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童滚出女厕所”又上热搜,撕开了千万妈妈的心酸

爱文胸黑客业务网2022-11-2941

网络上无新鲜事。

最近,网友们又为“该不该带男童进女厕”吵翻天了。

起因,是福建泉州一个妈妈带着2岁的儿子进入女厕,被骂没素质。

该话题截止目前为止有2.5亿的讨论量。

说实话,看到这些讨论我很心塞。

都2022年了,为什么这个问题还在吵得不可开交?

男孩进女厕,其实积怨已久

其实公众对男孩进女厕情绪的爆发,也并不是偶然的。

还记得前两年有个6岁男孩和妈妈也因为厕所的事上了热搜。

饭店里有个女顾客上厕所,突然被6岁男童明知道厕所里有人之后,还强行推门而入。

回到座位后,女生和男朋友找到男孩的母亲,想让男孩道歉,没想到却遭到男孩母亲的破口大骂:

“你这么大个女的还怕看!”

“你是比别人多长了一个吗!”

“你这么大个人了,跟一个6岁的孩子较什么劲!”

展开全文

很理解为什么很多女性会感觉到被冒犯。

出现在热搜的种种“现场直击”,连我一个男孩的妈妈看了都窒息。

甚至连浴室、澡堂都有男孩子的身影。

关于这类争议,不止国内,国外这类的事情也很多。

在facebook上,有人打印了很多“ 6岁以上男童请使用男厕”这样的纸张贴在女厕所。

更让很多女性恼火的是,连一些火锅店、商场都开始在女厕所里增设儿童小便池,无异于官方合理化了男童进女厕所的行为。

导致有些男孩家长产生了男孩进女厕天经地义的错觉。

甚至扬言如果看到有人抗议,能动手就绝不吵吵。

这些言论让人看得哭笑不得。

在这些极端事例的推波助澜下,网上的舆论发酵得愈演愈烈。

现实生活和网络,似乎越来越撕裂。

更有网友用“太子”、“太子妈”来讽刺男童和妈妈,更别说那些“太监”和“母驴”等侮辱性极强的话被点赞到最高了。

说实话,看到这些争吵我的感受只有两个字——心塞。

妈妈带男童进厕所,因为喜欢吗?

首先,身为一个女性,我自然理解女性群体在厕所里见到异性的复杂心情。

但我们妈妈带儿子进女厕,难道是因为喜欢吗?

当妈,是最容易产生愧疚感的,我相信每个把男娃带进女厕的妈妈,都有他们的苦衷。

首先,大部分公共厕所对男童非常不友好。

有个博主@甜端橙子曾经让丈夫带着3岁的儿子去好几个商场的男厕做了实验,结果便池的高度都不行。

厕所隔间的马桶也有很孩子不能够自己爬上去,就算爬上去没有大人在身边,也很容易掉下去。

再来说说卫生和安全问题。

低年龄的孩子正处在对一切都好奇的阶段,有些甚至一切都往嘴里塞的习惯还没改过来,这摸摸那吃吃的,说真的当过家长的都知道这个感受。

最重要的是,两三岁的孩子极度缺乏警惕心,对危险是浑然不觉的。

平时监护人低头玩个手机让孩子陷入危险之中,评论区都会把监护人骂个狗血淋头,更何况让一个那么小的孩子独立上卫生间,脱离家长的视线那么长时间,很难有家长真正放心的好吗?

特别是碰到比较大的男公厕, 每个在外面等待的妈妈,都怀着一颗惴惴不安的心。

还有一些网友动不动就说“ 爸爸是不是死了”这种话,也太恶毒了。

不是所有家庭都有条件做到父母都有时间一起带着孩子外出的。爸爸可能去赚钱了,可能在家带另外一个孩子,可能是单亲家庭没有爸爸,还可能是军属家庭父亲在为国家奉献自己青春呢...

