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和安徽人吃饭

爱文胸黑客业务网2022-11-2633

头图|图虫创意 ©

作者:极物君(ID:ijiwulife)

千万别和安徽人吃饭。

因为吃过一次,就会念念不忘一辈子。

说起长三角,大家都知道是经济带,但你知道除江浙沪以外的,第四个地方是哪里吗?

说起“内斗”省,大家会想起江苏;说起没存在感,大家会想起河北、江西;但要是说起既没存在感,又很会“内斗”的省,你知道是哪里吗?

这里往前翻是曹操、朱元璋、周瑜、包拯、管仲、李鸿章、嵇康、华佗的故乡,往文坛走,让海子和张恨水老乡见老乡;格局开大,还有陈独秀、邓稼先等名人汇聚一堂,你知道是哪里吗?

这灵魂三问,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安徽。

展开全文

图片|图虫创意 ©

安徽,就像这个“徽”字,不懂的人看不透,懂得的人爱得深。厉害到全国人多少知道点儿,离谱到本地人也未必窥见全貌。

今天极物君就带大家去安徽看看,它究竟有多“徽”吃、“徽”喝,“徽”飞。又如何凭借一个“徽”字,让人念念不忘。

图片|图虫创意 ©

提到安徽,有多少人想到了徽菜?

可你却未必知道,徽菜虽是八大菜系之一,却只占安徽美食的三分之一。

【不止是徽菜,皖里有三国】

由于身处要地,淮河与长江穿省而过,一江一淮以此成界,将安徽天然划分成皖北、皖中与皖南。

图片|图虫创意 ©

古有三国三分天下;今有三区,食域三分——皖北近中原,爽脆咸鲜接近鲁菜;皖中是长江流域,出淮扬菜,多见清甜河鲜;

而深受古徽州影响的皖南,才是重油重色、重火功的徽菜。

图片|图虫创意 ©

三区各领风骚,便有了肉食爱好者天堂:

臭鳜鱼,鱼肉鲜滑一夹成瓣,搭配黄山嫩笋丁更美味,就是外地人闻着未必习惯。

图片2|《舌尖上的中国》©

符离集烧鸡,一拉脱骨、汁水四溢,谁都想来一口。

花样百出的还有——全国闻名老乡鸡(中式餐饮品牌)、软滑干香地锅鸡、亳州板鸡……吃鸡打擂一点不怕的。

图片|图虫创意 ©

”鸭”力不小,安徽人一手端上皮香鲜甜的红皮鸭,一手拎上先卤后煮,厚润熏鲜的无为板鸭。

禽类到这里,也逃不掉广东一样的命运。庐州烤鸭、口袋鸭、吴山贡鹅、黄山炖鸽……此禽香鲜,必须款待舌尖。

图片1|Talk ©

图片2|一口一个大马勺 ©

筷子别停!安徽人拍着胸脯说,鸡鸭鱼肉我样样精通。

上猪肉——

山粉圆子烧肉、徽州名菜刀板香,一咬流脂,满口生香。

“金华火腿在东阳,东阳火腿在徽州”,这里的火腿别忘了尝尝。

上海鲜——

桂鱼遇见上小山羊,在萧县吃“鱼咬羊”;香辣畅快夜生活,去合肥吃小龙虾,还有芜湖大蚂蚱。

单一食材已不能满足你的胃?还有安徽“火锅”——

胡适一品锅和李鸿章大杂烩。边吃边煨,美食荟萃,让你一次吃个够味。

图片1|森林木子 ©

图片2|爱美食的胖子 ©

【不止有板面,饺饭藏炊烟】

说安徽板面,河北石家庄人的DNA动了。

河北安徽板面,就像长沙桂林米粉、青海兰州拉面,说不上哪里不对,但细想总觉得匪夷。

地缘加上早先人口流动,安徽板面从阜阳出发,经“改羊为牛”本土化后落地生根,反而成了河北人的“一天一面”。

图片|哇塞 ©

安徽本土板面在阜阳太和,搭配羊肉。

由师傅边摔边拉的板面,薄宽筋道,晶莹透亮。和浇头一起入口,齿颊鲜香。

在阜阳,其实格拉条有更大市场。手搓的它圆滚筋韧,比一般面条更粗。下锅一烫,嚼劲弹香。

图片|超级厉害的LL ©

夏放荆芥冬放香菜,面捞起一拌,辣椒香、葱香、芝麻香融为一体,再配一碗黄豆芽汤,是本地人才懂的爽!

安徽的“多面”不是说说。涡阳干扣面、当涂大肉面、炉桥手擀面、淮北烫面、铜陵大肠面、虾籽面…不来趟你永远不知道它有多少面。

图片1|图虫创意 ©

图片2|吃货小刘鸭 ©

在这里,就连米也有新姿势。

安庆炒米:糯米与大米晒干后炒制,可搭配鸡蛋或鸡汤,热雾中味蕾开放。

芜湖藕稀饭:藕香与米香交汇,稀黏香甜。

渣肉蒸饭:七瘦三肥的五花肉,当地稻米加料炒熟一裹,加千张一蒸,满室盈香。

图片|《早餐中国》 ©

安徽的包子也超级香,大南门的牛肉煎包、小笼汤包肉汁恣意。

而做法不同的馄饨,名字更神奇,江毛水饺、深渡包袱,是啥点了才知道。普通的鸡汤小馄饨,都藏着好味道。

图片|吃货小刘鸭 ©

【何止是豆腐,个个有来头】

豆腐到了安徽,可算绝对的“自来熟”。

熟到“长毛”的毛豆腐、菊花豆腐盅、百鸟归巢、淮王献宝等堪称“豆腐开会”。

图片1|《舌尖上的中国》 ©

图片2|图虫创意 ©

配菜里豆腐荟萃,它也在衍生中香得开胃:

