁犹疑的,很明显,她带了一丝试探,在试探皇帝是否愿意重用。

皇帝向来不许后宫干政。作为妃嫔,只管教导好皇子,至于皇帝怎么看待,不该置喙,但齐妃坏了规矩。

所以,其实就第一点,齐妃已经踩了最大的雷。

第二,齐妃的话太没新鲜感。从皇帝的反应就能看出,齐妃估计成日翻来覆去就这些话。如果一个人每次都和你说一样的东西,那么下次一见这人,你估计心里都会抵触,觉得你不张嘴我都知道你要干嘛,厌烦情绪自然也就不必说了。

也正如开头说的,本以为是久不见面,能有点不一样,结果还是老样子,而且是自己不喜欢的老样子。

第三,齐妃充分暴露自己的短板。齐妃不会教儿子,这一点人人都看得出来,可偏偏齐妃自己不知道,还在那个地方分享自己的经验做法,这不就更让皇帝添堵么。

果然,絮絮叨叨一堆下来,皇帝眼神里的厌恶已经藏不住,估计当时的皇帝,心里在想:这女人既没情调,又没能力,不能哄我开心,也不能教好儿子,我怎么会和这种人在一起?

而且,皇上趁着情绪,紧接着把自己忍了很久的话也一次性说了出来,早就看不惯齐妃衣服的他,不留情面地质疑:“粉色娇嫩,你如今几岁了?”

可惜啊,齐妃居然还没感觉到皇帝的火气,反而撒娇,说皇帝嫌自己老了。

原本就处处看不顺眼,还撒娇,等着皇帝哄?皇帝的忍耐值降到冰点,直接甩手走人。

至此,齐妃的本次恋爱彻底谈崩。

06

当然了,皇帝薄情,喜新厌旧,这一点没错。

但是,旧人里面,这么遭皇帝厌烦的,齐妃还是唯一一个。

齐妃和皇帝的沟通,多数时候都是无效沟通。属于说得越多,错得越多的那种。

这背后的原因很多,包括齐妃知识储备不足,才艺涵养薄弱,没有沟通说话的技巧,不懂得揣摩人心察言观色等等。

但归根到底,就一点:

齐妃身上都是短板。

比如敬妃,学识不够,但才艺好啊。不能谈诗论词,却会下棋,说话也聪明。所以跟皇帝下下棋,也有意思。

比如曹琴默,身无所长,但会哄孩子。有个女儿,哄得皇帝开开心心,感受天伦之乐,也是本事。

比如欣贵人,书读得不多,特长也不多,但眼力一流,也会说话。皇帝就算不怎么喜欢,也不烦。

偏偏齐妃,一无所长,又不懂得提升自我。皇帝来的时候说废话,皇帝走了就投骰子,实名下毒,总之没一件正事。

一入宫门深似海,尤其情商还很惨。齐妃在皇帝面前的大型社死,充分证明了,有了金刚钻,才能揽瓷器活。哪怕是老夫老妻,想相处好也是需要技巧的。

如果不用心,不动脑,不懂得经营自己,日子会越来越索然无味,不彼此厌倦都难,就更别提还想尝尝恋爱的甜头了。

- END -

配图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六月安夏,写作爱好者。用文字记录思考。努力将平凡的日子,过得热气腾腾。原创首发于公众号:六月安夏(ID:liuyueanxia)。

一、婚礼上的一道鸳鸯炒饭,让二婚的我成为众矢之的

1

贺鸣回来时,张青正在炒菜。她一哆嗦把手里的盐倒进去一大半,就因为贺鸣的那句“我妈同意我们结婚了”。

张青干脆把火一关,饭也不做了,就跑到客厅拉着贺鸣确认。是的,她不敢相信婆婆居然同意了他们结婚这件事。

贺鸣一把捧住张青的脸,小鸡啄米似地连亲了好几下:“我早就和你说过,我妈就是刀子嘴豆腐心,你那么好一个女孩子,她一定会同意的。”

贺鸣说得轻巧,但张青的心里却在高兴之余,闪过一阵心酸。她知道贺鸣妈妈并不是打心底满意她这个未来儿媳妇,也记得贺鸣妈妈曾经对他们有多反对,说出来的话就像刀子一样戳心。

张青和贺鸣谈恋爱已经两年了,她比贺鸣大2岁。但这个并不是贺鸣妈妈反对的最大理由,真正的原因是,张青离过婚!

