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姨娘,能被所有人讨厌,真不容易啊

爱文胸黑客业务网2022-11-1944

赵姨娘原本是贾府的家生子,大概是因为其容貌或是身上所具有的某种特质脾性吸引到了贾政,被贾政纳为妾室。丫鬟变成姨娘,这是许多丫鬟梦寐以求的事,尤其还是成为贾政这样一个比较不错的主子的妾。比贾府中很多姨娘更幸运的是,赵姨娘还接连为贾政生下一女一子——贾探春和贾环。

丈夫为人不错,又很宠爱她;正妻王夫人也不似王熙凤那般善妒恶毒,容不下她;自己又生下一双儿女傍身,按理说,赵姨娘此时应该很满足了,可是并没有,她还想要得到更多。

赵姨娘虽是贾政的妾室,她所生的子女也是贾府的主子,但她的身份依旧是“奴”,或许正是因为如此,赵姨娘并不会得到和主子一样的待遇和尊重,于是心里不平衡的赵姨娘总是在府中乱折腾,然而,经过赵姨娘的一番折腾后,她想要的荣耀、重视、尊重、财富却通通没有得到,反而惹得贾府上下一众人的厌弃。

惹得贾母厌弃

赵姨娘只是一个姨娘,贾母对于这些姨娘无意理会。事实上,只要赵姨娘不去招惹贾母,贾母都懒得搭理她所做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可是赵姨娘偏不,她总是想在贾母面前露个脸,然而智商不够的赵姨娘,非但没有赢得贾母的喜爱,反而惹得贾母极度厌恶。

在王熙凤与宝玉“逢五鬼”昏迷不醒一回中,贾母坐在宝玉身旁,难过不已,幸灾乐祸的赵姨娘仿佛缺失脑干一般,竟对贾母说:“哥儿已是不中用了,不如把哥儿的衣服穿好,让他早些回去。”贾母正忧伤不已,听到这话,气的照赵姨娘脸上就啐了一口唾沫,然后大骂一通。贾政见状,立刻喝退了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妾。

贾母作为贾府的“老祖宗”,她的喜恶是府中的风向标,贾母如此公开的痛骂赵姨娘,厌弃赵姨娘,府中的其他人又怎会待见她呢?

展开全文

惹得王夫人厌弃

王夫人虽然不像王熙凤那般善妒,但哪个女人会愿意与其他女人共享一个丈夫呢?所以赵姨娘的存在本身就不会让王夫人欢喜,只是王夫人作为当家主母,应有的气度还是有的。况且,赵姨娘很受贾政的喜爱,王夫人没必要处处针对赵姨娘,使夫妻二人失和。倘若赵姨娘老老实实的待着,我想王夫人应该不会去找她的麻烦,可她偏偏一点儿也不老实。

赵姨娘在府中上蹿下跳,惹是生非,王夫人本就不喜,因顾及主母的身份和贾政的面子,王夫人才一忍再忍,可偏偏赵姨娘动到了王夫人的心肝宝贝——贾宝玉的身上。

贾环自小在赵姨娘身边长大,愚昧昏聩的赵姨娘将自己的不良思想全部灌输到了贾环的脑中。在赵姨娘的影响下,贾环对宝玉深怀敌意和恨意,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后来贾环推倒油灯,想烫瞎宝玉眼睛的举动。此事一出,王夫人立刻将赵姨娘大骂一通:“养出这样黑心不知道理下流种子来,也不管管!几番几次我都不理论,你们得了意了,越发上来了!”从王夫人的话中,我们可以听出王夫人对赵姨娘已经厌恶嫌弃很久了。

王夫人是贾政的正妻,还是荣国府真正的大管家,同时也是行动管家王熙凤的姑姑,得罪了王夫人,惹得王夫人厌弃,府中的其他人还会给予赵姨娘尊重和重视吗?