当地油菜花炸出的菜油,拿来做煎豆腐、还有鼎鼎大名的八公山豆腐乳、茶干,臭干子,就连王致和臭豆腐都和它有点渊源。

安徽另一个“重口”,在酱。

金菜地虾酱、肉酱、胡玉美蚕豆酱、京龙牛肉酱,在本地甚至打败了老干妈。还有爽口的腌菜、嫩脆的铜陵糖姜、糖蒜,那是鲜出水,香动魂。

图片|小胖娥 ©

安徽的小吃,一个跟一个上场,吃上一整年也不重样——

黄山的烧饼,酥脆小巧,扬名全国;六安狮子头(一种油炸香脆小吃)、乌饭糍、蚌埠烧饼夹里脊,东至米饺、三河米饺各有特色。

图片|图虫创意 ©

大救驾(一种酥皮面点)、池州小粑、蒿子粑粑、云岭锅巴、牛肉干、桃酥、采蝶轩、詹记……谁不眼花缭乱,馋舌惊颤。

还有卷馍、萧县卷面皮、娃娃鱼、鸭脚包……好吃的太多,再点一杯卡旺卡,生活赛神仙。

图片|Solo-fish ©

吃完小吃,再吃点水果平衡一下——

在世界梨都砀山,吃梨吃桃;去怀远吃石榴,到萧县吃葡萄;这里还有枇杷、蜜枣、猕猴桃……一年吃不全,十年吃不腻。

图片2|Shukyan ©

安徽人,很“徽”喝汤。

没错,就是《舌尖》导演陈晓卿魂牵梦萦的sa汤。

【汤里有乾坤,香到丢了魂】

这汤神,即使在安徽,读音也不一样。

不仅有sa和sha的区别,连音调、做法也有不同。不过在外地人眼中就像亳州与毫州,区别难度有如登天。

当然,美味无关名姓。

寒冬点个sa汤,那热气能将身体冲透。蛋花混汤喝下滋味十足,哈一下呼出身上最后一丝冷气,整个肺腑都舒坦了。

难怪,一碗滚烫「香稠」的sa汤就是远在它乡的安徽人心中,最深的「乡愁」。

图片|小羊vv ©

到了肥西,一碗汤鲜滋补的老母鸡汤,有如救命。而在淮南,牛肉汤才名满天下。

二十几种滋补食材聚齐,加入牛骨慢火熬12小时,让它喝起来更温润;江淮一带的黄牛肉,混着千张、豆饼、芋粉,撒一把香菜,好吃到精神抖擞。

一口汤,一口锅盔或油酥烧饼,满足到能将浑浑噩噩的一天照亮。顺路尝尝淮南土豆片的酥爽,这日子真香。

图片|图虫创意 ©

【茶里香飘远,酒中藏江南】

茶酒,安徽人的人间乐事。中国十大名茶,安徽就占了三种。

如果说中国的茶香中,藏着春天的芬芳,那么你一定要来安徽喝一场——

去画里乡村宏村、南屏看徽派建筑,品一品太平猴魁;去祁门青山碧水里赏秋韵,饮一杯祁门红茶。来一趟,也别错过形如雀舌的黄山毛峰。

图片|图虫创意 ©

还有无芽无梗的六安瓜片、挺直微展的霍山黄芽……爱茶之人来此,闲来坐饮时,风雅在人间。

若你喜清鲜,桐城小花、舒城小兰花都可以尝尝。最“徽”喝茶的安徽人会带你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兰香。

图片|图虫创意 ©

安徽人不但“徽”喝茶,也“徽”喝酒。

所以徽酒当仁不让,马上出场。古井贡酒、口子窖、迎驾贡酒、金种子酒并称徽酒四朵金花。浓香、兼香、酱香、馥郁香……多种香型的白酒,让安徽弥漫着一丝酒香。难怪有人说这里,酒风彪悍到“麻雀都能喝二两”。

图片|Shukyan ©

若你喜甜,还可来一碗赤豆酒酿。

酒不醉人人自醉,甜蜜间不知古今。便就微醺于此间江南,绿意飘染,春日迟迟。

图片|图虫创意 ©

【肚里藏墨水,心中有文化】

安徽人还很会“喝”墨水。

这里是徽派文房四宝——宣笔、宣纸、徽墨、歙砚的家乡。

你能看到双手沾墨的老师傅,在纤毫之间,将一门古老的技艺重复岁岁年年。也能看到小孩子捧着诗书,将诗词背上好几遍。

图片|图虫创意©

翻开历史的书页,这里有引领明清文坛300年的桐城派;

更有以儒经商、足迹遍布全国的徽商,无一不彰显着安徽深厚的文化底蕴。

于是,就连与之相关的美食都浸染出一丝文韵——

形如古墨的徽墨酥、白如雪的安庆龙须酥,藏进诗情画意;祝愿高升、求学顺利的节节糕、怀宁贡糕,精致玲珑的梅花糕、绿豆糕、云片糕、甄子糕……令人眼花缭乱。

图片|sunny ©

还有制作精妙的非遗字豆糖,将中华文字藏进方寸之间;

酥甜可口。滁州董糖(琅琊酥糖)、铜陵酥糖、顶市酥,哪一个不藏着多年历史,传承着一代又一代古老的技法和味道。

图片|《舌尖上的中国》©

之前低调的安徽,凭网红城市爆火,直接飞进人的视野——

「芜湖」起飞、「蚌埠」住了、马上「开冲」。越来越多的人才发现,原来还有这么一个宝藏地。

图片|图虫创意©

▲图为安徽蚌埠停载的运输船

但其实,安徽的不简单,早从名字就看得出来。一个“安”字,让它凭首字母排全国第一;一个“徽”就藏着“山、水、人、文”。

左边的“ㄔ”,是慢步行走的意思,来安徽,慢生活存在于街头巷尾,跟着安徽人,就能品尝浓浓的徽味;

图片|图虫创意©

中间则是“山系”,来安徽,感受黄山、敬亭山、九华山等群山纵横,更在山水间嗅得好茶之味。安徽人会泡好清雅的茶,和你聊聊桃花潭的美,徽剧、黄梅戏、徽州文化的风韵。

最右边“攵”,是轻轻敲打的意思。来安徽,江南的烟雨扣击心灵,古老的徽学记载,更让人明白文化的来处。

图片|图虫创意 ©

而这里又不单单有这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一方人也成就一方水土。安徽人既有江南文人的低调,又有豪放敢闯的勇气。

不论是抗击外敌的淮军,还是威海卫战役以身殉国的丁汝昌,他们都来自安徽。

《觉醒年代》陈延年、陈乔年也是安徽人,延乔路最终通向繁华,满载鲜花,人们会永远记住他们。

图片|凯森 ©

多年来,位处要地的安徽多次开闸泄洪,以自身压力,保卫家乡安定,守护兄弟省河南与江苏不受水患侵扰。

疫情期间,它又支援武汉、上海,奔赴的身影从未落下。作为妥妥的红色地域,安徽人的血脉里藏着勇气与责任,始终如一。

南北交融,让安徽成为南方人眼中的北方,又成为北方人眼中的南方。这里有“分区而食”的独特,也有所谓的“内斗”,但安徽再“散装”,心都在中国。

这里走出了不少我们熟悉的品牌——傻子瓜子、恰恰、真心、溜溜梅、幸运方便面;这里也藏着不少惊喜,火遍b站的《男生女生向前冲》、全国最大的方特游乐园……

融合了不同的文化、美食的安徽,男女老少都能在这里找到快乐;而不论江南客,还是塞北人,都能从中找到归宿。正因为安徽,不南不北。所以东西南北中,来安徽都吃得通。

图片|图虫创意 ©

曾有人开玩笑说,安徽什么都会,就是不会让你想起来。

可你看,它明明拥有这么多精彩。

希望未来有更多人,了解到“徽”吃、“徽”喝、更“徽”飞的安徽,因为它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图片|图虫创意 ©

资料来源:

地道风物《“散装”的安徽,到底什么味儿》

安徽探索频道《什么是安徽人》

掌上安庆《安徽十碗面,一碗面,一座城》

网易哒哒《安徽,特别野,特别低调》

Feekr旅行《陈晓卿不止一次地cue到它,迅速制霸街头的淮南牛肉汤,喝过的人才懂》

Bilibili《安徽特产小吃大开箱》花二Strange

一、​遵义文艺习水行| 在习水对话少年

在习水对话少年

■王 洒

习水,是童年、少年的故土与远方。

由于母亲是习水土城人的缘故,她父母、她兄弟姐妹房前的河岸、屋后的山坡、石桥下的溪流,都成了我那时的乐园。习水,是那时我行走得最远的地方!