张青的第一桩婚姻,毁在了一个烂人身上。

那时候张青刚从学校出到社会,懵懂无知,前夫是她的同事,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对她处处关心,后来便自然而然地就走到了一起。

但是结婚不到一年,张青就发现两人三观和生活习惯严重不合,三天两头不是吵架就是冷战。更严重的是,张青发现前夫婚前婚后完全变了个人,而且还染上了赌瘾。最后是她在财产上做了很大的让步,才得以离婚。

离婚证轻飘飘,却是张青脱掉一层皮换来的。也正是因为这一段婚姻带给张青的是极不好的体验,后来遇到贺鸣时,她一开始是直截了当地拒绝他的追求的。

两人在一次项目合作中认识,当时的张青好不容易从第一段婚姻中挣脱出来,全身心投入在工作中。偏偏她这拼命三娘的状态,竟入了贺鸣的眼。

和前夫花言巧语的关心不一样的是,贺鸣是实打实地对张青好的。下雨天为她送伞接她回家;记得她爱吃和不爱吃的东西;加班到深夜时会担心她的安全,固执地要等在她公司门口等她下班;最重要的是,他真心不在乎她是不是离过婚。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张青,在贺鸣两年多以来的持之以恒中答应了他,决定和他试试看。但也说好,如果他们不合适,一定要和平分手。

展开全文

2

真正和贺鸣在一起后,张青才知道原来一个男人真正对一个女人好的样子。明明贺鸣比她小,但却处处把她照顾得无微不至。对比之下,张青觉得自己的第一段婚姻就是被蒙骗了。

有的男人用嘴巴对你好,让你用耳朵去感受爱情;但有的男人对你好,真正是落到了衣食住行上的。

前夫是第一种男人,贺鸣是第二种男人。

人生际遇就是这样不可言喻,张青既抱怨老天爷让她遇到前夫,又感激老天爷让她遇到贺鸣。

所以当两人谈了一年多恋爱,贺鸣向张青求婚时,她是既开心又担忧的。贺鸣对她好,不在乎她离过婚,但不代表他的家里人不介意。

张青知道,就算她事业上丝毫不比贺鸣逊色,两人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且不说她比贺鸣大两岁,单就离过婚这一点,足以成为他家里挑剔嫌弃的地方。

但她没想到,贺鸣家里的反对,竟然来得那么猛烈。

张青跟着贺鸣第一次到他家里见公婆,一开始他爸妈还是很开心的,做了一大桌子的菜,而且还都是她爱吃的,想必是贺鸣提前打过招呼。

张青以为贺鸣把她的情况都和家里说了,正感动于他们一家人的开明时,正在刷着手机的贺鸣姐姐突然大呼:“什么?!张青你离过婚?”

原来贺鸣姐姐加了张青微信之后,出于好奇翻看她的朋友圈。而张青没有删朋友圈的习惯,至今还保留着她感叹终于恢复自由身,配图离婚证的那一条说说。

经由贺鸣姐姐这么一喊,张青才知道贺鸣并没有和家里说明她的情况,一向在工作上自信坦荡的她,脸上竟有种火烧的感觉。

而贺鸣家里仿佛被扔下一枚闷天雷,他爸妈的脸色比狂风暴雨前的乌云还要黑。

张青也不知道她是怎么离开贺鸣家的,脑袋里只回响着贺鸣妈妈的话:“我儿子又不差,怎么就落到要捡二手货的地步!”

贺鸣一个劲儿地和张青道歉,解释都怪他自己没有做好工作。贺鸣本想着先让张青和他家里人认识,了解之后他们看到了张青的好,再去道明这个情况,也许家里就会没那么抵触。

只是没想到被姐姐当场挑明,对大家来说都太突然了。

3

自从在贺鸣家离开之后,虽然贺鸣在张青面前表现出一点事儿都没有的样子,但她分明感受到他的压力。

张青不愿意看着贺鸣这样为难,又不舍得两个人明明相爱却要受世俗标准的阻碍。但是就连她自己的父母,都劝说两个人门当户对最重要,如果对方家里一开始就对你百般嫌弃和挑剔,就算她最后嫁进去也还是遭罪。

而在张青左右为难的时候,贺鸣父母居然同意了。

张青追问,他们怎么突然就同意了呢?