惹得子女厌弃

赵姨娘生有一子一女,儿子贾环在赵姨娘身边长大,由于赵姨娘粗鄙浅薄,阴险狠毒,受其影响,儿时的贾环也如其母一般卑鄙狠毒,可是随着年纪的增长,贾环渐渐的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不再像小时候那般听从母亲的摆布了。

在贾环要蔷薇硝一回中,当贾环得知自己拿回来的并不是蔷薇硝,而是茉莉粉时,贾环并未在意,反倒是赵姨娘愤愤不已,还怂恿贾环去闹。不过,贾环并没有听从母亲的教唆,而是躲出门玩耍去了。

儿时的贾环每每受赵姨娘教唆做事都会挨骂受罚,渐渐长大的贾环不再听从母亲的教唆。在贾环心里,母亲的举动是昏聩无知的,是惹人嫌弃的,赵姨娘就这样渐渐的失去了儿子的心。

女儿探春对赵姨娘的评价更是一针见血:“不留体统,耳朵又软,心里又没有计算。”说白了,赵姨娘就是一个阴微粗鄙,见识浅薄,凡事拎不清的人。

探春初管家,正好遇上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去世要赏银的事情,本有旧例,管事的下人却故意不说,只让探春拿主意。幸亏探春聪慧,按照规定赏银二十两,没有跳进对方挖的陷阱里。可是,这却惹得赵姨娘大闹一场,赵姨娘当着众人面指责探春不孝,不给她面子。赵姨娘此举可谓是当众给女儿难堪,拖累探春,让人看笑话。

有赵姨娘这样的生母,探春心里又怎么会不气,不嫌呢?

惹得众人厌弃

因为赵姨娘不受贾府主子的喜欢,府中的众仆人们也不太待见她,又因为赵姨娘不懂得自重,拎不清的脾性,使得众人越发的不尊重她。就连一向温厚善良的平儿都评价她“着三不着两”。

例如在蔷薇硝一事中,没脑子的赵姨娘竟然跑去与芳官大吵大闹,这场闹剧引来许多人围观看笑话。

正如探春所言,即便那些小丫头有错,大可让管家媳妇们去责罚她们,犯不着自己去吆喝,失了体统。赵姨娘这种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行为,只会惹得他人看笑话,她想争得的“尊重”“面子”一样也不会得到。

就这样,嚣张跋扈、欺软怕硬、昏昧无知、自私自利的赵姨娘凭借自己的低智商,低情商,“成功”的将自己变成了贾府中的“跳梁小丑”,成为贾府上下众人心中所厌弃之人。

作者:清芷,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一、“朱”是明朝国姓,可老百姓要吃猪肉怎么办?朱元璋想到一条妙计

众所周知,在古代封建王朝,宗教礼数、繁文缛节数不胜数。其中更是掺杂着一些对人们荼毒颇深思想,令大家深受其害。而它们存在的根本意义就是禁锢人们的思想,让普天之下的百姓都无条件的服从于九五之尊的最高权力象征者。

为了维护自己的独特性以及至高无上的地位,历朝历代君主往往都会有专属于自己的独特禁忌,其中之一就是君主名字中所用之字,无论是朝臣还是贫民百姓,都不得再次使用相同的字或是同音字。作为子民,为表尊敬,更为保命,这就在民间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避讳。

可这一问题,遇到明朝朱元璋身上就显得有些好笑了。朱元璋本是普通农民老百姓,家中兄弟甚多。因一次洪水的突袭,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家中十几条人命一夜之间全部葬身于滚滚洪水之中,只有朱元璋一人侥幸生还。

朱元璋自此之后便踏上了孤身一人四处漂泊的生活,日子也变得愈发艰难。然而不久之后他又遇上饥荒,走投无路的他只好出家为僧、遁入空门。但朱元璋的传奇人生并没有止步于青灯古佛,每日敲鱼诵经了却此生。在他二十五岁时,他的人生迎来了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因为早期四处漂泊的流浪生涯让他见识到了民生百态,遇到的人和事多了,自然也就开阔了眼界,为人更加老练。这一年,他参加了农民运动。与常人不同的远见和智谋,让他在众兵将中脱颖而出,连续战胜多次敌军,逐渐成为军中的佼佼者,而这也让他完成了人生的逆袭。

展开全文

翻身坐上可以俯瞰整个国家的宝座、得以锦衣玉食的朱元璋终于有机会能尽情享受自己过去不舍得吃的猪头肉了。可他姓朱,总不能让他吩咐底下的人去杀猪吧!这听上去和要杀自己一样,岂不是犯了忌讳贻笑大方吗?但总不能因为朱这个姓,一辈子都不吃猪头肉了吧!