多少年过去了,当我以采风的名义再去习水时,那里的人,那里的事,那里的景致,那里的变迁,似乎有万千言语想翻腾于笔端。外祖父、外祖母,早已化为泥土,那时常写信鼓励我读书的舅舅,时光早染白了他的发丝。

不变的,是那个跟随父母去习水的孩子,甚至独自去习水的少年,他好像还屹立风雨中、情思里。当心头闪过那个少年的身影时,我突然觉得有什么在脸上爬着,湿润着,丰盈着,一场与那个少年的对话,映照着习水的昨天与今天。

你来土河了?

是的,土河新庄吸引人。你咋知?

在土河,我是你的另一个少年。换句话说,我是你的另一个自己。

喔?是的,土河的少年兄弟。你可好?

好!成年兄,经年累月,你变成了体格壮硕、语沉态憨的人。你内心的邪恶与光亮,以至于内心的彷徨,很轻易就能发现。在土河,我依然是一个单纯的人,没有任何企图的人。土河物象里,我等你整整三十年。

辛苦了,少年前辈。三十年前那个雪夜,还记得吧?

忘不掉。担心你忘了,所以要告诉你——

十四岁那年深冬,我乘一辆客车,独自从仁怀三合出发,去土城舅舅家。途经海拔超过千米的土河时,客车突然抛锚,车走不动了。车窗外飞舞的大雪,早覆盖了远山、近屋和麦田。雪花漫天飞舞,似烟非烟,似雾非雾,仿佛整个世界都笼罩在茫茫大雪之中。土河,一下静得出奇,雪片“簌簌簌”的声响,不时敲击我惶恐的心——从没见过这样大的雪啊,要是在这里冻成冰,娘来认不出我,怎么整?

环顾车内,不少乘客冻得跺脚,有的朝手掌哈气,有的朝上伸腰。司机查出客车抛锚的原因后说:“各位乘客,车出问题了,你们在车内等候,待我去县城找师傅来修理。”

说罢,司机紧了紧衣领下了车。公路积雪上,一串脚印跟随司机朝向远方。

两三个小时过去了,天色已经暗下来,可还不见司机踪影。雪太大,路上连拖拉机和行人的影子都没有,一车乘客无计可施,只能老老实实地在车内等待。

长吁短叹声中,车窗外突然一束手电光投来,随后就听见敲窗后的声音:“天寒地冻的,到我家坐坐吧,有煤火,暖暖手脚也好啊……不远,两三百米。”

展开全文

人世间,总会有雪中送炭的人出现。

大家看到了希望。深一脚浅一脚地跟随这名中年男子,我们来到他的木房子。一进屋,一股暖流迎面而来。

围炉火取暖片刻后,有乘客估计是饿得太厉害了,就请这位好心人烧饭做菜,不白吃,大家给钱,每人两元。

好心人未推辞,答应了。

为节省钱,我谎称刚刚啃过苹果和饼干,不饿。

木屋里的煤油灯光下,看着大家狼吞虎咽的样子,闻着饭菜味儿特别是熟悉的腊肉香,口水就直往我喉咙里灌,于是猛烈地喝着主人烧的茶水。

饭吃完后,司机带修车工回来了。大家帮助下,车很快修好,我们也辞别这家好心人,随车向县城东皇缓缓进发。

雪夜里的土河人,我永远也忘不掉。不能忘的,还有那个年岁的景况——两元钱的饭菜,我吃不起;没有电,照明用的是煤油灯;泥巴公路上的车辆,大都是拖拉机;天寒地冻的土河,雪锁一个冬天……

成年兄,今天土河,是何模样?

变了,家家户户,都变成小洋楼,就算没有变的木房子,今天已成乡愁景点,特别是当年土河仓库,而今已成村史馆。当年萧瑟田野,已成十里荷塘,来这儿参观、避暑的旅客,使土河难觅当年孤寂。

家家户户都连通了硬化公路,当年深一脚浅一脚的路,再也找不到了。

路道两旁,不时传来广播的声音。据说,这是手机终端发送的,想听什么歌,或其它节目,只要手机上一点,广播节目就传开来。要是当年有这样的设备,那位司机也不至于走雪路去县城找修车师傅的。那是一个“交通几乎靠走、通讯几乎靠吼”的年代啊!

土河过去是贫困村,而今,通过土河人的奋斗,通过党的脱贫攻坚政策,这里建起了苗族风情园,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旅游村,村民收入超过1.5万元。发展起来的农家旅馆,再不会让当年一车乘客围坐一个火炉取暖的场景出现了。来这里旅游的客人叹息,要是这里是家乡,该多好。土河的变迁,是习水大山深处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的缩影,是这个时代共享发展成果、走向共同富裕的象征。

变了,变了。

没变的,是土河人的好客与热情。一进寨门,几名苗家姑娘挡在门口,一定要让游客喝了拦门酒才能进。一口酒下肚,土河人的火辣与豪情,溢满心间。刚一落座长桌,热气腾腾的饭菜就端上来了。十多米长桌宴,招待起来来往往的游客,宴前那动听、柔美的苗家歌舞,跟可口的佳肴一般,成为游客的另一道盛宴。

没有变的,还有土河人的奋斗精神。村史馆里,一张张生产劳动、产业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等先锋人物照片,一件件祖辈、父辈的农耕物件,以及一幅幅未来发展规划图,歌咏出土河人奋斗不息、追梦不止的华章。

变化太多了,少年兄弟,这个时代,我不知道城市和乡村谁最美好,我只想告诉你,你走错了地方,都可以幸福的歌唱。

感谢成年兄告诉我这么多。土河跟所有人的故乡一样是美好的,你跟所有人一样是幸福的,我的少年便是光荣的。少年虽苦,无悔来过。

谢谢前辈。当年那个好心人,还记得吗?好想去造访。

记不得了。当时雪雾太浓,他房子的位置看不清,只记得公路从他房子后方经过。牢记一个土河人,就是一生土河情。

是的!是的!

少年兄弟,客车修好,并从雪夜里离开土河后,那晚你在哪儿落脚?

