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让你累得像条狗,也要活得像个人

爱文胸黑客业务网2022-11-0844

导读:虽然你现在活在世界的底端,但是绝不能活在欲望的顶端。

六月的天,携着暑气,与内心的焦躁同流合污。

拎着行李箱,当我转身回望校园的那一刻,这里的繁华已经与我无关。他们总有一天会慢慢忘了我,即使我在大学期间多么出息,毕业时我又要重新回到谷底,走向社会上新的层级——打工族。

大多数选择留在异乡追梦的青年有着同样的痛苦,一无所有的年纪里,饱受着欲望的折磨。没车没房,留不住心爱的姑娘。

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不知如何做出选择,单纯的相信付出了就能受到恩赐,直到现实给了几个巴掌。

或许要多去尝试,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作为法学本科毕业的我,对考研没有激情;在考公务员的路上摔倒了很多次,已丧失了热情;面对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屡试不爽,还是报以深情。

展开全文

我像一叶孤舟,漂流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方向,却驶不到无风的海港。

信心都是在攀比中消亡的。看着身边的同学买车买房,考上了公务员,找到了一个好工作,而我却整天和生活死磕。

我想有钱,想拥有一切,欲望像野草一样,疯狂地生长。那时我的能力仅此而已,以为看透了生活,却被生活折磨。

人总要做点事情的,那就这样吧,我找了一家刚起步的小律所谋职。

每天早去打扫卫生,给律所老大冲茶倒水,被其他律师呼来唤去,干着一些体力活,拿着一千块钱的薪水。每个月付掉五百五十元的房租,剩下四百五十块解决温饱。

为了生计,周末需要再去做个日结的兼职,有时是商场促销的导购员,拿着宣传页站在商场门口,向客户推销产品,然后把客户领到专柜;有时是爬楼给每家门把手上塞一张宣传页;有时是给大型的超市送货;有时是饭店的传菜员。有时去送外卖,骑着电瓶车,顶着寒冷穿行在车流、人流中,只为了及时送达,不被投诉。

这些兼职和律所的职务,都是一些体力活,很难让我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想离开,但又不知道自己能去哪。挣扎着、彷徨着。

我觉得任何一个成功的老板,都是一流的推销员。

这两份工作协调着做时,刚开始豪情壮志,总想锻炼自己的能力,协调好所有的事情,干出点成绩。日复一日,已身心俱疲。

在内心高声的呐喊下,最后咬着牙坚持了下来,因为害怕了饿肚子睡不着的夜晚。

从此开始了我每天的流程,上午八点到公司,开完晨会,汇报完昨日的成绩,定下今天计划。

为了能多拿到提成,每天晚上下了班还要在公司加班到七点多。

然后再拖着残躯折腾到律所打扫卫生,处理一下白天律所老大给安排的事。出来做兼职之前和他商量好的,白天有什么不要紧的事,我下了班回去处理,有要紧的事,我就向公司请假回律所处理。

大约晚上九点多,才能回到出租房内。

刚毕业那会,身边还有漂亮的女朋友相伴。没多久,她因种种原因离开了我,我变成了一个人。

以前无论下班再晚回来,房间里都有灯光,为我指明了方向。她走了之后,我的世界一片黑暗,有时晚上回来打开门时会害怕打开灯,因为在明亮的空间里,全是她欢乐的身影,而我会恐惧孤独。

我当时想不明白她为什么离开,为什么不能两个人同甘共苦。后来慢慢明白,你爱她就应该让她幸福,有些苦还是需要男人自己度过的。

就这样,每天重复着三样工作,但存款还是寥寥无几,自己还是穷人,还是很孤独。

走在这条孤独的路上,开始的时候,很累,我也曾多次想过放弃,想过回到家乡。

但当我想起过年回家时,身边亲人问我从事什么工作的时候,他们不关心我做的什么,将来会不会出息,只关心我一个月能挣多少钱。

虽然话语中给我一些鼓励和支持,从他们微微异样的表里中,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和软弱。

尤其是那次父亲喝醉之后,说了一句儿子没出息,更是让我胸口隐隐作痛。

我是胸怀大志的,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也相信自己未来一定会成功。而现在却发现连自己最亲的人都对自己没有信心,这种痛苦,比失败更难受。

