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盛行的“二简字”,到底是个啥?很多人的姓氏,因此而改变

爱文胸黑客业务网2022-11-1937

《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从甲骨文到行书、楷书,汉字经历漫长的演变时期,总体而言,汉字在不断的简化,以此适应时代和文学表达的需求。

在中西文化交流频繁的20世纪,汉字经历过三次简化,第一次简化是在民国时期,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是在新中国解放之后。

民国时期最早的汉字简化

20世纪早期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百姓惨遭凌辱折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有识之士们都在寻求解救中国的方法,在不同方面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许多学者,比如鲁迅、胡适这些大家,都提出废除方块文字,使汉字拉丁化,从而在文学和语言上推动中国的改变。提出汉字简化的第一人是五四时期的钱玄同,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有关文字简化观点的文章。

但是汉字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汉字存在历史悠久,不能直接照搬西方使其全部拉丁化,而是应该对字体字形进行调整,让书写和阅读更加便利。

展开全文

在这些学者和先进知识分子的呼声中,当时的民国政府在1935由民国教育部公布出一大批简化字,第二年又将这批简化字废除,在一些民国资料中,我们还能看见当时的那批简化字的影子。

比如“口”字旁和“当”字组成的那个“dang”字,是当时的民国汉字“噹”的简化版本,在现代的汉语中是无论无何也找不到的。

“一简”成功,“二简”破产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汉字简化一事也被耽误下来,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为培养文化人才,普及文字,开设扫盲班,开始着手汉字简化工作。

1956年,《人民日报》公布第一批汉字简化字,也就是大家俗称的“一简字”,累计到1964年,总共公布二千多个“一简字”,这些简化汉字让原本极其复杂的汉字变得简单易写,大大便利扫盲的普及。

第一次汉字简化取得成功,让相关部门开始大跨步文字改革,用极其短暂的时间便出台“二简”,不仅快速失败,在1986年就遭遇“二简”废除,也闹出许多姓氏笑话。

“二简字”中的姓氏笑话和部分遗留

第二次简化汉字大多将同音字简单同化,姓氏“萧”和姓氏“肖”是两个不同的姓氏,本来国内“肖”姓占比很小,但是“二简”将全国绝大多数的“萧”姓都变成“肖”。在港台地区,却找不到一个姓“肖”的人。

除此之外,他们还将姓氏“傅”改成“付”,“副”字也简化为“付”。当你要给一位姓“傅”的局长打报告或写申请书时,开头称呼写成“付局长”,那位局长极有可能分不清你在称呼他“傅局长”还是“副局长”,一个汉字简化将别人的职位直降一级。更为离谱的是,“潘”这个姓氏被直接改成另一个字“泮”,的确是简化不少,但“泮”字根本不是一个姓氏,纯属胡乱套用。

等到“二简字”废除之后,这些改过的姓氏和户籍身份信息,又要再次更改,部分懒得更改的人在后续的一些手续和办理证明文件会出现许多麻烦,一些小的姓氏甚至直接消失,被大姓完全取代。

“二简”确实闹出不少笑话和误会,但也不是完全错误的,一部分“二简字”现在仍在民间使用。比如“橘子”的“橘”字,对于许多八零后和七零后的人而言,他们小时候都一直写成“桔”字,后来才发现书写水果种类名称只能是“橘子”,不能是“桔子”。

但是,已经习惯的部分人是改不过来的。除此之外,在“二简”中,“圆”字和“元”字是合并的,现在,人民币中的一元、五元依旧可以写成一圆、五圆。

汉字不同于英语、法语,它是一种语音和意义结合的文字,不能简单地被数字化和符号化,需要按照汉字的演变规律去进行简化,不能够是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就完全决定的方案,需要所有学者和专家们共同商议,斟酌多次,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上再进行民间推广。

“二简字”在两年时间里便草率推行,只求达到目标,不考虑过程的精雕细琢,这造成它必然失败的结果。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幽默笑话:男朋友平时比较木讷,一点都不懂的浪漫

四字哭闹河南墙上竟然

上一篇:赵姨娘,能被所有人讨厌,真不容易啊

下一篇:朋友圈带图片的经典说说短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