妈妈带娃出门在外有多不方便,只有当过妈妈的才懂。

新闻里那种熊家长的确存在,但更多的家长不过是无可奈何下的退而求其次。

如果不是迫于无奈,谁愿意让自己和孩子处于尴尬的境地?

个别极端的案例实在没必要拿来污名化整个群体。

带男娃去女厕,绝对不是有男孩子家庭的最优解,但对很多家庭来说当下的唯一解。

相互理解一下吧, 妈妈真的很难了。

呼吁亲子厕所,刻不容缓

当然,我呼吁大家理解带男童进女厕的家长,并不代表我觉得这个事就是对的。

且不说,这是以压缩其他女性同胞的感受为代价,对孩子自身的性别发展而言,也是弊大于利的。

很多小男孩有性别意识后,是羞于进女厕所的,他们也会有保护自己隐私的想法,但往往得不到尊重。

看《锵锵行天下》的时候,窦文涛回忆起自己小时候被妈妈带进澡堂的经历,成人后想起来还是感到非常尴尬。

更何况,女厕所里不仅有成年女性,还有很多未成年女孩。

假如我们让这些小女孩从小就觉得有男的出现在女厕所是正常现象,那她们如何辨别色狼,如何反抗和逃跑?

带男童进女厕这件事,本质上是社会如何对待孩子性教育以及教孩子自尊自重自爱的话题。

孩子几岁建议独立上卫生间?

我查了下香港亲子厕所,明确说了不让“ 五岁以上”的孩子进入。

所以我认为,5岁以上的孩子就应该有独立上厕所的能力了。

那5岁以下的孩子怎么办?况且还有父亲单独带小女孩出门的情况。

其实早在2007年,王府井就出现了“亲子卫生间”。

里面有迷你坐便器、洗手池、小便池,还设置了玻璃屏风,屏风后就是成人坐便器。

家长不用担心把孩子单独留在门外的尴尬。

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城市里的商场一个赛一个豪华,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可是这样的亲子厕所还是寥寥无几。

这样剑拔弩张的争论,最终的归宿不应该是压缩女性或者家长孩子们的生存空间。

而是应该推动家庭亲子卫生间的落实,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我们中国的基建能力放眼世界

无人能敌

八小时拆桥

九小时通路

十天建火神山

修建亲子厕所难吗?

不难

难的是整个社会对这个问题的轻视

不管你家里是男孩还是女孩

转发这篇文章

共同呼吁亲子厕所尽快落实修建吧

不要让孩子生活在尴尬的世界里

尊重大人小孩的性别差异和隐私

是公共社会最基本的文明

关注我,和包妈一起,快乐孕育!

回复关键词查看:

二胎/ 产后瘦身/ 早教

土方法 / 孕期化妆/ 月子餐

戒奶瓶 / 婴儿睡姿 / 添加辅食

“在看”+“转发”

共同呼吁亲子厕所的落实吧

一、抱团养老有必要,但要注意底线

童漠男说,自己真的畅想过跟李诞等人一起抱团养老,“如果婚姻不太顺遂,事业也没有保障,你肯定下一个想的就是养老问题。”

童漠男在《脱口秀大会》谈抱团养老话题

不到三年,老两口的别墅里先后有三十多位老人住进来过。

“原本大家排好班,轮流去买菜,可总有人以没买过菜为由不愿意去;大家一起吃饭,有人总会最先夹走鱼肚子上最大最好的一块肉;有的老人不听劝,经常穿酒店拿回来的一次性拖鞋,结果自己滑倒了骨折,反要向房东索赔……”