当我发现自怜的资格都没有时,我毅然放弃了归乡。

当这些工作养成了习惯后,也就不再觉得繁杂、劳累。工资按月到账,有了钱,心里能踏实一点,有了安全感。

有时也会发了工资就下个馆子,因为始终忘不了那段一天只吃两顿饭,经过炸鸡店门口偷偷咽口水的经历。

日子就这样流水般的平缓,现在我能填饱肚子了。有一天,我突然明白了自己最该做什么,那就是读书,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渐渐地懂得,虽然我现在活在世界的底端,但是绝不能活在欲望的顶端。

生活本是薄凉,梦想离得很远,隔着云端;挫折离得很近,就在眼前。不要等到“衣带日以缓,岁月忽已晚”时,才去后悔年轻时本该经历的没有去经历。

在梦想面前,我应该低着头,搜寻哪里还需要修建;在挫折面前,我要昂着头,不被琐事牵绊。

一个人总活在别人的眼光里,痛苦就会成为生活的陪衬,越在乎的东西越害怕失去。

我一个人,很幸运,有自己想做的事,有自己能做的事,有自己该做的事,有自己的孤独之路,活得像个人的模样。

“寸心如水,也曾局囿深杯里。”我就是那杯中的一滴水,我相信自己有一天能跳出深杯,不再生活的像条狗一样。

一、我,985博士生,活得像个“loser”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表外表里 ,作者|曹宾玲,编辑|Reno、付晓玲

文|表外表里 ,作者|曹宾玲,编辑|Reno、付晓玲

在多数人看来,高学历往往意味着好就业,但现实令人大跌眼镜。

本硕博985,仅比正常学制晚2年毕业的男生,就已经惨遭就业市场“嫌弃”。

如今,博士找工作难,正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

“浙大博士读博8年未毕业,送外卖维持生计”“南大博士找工作被11所大学婉拒”“上海博士返乡养鸡”等话题,数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但其实,人中龙凤的博士生们,难的岂止是就业,毕业、婚恋等难题,都是他们的绊脚石。

大众看到了他们的光鲜,消费他们的辛酸,却鲜少有人能读懂他们的无奈和身不由己。

展开全文

为了了解这批高学历人才的真实境遇,我们采访了5位金字塔尖的博士生,纪录他们一次次受伤,又一次次与时代、自我和解的努力。

01 不被拒稿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据后续媒体报道,没有发表毕业认可的科研成果论文,是那位浙大博士读博8年未毕业,只能靠送外卖维持生计的症结所在。

而类似被论文耽误的博士还不在少数,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2018年,我国博士研究生延毕率就已经达到64%。

本硕博985、专业排名全国第一的蔡琨,就在为论文的事情发愁。

在蔡琨的讲述中,他经常需要狠狠拍拍自己的脸,才能把神游在外的灵魂拉回论文上。

脑子里想好要写的话,但相关单词却一片空白,又要切出去查阅其他文献的表达,绞尽脑汁组词凑句,一个上午才憋完一句话。

生活让你累得像条狗,也要活得像个人

就这样,别人2周就能完成的论文,蔡琨在师兄百般催促下,整整写了4个多月才勉强交出了初版,还被diss“太丑”。

按理说,这不该发生在本科排名top1%的蔡琨身上。更何况他在硕士期间就是师兄师姐都很佩服的“技术大牛”——主导开发了一个全自主的基础性研究平台,展露出极强的科研及工程实践能力。

为了劝他留下来读博,导师甚至苦口婆心地找他约谈了十余次。

但昨日的风光,不过是为今日埋下的雷:正是因为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在开发上,蔡琨到研三才开始仓促准备资格论文,加上缺乏写作训练,在其他同学陆续发出顶刊Paper时,他还在蹒跚学步。

“从发论文的角度说,我几乎落后了别人整个硕士的时间。”蔡琨说道。

如今,难产的硕士资格论文,已经成为悬在他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如果发不出来,他只能算本科毕业(硕博连读)。

而之所以迟迟未发出,就是因为接下来的投稿环节,更棘手。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被拒稿蹂躏过的博士,学术生涯是不完整的。但第4次被拒的时候,莫娜已经快克制不住想原地爆炸的冲动。