在习水县城东皇。客车小心翼翼地在雪路上前行,大概一个小时,客车载着三十多人,进了县城。

还是为了省钱,我当时就只能住房间为通铺的旅馆。房间三四个陌生人住,费用不高,一人一晚才五元钱。

旅馆服务员带我进房间后,我一看,房间摆了四张床,三名旅客已经睡在床上,有人还扯起鼾声。住进旅馆后,我的胆子变得异常的小,生怕把他们惊醒了,还有,要是他们醒来偷了我的钱物,怎么办?我轻手轻脚钻进被窝里和衣而卧,就连身上背的小包,都要死死地抱在怀里。

心有恐惧,身子冷得发抖,所以我一直睡不着。房间内没有炉火,没有其它取暖设施,双脚渐渐冻僵。实在难忍,我便起床套起袜子,并用搓热的掌心捂起脚丫,躺下后又紧紧地裹起被子。被子单薄,裏得再紧也无济于事。寒风从窗子缝里钻进来,也似乎直往我被子里窜。我开始懊悔,不应该独自旅行。可我确实不知道,这地方会降大雪,会这么冷。

折腾半晚上,兴许是疲惫的原因,不知不觉我睡着了。等我醒来,已经是第二天清晨,再看身旁旅客,床上已经没有人影。我一惊,忙检查随身钱物。还好,什么也没丢。我疑惑,三位旅客起那么早干嘛?他们起床,难道也怕惊醒了我?昨晚他们难道不冷,是不是我不够坚强?红军长征爬雪山,还没吃的,还要面临死亡的危险嘞。这点儿冷,算什么?

我起床,立即朝窗外眺望。好家伙,满城积雪,银装素裹,粉妆玉砌,天地间浑然一色。大街雪地上,一位老人拉起一名小孩向前踩出的脚印,像是带去雪后必晴的温暖问候。不时,小孩调皮地捧起瑞雪,抛向空中,撤在老人背上满篓的菜蔬上——生计恰如寒风,逢缝必前……

那雪场景,令人感慨。少年前辈,三十年后的今天,再也没有几名陌生人同住一个房间的旅店了,睡后财物被偷的担忧,再也不会发生。旅店每个房间,空调让室内没有寒冷与酷热。

县城东皇的移民搬迁点,从偏远山区移民来的老人,不仅住上了洋房,还可在老年活动中心参与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纸牌、象棋、按摩椅、乒乓球,成为老人拼福的利器。

老年活动中心旁,志愿者们正在多间教室辅导暑期孩子的舞蹈、书法、绘画、剪纸等技艺。每间活动室内,空调送出的清凉,无不令人舒爽。

张张笑脸,洋溢的是幸福与安详。少年前辈夜宿东皇受冻的遭遇,今天不会出现了,风雪中老人牵起孩子卖早菜的步履,想必成为往事。

今非昔比,今非昔比啊,成年兄!你说,这些变化,是如何来的?

这是秘密,牢记少年时的艰辛与苦难,就好了——记得来路,日子才会向前,日子才会丰富。

步入土城,穿过古石板街,驻足黄桷树下,凝望北上的赤水河,少年兄弟,你会告诉我什么?

这还用问?就从土城的糖厂说起。

你身旁,就是当年土城糖厂的位置。为发展糖产业,当地政府还专门修公路运输赤水河两岸的甘蔗。舅舅的家在土城儒维,每次去他家,都要从糖厂门前经过,然后再坐船过河。

那阵,土城没有赤水河的跨河大桥,要过河去儒维、同民或醒民,车辆靠轮流,人靠船摆渡。河岸边,艄公并不急,等人聚齐了,他才慢悠悠售票,才开始撑船。

母亲牵我上到船上,但见艄公用杆一撑,两岸青山就动了起来。第一次乘船的我叹服,这艄公真神奇啊,把山都搅动了。惊羡中,我们已经到了对岸。

舅舅家耍几天后,母亲领起我,又过河返回土城。途经糖厂,母亲打听起黄糖来,她要卖一点带给奶奶,带给嘴馋的兄弟俩。母亲打听好久,才知糖厂不直接零售,让母亲到土城老街去买。

土城老街,街两旁全是木房子、小商店。站在店前,母亲看见黄糖就问价格。几乎将整条街走完了,母亲才将最便宜的黄糖买进手。

除了买黄糖,在甘蔗成熟的季节,如遇母亲去看望外公外婆或舅舅,总得带几截回家。母亲每去一趟土城,总令我们日子有盼头、有甜头……

感谢少年兄弟带来糖厂与黄糖的故事。糖厂并未走远,不少土城人想起来,还竖大拇指自豪。

土城,今非昔比。来往行人与车辆,再不用渡船了,多年前公路大桥就已经连接起两岸,桥上空,还横跨起高速公路特大桥。千年古镇,社会、经济在高速发展,容貌在高速变迁。千年古镇,已成响彻全国的红色旅游地。那条长长的石板街,再不是当年逢赶集才热闹的街坊,每天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游客,已将这里演绎成熙熙攘攘的旅游打卡地。

糖厂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的苕丝糖、苕汤圆加工坊。土里的苕疙塔,已经成为土城人穷则思变、推陈出新的甜蜜产业。兴许是经济效益不高的原因吧,甘蔗已经无人栽种,当年甘蔗基地,已换为丘丘稻田。赤水河两岸,还能看到规模较大的酒厂,两岸林立的幢幢楼房,在赤水河波光中不停歇地摇曳。

革命年代,闻名天下的四渡赤水战火烧到家乡,土城人不犹豫、不含糊,必须为正义的事业、正义的队伍做出牺牲与奉献。枪弹远去,战火远离,可土城人谋事创业、振臂破浪的战斗,始终在肩上传承……

好有诗意、好有气魄啊!成年兄,美好时光,都是这样构成的吧?

当然!当然!当然喽!

跟随文友,我来到习酒镇,也就是习水的黄金坪。你来过吗,少年兄弟?

没有足迹。成年兄,你带我感受感受?