一开始贺鸣还猛吹彩虹屁,说自家女朋友那么好,家里怎么会不同意呢!之前都怪他,没有提前做好父母的准备工作。

见她不相信,贺鸣搬出上次张青帮他外甥女四处找关系,打点升学的事情。这个外甥女就是大姑姐的女儿,而大姑姐上次当场喊出张青离过婚。

贺鸣说家里看到张青不计前嫌,姐姐也帮他们当说客,就做通了他爸妈的思想工作。

贺鸣是真心想娶张青的,阻碍消除了之后,他便上心准备结婚的事情。

张青是已经结过一次婚的人,觉得不好再铺张搞大场面,能一切从简就更好,她还主动说彩礼方面意思意思就行。

但贺鸣家里就他一个儿子,婆婆说彩礼、嫁妆这些里子可以私底下商量,但是面子必须要让大家看到。他们家娶媳妇不好太寒酸,让亲戚邻里笑话。

张青也就不好再提什么意见,反正自己的二婚身份,贺鸣家里要怎么搞就由着他们去准备。何况贺鸣家里那么重视他们的婚礼,也就是对她张青的重视,这点好歹她还是懂的。

4

可是没想到,婚宴上张青和贺鸣正一桌桌轮着敬酒的时候,场面竟然躁动起来,因为有一个亲戚竟然当场吐了起来。

紧接着,好几桌的人都跑去洗手间或者水池边,翻江倒海地吐,有的人还腹泻。不到一会儿,大家都喊着恶心、头晕、肚子绞痛。

好好一场婚宴,竟然以所有的婚车把超一半的亲友送去医院为尾声。

结果诊断出来,是食物中毒,“祸首”就是宴席上的一碟鸳鸯炒饭。

鸳鸯炒饭是粤西一带婚宴中必不可少的主食,一半白汁虾球,一半茄汁鸡丝,酸甜开胃之余,还迎合了大家对炒饭的热爱。

这道鸳鸯炒饭还有好兆头,寓意夫妻恩爱,白头偕老。

而大家中毒的原因是宴席的厨师在炒底时,没带手套就将没洗过的鸡蛋,直接打进不锈钢盆,导致炒饭里被检查出肠炎沙门氏菌。

大多数婚宴中食物中毒的人通过抗菌、补液后就没事了,但仍有几个严重的要住院治疗。

这么一来,大家都把矛头指向了贺鸣家,纷纷抱怨,还有的说到了张青身上,说都是她二婚晦气。

本来想风光体面的贺鸣妈妈,又恼又怒。经过这么一搞,别说面子了,里子都亏死了,婚宴上收的礼金全都砸医院里还不够。

听到亲戚们都在议论,贺鸣妈妈脸色瞬间就垮了:“结婚当天就让我破财了,你们还说她旺夫益宅,我看现在这样就是她二婚晦/气,不吉利!”

张青不明就里,这怎么就能怪到她头上?她什么时候说过自己旺夫益宅?医院都诊断是食物中毒,还那么迷/信!

一旁的贺鸣姐姐弱弱地吐出了一句话:“妈,说她旺夫益宅,是我们让他骗你的。”

随着贺鸣妈妈拍在桌子上的响声,张青也知道了事情的缘由。

原来,贺鸣见家里不同意自己和张青结婚,嫌弃张青是二婚,便求助于姐姐。

而贺鸣姐姐因为是自己说穿张青离过婚的事,对弟弟心怀愧疚。后来张青又帮了她的忙,于是她便给贺鸣想了个办法。

贺鸣妈妈非常迷/信。在贺鸣姐姐的推动下,张青就被说成了旺夫益宅命。贺鸣又顺势推波助澜,说自己也是自从遇到张青后,才升职加薪的。

这样才有了,贺鸣妈妈突然同意他们两个结婚的事情。

贺鸣姐姐一看今天的状况,有些心虚,又一次揭了底。而贺鸣妈妈一听自己被骗了,顿时就觉得上当,更加看张青不顺眼,要贺鸣趁着还没礼成,赶紧分了。

张青看着本该喜庆连天的场面,只剩一地狼藉,而贺鸣妈却怪罪到自己身上,心里觉得好笑又好气。她是二婚怎么了,离过婚的女人就活该低人一等吗?

当着贺鸣一家的面,张青脱下无名指上的婚戒,头也不回地离开。的确,贺鸣为了娶她做了很大的努力,她无疑是感动的。但她更希望,他能把事情真正处理好了再来找她。

张青不想再在不和谐的婚姻和家庭里,耗尽自己的精力。

这个社会的偏见,从来不会因为一个女性活得有多独立而消除。甚至有时候在一些人眼里,女人更像估价的商品,离婚就成了二手货。

但作为女人自身,懂得了这些社会暗规陋习之后,更应该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千万别让人看低了去!

离过一次婚的女人,还怕什么呢?