正在攻读人力资源管理学博士的莫娜,还差一篇A区论文就能达到毕业要求,但连二连三被拒。这一次的拒稿理由,更加令人无语:研究课题意义不大。

导师安慰莫娜:“是审稿人口味问题,你改投试试”。

可她的耐心已经所剩无几,要知道,此前她已经按照评审意见,从图表尺寸、统计数据到证明框架,将文章里里外外扒皮修改了好几遍,连导师都挑不出刺来。

并且很多评审意见本身就是冲突的,上次改完这次又要改回去,她还要小心翼翼地调整行距和边距,把内容控制在固定页数内。

无止境的修改只是一方面,等待的煎熬和被否定的痛苦,才真正令人恐惧。

等回复短则数周,长则大半年,莫娜已经养成早起早上第一件事就查邮箱的习惯,每次听到“叮”的提示音,心能瞬间提到嗓子眼。

而屡投屡拒之下,她不得不将目标转向B区的期刊,这意味着她还得再发一篇B区论文,才能毕业。

可现在留给她的机会也不多了:理工科可以发的SCI期刊有9000多本,但莫娜可以发的SSCI期刊,只有区区100多本,适合那篇论文的,更是屈指可数。

蔡琨和莫娜还能靠努力,但农学博士飘飘,大多数时候只能靠运气。

实验难做、发论文难写、投稿被拒等境况,她在决定读博时,就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疫情没有铺垫过。”她感叹。

飘飘主要研究多年生草种,每年的5月底和6月初,是野外播种的最佳时节。但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把她困在了校园里,眼睁睁错过农时。

第二年,飘飘提前两个月就跑到实验基地,终于顺利撒下种子。但此时研究温室作物的同学,已经在她空档的一年里,连续收割了好几茬。

对此,飘飘还只能干着急:试验田里的植物生长如何,要看天公作不作美。

到博士中期考核的时候,她的焦虑达到了顶峰:别人40页的PPT里堆满了数据,但她真正有数据的,只有区区5页。

这少得可怜的数据,显然无法支撑她几万字的博士毕业论文。而一旦延毕,博士补贴就会被取消。

“我不想去送外卖。”飘飘调侃道。

遗憾的是,就算拼死拼活肝完了论文,顺利毕业,等待他们的是新一轮地狱模式——找工作大坑。

02 找工作时,成了“loser”

小秋27岁就从国内顶尖科学院博士毕业,手握6篇一作文章,总计影响因子100+,专业是当下景气极高的电池材料——这个领域的宁德时代,招牌闪到被称为“宁王”。

但现实是,她找不到工作。

一步入校园,小秋就直奔人事处,对如画的校园风景熟视无睹。

这是唯一一家给她回复的院校,为了把握住机会,她要抓紧每分每秒,把精心准备的PPT和课件背到滚瓜烂熟才行。

早早达到毕业要求的小秋,其实毕业一年半前就开始找工作,分享求职经验的师兄师姐都觉得以她的条件,进211不成问题。

但小秋倾向于求稳,她将目标锁定在老家青岛的几家普通双非一本院校:平台容易进,待遇也符合预期,还能留在父母身边。

看似十拿九稳的事情,迎头给了她几记暴击。

“已招到合适人选”“未开设相关专业课程”等拒绝理由还可以接受,直接刷掉简历的,小秋实在无法理解。

最终回复她的这家学校,物理化学专业并不强势,小秋还是矜矜业业地提前准备了很久。面试时,她对课题组老师的提问对答如流,试讲过程也很吸睛,结束后,老师甚至亲自将她送到了楼下。

愉快的体验让小秋重拾自信:“心情特别好,走之前特意在校训石前摆拍了一张。”

结果干等一个月,她都没等到录用消息。

多方打探之下,她才知道,自己应聘的这个岗位,后面竟然还有20个博士竞争,海归博士就有好几个!