没问题。在习水,到习水,没有人不提习酒,难有人不喝习酒。这是习水人的骄傲,也是游客的宠品。来习酒镇,用脚步和身体去体验赤水河两岸的山青,用眼睛和耳朵去感受习酒的厚重,用嘴唇触碰习酒的肌肤与质地,你会聆听到阳光拂过窖池的声响,感悟出这天地间升腾起的君子气度。

君子之风、君子之道、君子之品,指的就是习酒的品德与品质,指的就是习酒敢为天下先、勇担社会责任的君子之为。

多的不说,就说说习酒的社会责任吧。连续16年,习酒开展“习酒·我的大学”大型主题公益奖学活动,累计出资1.2亿元,帮助两万名优秀学生圆梦大学;捐赠2000万元助力贵州、湖北两省抗击疫情;向在抗疫行动中做出巨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赠送价值亿元的习酒产品;捐赠1000万元助力河南抗洪救灾;捐赠1000万元助力贵阳和有关市(州)开展疫情防控……

远的不说,就说说今天的习酒吧。习酒占地面积6000亩,拥有员工1.2万人,具有年生产5万吨优质基酒、18万吨基酒贮存的能力。“十四五”末,将发展成具备10万吨产能的大型企业集团。习酒曾获“国家质量奖”,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品牌价值1108亿元,位列中国白酒品牌前八,中国酱香型白酒品牌第二……

谦谦君子,用初心抒写芳华,以使命阔步世界一流基业。

赤水河畔,山峦耸立,大地峥嵘,河谷幽深。我惊奇,我赞叹,这偏僻之隅,何以酿造出人世间为之倾慕的精灵?

静对习酒,我心如镜——幸福有许多种,可再细的心也分析不清我此时的满足。陶然醺然间,我已成饮者,轻垂眼帘,遐思如云,恍惚中,满心都是习酒的匠人匠心,满心都是酿醉天地的人……

成年兄,你已经陶醉了,当然,我也一样。你是饮者,我们的父亲,则算这里的酿者。父亲与习酒的故事,在酒窖里,在酒杯里。

父亲是名乡村石匠,精湛的技艺,总有人上门邀请。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一天,邻村一名包工头,力邀父亲去习酒厂砌窖池、砌堡坎、背糟子,工资每天10元。

有这么高的工资?当年,在镇上教书的叔叔,每月工资才100元,意味着,父亲去习酒厂做工,每月工资两三百,高过铁饭碗的叔叔嘞!

父亲带了几名工人,扛起石匠的标志性工具手锤、二锤、錾子,从家乡赶去。

约莫半年,父亲两手空空的回来了,父亲说,他们砌的窖池和堡坎已完工,还在厂里背了一个月的糟子。工作有干的,可包工头就是不结算工钱,理由就是厂方没给结算,并希望他们边干边等。每月支付工资,是众所周知的事啊。一气之下,父亲带起工人,返回家中。

回家一个月后,父亲仍不见包工头前来结账,几名工人也催得紧,还怀疑父亲领来用了。

无奈的父亲,只得匆匆赶往习酒厂找包工头,可怎么也找不到。失望的父亲,只好向厂方打听工钱的事儿。好像头上有惊雷——父亲他们的工钱,在工程结束并验收后,包工头就来结算并签字领走了,做工途中,包工头在厂方还有预支。

父亲当了几十年石匠,跟石头一样实诚,也硬得容不进这等狗盗鸡鸣之事。

怒气冲冲回家后,父亲立即召集工人去包工头家。岂料,包工头不在家,家人说,赶场去了。

“走,镇上找!”带起工人,父亲又往集镇上赶。终于,他们找到包工头。一见父亲,包工头满脸堆笑:“老王,王大哥,习酒厂还没结账,可能要等到过年的时候呢——”

“你说啥子?”父亲暴脾气一下窜了上来,随即将右手掌往地上的一块砖头“砍”去,只见砖头断成两截。这是石匠的手掌,力量可想而知。“你坟头上撤花椒,麻鬼啊?前几天我去习酒厂问了,他们说你早就将工程款结算了,可为什么不跟我结账?你想干什么,想吞我们血汗钱啊?你这做法,谁还相信你?走,到派出所!”

数落一通后,父亲与几名工人,拉起包工头就往前赶。

见龌龊事露出马脚,包工头连连求情:“马上结算,马上结算。老王,人大面大,派出所就不去了。”

当天,就在当天,包工头到银行取了钱,在一家羊肉馆里,一边向父亲赔礼道歉,一边向父亲他们结算工钱。

父亲回家后,当母亲握住这份工钱时,我感觉父亲像是一名功臣,他用无私的血汗换来的收入,改变起一家人的命运与前途。柴米油盐、衣帽鞋袜、笔墨纸书之事,大都是贫穷人家最厚重的烟火。

少年兄弟,感谢你分享父亲与习酒的故事。父亲那个用了几十年也舍不得丢的闹山锤,在习酒的窖池里,兴许敲出那一代习酒人敢吃苦、不服输的绝妙乐章——你听,当当当,当当当,耳边还有回响。

三十年过去了,至今回味,习酒当年给父亲他们开的工资,不能不说是一种社会担当。今天的习酒,带动1.6万农户增收,解决上万名工人就业,其工资收入,是当年的几十倍呢!习酒,连接的是万个家庭,点亮的是万家灯火。

君子之品,厚德载物。习酒的性情,如绽放的花,如飘逸的云,如流淌的水,于不知不觉间,给你以感染,给你以温暖,让你感慨世间的美好。

君子之风,在天地间从容,在天地间永恒。少年兄弟,让我做一个习酒式的人吧。

你做得到。成年兄,三十年后,希望还能听到我们俩,不,还要增加那个老年兄长,对三个时代不同的对话!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王洒,仁怀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仁怀市作协主席,发表各类作品300余万字,有作品获奖、出版。

审核:赵龙驹

校核:何明雪

编辑:周钰姣

精选

● 习水专号| 2022年第4期《遵义文艺》卷首语及目录

● 凤冈:这些村落和古镇

● 长沟寻根小记

● 入冬札记(外二章)

【做文艺】投稿需知

“做文艺”是遵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权威发布平台,欢迎投稿,投稿要求如下:

➔作品内容以讴歌“醉美遵义”为主;

➔体裁不限,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发力主战场、建功新时代;

➔要求原创,格调高雅,积极向上,有较强思想性、艺术性和可读性;

➔来稿附100字以内个人简介,清晰生活照片1-2张,请 附开户银行名称、户名、账号

➔投稿邮箱:726895382@qq.com

二、两千年前人民是如何战疫的?

在中国古代,人们也一直与瘟疫做着艰苦的斗争,医生无疑是“战疫”的主力军。三国时期的张仲景就是这样一位医生,他不恋仕途,用毕生精力刻苦钻研医术,与瘟疫展开生死较量。

张仲景是汉末南阳郡涅阳县人,出身于一个大家族,整个家族有200多口人。张仲景年轻时被本郡推举为孝廉,说明他是那个时代一位出类拔萃的青年。涅阳张氏家族虽然庞大,但在当时还算不上显赫,在此之前似乎也没有出过特别有名的人物,张仲景能成为孝廉,完全靠的是自身努力。张仲景面前,似乎前景一片光明,然而此时天下已经处于分崩离析状态,更可怕的是,频繁发生的瘟疫对百姓造成了更为直接的打击,张仲景所在的家族本枝繁叶茂,但自建安初年开始便屡屡在瘟疫打击下损丁减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记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不到10年时间,200多口的大家族就有三分之二的人死去,其中被瘟疫夺去生命的占70%,这是何等惨烈!不过,这也只是那个时代众多家庭的一个缩影而已。