往后大好岁月,张青只怕亏待了自己。

二、武举能当什么官?录取名额比文科举还少的武乡试,都考什么内容?

说到科举,大家印象一般都是寒窗苦读、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范进中举之类,这当然没错,但它只是文科举,其实还有一个武科举古代也同期举行,它考什么?考上了能做什么官?

我们知道科举始于隋朝,是统治者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最好形式,但选拔的只是文官,所谓有文事必有武备,如何公正地选拔武官呢,后来就推出了一个武科举,创于唐武则天时期,比文科举晚了一百年,因为那时已有“重文轻武”思想,所以武举虽有却不受重视,时断时续,到了元干脆被废,明朝才恢复。

而清代由于科举全面成熟发达,政府重视,民间认同,连带武举也沾光迎来春天!与文举同年举行,也分童试、乡试、会试(含会试+殿试)三个层级,各级考中的功名分别是“武秀才”、“武举人”、“武进士”,全国一般也三年出一个“武状元”!所以我们讲武举也以清为主。

上图_ 清朝 武进士

武举的乡试考什么?

清代武举虽然考试时间,层级与文举大致一样,但内容、形式却完全不同!文举的考生不过以四书五经为基础,在一间间狭小的号舍里绞尽脑汁做文章罢了,武举就复杂多了,具体到每个层级倒都差不多,我们就以武乡试来说说吧。

展开全文

上图_ 清朝科举考试的“号房”

乡试属于武举第二层级,是省一级考试,由全省已通过第一级武童试,考取了初级功名“武秀才”(还有武监生等其他符合条件的考生)参加,与文科一样三年才举行一次,以子、午、卯、酉年为“正科”,省城举行,遇到皇帝登基,太后万寿之类的国家庆典当年还可加开一次“恩科”,只是文举在8月举行,武举则是10月(此处时间都是农历)。

武乡试具体分内场和外场两大部分,内场本来也是做文章,以官方认定的《武经七书》(即《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李靖问对》《姜太公六韬》《黄石公三略》七部著名兵书)为基础考策论,检验考生的军事理论水平,无奈这些膀大腰圆的考生文笔不通,常闹笑话,又因最终录取成绩以外场为主,内场不受重视,后来直接改为默写一段武经即可,所以内场形同虚设,流为形式。

上图_ 内场考试只默写一段武经

外场是重点,热闹好看!有点类似现代竞技运动会。但首先要澄清一个误区:外场考试不是比武,周星驰《武状元苏乞儿》夸张了,什么南拳北腿,太极拳、八卦掌都不考,也不是武林高手打擂台,更不是如《说岳全传》里讲的岳飞考武状元跃马弯枪枪挑小梁王,那是杜撰。具体来说考试内容还是比较贴近实战的,那么考什么呢?

分为两场,第一场考骑射,当初八旗劲旅以此得天下,所以特重视。具体是在离马道30步左右的地方放置三个靶子,各距三十五步,每个靶子高五尺,用芦席内包芦苇外罩红布,圆柱形一人合抱那么粗,考生在约200步长的马道上策马奔腾三次,每次射三箭,共发9箭,中2箭(也有要求中3箭、4箭的,各时期规定时有变化)为合格,进入下一场考试,少于2箭只能打包回家。

上图_ 骑射合格需发9箭中2箭

清中期开始为了考核对低处目标的打击能力又加射一“球”,就是在一个一尺多高三尺见方的土墩上放一个直径二尺外包皮革(或毡条)的圆球,考生用扁平箭头的箭支策马射击此球,如果只射中圆球而球不滚落也不算成功,只有将圆球射下土墩才算合格。这样到了乾隆25年(1760年)形成定制:树立三大靶,每人跑马两回,共射6箭,再射“球”1箭,计7箭,中3箭合格,否则淘汰!

上图_ 射球

合格者进入第二场,再分两部分!

首先步射,考生像奥运射箭选手一样立姿射箭,靶子高7尺宽5尺,距离80步,后改50步、再改30步,射6箭中2箭为合格,否则淘汰。

上图_ 步射,6箭中2箭为合格

通过者进入第二部分——“技勇”考试,又包括三项。

首试开硬弓,需开满三次,弓分三个档次选择:8、10、12个力,当然超出12个力以上更好,但一般来说18个力的弓就是极限了,为了禁止考生因炫耀武力而硬拉弓损伤身体,一般以15个力为限,当然这也是神力了。

可能有读者会问:清代的弓8个力是多少?给大家一个直观印象:就是你必须能单手拎起现在近100斤的重物才可以开8个力的弓,你可以吗?