而自己之所以沉入人才池,大概率是因为本科双非的“学历硬伤”。

“大家都是名校博士,学历优势不攻自破。”小秋总结失败经验,不仅学历卷三代,论文影响因子、年龄甚至性别都要卷。

甚至还要卷人脉,比如,小秋一位勉强达到毕业要求的同门,在导师的引荐下,顺利入职了一所211大学,这让不太会搞关系的她,非常眼红。

实在没办法,小秋只能退而求其次去企业。但孰料,业界比高校更残酷。

同样来自985高校,通信工程背景的博二生雅雅,一直在关注就业市场信息,提前感受到了寒气。

她密切追踪的一家头部互联网企业,今年的校招比往年推迟了4个月,招聘需求从7000人骤降至200人,其中可能还有100人是实习转正的。

并且门槛也高得离谱:编程笔试必须要满分才能通过。

“粥越来越少,僧却越来越多。”雅雅发现,师门每届学生人数,都略有增加。

“我也是博士扩招进来的。”雅雅坦言,原本考博需要经过笔试、面试等环节,到她时笔试已被省略,联系导师接收即可。

而据教育部发布的《2021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主要结果》显示,2021年我国共招收博士生12.58万人,相比2011年增加了近一倍。

博士人数走高,进一步加剧了“内卷”。

以雅雅为例,她读博本意是想进高校执教。如今却发现,国内高校刮起一股“养蛊风”——青年教师多是“非升即走”的考评模式,教学工作量、班主任经历、基金项目、论文等都与工资直接挂钩,期限内达不到KPI,待遇直接打“打骨折”甚至走人。

提前感知到危机雅雅,虽然距离毕业还有2年,已经每天都在刷编程笔试题了。

如此形势下,小秋后续的经历——往企业投的简历全都石沉大海,也就情有可原了。

从高高在上的绩优生,到吃不上饭的“loser”,小秋的情绪几度游走到崩溃的边缘。同学无意间透露的一个消息,彻底点燃了她的情绪炸弹:导师给同门的女友安排了工作。

实际上,小秋早已对导师的偏爱习以为常。硕博期间,导师手里的重磅项目都优先同门,哪怕她一直是最勤奋的那个——每天都忙到凌晨才离开实验室、周末也不休息,并且优秀到可以拿下一级只有5个名额的优秀奖,也不能沾染。

最不爽的一次,在失去与名师合作的机会后,她憋着一口气去健身,狂蹬动感单车直到反流性食管炎,把自己送进医院,也没跟导师撕破脸。

可这回,小秋破防了:自己临近毕业还颗粒无收,导师却将机会拱手送给了“外人”,谁能不上头?

于是,被愤怒支配的小秋冲去找导师“理论”,结果不难预料,对方一句“我有义务负责你的工作吗?”,就把她怼了回来。

不过,对大多数人来说,毕业、找工作都是必经之路,博士不过是加大难度罢了。

但火上烹油的是,他们在这期间,还需要解决人生大事,为家庭撑起一片天。

03 人到三十,被质问读书有啥用

天气异常炎热的7月,蔡琨还闷在蒸笼似的屋子,光着膀子搞科研,不敢开空调。

他实在没想到,国家补贴还能被拖欠。

心神不宁的他,犹豫再三决定放下面子,将反复斟酌了好几遍的疑问,发给了财务老师。

“放暑假,学校财务部门休息,再等等。”盯着手机上的回复,蔡琨暴躁了,季度房租和电费账单可等不起。

但着急也无济于事,他只能苦撑着,失眠的症状越来越重,本已为论文愁白的头发,又多了一大把。

即使再不愿为人所知,窘境终究还是暴露了。

这一天,女友比蔡琨先回家,突然发现家里断电了。于是,见底的钱包、未付的家用账单都摆上了台面,无可避免地,还是出现了女友养家的情况。

原本,在蔡琨的规划里,自己每月的补贴能覆盖房租、伙食,女友赚多少存多少,小俩口能活得自由自在。

但很快他发现,两个人的生活跟单身的日子不可同日而语,除了柴米油盐的基础需求,看病、随份子、送礼物以及时不时出去逛街、旅游,都需要开销。

一旦“断粮”,就是真的揭不开锅。

为了弥补对女友的亏欠,蔡琨不仅主动包揽了大大小小的家务,每次女友加夜班,他都会风雨无阻地接她。

可内疚的对象不仅是女友,还有父母。

为了让蔡琨与女友早日修成正果,二老为他们订婚的事忙前忙后,拿出了压箱底的积蓄。

这解决了自己的后顾之忧,但也让他背上了沉重的枷锁——他并不想花父母的养老钱。

每次看到朋友买房、买车,给父母买这买那,蔡琨的读博内耗就加深一层:如果硕士毕业就工作,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而读博的未来并不会更光明:当初他硕士毕业能拿到50万的offer,今年毕业的师弟已经找不到工作了,等到博士毕业,就业情况可能更惨淡。