家族的不幸、身边百姓的痛苦激发了张仲景学习、探求医学知识的决心。那时候没有专门的医学专科学校,想掌握医术,一方面靠自学,另一方面靠拜师。张仲景从小接触到许多图书典籍,他博览群书,尤其对医学方面的书籍感兴趣,他曾在书中看到扁鹊诊治齐侯的故事,对扁鹊高超的医术十分钦佩,张仲景自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本郡有一位名叫张伯祖的名医,医术精湛,笃好医方、精明脉证,疗病每有奇效,凡找他看病的人十之八九都能治愈,因此远近闻名。张仲景慕名前往,提出拜张伯祖为师,一番诚意打动了张伯祖,答应了张仲景的拜师请求。于是,张仲景在张伯祖指导下进一步钻研医术。张仲景学习刻苦,除老师耳提面命外,还学习了前人留下的医学成果,涉猎十分广泛,“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张仲景在医学方面极具天赋,所以学业精进,医术不断提高,甚至逐渐超过了老师,时人称赞“其识用精微过其师”,《襄阳府志》也有记载:“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在当时的社会上,医生地位低微,医术被称为“贱业”,年轻人多以进入仕途为人生首选,张仲景被举为孝廉,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但他的志向不在做官上。南阳郡有一位奇人,名叫何颙,以善于识人见长,曾当面点评过曹操、荀彧等人,无不精准。作为张仲景的同乡,何颙也关注过这个很有潜力的年轻人,不过何颙也不认为仕途是张仲景的发展方向,他曾当面对张仲景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认为张仲景不仅才思敏捷,而且善于学习,但不善于做官,日后可以在医学方面发展。

展开全文

为了战胜当时流行的各种瘟疫,张仲景刻苦研习了《黄帝内经》《难经》《阴阳大论》等之前的所有古代医书,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对于其中与瘟疫有关的治疗方法尤为关注。《黄帝内经·素问》认为“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还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这里的“热病”指的就是流行性传染疾病,张仲景将其统称为“伤寒”,于是撰写《伤寒杂病论》一书,对这些疾病进行系统性研究,不仅有理论方面的阐述,还有如何治疗与用药。

之前的医书对各类瘟疫虽有涉及,但不够全面和系统,在诊断方面缺乏统一标准,不利于诊断和用药。张仲景对各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症状进行总结、归类,区分病邪入侵经络脏腑的深浅、患者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病势的进退缓急以及有无宿疾等因素,将疾病分为6种症候,然后根据不同的病种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法,这种先“辨证”再“论治”的原则被后世医学广泛采用。

《伤寒杂病论》以6种症候为统领,逐项细分,对应的是具体病状和病例,非常实用。比如,遇到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的病人,将其归为表证,属太阳病,但其中又分有汗与无汗、脉缓与脉急等不同类别,对于有汗、脉浮缓的太阳病,用桂枝汤治疗;对于无汗、脉浮紧的太阳病,用麻黄汤治疗;对于无汗、脉紧的太阳病,用大青龙汤治疗。用这样的方法诊病、治病,十分简单且很实用,不易误诊、误治,可使医家执简驭繁。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张仲景在医学史上的地位,但在连年战乱中,许多书简保存不易,《伤寒杂病论》一度也面临散落佚失的危险,晋朝太医令王叔和有感于《伤寒杂病论》的重要性,对其进行了搜集、整理和修复,将其删定为《伤寒论》一书,张仲景的医学著作于是得以流传后世。晋代以后,注释、研究《伤寒论》的学者逾千家,清代医学家张志聪认为:“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者不可以为医。”此处所指的“论”即《伤寒论》。《伤寒论》不仅在中国备受推崇,还流传到海外,在世界各地广受赞誉,日本自康平年间以来研究《伤寒论》的学者就有近200人之多。

治病的第一步是诊断,准确诊断后,要使“病除”还须“药到”,张仲景除花费很大精力研究“辨证”外,对方剂也进行了刻苦研究。《伤寒论》中载有方剂113个,张仲景另一部医学著作《金匮要略》中载有262个,除去两书中重复的方剂,实收269个,不仅涵盖的疾病种类广泛,而且方剂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酒剂、洗剂、浴剂、熏剂、滴耳剂、灌鼻剂、吹鼻剂、灌肠剂等,品种之丰富、制作过程记述之详尽超过了此前所有医书,张仲景的著作又被称为“方书之祖”。

张仲景所记述的方剂,全部针对的是当时流行的各类疾病,是百姓平常容易碰到的,而方剂所用药物大多也容易取得,比如桂枝汤,主要用桂枝与芍药配伍,主治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等症,虽不深奥,却隐藏着变化,如两种药物各用3两配伍为桂枝汤,将芍药再加上3两就成为治疗腹中急痛的小建中汤。普通的一剂桂枝汤,如果加进附子、葛根、人参、大黄、茯苓等不同药材,又能变化出几十个方剂。变化之妙,疗效之佳,令人叹服。

张仲景在方剂配制方面的理论以及药物配伍、加减变化方面的做法一直为后世医家遵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所载的许多方剂,也一直被人们使用了千百年,有些方剂至今仍被采用,如治疗痢疾的白头翁汤、治疗乙型脑炎的白虎汤、治疗肺炎的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治疗急慢性阑尾炎的大黄牡丹皮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茵陈蒿汤、治疗胆道蛔虫症的乌梅丸、治疗心律不齐的炙甘草汤等,都被视为临床应用中的良方。

张仲景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为抗击瘟疫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后世医学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推崇张仲景的医学著作,敬仰他的医术和医德,将他称为“医圣”。

晋人王叔和曾整理过张仲景留下的著作,根据他的记述,张仲景曾做过长沙郡太守。东汉末年的长沙郡属荆州刺史部,主要管辖范围与今湖南省有较多重合,下治9县,治所湘县,即今湖南省长沙市。张仲景担任郡太守后须处理许多公务,平时很忙,但他仍然不放弃给百姓看病。现在,人们将医生为患者诊病也称为“坐堂”,相传这一典故就与张仲景有关,说的是张仲景担任郡太守后告示百姓,每个月初一、十五两天郡政府衙门不问政事,大开大门为百姓看病,张仲景把官衙“大堂”当成诊室,于是留下“坐堂医生”的美谈。

本文摘自《三国的日常生活》

【编辑推荐】

三国既是中国历史中的至暗时刻,也是充满意趣的温馨瞬间。作者南门太守研究三国近三十年,厚积薄发,尽力用严蓮且有趣的语言,写出我们对三国感兴趣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文化娱乐、婚丧嫁娶、生产发展、社会管理……从“老百姓的睡衣”到“假发时尚”,从“防火的特种布”到“曹操的裘皮大衣”,从“三国最豪华的大楼”到“住房紧张的许县”……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具,大人物和小市民在此相遇、英雄史诗和平凡故事在此交融。