房东说,类似这样的问题,沟通是没用的,只能想各种对策化解。

归根结底,他们把抱团养老搞成了养老院。

抱团养老实验的别墅

这就是他们所住的别墅,这也是他们抱团养老之所以失败的根源。

展开全文

抱团养老的底线,就是不能一起过日子。

你可以和两三个好朋友,把房子买在同一个小区、同一个单元甚至同一层,你们平时可以一起遛弯、一起聚餐、一起旅游……但就是不能住在一起,不能搭伙过日子。

因为过日子太考验人性了。

如胶似漆的情侣经过多年的婚姻洗礼都会相看两厌,何况是一身疾病外加一身特性的陌生人。

抱团养老的前提,是生活尚能自理。

你要是真的生活不能自理,又没有子女可以依靠的话,那还是住养老院吧。否则一群老头老太太住在一起,腿脚都不利索,谁也照顾不起谁。

在生活尚能自理的前提下,寂寞时能有人一起说说话,去医院能有人陪着,发生紧急情况能有人帮着打120,也就够了。

她是个北漂,初到北京时几乎没什么朋友。她自己去医院扎滴流,中途想上厕所,因为一只手要举着滴流袋,另一只手解不开裤子,所以委屈哭了。

现在很多“老年病”的发病人群有年轻化的趋势,所以抱团养老也不再只是老年人才要考虑的问题。

所有不在父母身边且单身生活的人,其实都需要考虑抱个团。

再考虑到,现在想结婚的越来越少,离婚的越来越多,想要小孩的越来越少,中老年丧子(因为不健康生活习惯以及重症发病人群年轻化等因素)的越来越多。

所以孤独的人越来越多,需要抱团生活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倪大红主演《都挺好》

抱团生活,最好是与相识多年的老朋友为邻、为伴。

因为相识多年、互相信任,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误会和小算盘。

但底线还是那个:再熟也得各过各的。

人一旦有了倚仗,惰性就会被释放。

一个人住,你要是不干活,就没人替你干。反之要是有人一起合住,你就会指望别人看不下去了兴许就替你干了。

但是与朋友为邻的问题在于,谁投奔谁啊?

我在这住习惯了,附近的生活配套设施都很适应了,让我搬家?再说吧。

这一“再说”,抱团生活的计划就被搁置了。万一遇到麻烦,再想搬家就来不及了。

所以更划算的办法是,在现有的小区邻居里发展出几个好朋友。

《欢乐颂》初代五美

尽管不用搬家了,但问题依然是存在的。那就是在小区里不太容易遇到比较投缘的朋友。

《欢乐颂》五美从陌生人发展为莫逆之交,那是因为有编剧的“上帝之手”在撮合。

可是当编剧不再撮合时,我们就会看到初代五美和二代五美尽管住在同一个小区但是没有对手戏的局面。

理论上讲,她们一定遇到过对方,但谁也不认识对方,所以就没法成为朋友。

开发商们几十年都没办法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将高素质人群集中在一起。

按学区划分、按房价划分,就算是单位宿舍楼,业主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的。

所以你也不知道,能跟你谈得来的邻居住在几单元几号。

《欢乐颂》二代五美

有人说,结婚是人生第一次自己选择亲人的机会。

那么选择抱团生活的伙伴,就是另一次自己选择亲人的机会。

与找对象相比,选择抱团生活的伙伴的难度要低很多。

因为不必一起生活,更不要求彼此忠诚,所以“择偶标准”也就放低了很多。只要对方人不坏、不讨厌就行。

不结婚、不生儿育女,都不影响生活质量。

但人还是应该有个伴儿。

【微信公众号:满仓大兄弟】深度剧评,浅谈人生。

二、赠书丨喜欢你的人,不一定会真的想要跟你在一起

(图片来自:中译出版社)

为什么会有异食癖的人?

为什么我们吃意大利面而不吃枕头?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吃东西?

大脑中的哪些程序会促使我们采取行动,而我们又该如何控制或修改这些程序?