于是朱元璋就想了这么个法子,让御厨给他做顿元宝肉。但元宝肉,也就只有朱元璋自己知道是什么东西,御厨怎么会明白其中深意。无奈之下只能自己揣摩着把肉做成元宝状,结果换来的却是即刻问斩。接连两三个厨子无故处死,知晓朱元璋心思的马皇后看不下去了。

她命人悄悄将朱元璋的想法告诉御厨,皇上只是想吃猪头肉了。御厨这才恍然大悟,诚惶诚恐地将色香味俱全的猪头肉呈到朱元璋面前。朱元璋这才大喜解了馋,而御厨也因此侥幸保住了自己的小命。自此以后,元宝肉这一称呼也逐渐从宫中流传出去至民间。

这猪头肉倒是有了新名字,却怎么也避免不了杀猪这一家常便饭之事,甚至还因为杀猪,曾一度闹出过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民间屠户总喜欢在杀猪的时候吆喝“杀猪喽”,每每到了这时候,总会有在街上巡逻的官兵气势汹汹地闯进来,因为他们以为这院里有人要造反。

接连几次这样的事情发生后,就算是深居皇宫的朱元璋也不免对此事有所耳闻。这也让他不免开始深思,百姓天天都要杀猪,不仅他们要提心吊胆,害怕哪天被官兵抓了去,就连他自己都感觉百姓是要造反。长此以往总不是个办法,若不加以整治,只会惹得百姓怨声载道。

于是朱元璋某日在朝堂之上将此事提上议程,经过君臣一番商量,朱元璋下旨继续沿用猪的古称,也就是肫或者是豕,这样老百姓以后杀猪就可以喊“杀肫”或者是“杀豕”,一来巧妙地解决了杀猪犯皇家忌讳、冲撞皇室名讳这一难题,二来也不会让百姓们觉得不服气。

可这两个字念起来总归是不如过去的“杀猪”顺口,很多百姓在杀猪时还是会经常口误喊成“杀猪喽”。这时,百姓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就开始各种想办法给猪起昵称,按照猪叫的声音管它们叫哼哼。以至于时至今日,在我国北方某些地区依然还在管猪叫着哼哼这一称呼。

朱元璋这一做法确实是从百姓角度出发,虽然稍有缺陷,但也巧妙缓和了君民之间的矛盾。然而并非历朝历代的君主都有他这样的宽阔胸襟和气度。后来在明武宗朱厚照即位后,又因为猪这个事儿出问题了。有次在他出宫巡查之际,发现民间养猪杀猪现象十分普遍。

这让他觉得百姓是想要谋夺自己的江山,实属大逆不道之事。于是一道圣旨随即下达,举国上下严禁养猪杀猪,可以羊代之。一经发现,违令者严惩不贷。然而朱厚照只想着维护自己作为君主的尊严,却并未考虑到国家的实际情况,惹得百姓怨气横生。

猪是百姓重要的生活来源。当时正处于农耕文明的照拂之下,禁猪令无疑是在逼迫百姓无路可走,且整个国家没有了猪,祭祖祈愿这样的传统活动也无法正常举行。众大臣对此也极力反对,纷纷奏请朱厚照收回成命,废止此令。最后迫于多方压力,禁猪令才暂且告一段落。

同为一国之君,朱元璋与朱厚照的做法完全不同,一个坦然面对,巧妙运用别称解决君民间的难题,而另一个则是只从自身角度考虑,差点铸成大错。但究其根本原因,不过是封建专制统治所带来的思想压迫,造成了众多百姓的无奈之举,既无力反抗,只能唯命是从。

古时皇家姓名冲撞一事,在今天看来或许只是件小事,但如何将这件小事完美化解,才是人们需要去不断琢磨和学习的。古代传统思想文化,需要代代人不断地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但这一过程,还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对待,值得深思。

二、幽默笑话:妹子你矜持点好吧,跟个爷们样,以后谁敢娶你

妹子爷们幽默笑话矜持以后

上一篇:格律诗用韵十忌

下一篇:70年代盛行的“二简字”,到底是个啥?很多人的姓氏,因此而改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