【内容简介】

以往的史籍通常是这样描述三国的:战场上的铁血、杀伐背后的机谋、攻城夺寨后的狂欢、失败者的落實、一代贤良的鞠躬尽瘁、野心家与阴谋家的苟且蝇蝇……

不过,历史终究是由时间的 “经”与空间的 “纬”编织而成的,重大事件与重要人物只是历史画卷中的一部分,那些看起来普通的日子和平凡人的生活才写就了历史的真实与温情。三国作为历史阶段,上承下启,有来处也有去处。在三国这个时代,人们同样离不开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离不开婚丧嫁娶、发展经济、治理社会。

本书从《后汉书》《三国志》《晋书》《东观汉记》《华阳国志》《世说新语》《文选》《艺文类聚》等正史、杂史杂著、文选文集中撷取最能反映三国时代生活风貌的史料,进行梳理分析,分门别类地呈现给读者。用平常的视角重新审视三国,发现它更多的细节与侧面,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作者简介】

南门太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新华社《瞭望智库》特约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观察》专栏作家、“朝文社”等多家知名自媒体平台的专栏作家。1990年开始发表作品,多年来致力于后汉、三国历史的学习和研究,穷搜广集,遍访各地历史遗迹,自2009年起先后以“南门太守”为笔名创作出版了《曹操秘史》《曹操》《曹操大传》《浪花淘尽英雄》《三国往事》《孙权大传》《刘备大传》《诸葛亮:蜀汉舵手的历史真相》《彪悍的人生不解释:我是温侯吕布》《司马懿》《三国全史》《三国英雄记》《三国冷知识》《盘三国》等。

【目录】

食物篇:炒菜尚不流行

01 主食:麦子 / 003

麦子广泛种植/ 三国的“麦子争夺战”/ 麦田里的“空营计”/ 曹操的战马冲进麦田里/ 费祎作《麦赋》/ 姜维种麦避祸

02 主食:稻米 / 008

皇帝赐大米/ 山东吃米较普遍/ 袁术用3000 吨大米拉拢吕布/ 大米换来的九卿/ 最悲壮的大米粥

/ 能吃上粳米算“好饭碗”/ 诸葛亮临终前已吃不了多少米/ 孙吴灭亡时库存几万吨大米/ 比粳米

更好吃的雕胡米

03 杂粮和坚果 / 016

小米:汉桓帝一次赏出上亿千克/ 豆子:不如麦和稻好吃/ 黄米:诸葛亮老师的最爱/ 稗谷:关键

时候顶大用/ 玉米:三国吃不到的主食/ 板栗:饥荒时节可当粮

04 蔬菜 / 022

韭菜:春季做羹的首选/ 薤菜:大臣们的“班中餐”/ 葱:刘备许县种葱做掩护/ 芜菁:适合做酸

菜/ 姜蒜:蜀姜最有名/ 花椒:出乎意料的特殊用途/ 三国吃不到的蔬菜

05 肉类 / 029

吃肉曾是少数人的特权/ 牛肉:酒的“最佳搭配”/ 普通农户已开始养猪/ 羊肉:餐桌上不常见的

美味/ 磔鸡除不祥/ 养鸭为了吃也为了娱乐/ 鹅:有人拿来试“法力”

06 水产 / 042

古人吃鱼的历史/ 曹操是吃鱼的行家/ 曹丕送给孙权1000 头鲍鱼/ 孙权亲自为武昌鱼命名/ 鱼油

在作战中是“秘密武器”

07 水果 / 049

梨:成就孔融,“杀”了曹操/ 枣:曹丕杀亲弟弟的工具?/ 李子:用冰水浸泡口感更佳/ 葡萄:

曹丕认为夏末秋初吃最佳/ 梅子:青梅煮酒论英雄/ 柑橘:曹丕嫌太酸/ 柰:中国的本土“苹果”/

甘蔗:曹丕亲手栽种于庭院/ 桑葚:一年两熟救人命/ 三国吃不到的水果

08 酒 / 059

三国的酒度数都不高/ 曹操喜欢饮药酒/ 曹操向皇帝献酿酒的方法/ 刘备酒局讲笑话/ 孙皓“以茶

代酒”/“三国酒王”是刘备的老师/ 三国的酒通常需加热后再饮/20 升葡萄酒换来一刺史/ 三国

时期多次颁布禁酒令

09 烹饪方法 / 068

炙:最简单也最实用的烹饪法/ 煮:面条饺子都是日常食物/ 蒸:最常吃的是蒸饼/ 脯:曹魏军队

里最恐怖的军粮/ 刘备请人吃“麻辣烫”/ 炒菜:三国时期还不流行

10 用餐仪式 / 076

食物匮乏只得分餐/ 分餐也是礼制等级的体现/ 三国时期的筵、席与小食案/ 高足家具是三国以后

才出现/ 三国饭局上流行跳舞助兴

服饰篇:男人化妆亦时尚

11 布料和纺织机 / 087

从踞织机到斜织机/ 锦、绢、纨、帛、绮:高档服装面料/ 缯:丝织品的另一个统称/ 蜀锦:蜀汉

对外贸易的“拳头产品”/ 麻、葛:百姓服装常用面料/ 火浣布:能防火的特种布/ 三国时还没有

棉花

12 衣服式样 / 096

袍:男女都可以穿的外衣/ 裾:衣服的大襟/ 袷:没有领子的大衣/ 深衣:上下身缝在一起的“连

衣袍”/ 襦裙:短衣短袄配裙子/ 从胫衣到裤子/ 裈:三国时人们穿的“秋裤”/ 中衣:三国时期的“衬衣”/ 亵服:三国时人们穿的“睡衣”

13 穿鞋戴帽有章法 / 109

三国时期流行穿布鞋/ 屐、舄、靴:各种特殊的鞋子/ 能穿鞋子上殿是极大特权/ 袜子:一般有带

子可系口/ 巾帻:不仅实用而且有风度/ 平上帻:衬在冠帽里的头巾/ 冠冕:身份地位的象征

14 名人的鞋帽故事 / 121

刘备母子摆摊卖鞋/ 曹操“分香卖履”/ 蜀汉“鞋底抽脸事件”/ 曹操是帽子发明家/ 红头巾差点

儿要了孙坚的命

15 穿皮草的讲究 / 127

穿皮草需外罩裼衣/ 皮草分轻裘与重裘/ 曹操脱下裘皮大衣盖在高柔身上/ 孙权的“白裘论”