克拉拉·贝茨(Clara Bates)是一位年轻母亲,生活在英国德比市,因为年幼的女儿法拉的奇怪举动,贝茨在大约一年的时间里先后两次被房东扫地出门。其实,房东的困扰完全可以理解,法拉经常啃咬房子的地毯和墙纸。

贝茨第一次注意到女儿的问题是在训练她自己上厕所的时候,贝茨发现铺在厕所的毯子有点奇怪,破了好几个洞,而且完全不像正常的磨损,女儿鞋子上的尼龙搭扣也神奇般地消失了。

法拉的行为并非没有先例,这些吃奇怪东西的人其实是患上了一种叫作异食癖的疾病。1563 年的一本医学书中首次提到了这种疾病,名字源于拉丁语,翻译过来是喜鹊的意思。

说到异食界的顶流,那一定还得是法国艺人米歇尔·洛蒂托(Michel Lotito)。洛蒂托不喜欢去餐馆,倒是喜欢逛五金店,让他着迷的不是别的,正是五金件本身。

展开全文

(图片来自:中译出版社)

洛蒂托是个狂热的金属粉,如果金属块太大, 一口实在吃不下去,他就会先把它砸成小块,然后再配合矿物油和水一起吞下去。据传,他曾经吃过自行车、购物车,甚至还有一 架塞斯纳 150 型飞机—最后这顿“大餐”太过昂贵,他分期付款好几年才把“餐费”付清。洛蒂托的这种行为持续了整整 40 年,直到 2007 年离开人世才算结束。他的具体死因不详,但肯定不会是缺铁。

人们一般认为 动机指的就是为实现目标而付出努力的意愿,能够推动并引导我们的行为。有些动机属于生物本能,如对食物的渴望,引发这种渴望的是人的饥饿稳态情绪。与生物动机相对的是社会动机,如获得社会认可及实现目标,这类动机也与情绪密切相关。

事实上,情绪和动机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英文中两个单词都来源于拉丁词根“movere”。话虽如此,人类 ( 及其他动物 ) 的动机并不直接来自产生情绪的神经网络,而是来自一个特别的神经系统, 即“奖励系统”。

(图片来自:中译出版社)

奖励系统是一个非常灵活的机制,有了它,大脑在做出何时需要行动的决定时就会尽可能地考虑更多因素,并对各种可能性进行分门别类,以便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人类的奖励系统中,喜欢某样东西是一码事,而形成寻求动机,即真的“想要”,又是另一码事。当然,我们大多会想要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是,这种想要和喜欢真的存在逻辑上的必然吗?你可不可以只是喜欢某样东西,却不想获得它呢?

“想要”的感觉虽然是由“喜欢”激发而来,但我们并不会因为“喜欢”就自动产生“想要”的冲动。在激活“想要”系统之前,大脑会将“喜欢”以及其他因素通通纳入考虑范畴。

例如,食物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我们理应喜欢,然而,当我们看到美味佳肴时,并不会下意识地狼吞虎咽,而是可能放慢节奏,让大脑在获取有营养的食物的乐趣与维持良好身材之间做出审慎的权衡。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可能放弃自己喜欢的东西。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动物进化出了 “喜欢”系统, 才有可能进行这种更加微妙复杂的选择行为。可喜的是, 这种“自我控制”的决定受到的是意识的支配,我们一般可以通过多加练习和坚定决心来增强这种能力。

文章摘自——《情绪》列纳德·蒙洛迪诺

赠书

说说对本书的心动理由。

关注我们,在评论区留言,抽取3位幸运书友,每人赠送《情绪》一本。

我们会在一个月后开奖,在留言区回复中奖书友,请留意查看!

(开奖后,如果按时间提交地址后,一个月内没收到赠书,可以在任意一篇推文下留言询问赠书寄送进度)

主编丨木月

美术编辑丨小柒

图文来源 | 时代华语(陈西)

*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祝好运哦!

赠书想要一定真的一起

上一篇:一位62岁阿姨哭诉:把亲家当一家人,是自己人生中做过最傻的决定

下一篇:王夫人并不喜欢刘姥姥,却还资助她,其实只是逐客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