上图_ 开硬弓

然后是舞大刀,大家都知道,关二哥的青龙偃月刀重达82斤,倒拔垂杨柳的水浒好汉花和尚鲁智深的水磨禅杖62斤,这都是神力了,但您知道武举的大刀有多重吗?也分三档:最低80斤,二档100斤,一档足足120斤!要知道清代1斤约等于现在1.2市斤,所以这个120斤十足真金啊!而且要求考生不但拿得起,还要前后舞动,舞出刀花才算合格,厉害!服了!

上图_ 舞大刀

第三项举大石,不像我们现在的杠铃那么好发力,它是一块长方形大石块,两侧有孔来提取,也分三档:200斤、250斤、300斤!考生举起大石至少要离地一尺过膝、也有严格要求到胸部,并且把石块底部亮出来称为“照印”才算成功。300斤的大石啊,绝对大力士!

上图_ 举大石

注意!三项都完成如果成绩全是第三档,即开弓8个力,舞刀80斤,举石200斤也一样淘汰!必须有一项成绩在第二档以上才行,为了大家能够一目了然笔者列表如下:

上图_ 武乡试外场考试一览表

上图_ 技勇

外场全部过关才能入内场(算第三场)默写武经,至此武乡试结束。

最终录取总成绩以外场的“双好”、“单好”为主,就是如果外场骑射、步射全中则算一个 “单好”,技勇测试的弓刀石三项全部拿到第一档成绩也是一个 “单好”,两个“单好”全有自然就是“双好”了,这样的考生绝对出类拔萃,录取定局。武乡试录取名额比文举还少,一般一省也就几十名,“双好”录取以外差额一般由“单好”补充。

另外有人可能会问:如果有多名考生成绩都是“双好”怎么排定名次呢?谁是“武解元”(乡试全省第一称“解元”)呢?这个我也想过,一般相关历史资料都是只讲科举制度规定,不讲细节,还真没答案,后来我发现当时外国人在华办的英文刊物《澳门杂录》里也提到同样问题,看来老外也好奇。答案是:拼颜值!主考官(武乡试主考由一省最高长官总督或巡抚担任,因为他们是文官,还会抽调一名全省绿营最高武官提督或总兵协助)可能喜欢相貌伟岸,有将帅之风的须眉大汉,当然也可能喜欢玉树临风,丰神俊朗的小白脸,全靠运气了。还可能拼爹!官宦子弟肯定占便宜,那是不消说的。

上图_ 清代福建省一次武乡试题名录,录取57名

武举能当什么官?

清代武举和文举一样也要到了第三层级,即全国武举人一起参加在北京举行的武会试,取中再殿试中了“武进士”才能直接做官。

武殿试一甲一名武状元授职参将(清代武官级别与文官相同也分九品,每品又有正、从,从最高的正一品,直到最低的从九品共九品十八级,参将是正三品,约相当于现在部队正团级),一甲二名武榜眼授游击(从三品)、一甲三名武探花授都司(正四品),二甲进士均授守备(正五品,约相当于营长),三甲进士均授署理守备(代理营长)。

上图_ 清嘉庆元年(1796年)丙辰恩科武状元广东潮州黄仁勇故居

后来武状元又改授职为一等侍卫(也是正三品),榜眼、探花授二等侍卫(正四品),二甲进士选10人授三等侍卫(正五品),三甲进士选16人授蓝翎侍卫(正六品),其余以守备选用。侍卫虽然品级不算太高,但属于天子近臣,提拔机会多,权臣和珅当年就是从侍卫发达起来的。

会试落第的武举人也有机会做官,他们可以到兵部进行拣选或者要求到军营实习效力,三年后考核选拔官职为营千总(正六品)、卫千总(从六品)或把总(正七品)。

上图_ 和珅当年也是侍卫

由此可见,武进士可直接授予中级武官,武举人也有机会获得中低级官职,武秀才就只是一个社会地位,但也是地方绅士,在清末小说《官场现形记》第15回就讲到地方百姓控告官军以剿匪为名烧杀抢掠,领头的就是两名武秀才,可见他们在地方也是一号人物!

作者:音乐传真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 李世愉 胡平

[2] 《中国绅士研究》 张仲礼

[3] 《科举史话》 王道成

[4] 《清代科举考试述录》 商衍鎏

[5] 《官场现形记》 李宝嘉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武举乡试什么科举名额

上一篇:28岁,失去情绪自由的开始?

下一篇:黑客24小时在线接单网站 (黑客24小时在线接单网站推荐无敌黑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