“都说三十而立,到时候我可能立不起来。”蔡琨苦笑道。

而以上种种作用在女博士身上时,晋级难度是地狱级的,典型如雅雅。

国庆节,雅雅全程窝在机房打代码,偶尔刷刷朋友圈,好几个朋友都发了结婚的动态。她默默点完赞,继续埋头找bug。

对目前的雅雅来说,毕业、找工作才是头等大事,谈婚论嫁都是奢侈。

可总有好事者提醒她的落后,比如,过年回家,亲戚看似无意的一句“读书有什么用,不如早早嫁了”,就能激起她无尽的挫败感。

其实,在雅雅的人生规划里,结婚生子都是必选项,而无力感也正是来源于此:

一方面,等到30岁毕业再恋爱、结婚、生子,已经摸到了高龄产妇的边缘,生育风险高;

另一方面,无论是考公、进高校、进企业都有35岁的年龄大关,可谓“出道即黄昏”,用人单位不得不考虑女博士的生育问题。

再加上过2年,博士扩招的影响进一步显露,供需失衡愈发明显,她职场竞争力会大打折扣。

更别提她想留在人才济济的北京,简直是捅了卷王的窝窝,职业生涯只会难上加难。

实际上,如果回老家二三线城市的高校,雅雅或许能轻松拥有不菲的收入和安逸的生活,但她已经没有退路可言:在老家人眼中,顶着博士的光环的她,只有留在大城市才算成功。

换句话说,她不仅要为自己而活,还要活在别人的预期里。

二、当活得像个人,成为最高标准和要求

一种不知原因的失明症在城市蔓延,感染者和密切接触者被隔离......《失明症漫记》是一本在今天更有理由去读的文学经典。

作者若泽·萨拉马戈是葡萄牙国宝级的作家,于199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也是葡语世界唯一的诺贝尔文学奖。

对于这部作品,他曾这样说过,“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我毫不退缩地写出了一部如此冷酷无情的作品。我的回答如下:我活得很好,可是世界却不是很好。我的小说不过是这个世界的一个缩影罢了。”

《失明症漫记》,看理想有声书首发,由著名配音演员,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王明军演播, 限时特价38元。

《失明症漫记》是一本带有末日预言色彩的小说。

政府为了遏制失明症的传播,决定把病人和密切接触者隔离在一个废弃的精神病院里。那些失去了视力的人们也就逐渐失去了理智,失去了秩序,乃至最终失去了为人最基本的尊严,各种荒诞的戏码就轮番上演,理性荡然无存。

展开全文

其中有一位医生的妻子,她没有失明,亲眼见证了人类最丑陋的欲望和最不可救药的脆弱。

那么这些失明者能不能够重见光明呢?人类能不能够拯救自身呢?这一切的答案,都要来书中寻找。

《失明症漫记》这部作品之所以被称为是“带有末日预言色彩的小说”,是因为它塑造了一个自私、冷漠,无视乃至践踏失明症患者人性尊严的社会,人们只剩下最本能的求生欲,最终导致了一场场悲惨的灾难。

生活让你累得像条狗,也要活得像个人

事实上,这场失明症与人类任何一场灾难所造成的混乱都非常相似,生存的欲望也并无二致。 在极端的混乱中,文明、尊严、理智都显得是那么脆弱;而活得像个人,竟成为了最高的标准和要求。

伟大的作家若泽·萨拉马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人类文明的隐喻,告诉我们,无论人们因为什么原因导致感染,我们的社会都不应该丢弃同理之心,不能失去最基本的爱和善良。

正如诺贝尔颁奖词对他的评价:“萨拉马戈用想象力、同情心和反讽所维系的寓言,持续不断地触动我们,使我们得以再一次体悟难以捉摸的现实。”

关于这部作品,作家萨拉马戈自己也曾经说过: “我们正在一天比一天失明,因为我们越来越不愿意睁眼去看世界。归根结底,这部小说讲的就是我们所有人都在理智上成了盲人。”

*本篇内容整理自看理想App《失明症漫记》有声书发刊词,欢迎收听完整内容。

长按海报扫描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体验关于人性的思想实验

最高要求成为标准个人

上一篇:你只要活得像你自己,就很好

下一篇:撒野:“活得像个旁观者,会轻松很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