16 常见的日用品 / 132

被褥帐席:常用作赏赐或礼物/ 孟母“缝被教子”/ 毛巾:“手巾”“濡布”功能相同/ 韝:三国

时期的“套袖”/ 尉:三国时期的手套/ 簦:三国时期的雨伞/ 笠:遮阳挡雨的帽子/ 蓑:能穿在

身上的雨具

17 妆奁名堂多 / 138

化妆是一件程序繁杂的事/ 胡粉:三国时期最流行的化妆品/ 曹操的养子“粉不离手”/ 奁:三国

时期的“梳妆盒”/ 三国时期已经有假发了

住行篇:能住楼房不容易

18 重要的城市 / 147

洛阳:毁于战火的最大城市/ 长安:5 年多的临时国都/ 许县:规模太小致使住房紧张/ 成都:

2000 多年名称从未改变/ 建业:诸葛亮眼中“虎踞龙盘”之地/ 武昌:不是现在的武汉而是鄂州/

襄阳:汉末名士学者云集之地/ 汉中:三国没有一座叫“汉中”的城/ 下邳:吕布被擒杀的地方/

小沛:顶在头上的“钢盔”

19 最时尚的城市 / 162

曹操着力经营的城市/ 袁绍对邺城的经营/ 漳河水患的治理/ 新邺城的规划和扩建

20 少数人才能住楼房 / 170

重楼 / 少数人的享受/ 可以抽去的楼梯/ 最壮观的楼群/ 最豪华的大楼

21 集市热闹也阴森 / 177

不同类型的集市/ 露天摊位/ 集市的管理/ 集市上的刑罚

22 户籍和治安管理 / 184

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曹操看完户籍帐册大喜/ 什伍连坐制度/ 严格的禁夜制度/ 曹操巡夜打死大

宦官的叔父/ 禁止群聚饮酒/ 市民养狗须登记

23 三国的消防 / 192

洛阳、长安曾被烧成废墟/ 皇宫是火灾高发区/ 火灾预防措施和报警系统/ 现场救火措施/ 一场火

灾引发的谋逆大案

24 老百姓的窗户 / 199

牖:古代的窗户/ 料器与琉璃/ 纸糊窗户不符合实际/ 纺织品是“糊窗户”的主要用材

25 人们的出行 / 204

文献、考古中的轿子/ 身份特殊的乘轿人/ 史籍中的名马/ 知名的车子

26 三国的邮寄 / 210

邮驿制度早已有之/ 东汉末年邮驿制度遭破坏/ 三大集团迅速建起各自的邮驿系统/“快递小哥”

拼死保护刘备/ 特殊身份或特殊需要才能传寄私信

职官篇:工作五天休一天

27 朝廷里的文官 / 221

三公/ 三国时期的“四世三公”/ 曹操的父亲花1 亿钱买三公/ 丞相:集三公权力于一身/ 九卿:

9 位“部长”/ 尚书令:朝廷的“秘书长”/ 大长秋:宦官的首领

28 地方官员和“办事处” / 230

州刺史:“巡回监察组组长”/ 州牧:类似于明清时期的总督/ 郡太守:介于“市长”与“省长”

之间/ 县令和县长:以户口数区分/ 县以下机构的设置/ 设立已久的“驻京办事处”

29 军队里的武官 / 240

大将军:“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 骠骑将军:“全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 四方将军:四大“战

区司令”/ 杂号将军:“军长”/ 别部司马:“独立团团长”

30 官员的工资和奖金 / 245

品秩:既是级别也是工资标准/ 俸禄:按半钱半实物发放/ 食邑:有爵位官员的额外收入/ 赏赐:

三国官员的“奖金收入”/ 腊赐:三国官员的“年终奖”/ 临时赏赐:一不小心成为“亿万富翁”/

基层官吏大多是“月光族”

31 官员的官服和假期 / 253

“即位诏书”改服色/ 根据“五德终始说”定“土德”/ 以黄色为主色调/ 休假制度已固定/

“五日一休沐”/ 长假、急假有要求/ 能休的最长假期

32 官员的选拔和退休制度 / 259

孝廉:因为孝行而被推举为官/ 茂才:更高一级的人才推举/ 荫补:高级官员子弟可“接班”/ 太学:通过上学进入仕途/ 九品中正制:选官进一步被大家族垄断/ 遥拜:特殊时期的官员任命方式/ 三国时期官员退休年龄是70 岁/ 因身体原因可提前“病退”/“乞骸骨”:本人主动提出退休申请/官员退休后工资只拿三分之一

杂项篇:离婚再嫁不稀奇

33 三国的节日 / 273

隆重的正旦节/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首/ 上巳节:三月上旬巳日 / 寒食节:冬至后第105 天/

端午节:五月五日/ 夏至:见面后互相不道贺/ 伏日:入初伏的那一天/ 七夕节:七月七日/ ?

节:立秋这一天/ 腊日:冬至过后第3 个戍日

34“ 钱”与“钱”引发的故事 / 282

三国买东西用什么钱/ 董卓用“小钱”掠夺财富/ 蜀汉进行“货币贬值”/ 孙吴发行“大泉五千”/曹魏坚持使用“五铢钱”

35 疾病与瘟疫 / 289

刘备死于“拉肚子”/ 曹操死于慢性高血压/ 诸葛亮死于脊椎性结核/ 陈登死于乱吃海鲜/

背疽要了众多名人的命/ 三国时期的大规模疫情

36“ 战疫”与养生 / 296

名医张仲景的“战疫”方法/ 三国时期著名的方士/ 曹植亲身验证方士“法术”/ 曹操聚养方士的

真实目的/ 曹操曾向方士请教养生问题

37 琴棋书画 / 308

蔡邕听琴识杀机/ 蔡文姬“六岁辨琴”/ 名琴“焦尾琴”的传说/ 诸葛亮与周瑜都是音乐家/ 嵇康与《广陵散》/ 最流行的棋类运动/ 曹操是著名的书法家/ 诸葛亮唯一传世的书帖/《曹全碑》上的黄巾起义/ 记录汉魏禅让的“三绝碑”/“莽张飞”是一名书法家/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画家

38 结婚仪程与名人联姻 / 325

适婚年龄有要求/ 提亲和纳采/ 问名/ 纳吉和下聘礼/ 请期/ 迎亲和婚礼/ 三国群雄为什么喜欢

联姻

39 离婚和再嫁 / 333

曹操让原配改嫁/ 袁绍儿媳改嫁曹操儿子/ 才女蔡文姬三嫁/ 曹操娶何进儿媳和吕布部将之妻/ 曹

操想娶张济的遗孀/ 刘备娶刘焉的儿媳/ 钟繇资助荀攸的爱妾改嫁/ 孙权娶自己的侄女

40 异人与逸事 / 339

那些长相有特点的人/ 三国时期取名为什么多用单字/“传国玉玺”去哪儿了 主要参考书目 / 346

两千年前如何人民

上一篇:北京今日+15,风险点位公布!学生及共同居住人员尽量不出京,多区教委最新提醒!

下一篇:《笑林广记》笑话“吃粪”,只看表象可太容易闹笑话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